策行三国(三国小霸王)(校对)第111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18/1332

  除了刘备的骑兵外,还有并州来的三千骑兵。这三千骑兵中有不少匈奴人、鲜卑人,实力同样不弱。
  鲁肃现在只有张辽、庞德率领的两千多骑,毌丘兴、张绣率领的两千多骑还在路上,估计三五天内能到,但辛毗打算将他们藏起来,先以张辽、庞德应战。中军亲卫骑是真正的精锐,装备优良训练严格,足以让刘备感觉到压力,压上所有的实力,到时候再派毌丘兴、张绣上阵,一举定胜负。
  张辽、庞德从容的接受了命令,信心十足,丝毫不以敌我悬殊为意。
  吕小环按捺不住,主动询问自己的任务。
  辛毗笑笑。“吕夫人乃飞将之女,相比骑射过人,自然会有重要的任务。夫人想想,还有什么对手没有安排?”
  吕小环仔细想了片刻,恍然大悟,用力的挥舞着拳头。“并州骑兵!”
  “没错,并州骑兵也需要人对付。令尊号为飞将,久镇边疆,威名远播,并州人中有不少匈奴人,由你这个飞将之女来对付,自然是手到擒来。”
  吕小环很开心,连连点头。
  张辽有些担心,吕小环的武艺虽然不差,但她没什么兵力,不足百骑,恐怕当不了重任。
  辛毗早有准备。鲁肃没有成建制的骑兵,但是他有亲卫骑百余人,蒋钦也有近百骑,高顺更多,有近千骑,总共一千三百余骑,全部拨给吕小环。这些人都是亲卫骑,装备、训练都比普通的骑士好,战斗力强,当做奇兵最合适不过。面对并州军,就算取胜比较难,牵制他们还是绰绰有余的。
  张辽还有些犹豫,吕小环却求之不得,央求高顺将亲卫骑借给她。高顺同意借亲卫骑,但是有一个要求,吕小环只能做奇兵,牵制或者突袭,绝对不能轻举妄动。
  吕小环一口答应。
  张辽眉头微蹙,沉默不语。
  ……
  战鼓雷鸣,旌旗云卷,随着一声声厉喝,又一阵箭雨从城外的阵中跃出,飞上半空,扑向城头。
  转眼间,安邑城的城墙上就多了几百枝箭,密密麻麻,重重叠叠,像长了一层厚厚的茅草。
  城头很安静,连战鼓都敲得不紧不慢,吴军将士都蹲在城垛后面,盾牌架在头顶,任凭箭矢将盾牌射得炒豆一般急响。长矛手、刀盾手最放松,一边看着敌人,一边闲聊着家常,弓弩手则集中注意力,注意着对方的动静,尤其是那些手持六石弩的弩手,睁大眼睛,寻找着有价值的目标,不时有一两枝羽箭飞驰而出。虽然在对方的箭阵面前没什么动静,效果却非常明显,大半都能有所收获。
  吕蒙坐在城楼上,靠在粗大的木柱后面,看着两百五十步外的将台,有些遗憾的咂了咂嘴。刘备离得太远,他又来得匆忙,没有携带大型弩,无法对刘备产生真正的威胁。
  下次无论如何都要带几个工匠,最好是能制造抛石机的工匠。有了抛石机,几发石弹过去,不管什么将台都砸成渣,刘备要想保命,就只能退到五百步以外了。
  想着刘备将将台设在五百步外的情景,吕蒙险些笑出声来。据说刘备以勇武著称,喜欢身先士卒,现在看来恐怕言过其实。都打了近二十天了,刘备亲自指挥战斗也超过十天,也没看到刘备进入两百步以内。
  刘备离得远,其他人也不敢靠近,校尉、都尉不是站在一百五十步外指挥作战,就是让亲卫举着盾牌,保护得严严实实,只有那些没有亲卫保护,又不得不冲杀在最前线的曲军侯、都伯倒霉,连日来被射杀无数,很多人临阵提拔,还没熟悉职务要求就被城上的射手狙杀了。
  没有了临阵指挥,再多人的也是乌合之众,能攻过护城河,爬上城的屈指可数,根本不是严阵以待的吴军对手,被杀得落花流水,溃不成军,常常还没站稳脚跟就被赶下去了。
