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行三国(三国小霸王)(校对)第115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59/1332

  两人错马而过。
  拓跋弘痛不可当,不敢再战,沈友的大旗就在两百步外,但他身边还有不少甲骑,绝不是自己能够抵挡的。他强忍疼痛,命人吹响号角,发出撤退的命令。鲜卑骑士虽然首战受挫,却败而不乱,听到号角声,在奔驰中重整队形,向拓跋弘靠扰,准备撤离战场。
  听到鲜卑人要撤的号角声,沈友冷笑。想跑?哪有那么容易的事。他随即吹号,命公孙度出击。鲜卑人要撤离战场,必然从公孙度的阵前经过,等于将侧面暴露在公孙度面前,无疑是最佳的出击机会。
  看到鲜卑人的战旗向自己这边移动,公孙度已经做好了出击的准备,接到中军的命令,立刻命公孙康出击。公孙康踢马出阵,举起手中的长矛,向前斜指。
  两千辽东骑士开始加速,同时拉开了手中的弓,射出一阵密集的箭雨。
  撤退的鲜卑人避无可避,只得举起手中的骑盾,尽可能护住要害。也有骑士举起弓,对辽东骑士对射,可是大多数人只想着逃命,顾不上反击,箭阵稀疏,杀伤力有限。
  两三轮箭射罢,辽东骑士收起了弓箭,握紧长矛,冲入鲜卑人的阵中。鲜卑人是逃跑,侧面对着辽东骑士,吃了大亏。高速奔跑中的战马被撞中,失去了平衡,不是当场被撞倒,就是控制不住步伐,撞上了同伴,带倒了更多的人,一时间阵势大乱,无数骑士落马,随即被同伴的马蹄踩中。
  骑士惨叫声,战马悲鸣声,响成一片。
  拓跋弘伏在马背上,策马狂奔。从下令撤离的那一刻起,他就知道会有如此境遇,无法避免,他能做的就是加快速度撤离战场,尽可能的保存一点实力,以免全军覆没。草原上的生活很残酷,多保留一些实力,就多一分活下去的机会,否则迟早会被人吞并。
  公孙康的出击非常及时,鲜卑人的队伍被辽东骑士强行切断,至少有三分之二的骑士被截住,面前是乱作一团的阵地,一侧是湖水,一侧是杀气腾腾的辽东骑士,身后是武装到牙齿的甲骑,他们无路可逃,只能做困兽之斗。
  辽东骑士策马从他们面前驰过,倾泄出一阵阵的箭雨。
  “嗖嗖”的破风声中,一个接一个鲜卑骑士被射中。
  见拓跋弘的战旗突出重围,公孙度立刻下达了追击的命令,率部尾随拓跋弘,一路掩杀。
  拓跋弘欲哭无泪,心和肋部的伤口一样痛,一样流血。骑兵被尾随追杀是什么后果,他再清楚不过,但他无计可施,吴骑太凶残,正面迎战是个错误,他现在除了逃跑没有其他的选择。
  比起自己的惨败,他更担心拓跋锋的命运。沈友从白山方向而来,说明乌桓人很可能已经投降了汉人,这是一个陷阱,那拓跋锋去袭击白鹿部落会不会也是一个陷阱?他被沈友偷袭还是在塞外,打不过还可以逃,拓跋锋深入塞内,一旦中伏,想逃都没地方逃,很可能就是全军覆没的结果。
  如果真是这样,部落就危险了,很可能因此亡族。
  拓跋弘一触即溃,沈友也没闲着,留下公孙康进行最后的清场,主力继续西进。
  十余里外,他们又遇到了另外一个部落,如法炮制,甲骑正面冲击,轻骑兵包抄掩杀,几乎没费什么力气就再次击溃了对手。这次的对手比拓跋弘更识趣,一看吴军来势凶猛,根本不战,掉头就跑。
  沈友也不着急,有条不紊的向前推进。
  仅仅半天时间,沈友向前推进了近百里,击溃了所有遇到的鲜卑部落。真正的硬茬没几个,就算是硬茬,在甲骑面前也没什么还手之力,迅速被碾碎,然后开始溃逃。
  楼麓一直跟着沈友,亲眼看到吴军骑士势不可挡的击溃一个又一个的对手,兴奋和震惊混杂在一起,心情复杂。他读的书多,对草原上的历史略知大概,以目前的形势而论,有生之年,他大概看不到草原上出现冒顿、檀石槐那样的英雄,就算有,也会被汉人毫不留情的击杀。
  就像蹋顿一样。
  楼麓做出了自己的选择,率部狂追鲜卑人。正面作战,他不如吴骑,这种长距离追击,他比吴骑有优势。黑翎卫都是草原上的勇士,熟悉地形,适应草原上的气候,能忍饥挨饿,可以追得更远。吴骑虽然装备优良,准备也很充分,毕竟不如他们更了解这片草原。
  出发之前,楼麓派人回白山,给难楼送了一个消息:千万不要再抱有任何幻想,尽快向吴王称臣。
  ……
  正面的战斗仅仅持续了大半天,接下来的任务就是掩杀、追击,由公孙度、阎柔等人率部执行,沈友率部返回马城,静待捷报。
  第二天中午,难楼亲自赶到马城,拜见沈友,献上提脱的首级和丰厚的礼物。
  沈友接见了难楼,但不怎么热情,脸上连笑容都没有,只是静静地看着难楼等人。难楼被他看得遍体生寒,不敢轻动。难楼如此,其他人更是胆战心惊,连大气都不敢喘。
  良久,沈友不紧不慢地问道:“大人贵庚几何?”
