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行三国(三国小霸王)(校对)第115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58/1332


第2371章
挖坑
  看着义愤填膺,慷慨激昂的提脱,难楼很为难,再三推脱。
  难楼对提脱说,向沈友宣战又能如何,起兵攻击沈友吗?乌桓人的兵力是不少,却不足以和沈友正面作战,沈友有两万精骑,其中还包括两千甲骑,而上谷乌桓的总兵力加起来也不到两万人,别说甲骑,有完整甲胄的不足一半,如何能和装备精良的吴骑正面对攻?
  双方兵力悬殊,仅凭上谷乌桓的实力是不够的,即使加上代郡乌桓、雁门乌桓,兵力或许有优势,但战力相当,纵使胜也是惨胜。如果损失太大,就算战胜了沈友,将来如何面对太史慈,如何面对吴王派来的其他援军?
  况且,鲜卑人在弹汗山附近集结,我们和沈友两败俱伤,岂不是便宜了鲜卑人?
  提脱虽然狡猾,比起难楼来还是差了一截。他一心想与沈友开战,最好能逼沈友杀掉楼麓,难楼没有其他选择,只能将部落大人的位置传给他。见难楼担心鲜卑人,他忍不住亮出了自己的底牌。
  我们可以和鲜卑人结盟,一起进攻沈友,这样不仅有足够的兵力,还可以避免后顾之忧。击败沈友后,上谷、代郡还是我们的,但战利品要多分一点给鲜卑人。
  听了提脱的建议,难楼气得要骂人。
  以前怎么没发现他这么蠢?
  指望鲜卑人?东部鲜卑被太史慈杀得尸横遍野,几乎全军覆没,拓跋锋在草原上打游击还差不多,让他到上谷与沈友面对面,他有这个胆子吗?他不要上谷、代郡,只要战利品,不是他大方,而是他清楚占不住上谷、代郡,吴人迟早还要夺回去,不如捞点现的。
  只有提脱才会相信拓跋逢的鬼话。这种蠢货,还是让他去死吧,连拓跋锋一起,送给沈友当见面礼。
  难楼“勉强”答应了提脱的要求,问起鲜卑人的位置和兵力,提脱本不想说,但禁不住难楼的套话,最后还是将鲜卑人——不仅是拓跋锋,还有其他几个部落——的信息和盘托出。难楼一面委托提脱和拓跋锋等人谈判,一面将消息通报给沈友。对他来说,最好是沈友直接出塞,灭了鲜卑人,他置身事外,以免损失,万一将来鲜卑人说起,他也有推脱的余地。
  沈友对难楼的心思一清二楚,不屑一顾。既然楼麓在手,难楼这老狐狸再狡猾也逃不脱猎人的手心。
  楼麓对沈友佩服得五体投地。打,打不过沈友。别看沈友文质彬彬,一副儒生模样,刀法却精妙无比,几次比试,楼麓都没能撑过三合。说,他也不是沈友的对手,不论是儒家经典,还是诸子百家,天文地理,沈友都说得头头是道,楼麓一方面大有收获,一方面高山仰止,觉得以前的书都白读了。论用兵,见识了吴军的演习之后,楼麓打定一个主意,万一以后不得不和沈友对阵,只有一个对策:逃,逃得越远越好。
  楼麓成了沈友的崇拜者,让他走都不走。鹿破风来见沈友,请求沈友释放楼麓,却看到楼麓像跟屁虫似跟着沈友前后时,他惊呆了,好半天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和耳朵。不过,和沈友一席谈之后,他理解了楼麓,这个年轻的吴军将领简直是个天才,他能年纪轻轻就身居高位绝非偶然,跟这样的人为敌是不明智的,自然的接受了沈友的安排,率领部落包围桑乾城,做出一副要与沈友决一死战的模样。
  收到难楼传来的消息后,鹿破风按照沈友的计划,强烈表示反对,认为这样等于逼沈友杀楼麓,并指责提脱心存不良,借刀杀人。如果难楼非要这么做,他不愿与提脱同流合污,将撤兵解围,返回部落驻牧地。
  难楼接到楼麓的消息,心知肚明,再次对提脱表示为难。提脱见状,生怕难楼变卦,主动联络拓跋锋等人,统兵逼近边塞,并将白鹿部落也当作敌人,一并予以歼灭。