  即使是刘备最精锐的步卒也好不到哪儿去,虽然几次攻上了城头,可是只要吕蒙专门为他们准备的突击队出动,他们就兵败如山倒,后来干脆不出现了。
  守城二十天,除了箭矢的消耗比较大之外,吕蒙没有遇到太大的麻烦。
  “刘备不仅读书不行,用兵也不行啊。”吕蒙再次咂咂嘴,琢磨着怎样才能拖住刘备。他不希望刘备太快撤退,拖住刘备越久,一举平定河东的可能性越大,如果能直接击杀刘备,并州就不成问题了。
  “该给他点甜头了。”吕蒙看看一片狼藉的大城,做了一个决定,转身叫来了传令兵。
  ……
  激战一天后,刘备身心俱疲。回到中军大帐,他大发雷霆,痛骂裴潜、卫觊等人出工不出力,鼓敲得山响,呐喊声惊天动地,攻城的力度却严重不足。安邑这么大的城,吕蒙就那么多人,连他站在将台上都能看得出城头的士卒数量有限,平均十步才有一两名弓弩手,他们就是不敢全力进攻,勉强上了城,也不肯拼命,遇到一点挫折就后撤。
  这些河东部曲都是泥捏的么,这么软?就算是泥捏的,用火烤一烤也能用啊。他们倒好,要么是一团烂泥,使不上劲,要么就是一团散沙,一碰即溃。
  靠这些人怎么和鲁肃打,怎么和孙策打?
  刘备很沮丧,越想越觉得前途黯淡。简雍走了,关羽也走了,如今连赵云也不见踪影,他身边的人越来越多,可是真正上阵的却越来越少。如果关羽还在,说不定已经破城了吧。
  想到关羽,刘备心里更不是滋味,飞起一脚,将面前的案几踢飞。
  司马懿正好进帐,下意识的一闪身,险险的让过。他看了一眼刘备,却发现刘备正打量着他,脸色虽然还有些红,神情却已经平静下来。
  “仲达,有什么事?”
  “大王是因攻城不克而急?”
  “是啊,攻了二十多天,张辽都带着骑兵从建业赶来了,我们还是没法突破安邑城防,再坚持下去,怕是凶多吉少。一旦徐盛带着水师越过三门峡,或者径直在孟津渡河,进攻河内,我们怎么办?”
  “大王所虑甚是,我们的时间的确不多了。”司马懿点头附和,脸上却看不出焦急。刘备看得真切,心中一喜,又看到了希望。司马懿虽然年轻,以前也没有用兵经验,但他真的很聪明,对兵法的理解很透彻,掌握得也快,比很多久经战场的老将更善于把握晰战场的变化。
  “仲达有什么想法?”
  “臣想起当年高皇帝和霸王项羽在鸿沟对峙,双方都筋疲力尽,高祖一度想退兵,却被留侯劝阻的故事。如今形势相似,臣愿效仿前贤,希望大王再坚持一下。”
  刘备心头一喜。“仲达发现了什么?吕蒙坚持不住了?”
  “臣今天观阵,发现城头从下午开始,反击明显稀少。臣刚才去参战的各营打探了一下,今天被城上射手狙杀的人数比昨天整整下降了三成。”
第2304章
尔虞我诈
  刘备略作思索,便明白了司马懿的意思。吕蒙带来的箭矢快消耗完了,被无数将领视为噩梦的吴军射手马上就要失去作用了。
  攻城的诸军之所以不成章法,攻击无力,有很大原因就是吴军射手太厉害,专以临阵指挥的将领为目标。蛇无头不走,鸟无头不飞,一曲没有了军侯,一队没有了队率,人再多也没什么意义。没有人监督指挥甚至押阵,没几个人会全力以赴。
  但吴军射手的精准射击是有前提的,除了日复一日的训练外,制作精良的弓弩和箭矢必不可少。吕蒙来得匆忙,携带的箭矢有限,经过二十多天的射击,很可能已经所剩无几。他们当然可以用安邑城中的普通箭矢进行射击,可是精准度会大幅下降,杀伤效果更是会明显削弱。安邑有铁,但炼钢技术和吴国相差太远,箭头的破甲能力远远不如吴国的箭矢。
  没有了射手的远程精准打击,临阵指挥的将领生存率大大增加,可以逼近城墙作战,兵力的优势自然可以发挥出来。十倍以上的兵力优势,足以让吕蒙左右支绌。
