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行三国(三国小霸王)(校对)第111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19/1332

  这是吴军的破绽,也是刘备的机会。
第2305章
反客为主
  司马懿从小道穿过中条山,与在此等候的部下会合,返回虞城,连夜拜见刘备。
  刘备和衣而卧,听说司马懿回来了,一跃而起,大声招呼司马懿入帐。司马懿刚进帐,刘备就迎了上来,双手按住司马懿的肩膀,上下打量了一回,确定司马懿安然无恙,这才长出一口气。
  “仲达,怎么现在才回来,孤还以为你出了什么意外。”
  司马懿很是感激。他能感觉到刘备对他的牵挂,这不是装就能装得出来的,虽然里面不可避免地有收买人心的成份。
  “多谢大王,臣亲眼看着鲁肃率部出了大阳,赶往颠軨坂才回来了。”
  “好,好。”刘备连连点头,引着司马懿入座,又招呼人取来酒食,招呼司马懿先吃。司马懿也真是饿了,走了一天山路,又策马奔驰半夜,他现在饥肠辘辘,能吃下一头牛。再说了,刘备的一片心意,他也不能拒绝。
  与在家时细嚼慢咽不同,司马懿在刘备面前吃得风卷残云,草莽气十足,浑然不似世家子弟,尤其不是像河内司马氏的子弟,和军中的普通将领没什么区别。刘备看在眼里,越发欢喜。他知道司马懿不是这种粗野的人,但他能放下身份,和光同尘,这一点很难得。裴潜、卫觊那些人就做不到,王凌稍微好一些,却也不如司马懿这般放得开。
  吃完饭,司马懿抹了抹嘴,开始讲述他这几天的见闻。解说与崔瑜见面、密谋的同时,他也讲述了对吴军的印象。他特别提醒刘备,吴军兵力虽然不多,但训练有素,装备精良,战力不弱。在全力以赴的同时,刘备应该做好不能取胜的心理准备,以免到时候手忙脚乱,不知所措。
  刘备听了,嘴上虽然没说什么,心里却深表赞同。他从来不敢轻视吴军的战斗力,即使对手不是孙策本人,只是鲁肃。孙策当初推行精兵,不仅给士卒发饷分田,还以自作则,长年坚持严格训练,再加上有讲武堂的毕业生充当中下级将领,吴军不论士气还是战斗力都不可小视。这也是他听说孙策突入冀州,连一点反抗的心思都没有,第一时间放弃冀州的原因。双方战力相去太远,没有对抗的可能,恋战等于送死。如果现在统兵来战的是孙策本人,他同样不会恋战,径直退往并州。正因为孙策忙着登基,暂时不可能亲征,他才有勇气争夺河东,希望能利用这个机会夺取河东,再利用山河之险据守。
  “仲达,该怎么做?”
