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行三国(三国小霸王)(校对)第114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44/1332

  在这几个方面,孙尚香更有底气。在她这几万大军的背后,汝南、南阳两地的军械作坊夜以继日的进行生产,各种物资通过水运,不断聚集到河内。为了进一步增强实力,孙策决定在洛阳组建作坊,就近供应。与此同时,河东、关中也都开始筹建符合吴国标准的作坊,为进攻并州的大军提供军械。
  鏖战十余日,吴军成功的压制了城上守军的远程攻击,巨型抛石机和复式望楼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基本弥补了地势的不利,和城上的守军打了个平分秋色。
  陆逊建议孙尚香将望楼前移,进一步威胁守军,迫使他们对攻,增加消耗。城中威胁最大的就是抛石机,司马懿将这些抛石机藏在城墙后面,吴军无法找到抛石机的准确位置,也无法进行直接打击,如果能找到城中抛石机的位置,予以击毁,则城上的反击力量会大大消弱,就能建起更多的望楼,保持压制,掩护步卒进攻。
  对吴国来说,物资的消耗不可怕,可怕的是伤亡。吴军行精兵策略,每一个士卒从入伍到真正上阵,至少要经过一年的强化训练,不是招来就能用的,一旦伤亡太大,短时间内很难补充。因此,每一个伤亡都必须有价值,任何时候都要避免无谓的牺牲。
  孙尚香接受了陆逊的建议,召集众将议事,尤其是辎重营的工匠。望楼前移,更容易遭受打击,必须提高望楼的防护能力,减少损失。
  话音未落,大匠莫择就蹦了起来,扯着嗓子大叫道:“三将军,你杀了我吧,我已经技穷了。”
第2349章
力不从心
  人力有时而穷,这是很多工匠的感受。他们都是从各郡木学堂抽调来的精英,自诩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可是面对孙尚香、陆逊越来越高的要求,他们真心表示心累。
  十五丈高的望楼还不满足,还要能在百步以内接受抛石机的打击,就算鲁班在世也无能为力啊。距离越近,抛石机的威力越大,只要调整射角,将石弹、泥包抛射到高空,什么样的望楼都承受不住。
  军中诸将对工匠们表示同情。地利的影响真是太大了,孟夫子说“地利不如人和”就是一句书生气十足的空话,像邘城这样的坚城,就算人再和也不能飞上去,工匠们也无法打造出满足要求的望楼。
  但他们谁也不吭声。没人愿意自己的部下冒着城上的箭雨、泥弹强攻,就算是脑子再笨,也知道这和送死没什么区别,真要做出这样的决定,他们会被讲武堂的先生敲着脑袋骂的。所以,即使同情工匠们,他们还是强烈的支持孙尚香、陆逊,要求工匠们再想想办法。
  大帐里吵成一团,唾沫横飞,情绪激动的已经撸起了袖子,准备大打出手。
  孙尚香也很挠头,不知该如何应对。莫择等人说得有理,这个要求的确过份,但她又不能不这么做,邘城只是牛刀小试,天井关才是真正的骨头。她既要攻邘城,又承受不起重大伤亡,只能逼莫择想办法。
  一想到天井关,孙尚香就犯愁。邘城虽险,只是依山而建,还有三面可以围攻。天井关却是建在山谷中,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如果没有有效的手段,似乎只有强攻一个选择。
  王兄说过,凡是只有一个选择,通常不是什么好的选择,不到万不得已不可鲁莽,宁可再等等。
  反复争执不下,孙尚香宣布暂时休会,渡河来到孟津大营,向孙策问计。
  孙策倒是不急。他对孙尚香的困境早有心理准备。并州的地理决定了由北向南进攻容易,由南向北进攻难,历史上向来是易于割据之地,兴于并州,逐鹿中原的政权数不胜数,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李唐。
  山地作战远比想象的困难。在大自然面前,人类的技术优势能起的作用有限,更多的时候还是靠整体实力进行长期对峙、围攻,逐步瓦解。别说是现在这点技术优势,就算是热兵器时代,阎锡山凭借地理优势割据山西几十年,苏联、美帝先后折戟阿富汗,都是他熟知的例子。
  孙策也没多说什么,带着军师处到前线视察,参与讨论,要求他们拿出可行的建议。在亲眼见识了邘城的形势,这些平日里高谈阔论,指点江山的军师、参军们有了切身体会。这些人大多来自兖豫青徐,见过山,却没见过太行山这么雄伟的山。站在山下,才真正意识到人的渺小,再次发言时自然多了几分谦逊。
  有的人私下里感慨,早知太行山如此形胜,当初就不能同意三将军的方案。当时还觉得她的方案保守,现在看来还是太乐观了些,山地攻坚远比预想的困难,难以速胜,只能做长期围攻的打算。
  就在军师处的军师、参军们大开眼界时,孙策收到了全柔、徐琨传来的消息,井陉、滏口陉都发现了异常的军事调动,并州军很可能会有行动,请求孙策派兵增援。冀州刚刚收复不久,新政施行第一年,百姓得到土地,士气正旺,就等着今年的收成,如果被并州军突入冀州腹地,破坏了秋收,新政的效果将大打折扣,更会影响到秋收后沈友部的钱粮供应。
  孙策要求军师处提出解决方案。沮授不敢大意,召集所有的人员进行形势推演,分析各种可能。没等他们拿出结果,主持荆南事务的诸葛亮发来消息,刘繇率部侵入零陵郡,夺取了灵渠,有沿湘水而下,进入荆南腹地的可能。
  一时间,军师处陷入被动,平日里总觉得胜劵在握,想灭谁就灭谁的青年才俊们忽然发现,吴国似乎没有他们想象的那么强,对手也没那么容易屈服。二十万大军部署在延绵千里的战线上,吞噬着吴国的血肉,却无法取胜。面对崇山峻岭、大河密林,他们无从下手,有力使不出。
  ……
  “孤累了,就到这儿啊。”孙策说着,收起案上的文书,递给一旁的陆绩,站起身来,张开双臂,伸了个懒腰,发出惬意的感慨。“今天是十六,月色正好,有没有人愿意一起登山赏月?”