  刘备心中欢喜,对司马懿的欣赏又增了三成。这个年轻人好,脑子活,反应快,假以时日,成就必在逢纪之上,也许能和刘晔、沮授相提并论,不会比鲁肃身边的辛毗差。
  “仲达,还有呢?”刘备一边命人收拾大帐,重新安排案几,一边招呼司马懿入座,热情地问道。
  “大王,并州军就在路上,很快就能赶到了。”
  刘备点点头,却没急着插嘴。王盖的确率领并州军赶来增援,但是先不说并州军的战斗力如何,能不能全力以赴也是个问题。在河东境内作战,连河东世家都有敷衍的意思,更何况并州人。这些世家心眼儿多着呢,不能以常理对待。王凌率领三千骑兵赶到河东很久了,并没有发挥什么作用。
  “大王急于攻取安邑,全取河东,鲁肃同样着急。我军骑兵众多,方圆百里以内斥候密布,鲁肃的耳目不灵,安邑城里的消息又传不出去,鲁肃未必知道安邑城守得坚实。他担心吕蒙的安全,必然会想方设法的增援,尤其是建业来的骑兵已经到达的情况下。”司马懿顿了顿,提醒道:“大王想必知道吕蒙是汝南人,是汝颖人中不多得的将才。”
  刘备的眉毛扬了起来,眼珠转了转,嘴角挑起一丝浅笑。没错,吕蒙是孙策的爱将,为了救吕蒙,孙策不惜派出中军的骑兵助阵,急行军半个月,跋涉两三千里,从建业赶到陕县。若逡巡不前,导致安邑城破,吕蒙阵亡,鲁肃如何向孙策交待?鲁肃没有足够的骑兵,斥候以步行为主,无法突破游骑的截杀,能得到的消息非常有限,只能靠推测。按照常理,在如此悬殊的兵力下,吕蒙坚守不了太久,鲁肃不可能不着急。
  不管是谁,一旦着急,就会有破绽,鲁肃也不会例外。他有军师辛毗,可以适时提醒,但辛毗与吕蒙同属汝颖系,他同样不会无视吕蒙的生死。谁都知道汝颍系不缺名士,缺名将,而吕蒙正是一个具有名将之姿的年轻俊才,又是孙策的亲信,对汝颍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毋须司马懿提醒,刘备思路大开,越想越兴奋。他知道该怎么做了。就在这时,驻守大阳的崔瑜送来了辛毗的劝降信。看到劝降信,刘备放声大笑。
  “仲达,被你猜着了,鲁肃、辛毗着急了。”
  司马懿随即为刘备设计了一个诱敌之计,命崔瑜假意接受辛毗的劝降,诱鲁肃率部过河。因为颠軨坂还在吕蒙的部下手中,鲁肃一定会取道颠軨坂赶往安邑,他们就在中条山北的虞城附近伏击鲁肃。
  鲁肃现在也有骑兵,但数量太小,无法与刘备的骑兵相提并论,更何况刘备还有三千并州骑兵助阵,在兵力上有六七倍的优势,何况那些骑兵还是从建业赶来的,每天的行程接近两百里,几乎是骑兵长途行军的极限。可想而知,这支骑兵现在已经是强弩之末,只要刘备狠下心,就算伤亡大一点,也足以歼灭这支千里增援的骑兵。
  没有了骑兵,鲁肃就如同被打断了腿,在劫难逃。刘备可以选择急攻,他的步卒兵力优势更明显,也可以选择包围,等待鲁肃断粮,行军能带的粮食总是有限的。
  刘备和裴潜、卫觊、王凌等人商量后,取得了一致意见,暂时放缓对安邑的围攻,集中兵力歼灭鲁肃率领的援军。鲁肃是战区督,负责河南、弘农的战事,击败他比击杀吕蒙的意义更大。若能重创他,说不定有机会切断关东与关中的联系,重夺关中。
  一时之间,中山军士气大振,久攻不下的低迷一扫而空。刘备随即命司马懿亲自赶去大阳,给崔瑜面授机宜,让崔瑜诈降,诱鲁肃渡河。如果有必要,可以将大阳直接送给鲁肃,以取得鲁肃的信任。只要能击败鲁肃,别说大阳,整个河东都唾手可得,他们甚至有机会反攻黄河南岸的陕县。
  很快,刘备就收到了司马懿的回复,经过反复谈判,在得到大阳县后,鲁肃、辛毗相信了崔瑜的投降,即将率部渡河。根据各种迹象来看,鲁肃很可能会取道颠軨坂,直插安邑,请刘备帮好迎战的准备。