  “催促王盖尽快赶来参战。若能以众胜寡,固然最好。若是不敌,则与王盖兄弟一起退往并州。永安是通往并州的门户,境内有霍大山,可以坚守,应该派人预先准备。临汾乃汾水要塞,只是临汾令懦弱无能,这才被白波军所破,宜遣良将精兵据守。”
  刘备连连点头。“你觉得贾逵如何?孤打算让他兼守临汾令。”
  “大王所虑甚是,臣亦以为贾逵可用。此外,卫氏河东大族,卫觊虽不擅兵事,却颇有名望,通晓民政,可使其掌钱粮事,屯粮永安,以备不虞。如此,纵使此战不用,亦可退守临汾,利用河东的钱粮盐铁和人心,节节抵抗。”
  “甚善。”刘备一口答应。
  ……
  次日一早,刘备聚将议事。
  鲁肃正在赶来,大战在即,诸将都要做好准备。他拜裴潜为行军长史,协助处理军务,拜还在包围安邑的卫觊为大农,负责钱粮调集,又委任贾逵兼管临汾、绛邑二县,其他人各有封拜,其中裴潜的二弟裴俊被任命为永安长,即刻上任。尚未赶到的王盖封赏最厚,被拜为中山国尉。
  此外,刘备对连日来的战事论功行赏,不管胜负如何,只要表现得积极主动,有可取之处,一律有赏,并公开宣布,此战若能取胜,一定不负立功之人,封侯拜将,在所不惜。
  一时间,中山军士气大涨,人人摩拳擦掌,准备与鲁肃大战。双方兵力悬殊,不少人对此战充满了信心,以为此战必胜,是立功的好机会。
  趁着这个机会,刘备排兵布阵,准备迎战鲁肃。
  诸将轰然应喏,踊跃请战。
  刘备刚刚安排完毕,斥候送来消息,鲁肃的前锋已经出了中条山,距离虞城只有二十余里,但鲁肃并没有继续前进,他停了下来,在山下驻留,有就地扎营的意思。
  刘备有点着急。如果鲁肃坚守不战,拖延时日,对他非常不利。
  新上任的行军长史裴潜说,鲁肃不可能不战,他只是想稳一步,一是出于警惕,防止有埋伏,二是想休整一下,毕竟大军用两天时间翻越颠軨坂而来,体力消耗不小,仓促上阵绝非明智之举。不过他粮草运输困难,绝不会耽搁太久。我们应该按兵不动,以逸待劳,趁着这个机会做好迎战的准备。
  司马懿也赞同裴潜的意见。刘备觉得有理,命令各部做好隐蔽,连斥候都尽量控制,以免打草惊蛇,被鲁肃发现破绽。
  ……
  鲁肃、辛毗并肩站在地图上,不约而同的转过头,会心一笑。
  “真巧啊,在这里决战,是个好兆头。”
  “是啊,刘备真会挑地方,居然在虞城迎接我们。”辛毗一手背在身后,一手抚着颌下短须。“虞舜凤举于河东,避丹朱于吴会,如今我们又杀回来了,刘备在这里迎接我们,简直就是命中注定。”
  坐在张辽身边的吕小环不明其意,歪着身子,低声问张辽辛毗在说什么。又是虞舜,又是丹朱的,是在讲古吗?张辽有点尴尬,其实他也是半懂不懂,只是跟着笑而已。
  庞德见了,主动说道:“军师,你给我们讲讲这虞舜和丹朱的故事吧,总听人说,究竟是怎么回事,我们也不清楚。”
  辛毗一看,哑然失笑。他只顾着和鲁肃聊天,忘了这些人都是半文盲了。在座诸将中,只有蒋钦稍微读过一些书,其他人的文化局限于能读公文而已,对古史典故并不熟悉。
  “你们听说过舜帝的故事吗?”
  “听说过一些,不太清楚。”庞德说道。他到了江东之后,的确听人说过舜避丹朱的故事,也知道是暗指孙策与朝廷的关系,但究竟是怎么回事,他同样一知半解。
  张辽等人也连连点头。
  辛毗见状,便把舜帝的故事大致说了一遍,舜帝生于诸冯,受尧禅让后,就在河东立都,具体来说就是蒲坂,如今的虞城就是古虞国,是舜子商均的封国,也是舜帝的直系后裔,所以说河东是虞舜的凤举之地。孙策以浴火凤凰为号,和虞舜一脉相承,如今又回到虞舜的凤举之地作战,自然是吉兆。刘备号称刘汉宗室,可是连真正的天子刘协都不是对手,他又能如何?所以的努力都不过是垂死挣扎罢了。
  众人听了,哈哈大笑,吕小环笑得最大声,搞得张辽、高顺哭笑不得,心里却有些温暖。当年在吕布无子,只有吕小环一个女儿,一直当儿子养,很小的时候就混迹军营,诸将都疼她,吕小环也因此养成了这般粗放如男儿的性格。好在她是袁耀的夫人,又是吴王亲自安排参战的,否则就算鲁肃、辛毗宽容,也不会容她这般放肆。
