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行三国(三国小霸王)(校对)第114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45/1332

  “有所耳闻。何颙有幸,遇到大王,得免一死。”
  “公与可能不知道,何颙被俘后,淮泗游侠儿如蛾赴火,前仆后继,军师处,当时还叫军谋处,联合义从营的典许二都尉张网以待,抓了几百人,几乎将淮泗游侠儿一网打尽,其中有不少人都是行刺的高手。如今这些人不是在各军任职,就是在武猛、武卫两营当值。”
  沮授恍然大悟,哑然失笑。孙坚、孙策都有过遇刺的经历,孙策岂能对刺客不留心。他向来重视练兵,义从营既然有那么多精通行刺的高手,他不可能不利用。行刺和防刺自然是这些游侠儿研习的重点。有这些人保护,再加上郭嘉领导的军情处,行刺孙策的难度可想而知。或许暗中不知道有多少阴谋被阻止,只是他不知道罢了。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孙策轻声说道,声音在幽暗的林中飘忽不定。“不过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仅凭这些人,再多的保护也总有疏漏之时,孤还有更多的准备。公与,你猜猜,会是什么?”
  沮授想了片刻,无声地笑了起来。“大王说的,当是人心。”
  孙策哈哈一笑,摇摇手。“人心是孤想争取的,但是现在还不够。公与,你别忘了,如今各郡各县的郡尉、县尉,包括乡亭的亭长,大多是退役将士,他们都通晓一些常识,知道如何甄别良善,一旦发现有不对劲的人会逐级上报,所以孤不会担心那些真正的刺客,他们到不了孤的面前。”
  孙策轻笑了两声,没有再说下去。沮授心领神会,孙策防范甚严,外人近身不得,可能对他产生威胁的人只可能来自亲近的人。这是没法防的,也不能宣诸于口,只能多加小心。对孙策来说,时刻保持神智清醒和充沛的体力就成了最后的保障,以他的武艺,一般人到了他的面前也不是他的对手。
  “大王思虑周密,臣倒是多虑了。”
  “公与关心,孤甚是感激。今天难得与公与同游,我们不说公事,说说闲话。”孙策走到一座空旷之地,负手远眺远处的黄河、太行。晚风习习,松涛阵阵,让他的声音多了几分苍凉和悠远。“公与,你心目中最理想的君臣相处之道是什么样的?”
  沮授沉吟良久,感慨万千。其实这个答案就在嘴边,呼之欲出,根本不用多想,他只是以前没有意识到,也没想到孙策会有这样的气度,真能以身履道,而且是在这样的情形之下。戎马倥偬之时都能张弛有度,放手让臣子处理事务,将来天下太平,孙策又怎么可能是一个揽权的君主?比起嘴上说要君臣共治,实际上却一意孤行的袁绍,孙策不知高明多少倍。
  生逢乱世,能遇到如此开明的君主,是何等幸运。
  “自胜者强。大王能自胜,自然民富国强。”
  “民富国强。”孙策品味了一下沮授的话,欣然而笑。“能与公与志同道合,诚为幸事,只是辛苦诸君了。看着你们日夜操劳,废寢忘食,孤心里真是过意不去。”
  孙策嘴上说着过意不去,脸上却看不出一点惭愧。沮授也觉得有趣,轻松了许多。“大王毋须如此,身在其位谋其政,这是臣等份内之事,否则岂不成了尸位之人。”
  “如此甚好,有诸君相佐,孤就心安理得地垂拱而治了。”
  君臣相视而笑。
  两人说了几句闲话,话题还是不可避免的回到了公事上。有了前面的交心,沮授也放下了负担,敞开心扉。他之前担心的是战事拖延不决,消耗太大,有可能拖累整个形势,希望孙策能够积极主动一些。现在得知孙策是有意放权,固然是求之不得,但他的担忧并没有因此消除。
  “大王,垂拱而治固是圣君所为,只是事急从权,眼下战事紧张,大王垂拱是不是早了些?”
  孙策思索片刻,没有回答沮授的问题,反问道:“公与,若是攻取邘城不利,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将士伤亡,钱粮空耗,士气受挫,民心也可能动摇。”
  “天下形势会逆转吗?”
  沮授抚着胡须,摇摇头。“这倒不至于。臣虽愚钝,亦知大王所行乃是正道,或有波折,却是大势所趋,非人力可回。只是……若大王能居中主持,可能会更顺利一些。”
  “公与,令郎今年多大了?”
  “二十有五。”
  “你是哪一年开始让他自己玩耍嬉戏,不再过多插手的?”
  “五六岁吧。”
  “吴国建国已经六年了。”孙策转过身,慢慢往回走。“就目前而言,我觉得你们也能胜任,毋须孤多事。不管什么事,开始总会有点手忙脚乱,过了这段时间就好了。”他笑了两声,又道:“现在适应了,以后才能做大事,公与以为然否?”