  难楼如释重负,连忙躬身回答。“老朽六十有七。”
  沈友“哦”了一声,点点头。“不容易。”然后又不说话了。难楼刚放下的心又忐忑起来。不容易是什么意思,他不会是想杀我吧?
  沈友稍坐了一会儿,就起身离席,留下庞统招待难楼等人。庞统与沈友不同,他很随和,与难楼等人谈笑风生,有问必答。难楼渐渐放松下来,问些中原的形势。庞统便将这十多年来的形势变化大致说了一遍,又简单介绍了沈友的情况。
  难楼人老成精,慢慢听出了庞统的意思,明白了沈友为什么没有好脸色。沈友是江东人,是吴王嫡系,他到了幽州,与太史慈分掌东西部,不能被太史慈比下去,结果他迟迟不肯称臣,沈友自然不悦。
  难楼意识到了危险。如果沈友不承认他是主动称臣,而是被迫投降,结果将完全两样,上谷、代郡乌桓的独立性很可能会被剥夺。楼麓年轻,掌控能力不足,根本不是汉人的对手。如果他没有独立性,与阎柔一样成为沈友的部下,能活几年,谁都说不清。
  当务之急,要力所难及的弥补之前的过失,不管这个过失是谁造成的。
  难楼拐弯抹角的问起了对上谷、代郡的后续安排。庞统心知肚明,趁势解释了吴国的边防政策。首先一点,边塞以内,不可能再容忍不受朝廷控制的属国存在,乌桓人有两个选择:一是选择归化,成为编户;一是出塞。这两个选择各有利弊,归化成为编户,就要缴纳各种赋税徭役,但也是可以享受朝廷的抚恤,比如受灾的时候可以得到赈济等等。出塞可以保持既有的生活习惯,不受朝廷控制,但弊端也很明显,他们与朝廷之间就是敌对的关系,随时可能发生冲突。
  听完庞统的介绍,难楼花白的眉毛紧紧的蹙在一起。乌桓人与匈奴人、鲜卑人不同,他们与汉人走得太近,从一开始就没有真正的独立过,也无法彻底分割。绝大多数乌桓人都习惯了塞内的生活,出塞之后能不能生存下去,谁也说不清。但归化也不是他们希望的,尤其是他这样的部落大人。不归化,他们就是部落之王,部落里的事都由他们说了算,一旦归化,他们很可能失去对部落的控制权。万一哪天汉人的朝廷要将他们调离驻牧地,他们怎么办?没有了部落,他们就是待宰的羔羊。
  难楼一时难以决断,婉转的对庞统说,这件事关系重大,我要和其他人商量一下,比如鹿破风。
  庞统笑着同意了。
第2374章
欲速则不达
  “老蛮子还不死心。”沈友握着酒杯,冷笑一声,眼神轻蔑。
  庞统笑笑。“舍得,舍得,说起来简单,可是真正能舍得的人又有几个?都督,这事急不得,欲速则不达。”
  沈友知道庞统说什么。对待这些蛮夷既不能太客气,又不能逼得太紧。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辽东,如果不是公孙度操之过急,杀戮太狠,逼反了扶余人,这个机会也不会落到他手中。如果他逼急了难楼,乌桓人降而复叛,他所有的努力就全白费了,不仅会让太史慈看笑话,还会累及江东系,进而扰乱吴王的部署。
  他不能步朱桓后尘,也不能被陆逊比下去。
  “士元,你有什么妙计?”
  庞统沉吟片刻。“都督,你对贾谊其人如何看?”
  “贾谊?”沈友沉吟着,若有所思,斟字酌句地说道:“是个人才,只是历练不够,有些书生气。若是稳妥一些,怕是不会有董仲舒发挥的余地。”
  “不仅是董仲舒,还有主父偃。主父偃所献的推恩令不就来自于贾谊的众建诸侯?”