  尽管如此,张辽还是咳嗽了一声,示意吕小环注意一点场合。吕小环反应过来,哦哦了几声,连忙闭上嘴巴。
  说完了故事,辛毗讲解作战计划。
  这两天,他派出不少斥候到周边打听,基本可以确定安邑无恙,吕蒙没有任何危险。虞城周围虽然没有直接发现伏兵,却发现了不少疑点。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过于安静,路上基本看不到人。虞城虽是小城,连县都算不上,却也是有近千户的乡,怎么可能连个人影都看不到?这只可能有一个原因,附近藏有大军,为了避免走漏消息,百姓都被禁足了。
  斥候们没费多少时间,就基本确定了伏兵地点的范围,收集到的情报汇总到中军后,辛毗麾下的参军进行审核,去除了几个可能性不大的地点后,剩下的可疑地点只有两个,就在虞城附近的山里。
  客地作战,辛毗手里没有详细的地形图,对这两个地点的具体地形都不熟悉,无法拟定详细的作战方案。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既然刘备选择在这里伏击,自然是因为这里的地形对他有利。所以他决定反客为主,再等一等,等到刘备丧失耐心,主动出击。
  劝降崔瑜过于顺利,辛毗便怀疑这里面有鬼,只是没有声张,能兵不血刃的渡过黄河,拿下大阳,这种好处不要白不要。刘备想诱他们入伏,不惜放弃大阳,说明刘备已经急了,迫不及待的要决战。越是如此,越是不能让刘备如意,在心理上刺激刘备,进一步掌握主动权,争取一击成功,彻底解决这个丧家之犬。
  当然,想和刘备比耐心,首先要解决后勤问题。大阳存粮有限,如果全部从大河以南运来,再翻越颠軨坂,这个代价太大了,最好能就地筹粮。
第2306章
诈降很麻烦
  就地征集粮食是行军作战的惯例。虞城虽在中条山北,却属大阳县,如今大阳县已经入手,在虞城征粮不仅合情合理,而且天经地义。
  崔瑜投降,名义上还是大阳长,所以这个任务自然而然的交给了崔瑜。鲁肃要求他在全县境内发布公告,为大军征集粮草。鉴于吴王圣明,爱惜百姓,这次征集粮草按照吴国的政策来,并非无偿缴纳,可以抵充今年的税赋,缴纳数量多的还可以减免徭役,甚至减免三年内的赋税。总而言之,缴得越多越好。
  崔瑜就在席中。刚刚听到辛毗讲虞城故事的时候,他还很轻松,跟着笑了几声,同时不忘鄙视一下这些武夫孤陋寡闻,连这么浅显的故事都听得津津有味,又暗嘲辛毗只会自欺欺人,用虞舜的故事附会孙策,鼓舞士气,却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现在听到辛毗这个建议,顿时傻了眼。
  诈降果然是个麻烦事,有些事想躲都躲不掉。这件事的确是他的份内职责,如果他拒绝,鲁肃、辛毗肯定会起疑。可若是不拒绝,同样可能让刘备的计划落空。鲁肃有了粮,就能继续等待,而刘备却是等不起的。他当然可以阳奉阴违,以百姓不愿缴纳为由拖延,可是吴国的征粮制度如此优惠,不可能所有的百姓都不愿意,说不定真会出现踊跃献粮的局面。
  即使处在敌对立场,崔瑜也不得不说这是仁政。从古至今,没有哪一个君主作战时征集粮草会对百姓这么客气的。
  “明廷,有问题吗?”辛毗笑眯眯地说道。
  崔瑜连忙拱手。“问题倒是没有,只是大阳在月余内几次易手,掾吏们惊魂未定,只怕办事不力。”
  “无妨。”鲁肃淡淡地说道:“明廷出令后,我再出一纸告示,通报全县,不,全郡各县的官吏,让他们安心做事,有功必赏,功高者可立刻进入我大吴的考核。”鲁肃顿了顿,又道:“大阳首先归诚,理应有赏,只要把这件事办妥了,相关人员皆可官升一级。”
  崔瑜吃了一惊,忽然间有些犹豫。条件这么好,要不我就真的投降吧,何必搞得这么提心吊胆的?可是这么做也是有风险的,一来他的家人还在河内,二来刘备如果把真相揭露出来,鲁肃很可能会杀他。
  “还有问题?”
