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行三国(三国小霸王)(校对)第114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43/1332

  “请父王指点。”
  曹操靠在凭几上,拳头虚握,托着额头,用力挤了挤眼睛。最近形势危急,头疼的毛病又犯了。曹昂见状,起身挪到曹操身后,扶着曹操的肩膀,慢慢放倒在自己的腿上,为曹操按摩头部。之前他曾经向华佗请教过,华佗说曹操的头疼是脑中有风弦,无法根治,按摩可以缓解症状,他便精心学习了按摩手法。
  曹操枕在曹昂的腿上,又由曹昂按摩头部,头疼便觉得好了很多。他双手交叠,置于胸口,手指轻叩。“子修啊,当初你不该来益州。”
  曹昂赧然。“儿臣无能,让父王失望了。”
  “不,我不是这个意思。”曹操抬起手,摇了摇。“你生性仁孝,是个好儿子,也会是个好丈夫,将来还会是个好父亲。若为君主,你也会是个仁慈之君,或许能力不如孙策,品德却不遑多让。只是你能守成,不能争霸,如今这乱世不适合你。当初你若没有来益州,而是向孙策称臣,以姻亲之故,孙策不会亏待你,至少能如袁显思一般封侯。如今就难了,你到了益州,这世子不做也得做,将来若是战败再降,能不能封侯可就不好说了。”
  曹昂不假思索。“父子之义,岂是富贵可易。”
  曹操叹息道:“子修,于你个人而言,当然是义无反顾,可是于曹家而言,却容不得如此轻率。比如皇长子,他是先帝的唯一子嗣,他能不能封侯,甚至能不能活着,岂是他一个人的事?”
  曹昂恍然。“原来父亲是为先帝留下血脉,这才……”
  “也不尽然。”曹操露出狡黠的笑容。“引而不发,跃如也。之所以没有立刻拥他即位,也是要等一个合适的时机。时机不合适,效果不好,甚至有可能弄巧成拙。”
  曹昂张了张嘴,想说什么,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他很清楚,曹操虽然疼他,但他毕竟是蜀王,不是一个普通的父亲,否则他也不会在几个弟弟都被俘的情况下还不肯称臣。
  “子修,你知道一棵树什么时候长得最快吗?”
  曹操的思维太跳跃,曹昂一时没反应过来,考虑了好一会儿,才摇摇头。他这二十几年的人生也算不短了,却没真正观察过树什么时候长得最快。见曹昂没反应,曹操幽幽地解说起来。
  “一颗树种,可能在土里埋藏多年,等有了合适的机会,发芽破土,成为幼苗,这时候长得最快,几乎一天一个样。可是不管什么树,都不会一直这么长下去,等到了一定的高度,它就会慢下来。不同的树有不同的生长时间,但有一点相似,就是当它开始有了更多的枝叶时,它最快的生长期就过去了。”
  曹昂一边为曹操按摩,一边思索,觉得曹操说得有理。“父王是说,吴国的扩张会放缓?”
  “依常理而论,应当如是。只是对孙策其人,有时候也不能太依赖常理。”曹操轻轻敲击着肚皮,眼神有些迷惑。“比如这钱粮的事,很多人都误判了,包括我在内。我们都忘了一件事,如果双方实力悬殊,面对孙策和吴军时,我们可能根本支撑不到他断粮的那一刻。不可胜在我,可胜在敌,岂虚言哉。”
  曹昂连连点头,赞同曹操的意见。他仔细研究过孙策的战绩,除了官渡之战拖的时间长一点,其他的战事孙策和他的将领几乎都是速胜,根本没给对手留下多少时间。