  白鹿部落的富足早就为鲜卑人眼馋,只是担心激怒难楼,这才一直没动手。如今有机会名正言顺的打劫白鹿部落,拓跋锋心动了。正面攻击沈友,他没这胆量。攻击白鹿部落,他十拿九稳。他甚至没有通知其他部落,免得被人分了肥,悄悄的带着本部人马,绕过高柳城,杀向治水上游河谷的白鹿部落。
  拓跋锋刚刚入塞,就被沈友安排的斥候发现了,消息火速送到桑乾。
  得知拓跋锋入塞,将袭击自己的部落,鹿破风气得破口大骂。他很清楚,战端一起,自己或许可以击退拓跋锋,却无法在吴人和鲜卑人之间继续保持独立。两强相争,作为实力最弱的乌桓人,不投靠一方是不可能的。他几乎没有犹豫就做出了决定,要想在塞内继续安定的生活,只能依附吴人。
  鹿破风正式向沈友投降,唯一的要求就是奉楼麓为上谷乌桓大人。
  沈友没有正式答应鹿破风的请求,只答应向吴王建议,能不能答应,最后要由吴王决定。但是有一点他可以保证,吴王不会亏待朋友,正如他不会放过对手。
  商量妥当之后,沈友命马超率领一万精骑赶往上游河谷,配合鹿破风伏击拓跋锋,他本人则率陈到、公孙度部,赶往宁县,以问罪白山为由,准备出塞奔袭弹汗山。
  再一次统领万骑出击,马超既激动,又觉得压力很大。这是沈友对鲜卑人的第一战,能不能打好,关系到沈友能不能在北疆站稳脚跟,关系到整个江东系的脸面,也关系到他自己的前程。他主动拟定了作战方案,向沈友、庞统汇报,并申请安排一个参军随行,以便随时咨询。
  沈友、庞统同样深知此战干系重大,见马超如此慎重,求之不得,爽快地答应了马超的要求,给他安排了一个叫梁习的参军。梁习是陈郡柘人,为人机敏干练,原本在郡中为吏,被骆俊推荐到讲武堂学习,毕业后入军师处供职,半年前转到庞统手下,深得庞统赏识。
  马超心中欢喜,带着梁习出了城。
第2372章
虚实相生
  沈友率部到达马城,驻兵漯水河畔,传书阎柔,命难楼来见。
  马城原是护乌桓校尉治所,居两山之间,三水相汇之处,地理位置之重要不言而喻,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如果入塞,马城是必经之地。鲜卑人崛起后,多次围攻马城,虽然未能攻克,却也让朝廷疲于应付。在凉州战事久久不决的情况下,在一群爱好和平的关东文臣的主张下,护乌桓校尉迁回漯水下游的宁县,实际放弃了对马城的控制。
  鲜卑人因此气焰大涨,屡次经由马城入塞劫掠,护乌桓校尉大部分时候只能躲在宁城观望,待鲜卑人走了,再出来象征性的追一下。即使如此,鲜卑人还是不爽,多次围攻宁城示威,护乌桓校尉也只能捏着鼻子认怂。
  正因为如此,居庸关外已经成了鲜卑人的自留地,想来就来,想走就走,诸县荒废,有建置无户口,实际上形同虚设。按照这个形势发展下去,鲜卑人迟早会步乌桓人后尘入塞常住,且耕且牧,最终壮大,成为悬在中原朝廷头顶的刀。
  五胡乱华的引子其实从这里就伏下了。孙策命沈友进驻幽州,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恢复故汉疆域,将此地变成中原的战略缓冲区,为将来控制草原建立前沿阵地。
  鲜卑人也好,乌桓人也罢,只有三个选择:要么归化,要么滚,要么死。
  进兵马城,逼难楼来见,既是诱鲜卑人之计,也是逼乌桓人低头。乌桓人如果低头,这就是计。如果乌桓人不低头,计就会变成实打实的攻击。即使难楼想躲进山里也没用,沈友还有一万步卒,随时可以赶到。只不过那样一来,战事规模就太大了,消耗也要翻几番。所以不到万不得己,沈友还是希望能以形势逼难楼低头,不战而屈人之兵。
  所以他毫不掩饰自己的实力,在马城城外阅兵。
  鲜卑人、乌桓人收到消息,心态既相似,又不同。