  刘备喜出望外。此时此刻,他最想抱着儿子阿斗亲一亲。这个长相酷似他的儿子给他带来了好运,几次绝处逢生,真乃有福之人。
  刘备随即调兵遣将,排兵布阵,最关键的当然还是张飞、张郃和他们率领的骑兵。能否取胜,很大程度上取于他们能不能击溃张辽率领的吴国中军骑兵。张飞一向对吴王抱有敬畏,不敢掉以轻心,张郃曾在官渡之战时与吴军骑兵对阵,同样清楚吴军骑兵的战力,不敢有丝毫大意。
  刘备同样没有忽视并州骑兵,他与统兵的王凌商量,希望王凌能够为张飞、张郃掠阵,在必要的时候助一臂之力,以求全胜。为了表示自己的诚意,刘备许诺,若能全歼张辽率领的骑兵,他愿意将缴获的骑兵装备送一半给王凌。
  吴国军械之精良天下闻名。能得到近千人的骑兵装备,是王凌无法拒绝的诱惑。
  王凌一口答应。
  ……
  中条山南麓。
  两万多吴军步骑正在向颠軨坂挺进,长长的队伍以曲为单位,一个接一个,春风吹拂战旗,阳光照在吴军将士的脸上、盔甲上、武器上,散发着令人生畏的光。战鼓声不紧不慢地敲着,将士们沿着道路右侧快速前进,左侧留给来回传递消息的骑士。不时有骑士策马而过,队伍却很安静,甚至没有人多看一眼。
  有大军通过,一些赶路的商人、百姓避让不及,躲到路边的田野里、沟渠里,吴军将士也不去驱赶,任由他们伏着,快速通过。有一个孩子大哭,抱着他的女人怎么哄也哄不住,又急又怕,自己也哭了志来。吕小环带着队伍路过,听那孩子哭得撕心裂肺,便吩咐了一声,一个女卫离开队伍,踩着阡陌来到女人的面前,问了几句,得知孩子是饿的,便从行囊里取出一个饼,掰开一小块,塞进孩子的嘴里。
  咬着饼,满脸泪痕的孩子吸着鼻涕,狼吞虎咽起来。女卫将剩下的饼交给女人,女人感激涕零,跪在地上,连连叩头。
  吕小环远远地看着,心中有些得意,咧着嘴笑了。她摸了摸肚子。月事已经迟了半个多月,她有一种感觉,自己快要做母亲了。打完这一仗,去关中看看阿母,接她去定陶,正好赶得上为祭扫阿翁的坟墓。
  一转眼,阿翁吕布战死一年多了。可惜报复的事遥遥无期,秦牧那狗贼活得好好的,想杀他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秦谊、李肃倒是有这样的能力,可这个仇必须自己亲手报。
  吕小环的眼中闪过一抹阴影,踢了一下战马,轻驰起来。
  远处的山坡上,司马懿站在一丛茂密的杂树后,看着逶迤前进的吴军,心头涌过一阵强烈的不安。
  如果不算与吕蒙的对峙——他到现在还没看过吕蒙麾下的吴军战阵——这是他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吴国的军队。此时此刻,他有些后悔,放弃大阳,诱鲁肃入河东也许是个错误。虽说双方兵力对比悬珠,但己方并没有必胜的把握,打虎不成,反倒可能被虎咬伤,丢失河东。
  从各个渠道打听到的消息相似,鲁肃共有步骑两万人左右,大概是刘备的四分之一。但吴军装备好,训练严格,即使是刘备自领的精锐也要略逊一筹,河东世家的部曲就更不能比了。要想取胜,最后还是要靠刘备自己的力量,一旦接战,必然是一场恶战。
  唯一让他欣慰的吴军的骑兵不仅少而且疲惫不堪,马背上的骑士倒没什么,战马却明显瘦弱。春天的战马本来就瘦,又连续急行军半个多月,即使不惜成本,全用粮食喂,还是不如吃牧草的战马强壮有力。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18/133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