  孙策行精兵策略,吴军都是不耕地的职业兵,又有讲武堂、木学堂辅助,不论是各级将领的能力还是军械都远超对手,即使双方兵力相当,他们也可以碾压对手,甚至能打出以少胜多的战绩。很多人都被兵力迷惑了,以为有一战之力,结果都一触即溃,连后悔的机会都没有。
  “现在情况也有变化,或许会出现转机。”曹操轻轻地叹了一口气。“如果连太行山都挡不住他,那就没什么好指望的了。子修,或许再过几个月,你我父子就要去建业做富家翁了。”
  曹昂黯然。曹操说得轻松,但他却听不出一点轻松,反倒有一些绝望。这让他的心里一阵刺痛,直到难以承受。
  “子修,最后一搏,你愿意助我一臂之力吗?”不知什么时候,曹操睁开眼睛,却没有看曹昂,只是看着黑漆漆的屋顶,幽幽地说道。
  “父王……”曹昂咬咬牙,停下按摩,将曹操扶起坐好,膝行到曹操面前,以头触席。“儿臣愿为前驱,一决胜负。”
  曹操盘腿坐在席上,伸手扶起曹昂,捏起袖子,拭去曹昂脸上的泪水,眼神歉然。
  “子修,辛苦你了。”
  ……
  曹操与陈宫、法正商议,派曹昂去汉中统领大军,准备北伐,但这一路只是疑兵,大造声势,做出出兵关中的模样即可,真正的攻击将会由刘繇发动,由交州进入荆南。
  荆州的江南四郡是周瑜部的钱粮所在,而且兵力有限,更重要是的没有名将镇守,是薄弱环节,难度小,收益却大,一旦得手,足以影响中原形势。
  曹昂接受了命令,带着彭羕、张松出发了。
  接着,曹操又给逢纪和刘繇写信。
  曹操和逢纪是旧相识,当年在袁绍帐下时便有过交往,只是那时候逢纪不太看得上他。曹操告诉逢纪,他将从汉中和三峡两个方向出兵,牵制孙策的兵力,同时邀刘繇进入荆州,尽一切可能为逢纪分担压力,请逢纪一定要坚持住,千万不要放弃,形势虽然艰难,机会也可能就在眼前。殷切之情,溢于言表。
  曹操给刘繇的信则是另外一副语气。他告诉刘繇,皇长子在益州,但是形势危急,他虽是蜀王,却是外姓藩臣,不敢轻易拥立新帝,想和刘繇商量。若是刘繇觉得天下尚可为,他愿与刘繇一起并力,拥立新帝,重整河山。如果刘繇觉得没希望了,他也不想为难皇长子一个孺子,只求护得皇长子周全,为先帝保留一丝血脉。至于大汉江山,就让他成为历史吧。
  两封书信都由陈宫草拟,文辞精炼,情真意切,令人不忍拒绝。
  在调兵遣将的同时,法正指挥了一场搜索间谍细作的行动,在整个益州范围内展开甄别,一时间风声鹤唳,风雨欲来。双方间谍细作斗法,不知道发生了多少冲突、战斗,也不知道多少人悄无声息的死去,黑暗里又多了多少冤魂。
  法正忙得焦头烂额,却也并非一点收获也没有,其中一件就与他的工作有关。为了加强情报工作,吴王孙策新设军情处,专门负责情报收集工作,并抽调了大量的工匠充实其中,研发各种新式装备。听到这个消息,法正感受到了压力,他随即向曹操汇报,希望能予以跟进,确保情报收集的顺利进行。
  曹操有些犯难。他知道法正的要求不过分,情报是重中之重,关系到战争的成败,尤其是对他们来说。如果没有准确、及时的情报,想以弱胜强是不现实的事。但他更清楚,培训、派遣间谍、细作非常耗钱,用一个间谍的开销能养几十个兵,对益州来说,这是难以承受的负担。