  鲜卑人虽然愤怒,却并不是太在意。沈友的斥候没有出塞,显然没有主动出塞作战计划。这一点也可以理解,近百年来,汉人出塞作战的机会非常少,仅有的几次都惨败而归,尤其是熹平六年,臧旻、夏育等人出塞,几乎全军覆没。在那以后,汉人就不敢出塞了,足迹不出长城。
  想必沈友也是如此。
  乌桓人紧张万分。难楼活了几十年,经验丰富,一眼就看透了沈友的心思。沈友不愿意轻易开战,可是如果有必要,沈友会毫不犹豫的对白山发起攻击。乌延等人向太史慈投降,沈友当然不能容忍上谷乌桓保持独立,等着太史慈来立功。原本或许可以等一等,阎柔说漏了嘴,犯了沈友的忌,沈友岂能罢休。
  难楼和提脱等人商量对策。
  提脱也心虚,又不甘心。他知道拓跋锋正在攻击白鹿部落,一旦得手,吞并了白鹿部落,拓跋锋的实力增涨,在鲜卑人中的话语权更大,就可以煽动更多的鲜卑人参战。只是他不能把这些话告诉难楼,否则他就成了出卖族人的叛徒。
  他继续鼓动难楼与鲜卑人结盟,引鲜卑人入塞。哪怕鲜卑人不入塞,只要靠近长城,摆出入塞的姿态,威逼马城,沈友就不敢轻举妄动,白山自然安全。难楼不动声色,装出一副被迫无奈的样子,接受了提脱的建议,由提脱出面与鲜卑人联络。提脱自以为得计,与鲜卑人商量,许以厚利。
  鲜卑人觉得可行,只是到长城外兜一圈,又不用作战,就能得到丰厚的礼物,这比打劫还合算,不去的是傻子。于是,好几个部落接受了提脱的邀请,率部逼近长城。不过他们也很小心,知道吴军实力不弱,正面作战,己方没有优势,所以互相告诫,千万不能轻易入塞,就在长城外活动。
  鲜卑人自以为得计,却不知道他们不知不觉的进了坑。他们的行踪被沈友掌握得一清二楚。沈友虽然没有派斥候出塞,乌桓人却充当了他的耳目。鲜卑人防着汉人,却没防着乌桓人。他们逼近白山,乌桓人紧张是情理之中的事,多派几个斥候,保持警戒,再正常不过,只要不逼得太近,他们都不在意。
  机会终于成熟,沈友聚将议事,安排作战计划。
  计划很简单,出塞攻击鲜卑人。计划很具体,由陈到率领的甲骑负责正面强攻,公孙度率领的轻骑兵负责迂回、追击,到弹汗山为止,半径两百里。另有一千由敢战之士组成的骑士,一人三马,负责长途追击,不设限制,由带队的校尉自行决定进退,有擒获则重赏,战死则厚抚。
  阎柔、楼麓主动请缨,希望参加战斗。阎柔是想将功折罪,楼麓则是想有所表现。此战过后,上谷乌桓就与鲜卑人撕破了脸,只能依附吴人,不趁此机会建功,更待何时。
  沈友本来不同意,但是禁不住阎柔、楼麓坚请,庞统又从中说情,最后同意了,由阎柔、楼麓各精选千骑,一起参与追杀——正面作战的机会还是没给他们,主力骑兵够用了,无须他们帮忙。
  阎柔松了一口气,赶紧去准备。楼麓更兴奋,第一时间通知难楼。难楼也清楚自己没有太多的选择,从自己的亲卫骑黑翎卫中挑选了一千精锐,由楼麓指挥。黑翎卫是白山最精锐的骑兵,也是难楼父子信得过的亲信,将黑翎卫交给楼麓,实际上就是将大人的位置传给了楼麓。
  沈友很满意,送了楼麓一套上等盔甲,又送一百套普通骑兵甲胄,供楼麓装备亲卫骑。比起吴军,乌桓人、鲜卑人的装备都很简陋,最常见的也不过是汉军制式札甲,也不是每个人都有,将领级别的细甲更是稀少,大多是历代交战中的缴获物。难楼的母亲是汉朝公主,陪嫁中有一套精甲,是难楼的最爱,楼麓早就想要了,却一直没能如愿。
  沈友送给楼麓的上等盔甲虽然不如难楼那套精甲华丽,坚固、轻便却有过之而不及。楼麓格外兴奋,舍不得脱,就穿在身上,进进出出,恨不得让每个人都看见。
  “啧啧。”公孙度的长子公孙康颇有些眼红。他随父转到沈友麾下这么久,沈友也没对他这么礼遇过。“大人穿上这身甲,和我汉家儿郎一般。好好干,说不定能成为金日磾一般的人物。”
  楼麓书读得不少,知道金日磾是谁,却不敢以金日磾自诩,连忙摇头。