  沮授、刘晔面面相觑,一时没反应过来。战事紧张,军师处都忙得晕头转向了,孙策怎么还有心思登山赏月?再说了,他累了?这儿最精神的就是他的,别人哪个眼圈不黑,哪个眼睛里没血丝?
  这话他怎么说得出口?
  见沮授、刘晔没有反应,孙策很失望。“你们都没兴趣?那算了,你们继续忙,我去找郭奉孝。”说完,起身就走。沮授、刘晔对视了一眼,不约而同的点了点头,沮授起身追了出去。“大王,臣陪你去吧。”
  “好啊。”孙策笑笑。“难得公与也有这样的雅兴。”
  沮授苦笑道:“大王,臣这几天也是焦头烂额,趁此机会散散心,调整一下思路。有大王在侧,说不定能指点一二,找到解决办法。”
  “那你还是别去了,孤可不想坏了心情。”
  孙策如此说着,却没有阻止沮授,两人一起出了大帐,一边走一边闲聊。刘晔收拾好文书跟了出来,远远地看着两人的身影,苦笑一声,不知道说什么才好。陆绩跟了过来,怀里同样抱着一摞文书,见刘晔发愣,笑了一声。
  “仆射,习惯就好了。”
  刘晔转头看看陆绩。“你们都习惯了?”
  “当然,一阴一阳谓之道,大王依道而行,高处着眼,是以不迷不惑,不急不躁。”陆绩说完,微微颌首致意,迈着从容的步子走了。
  刘晔的嘴角抽了抽,忍不笑“嗤”了一声,随即笑出声来,莫名的轻松了许多。他耸耸肩,转身向军师处的大帐走去,嘴里哼起了小曲。
  孙策来到后营,还没进门,就听到一片欢笑声,隔着营栅一看,孙胜、孙捷正带着一群小伙伴们玩游戏,老鹰抓小鸡,孙胜做老鹰,孙捷做母鸡,一群半大孩子跟在孙捷身后,兴奋的尖叫着。孙策一眼看见曹植居然也在其中,却没看到曹彰,仔细一看,曹彰正坐在一旁生闷气,夏侯称陪着他,不知在说些什么。
  “小的们……”孙策张开双臂,大叫一声。
  “大王回来了,大王回来了。”一群孩子冲了过来,七嘴八舌地叫道。孙策哈哈大笑。第一次碰到这个场面的时候,他差点怀疑自己穿越到西游记里了。
  “父王,我今天又打赢了。”孙捷伸手一指远处的曹彰,得意洋洋地说道:“他还是只会使蛮力,不是我的对手。”
  “你又欺负新朋友。”孙策拧了一下孙捷汗津津的脸蛋。“打赢人不是本事,打服了才是本事。”
  “打赢了他,他不就服了?”孙捷嘻嘻地笑道。
  “我可没看出来他服你。”
  “没事,多打几次就好了。”孙捷举起手,大声叫道:“我父王回来了,准备开饭了,都跟我去帮忙,不帮忙的没饭吃啊。”
  “先去洗一洗吧。”孙胜说道。
  “好,先去洗一洗,洗干净了才能吃饭。”孙捷大声说着,领着孩子们去了,就像指挥着千军万马。
  沮授看得真切,抚须笑道:“大王子豪迈,将来必是一员猛将。”
  “孤更希望他能成为一员大将。”孙策笑着,向曹彰和夏侯称招招手。夏侯称站了起来,曹彰却梗着脖子不动,夏侯称接连扯了他几下,都被他挣开了。孙策看得好笑,走过去,弯下腰,打量了曹彰两眼。“今天撑了几合?”
  曹彰歪着头,看看孙策,半晌才闷声说道:“三合。”
  “进步很快啊。”孙策直起身子,摸摸曹彰的头。“我觉得最多再有一个月,你就能和他打平手了。”
  “真的?”