  退一步说,就算他拿得出钱,也找不到那么多优秀的工匠。这些年他在益州推行新政,也建了不少木学堂,可是益州人无法认同新政的理念,认为工匠就是贱业,匠士之类的说法简直是胡说八道,抵触情绪非常严重,甚至有人放出话来,若凡事皆效仿吴国,那我们还支持蜀王干什么,为吴国之臣岂不更好。
  基于这样的担心,曹操自然不敢逼得太狠,木学堂是建了,工匠的薪酬却跟不上,积极性也不高,技术好的工匠曲指可数,而且都被各家当作摇钱树,严防死守,别说调用,想借来帮忙都不行。曹操不用多想,就能猜到那些世家会如何从中牟利,至于蜀国甚至大汉的兴亡,关心的人其实不多。
  面对曹操的无奈,法正也很郁闷,越发后悔当初失策,被贾诩钻了空子,没能顺利拿下关中。若关中在手,曹操何至于被益州世家如此左右。他有一种感觉,除非吴国自乱阵脚,否则就算逢纪能守住并州,天下最终还是吴国的,早晚而已。
  法正考虑了很久,心生一计。他对曹操说,吴国兴衰,系于孙策一身,要想逆转形势,只有一个办法:刺杀孙策。孙策一死,不管是孙策的弟弟继位,还是孙策的幼子继位,都无法维持眼前的局面。
第2348章
在战斗中成长
  曹操盯着法正,一言不发,眉心拧成了疙瘩。
  战场上拼得你死我活,甚至于大街上一言不合,拔刀相斗,那都是堂堂正正的战斗,胜负一分,双方还可以握手言和,一旦涉及到刺客,那就是不死不休了,再也没有机会缓颊。他的家人大半在孙策手中,万一刺客失手,他的妻妾儿女,甚至整个曹氏宗族很可能都陪葬。当初在襄阳,孙策就因为孙坚遇刺灭人满门,可是有例在先的。
  看来法正是真的感觉到了危机,居然提出如此激进的计划。
  法正屏住呼吸,紧咬着嘴唇,脸色红一阵白一阵。他清楚这个计划很冒险,不仅是行动,连提出来都很冒险,万一曹操以为他有什么不良企图,他百口难辩。
  “孝直,真到了那一步了吗?”曹操收回目光,勾着头,背着手,来回踱着圈,脚步缓慢而沉重。
  法正悄悄地吐了一口气,咽了口唾沫,润润发干的嗓子,又舔了舔嘴唇,感觉到一阵刺痛,用手一摸,这才发现刚才用力过猛,居然将自己的嘴唇咬破了。
  “大王,自孙策攻襄阳以来,于今不过十年,半有天下,便也罢了,高祖、光武皇帝都曾有类似的功德,可是孙策所行之事亘古未有,这实在令人生疑。虽说如今形势有变,平原野战变成了山地攻坚,可是谁能保证太行山就能挡住他?据臣所知,孙策对山地战的重视远在夺取中原之前。”
  曹操轻轻点了点头。“是啊,此子思虑深远,步步为营,有如高手落子,思在十步以外,非常人能及。”
  “大王所言甚是。如今孙策羽翼已成,纵使攻并州不克,也不会伤及根本,大不了缓几年再来。若欲扭转形势,唯有刺杀孙策,别无他途。”
  曹操眉头拧得更紧,沉吟道:“话虽如此,刺客终非正道,稍有不慎,走漏了风声,孝直,你扶风法氏和我谯县曹氏可就要灭门了。”说着扭过头,双目如刀,定定地落在法正脸上。
  法正强自抑制心中兴奋,躬身道:“大王所言甚是,事不密则败,臣必仔细安排,争取一击得手。纵使不成,也不会牵连到大王。”
  “你有计划了?”
  “有些准备。”
  “借谁的名义?”
  法正上前,附在曹操耳边,低语了几句。曹操听完,嘴角挑了挑,瞥了法正一眼,又忍不住哈哈大笑。他抬起手,指指法正,欲说又止。他走到廊下,仰起头,看着一碧如洗的天空,权衡片刻。“孝直,还有一个问题,孙策身边有那么多高手,孙策本人更是高手中的高手,什么人能刺杀孙策?”