  沮授已经明白了孙策的意思,也觉得孙策的考虑有道理。既然要臣君各司其职,现在就是最好的机会。吴国由守转攻,邘城只是他们要面对的第一个困难,将来的困难只会越来越大,不趁着这个机会让各府寺熟悉、磨合,更待何时?什么事都指望孙策来做决定,习惯一旦养成就难改了,最后还会走向君主大权在握的老路,即使孙策主观上没有这样的打算。
  “大王高瞻远瞩,臣望尘莫及。”
  “公与也不必谦虚。论大势,孤略胜一筹,具体事务却还是需要诸君并力。你我君臣各司其职,各用其长,共建太平,为后世子孙做个榜样。百年之后,可无愧于心,无愧于世,无愧于后人,岂不美哉。”
  沮授连连点头,笑道:“那臣就附凤尾了。”
  “公与就算是凤尾,也是凤尾上那几根最耀眼的凤羽之一。不过,孤还是希望你们能成为凤冠,没有你们这些当世俊杰为饰,孤这凤头可就秃了,不好看啊。”
  沮授忍不住放声大笑。笑声朗朗,从未如此开怀,如此畅快。
第2351章
黑山张燕
  邘城战场的形势提醒了所有人,尤其是军师处,他们回过头来,重新审视当前形势,进行战略调整。
  与之前相比,最大的变化就是不再那么乐观,也不再指望速胜,原本五年内荡平天下的计划调整为十年,具体到邘城,则将强攻变为围困为主,强调练兵的功能,以让将士们熟悉演练真正的山地作战为目的。
  与此同时,一向不入军师处法眼的黑山军也被纳入考虑,这些来自中原的军师、参军们开始认真考虑黑山军的利益诉求,以便发挥他们的作用。黑山军也许战斗力一般,对地形的熟悉却无能及,用得好,可以收奇兵之效。
  荆州战略的调整也是重点。军师处提出两个方案:一是周瑜撤回荆州,一是孙翊移驻江南。这两个方案各有优劣,支持者相当,都送到了孙策面前,由孙策决断。
  孙策选择了后者,调孙翊移驻江南,迎战刘繇,并对战术部分做了一定的调整,不以击溃刘繇为目的,而是稳住荆南大部,在不影响周瑜部钱粮供应的前提下以守代攻,挡住刘繇即可。孙策认为,刘繇虽然久经沙场,但他的部下实力有限,又是异地作战,战斗力不会太高,调周瑜回来是杀鸡用牛刀,不如让孙翊去练练手。杜畿调作凉州刺史,荆州还缺一个刺史,正好让钟繇兼任一段时间。
  钟繇不可能总做孙翊的军师,在孙策的计划中,他是第一任御史大夫的人选之一。原本这个荣誉是要给杜畿的,但现在情况有变,杜畿转任凉州刺史,可能未必赶得上第一任御史大夫的任期,而钟繇年龄大了,按照吴国的规矩,他等不到第二任。
  综合了各方面的因素后,孙策做出了决定,召来了孙翊和钟繇。
  孙翊这些天一直在准备益州的攻略,荆南的重要性,他一清二楚,不用孙策多交待。他拍着胸脯向孙策发誓,一定尽心尽职,完成任务。
  孙策没和孙翊多说什么,倒是和钟繇详谈了一番,将自己的打算和盘托出。得知自己被内定为第一任御史大夫,钟繇心里一块大石头总算落了地。
  他知道孙策不能漠视汝颍系的存在,可是这个机会能不能落到他的手中却不好说,毕竟他的年龄没有优势,指望孙策为他一个人破例似乎不太可能。现在好了,他今年五十二,就算三年后就任御史大夫,六十岁致仕,他也可以做满一任,将来再进国是院或者翰林院,此生完美。
  钟繇不像孙翊那么喜形于色,云淡风轻地向孙策行礼。
  孙策对孙翊、钟繇说,钟繇兼任荆州刺史后,事务会比较多,未必能及时为孙翊出谋划策,所以他将调诸葛亮为孙翊的军师,协助钟繇处理具体的事务。诸葛亮为人谨慎,熟悉军师处的做事流程,应该能胜任这个工作。只是诸葛亮少年心性,可能会要求过高,孙翊一定要有心理准备。
  孙翊连声答应。他知道诸葛亮和陆逊一样,都是孙策看重的才俊,陆逊做了小妹的军师,诸葛亮成了他的军师,这是王兄对他们的殷切期望,他可不想辜负了。
  很快,孙翊与钟繇起程,赶往襄阳。
  ……
  与孙策同游之后,沮授找机会与刘晔谈了一次,将孙策的意图和态度转告刘晔。
  刘晔和沮授一样,一方面惊叹于孙策的气魄,一方面又觉得肩上责任重大。军师处是为孙策出谋划策的,孙策承担得越少,他们的负担就越重。权力固然让人着迷,责任却也是重如泰山。如果他们工作不力,不能圆满的完成任务,最后还要依赖孙策的决断,不仅是他们的耻辱,更是所有士大夫的耻辱。