  “哦,没有,没有。”崔瑜回过神来,连声说道:“明督仁慈,吏民感激,这件事一定能做好。”
  “那就有劳明廷了。”鲁肃和辛毗交换了一个眼神,会心一笑。
  辛毗随即讲解了下一步的计划,挑选一支精锐骑兵,穿插到安邑,与吕蒙取得联系,让他安心守城,不要轻举妄动。如果可能,最好将加密后的作战计划送到城里。
  张辽主动请缨。他在河东募过兵,对地形比较熟悉。吕小环也积极求战,辛毗与鲁肃答应了,安排张辽执行此项任务,吕小环随行,精选骑兵三百人,一人三马,携带足够半个月的粮食,万一遇到危险,可以河东全境为范围机动作战,不必事事请示汇报。
  张辽应喏,吕小环心情雀跃,却不敢太肆,一本正经的领命。
  崔瑜的心情却纠结得很。辛毗这一招太狠了,若能施行,刘备的计划就全部落空了。如今他知道了作战计划,要不要通报刘备?通报很危险,一旦被发现,很可能直接被杀。不通报,刘备必败,他就只能以假为真。
  辛毗对崔瑜的纠结一目了然,却佯做不知,请崔瑜提供几条路线以供选择。崔瑜无奈,根据他掌握的信息选择了几条路线。辛毗命参军在地图上标注,让张辽仔细记好。
  一切安排妥当,众将按令行事。休整的休整,出击的出击。
  ……
  鲁肃说到做到,很快下达了两份公告:一份给河东各县的大小官吏,一份给全河东的百姓,就目前而言,主要是指大阳县的吏民。
  这两份公告写得很具体,没有敷衍的意思,可操作性极强。首先兴奋起来的就是大阳县的掾吏。他们不知道崔瑜是诈降,没想过以后还会换君主,最担心的就是自己的前途,如今听说只要用心做事就可以前程无忧,不用担心自己的身份,他们当然要好好努力一下,就算鲁肃要他们抢百姓的最后口粮,他们都会全力以赴,何况鲁肃的条件这么优惠,百姓再不献粮简直就是没良心了,必须严惩才行。
  于是,不用崔瑜督促,收到命令的官吏立刻行动起来,以最快的速度将公告传达到各乡里。
  崔瑜表面上忙于公务,暗地里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鲁肃的动静这么大,刘备很快就能收到相关的消息,要不要主动传递情报成了他必须做出的选择。
  反复权衡之后,他决定还是按照既定计划,向刘备传递消息。俗话说得好,宁可得罪君子,不可得罪小人。诈降固然有罪,鲁肃最多杀他一人,说不定还能看在弟弟崔琰的面子上饶他一死。如果刘备认定他背叛,家人肯定没命,再将消息泄露出来,他在吴国也不可能有什么前程。
  但他没想到的是辛毗早就盯上了他,他的信使刚出大营就被斥候捕获了。辛毗拿到了证据,却佯做不知,一有空就找崔瑜下棋聊天,或者讨论天下大势,或者说说最近收到的与崔琰有关的消息。看着信心满满的辛毗,听着吴国的大好形势,得知弟弟崔琰在全柔麾下如鱼得水,崔瑜的心里很不是滋味。
  ……
  张辽带着吕小环和三百精骑出发了。高顺到大营外送行。他严厉的对吕小环说,军中自有法度,尤其是外出执行任务时,你切不可如营中一般任性,凡事要听文远的安排。
  吕小环天不怕,地不怕,就怕高顺。见高顺这么郑重,她也不敢大意,以吕布的名义起誓,一定听从张辽的安排,绝不乱来。
  高顺又叮嘱了张辽几句,这才挥手告别。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19/133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