  “真的。要是到时候你还是打不过他,我来教你,好不好?”
  曹彰又惊又喜,站了起来,看看孙策,又看看夏侯称,咧着嘴傻乐,却不知道该说什么。夏侯称也很高兴,连忙教他道谢,曹彰如梦初醒,连忙向孙策致谢,欢天喜地的去了。
  沮授好奇地看着孙策。“大王,臣有些好奇。你……真打算教此子武艺?他可是曹操的儿子。”
  “你信不信,如果曹操肯降,孤不仅愿意教他的儿子,还可以与他共论治国之道。”孙策眯着眼睛,看着曹彰、夏侯称雀跃的背影。“曹操是个人才,孤愿与天下英才共致太平。”他停顿了片刻,又道:“十年前,孤曾与他一晤,畅谈天下大势,只可惜他当时一心想用伏弩射杀孤,没能听进去,否则不会有今日。”
  “曹操想用伏弩射杀大王?”沮授吃了一惊。
  想起那一幕,孙策不禁发笑,便把当时曹操为了解除他的疑惑,将七曜刀送给他的事说了一遍。沮授听完,却一点也笑不出来。“大王,臣也听说曹操好行险,大王须得谨慎才好。如今天下系于大王一身,益州危急,难保曹操不会铤而走险,再行刺客之事。且益州汉羌杂居,蛮风甚炽,好用刺客可是有史可查的,岑彭、来歙先鉴在前,不可不慎。”
  孙策看看沮授,笑道:“多谢公与提醒。不过想杀我,可没那么容易。”
第2350章
外松内紧
  沮授不以为然,但他没有强谏。一来这种事不归他负责,他没有强谏的义务;二来强谏往往没什么作用,不如等合适的时机再提。
  进谏是一门学问,而且是书中不讲的学问。学问好不代表就知道什么时候该进谏,什么时候又该闭嘴。这样的例子他看得太多,也不想重蹈覆辙。
  沮授随孙策入营,袁权正指挥几个婢女忙着安排饭菜,几个穿着朴素布衣的年轻女子正给孩子们分发餐具,曹彰正拽着其中一个妇人的衣角说着什么,听到孙策进帐的脚步声,转头看了一眼,伸手指了指。妇人走了过来,欠身向孙策施了一礼。
  “罪妇谢过大王。得能大王教导,犬子何其有幸。”
  孙策笑笑。“夫人客气了,阿彰有武,阿植有文,将来都会有出息的。”
  “谢大王。”妇人说完,再拜,退了下去。她脸上始终挂着淡淡的微笑,有一丝谦卑,却不谄媚。沮授听了,很是惊讶。“这是……曹操的妾卞氏?”
  “公与好眼力。”孙策看着卞夫人的背影,轻笑了两声。“是不是有点异族的感觉?琅琊有不少鲜卑人,这卞氏身上就有鲜卑血统。”
  沮授一愣,连忙点头附和。其实他倒不是因为卞夫人相貌有些异族风情而惊讶,冀州的鲜卑人更多,而是没想到孙策会让卞夫人在这里做事,而且可以接触饮食。
  “大王,这是不是……”
  “不安全?”
  沮授点了点头。他的确担心这一点,如果卞夫人在食物中下毒,那孙策可就太危险了。孙策入座,又示意沮授坐在他身边。袁权上前,亲自给孙策和沮授上了餐具,施礼问候,这才退了下去。借着其他人忙碌的机会,孙策指了指人群中的曹彰、曹植。
  “杨修在长安,被法正软禁了一年,多亏卞夫人照料饮食,这两个孩子陪他解闷,亲近得很。如今杨修虽将他们母子掳了来,却不能亏待他们,以怨报德,非君子所当为。这两个孩子都是难得的人才,曹彰天生神力,将来必是良将,曹植天资聪慧,是个读书种子,另一个孩子曹丕稍逊一筹,却也是中上之资。有这三个儿子,她只是委屈一时,将来必是有福之人。”
  沮授机敏,略一思索,便明白了其中的道理,连连点头。卞夫人只是一时受苦,迟早会恢复正常身份,将来还可能因为儿子出人头地,她当然不会做傻事,还要冒着毒死自己两个儿子的危险。虎毒不食子,她只是一个妾,就算曹操得了天下,继承人也是曹昂,和她的儿子没什么关系,为了曹昂毒死自己的儿子,是个人都不会这么干。
  沮授有点明白了。孙策看似随意,其实防范得很严。
  吃完晚饭,沮授陪着孙策出了大营,沿着山路,登上邙山。
  暮色渐渐浓了起来,圆月初升,像玉盘一般挂在天空,月光透过树梢落在孙策、沮授的身上,斑驳如碎银。孙策没有提灯,提着马灯的随侍将士也离得远远的,沮授需要在他们经过时看清脚下的路,并记在心里,才不会走偏了。孙策却是走惯的,一边走一边与沮授闲聊。
  “公与可知当年何颙行刺的事?”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44/133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