  反复商议后,两人召集军师处的全体人员开会,对军师处的工作提出了调整,明确当前的任务重点,提出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的要求,再次投入紧张的工作之中。
  军师处热情高涨,军情处也不甘落后,郭嘉派出信使远赴黑山,与张燕取得联系,希望能和张燕面谈,共商大计,具体地点由张燕定,河内也行,黑山也行。
  半个月后,张燕赶到孟津大营。
  张燕中等身材,消瘦矫健,虽然年逾五旬,须发花白,满面沧桑,犹不失豪迈之气。见到郭嘉的第一面,不等郭嘉说话,他先深施了一礼。
  “蒙吴王不弃,祭酒相邀,荣幸之至。”
  郭嘉笑嘻嘻的还礼,邀张燕入座。得知张燕亲至,他也亲自迎接,在黄河边设宴,为张燕接风。张燕不是一个人来的,除了他的儿子张方,还有跟随他多年的旧部约三百多人,都是身经百战的悍卒。郭嘉知道张燕心有疑惑,索性大方一点,让张燕始终在这些人的视线以内,免生猜疑。
  “大帅老当益壮,令人羡慕。”
  张燕摇摇头,苦笑道:“山中辛苦,我等盼吴王恩泽多年,如今总算得偿所愿,故而祭酒相邀,我便冒昧前来。唐突之处,还请祭酒见谅。”
  郭嘉哈哈大笑。张燕的话半真半假,山里苦是真的,他们盼吴王却是假的,张燕之所以亲自来,是他没有其他选择了。冀州在推行新政,河内也在推行新政,可是这些都和黑山军无关。如果张燕再不来,等吴军拿下并州,黑山军就只能在山里待一辈子了,连白波军都不如。
  “能得大帅相助,并州可取。大帅,我能否问一句,黑山军现在还有人,多少可战之士?”
  “还有男女老少二十余万口,战士三万余人。”
  郭嘉摇了摇羽扇,无声地笑了笑,看向张燕身后的张方。几年不见,张方也老了很多,黝黑的面庞,杂乱的胡须,明明还不到三十,看起来却像四十出头。见郭嘉看过去,张方挺直了腰杆,咧嘴一笑,点头向郭嘉致意。
  郭嘉还礼。“少帅别来无恙?”
  “多谢祭酒关心,我好得很。”
  “听说少帅屡立战功,如今已经是黑山军真正的少帅了,可喜可贺。”
  张方揪着胡须,哈哈一笑,露出几分自得。自从上次与孙策见面,见识了真正的精锐后,他这几年一直以孙策的练兵方法训练自己的部下,平时也注意收集相关的资料,如今他的部下算得上黑山军的精锐力量。即使没有张燕之子的身份,他也是黑山军中屈指可数的大将。
  “少帅麾下有多少人?”
  “三千有余。”
  “黑山军中能和少师麾下精锐相当的有多少?”
  张方得意地笑笑,刚准备说话,张燕横了他一眼。“不成器的东西,祭酒面前哪有你说嘴的份。你的部下也就是在山里称雄,在吴军勇士面前什么也不是,还是别丢人现眼了。”
  张方恍然惊醒,没敢吱声,讪讪地笑了笑。张燕向郭嘉拱手致歉。“山里人,没见识,让祭酒见笑了。”
  郭嘉笑语盈盈,没接张燕的话题。很明显,张燕虽然来了,却没有任人宰割的打算,还想凭着手中的武力讨价还价。价钱当然可以谈,但不能漫天要价。
  “大帅谦虚了。吴王感于大帅诚意,愿投桃报李,支持大帅一批甲胄,故而嘉冒昧相询,只是想知道需要准备多少,并无他意。想必大帅也知道,我吴国甲胄天下第一,想得到的人不在少数,南阳黑市一套甲胄能卖到三五十金。匹夫无罪,怀璧其罪,若是有人知道大帅得了这些甲胄,起了歹心,要来强取,我们的一片好意却害了大帅,岂不可惜。”
  张燕疑惑地看着郭嘉,不敢断定郭嘉是真是假。吴国的甲胄的确难得,想得到的人很多,他也是其中之一,但他不觉得孙策会这么大方,一下子送他几千套。他觉得郭嘉就是想刺探他的虚实。
  “多谢吴王赐甲,黑山军虽然精锐有限,却也不是什么人都敢来抢的。”张燕淡然笑道:“就算袁绍在时,也是我们抢他的时候多,他抢我们的时候少。”
  “大帅,此一时,彼一时,那时候你们除了粮食,有什么能让袁绍心动的?就算是粮食,袁绍也不过是就地取食,图个方便,并不是离开了你们的粮食就活不下去。”
  张燕很尴尬,恼羞成怒。“请祭酒放心,只要吴王慷慨,别说几百套甲胄,就算是几千套、几万套,我们也保得住。”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45/133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