  一切准备妥当之后,沈友率部逼近白山,高调勒令难楼投降,否则就踏平白山。
  难楼立刻召提脱等人议事。见沈友逼到了面前,也有些急了。拓跋锋那边还没有消息传来,他暂时能联系到的鲜卑人有限,也未必愿意出力帮忙。见提脱支吾,其他人急了。你之前拍着胸脯吹牛皮,现在怂了,那不是害我们吗?一时间,十几个小帅围着提脱大骂,尤其是那些支持楼麓,本来就看提脱不顺眼的。原本支持提脱的大人、小帅一看形势不对,也没人敢吱声。
  趁着群情激愤,难楼也翻了脸,命人砍下了提脱的首级,将他的部落分给其他的小帅。
  就在乌桓人内部洗牌的时候,沈友在白山做短暂停留,随即出塞,奔袭塞外的鲜卑人。他要求难楼按兵不动,准备好牛羊酒食,等着庆功即可。难楼正中下怀,集结精锐自保。在他看来,沈友出塞作战,纵使能胜,战果也有限,说不定还会遭受挫折,到时候鲜卑人报复,沈友必然依赖乌桓人,乌桓人就还能保持一定的独立性。
  沈友从宁县出塞,沿着长城西进,一天一夜后,出现在马城西北。
  鲜卑人一点准备也没有。他们的注意力全在马城方向,根本没想到吴军会从白山方向出现,收到斥候急报时,吴军已经到了三十里外。
  仓促之间,鲜卑人来不及商量,只能各自为战。
  首当其冲的是拓跋锋的弟弟拓跋弘。拓跋锋率部袭击白鹿部落,与提脱联络的任务就交给了拓跋弘,他的驻地离白山最近,就在一片湖泊的边上。他背后就是湖,撤退的路径受限,很容易被吴军截成几段,损失会非常惨重。消息来得突然,他也不清楚来了多少,觉得自己应该有一战之力。他一边派人向其他部落求援,一边立阵迎战,希望吴军来得匆忙,马力不足,他以逸待劳,还可以坚持一阵,说不定还能反败为胜。
  可是战斗一开始,他就知道自己想多了。
  沈友根本没打算给他留机会。轻骑押阵,两翼包抄,甲骑正面突击,号角声一响,一千甲骑便横向排开,在朝阳的照耀下,像一道烧得发红的铁流奔腾而来。
  鲜卑人策马迎战,相隔百步时,先用骑射,无数骑士弯弓搭箭,射出一阵阵箭雨。
  甲骑无动于衷,视鲜卑人的箭雨如无物,保持着正常的冲击速度,轰隆隆地碾了过去。鲜卑人的箭矢射在人和战马的精甲上,敲出点点火星,一闪即没。
  鲜卑人无奈,只得收起弓箭,挺起长矛,拔出战刀,冲向沉默冷酷的甲骑。
  双方接触,一场一边倒的杀戮拉开序幕。
第2373章
两条路
  甲骑跑得不快,但是极稳。他们双脚踩在马镫上,两腿夹紧,身体微微前倾,将一丈五尺长的精钢长矛夹在肋下,直直地冲着鲜卑人杀过去。
  鲜卑人也用长矛,但是他们手中的长矛不够长,也不够锋利,除非刺个正着,无法刺破甲骑的精甲,不是被滑开了就是刺空,更多的时候还没碰到甲骑,先被吴骑手中的精钢长矛刺中。
  纯粹的皮甲也好,镶嵌了铁片的札甲也罢,在精钢长矛面前都不堪一击,非死即伤。
  拓跋弘与陈到迎面相遇,他狂吼着举起战刀,命令亲卫骑上前拦截,同时拨马避让,避陈到锋锐,却为时太晚。陈到稳坐马鞍之上,双手舞动长矛,白毦抖出一朵朵白花,面前无一合之敌,冲上去的几个鲜卑先后被挑落马下,全无还手之力。
  看着陈到娴熟的矛法,拓跋弘知道大势已去,硬着头皮,策马狂奔,挥刀猛劈,企图以死相搏,夺路而逃。陈到一眼看破了他的底细,根本不理,抬手就刺,长矛后发先至,正中拓跋弘的小腹。拓跋弘虽然极力扭身避让,还是被锋利的长矛挑开了腹甲,肋部被撕开一道长长的口子,鲜血横流。
  拔跋弘的战刀砍中了陈到的肩甲,一声脆响,溅起一溜火星,却未能伤及陈到。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58/133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