  法正笑笑,露出几分得意。“刺客不一定要武艺高强,只要能把握机会,一个弱女子也能杀死一个绝世高手,除非孙策真是圣人临世,无所不知,无所不晓,或者如浮屠之神,金刚之躯,百毒不侵。”
  曹操点了点头,没有再说什么。他少年即在洛阳闯荡,对刺客、杀手并不陌生,本人也曾经客串过刺客,闯入张让宅中,打算刺杀张让以明志,知道刺客杀人的手法多样,决定成败的不一定是武艺。
  武艺再好,也敌不过一柄短刀,一杯毒酒。
  “这件事就交给你去办,不要让第三个人知道与我蜀国有关。”
  “喏。”
  ……
  孙尚香真正发起进攻是在围城一个月后,比预期的时间晚了约十天。
  延期与复式望楼有关。规模太大,结构太复杂,不仅莫择设计的方案一改再改,制作也花了不少时间,来不及伐木取材,孙尚香下令拆毁附近诸县附逆的豪族家宅,取其梁柱为材,打造望楼。
  温县司马氏首当其冲,宅院被拆成废墟。木料运到阵前时,孙尚香还特地派人通知司马懿来看,司马懿一言不发,站在城头,静静地看着城外装满木料的船只。
  但其他人却没司马懿这般沉稳,有人气得破口大骂,发誓要和孙尚香战斗到底。有人胆战心惊,生怕下一个就拆到自家,那可真是断了后路,以后想投降都没机会了。
  孙策收到消息后,把孙尚香召到大营问了一下情况,也没说什么,只是传令庞山民,让他安抚一下司马朗,酌情予以补偿。司马氏没有分家,拆了司马老宅,司马朗无家可归。司马朗收到消息后,也无可奈何。大军在河内作战,河内必然有损失,司马氏也不能例外。兄弟分属不同阵营,孙策能照顾他的心情,让庞山民来安抚他,已经很给他面子了。
  孙尚香的行动也并非全无作用,那些尚未被殃及的河内世家、豪强见识了孙尚香的手段,再也不敢心存侥幸,纷纷表明立场,与中山国划清界限,积极响应新政。朱桓的工作进度陡然加快,在杨俊、毛玠的主持下,大量的钱粮、物资被运到大营,足够孙尚香支用半年。
  杨修闻讯赶到,与孙尚香、陆逊商议,从中调拨一部分运往关中。郭嘉收到消息,蜀王世子曹昂赶到汉中,吴懿、张鲁诸军皆受其节制,有可能进犯关中,关中督鲁肃整兵备战,需要大量的物资。
  孙尚香很不满,跑到孙策面前告状。就在孙策面前,孙尚香和杨修激烈争论,讨价还价,最后勉强达成协议。秋收之后,河内的粮食优先供应孙尚香的大军,有剩余的才调拨其他诸军。离秋收还有两个月,河内又收复得顺利,没受太大损失,孙尚香估算了一下,觉得应该能接得上,这才答应了杨修的要求。
  看着孙尚香和杨修争得脸红脖子粗,不落下风,孙策很欣慰。战争能锻炼人,短短的两个月,孙尚香就能和杨修对阵,进步的速度令人惊喜。平定并州之后,有了足够的资历,可以让她独镇一方了。
  一切准备妥当,孙尚香展开了对邘城的进攻。在二十架巨型抛石机的掩护下,大匠莫择指挥辎重营的工匠在阵前组装复式望楼。看着堆成小山一般的木料,逢纪、司马懿自然不能坐视,下令城上的抛石机、强弩手进行打压、破坏。
  望楼空间有限,只能供射艺出众的射手登楼定点狙击,破坏城上守军的指挥体系,并不能安放大型的强弩或者弩车,他们用的弩最多六石,射程两百步,考虑到目标是有一定身份的将领,基本都有铁甲护体,为了保证杀伤力,必须逼近城池一百步以内才有意义。
  一百步,已经进入城上守军的杀伤距离。因为高度带来的射程增幅,即使普通的弓也能射出具有杀伤力的流矢,对城下的工匠来说等于在敌方的箭阵下施工,危险性大增,伤亡在所难免。
  每一座望楼都是用生命建起的。
  孙尚香每天都会收到伤亡报告,即使没有这些报告,她也知道情况有多严峻,白天在将台上观阵,晚上巡视大营,受伤将士的痛苦都落在她的眼中,那一具具装进棺材,准备运回原籍安葬的遗体也历历在目,在煎熬着她的心。
  毕竟年轻,又是多愁善感的年纪,做不到铁石心肠,孙尚香偷偷的哭了好几次。有一次向孙策汇报时,提到那一个个数字,想起那一张张熟悉的面孔,她险些当场崩溃,扑在孙策怀中号陶大哭。
  哭过之后,她抹去眼泪,再次上阵。
  随着望楼一座座的树起来,对邘城的进攻正式打响。步卒攻城之前,双方的抛石机、弓弩手展开了持续数日的对射,不断有人受伤,不断有望楼和抛石机被毁,就看谁能坚持得住。
  胜负不仅取决于战场上,更取决于战场下,受损的军械能不能及时修复,受伤的将士能不能及时医治,消耗的箭矢能不能及时补充,双方将领能不能及时鼓舞士气,都对胜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43/133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