  沈友目光微闪,嘴角轻挑。“推恩令,这倒是个办法。士元,你这个建议很有意思呢。这些蛮夷见义利忘,内斗不己,若能将他们分成更小的部落,用不了几代人,就成一片散沙了。”
  “是啊,这件事急不得,要用几代人的心思来解决。草原上的问题是个顽疾,既不能没有武力,又不能纯粹依赖武力。孝武皇帝以卫霍为将,屡次征伐,虽重创匈奴,却也让天下户口减半,可谓是两败俱伤。尤其是后来以李广利为将,实在是大错特错。若是能缓缓图之,不任人唯亲,李陵不降,或许又是另外一番局面。在这一点上,我最佩服大王,虽然年轻,却极稳健,比之孝武皇帝的晚年荒政,有天壤之别。”
  沈友大笑,伸手指指庞统。“你这个庞士元,有什么话不能直接说,非要扯上大王?”他想了想,又道:“你说是对,这件事急不来,等一等也许更好。治大国如烹小鲜,要讲究火候,火候不到,总是差那么一点味道。”
  “都督所言极是。”
  沈友坐直了身体,放下酒杯,双手扶案,手指轻叩。“士元,俗话说得好,文武之道,一经一弛,要对付这些蛮夷,我们也要有两手准备,你来文的,我来武的,如何?”
  庞统笑道:“这可是个好差使,我又能捞一笔,过个肥年了。”
  “哈哈哈……”沈友放声大笑。两人说笑了一阵,沈友又道:“士元啊,你说……太史子义滞留扶余不归,会不会是故意避着我?按理说,打了这么久,早该凯旋了。”
  庞统附和道:“不排除有这个可能。不如这样,我和孟建联络,就胡市的事协调一下,相关的货物定个统一价,免得让胡人占了便宜?”
  “你说得对,我与太史子义纵有争斗,那也是君子之争,不能让胡人占了便宜去。士元,你挑一些礼物,向太史子义表示一下我的心意。”
  “喏。”
  ……
  狋氏东,桑乾河谷。
  号角声此起彼伏,鲜卑人一次又一次的发起冲锋,企图突破乌桓人的阵地。
  拓跋垂一手挽缰,一手举刀,厉声长啸。“杀鹿破风者,赏千落!退后者,斩!”
  鲜卑骑士兴奋莫名。白鹿部落不过三千余落,杀了鹿破风就能得到千落,这个重赏足以让人疯狂。他们再次鼓起勇气,策马冲锋。
  “嗬!嗬!”战马长嘶,蹄声如雷,鲜卑骑士发出怪叫声,沿着河谷飞奔,有的骑士策马冲进了河水中,马蹄踢起浑浊的河水,卷起一道道浪花,奔腾而去。
  “稳住!”鹿破风手提战刀,大声呼喝。“刀盾手,长矛手,稳住阵地,弓箭手射击,骑兵准备反冲锋。不要慌,马将军的援军已经到了,正在包抄,我们再支撑一阵,就能砍下拓跋锋的狗头。”
  “喏!”将士们大声应喏,有乌桓话,有汉话。白鹿部落久居塞内,招揽了不少汉人,汉胡相处得不错,多次并肩作战,打退其他部落的进攻。汉人为步卒,结阵防守,乌桓人为骑兵,伺机反击,已经有一定的默契。
  面对奔驰而来的鲜卑人,汉人步卒蹲在地上,握紧手中的长矛,后面的乌桓人用脚踩住矛尾,同时拉弓射箭,射出一阵阵的箭雨。鲜卑人用盾牌护住要害,不顾一切的策马撞击。战马的身体被长矛洞穿,长矛也被战马的冲击力逼成弓形,清脆的断裂声连绵不绝,不少步卒被撞倒,有的人直接被撞飞。失去战马的鲜卑骑士跳下马,步行攻击,与汉军步卒缠斗在一起,拼死不退。
  在鲜卑人不惜代价的猛冲下,步卒阵地摇摇欲坠,出现了破绽。
  更多的鲜卑骑士奔腾而来,持续攻击。
  鹿破风心急如焚。他一边指挥亲卫营补防、堵截,一边不断地向后看。按照他和沈友的约定,马超应该早就到了。他率领部落中的勇士作为诱饵,且战且退,已经战斗了两天两夜,与拓跋锋交手数十阵,伤亡惨重。如果马超再不到,他就真的支持不住了。
  之所以能坚持到现在,多亏部落中的汉人。这些汉人不仅通晓步战,还对吴王有着强烈的信心。他们从中山商人口中听说了不少吴王的故事,对那位被人称为小霸王的吴王佩服之至,听说吴军将来增援,他们士气如虹,多次打退鲜卑人的进攻,否则白鹿部落早就崩溃了。
  可是现在,鹿破风坚持不下去了。战士伤亡已经超过三分之一,如果援军再不来,一旦被鲜卑人突破,他将陷入被鲜卑人屠杀的局面。
  “吹号,求援!”鹿破风咬咬牙,下达了求援的命令,同时率领亲卫营扑向冲入阵中的几名乌桓骑士。他原本不想向马超求援,可是形势迫人,他不得不低头。
  听到乌桓人吹响求援号,拓跋垂心急如焚,有一种不祥的预感。原本是来偷袭白鹿部落,结果变成了强攻,而且白鹿部落的战斗格外的顽强,让他们速胜的机会一次次的落空,如今已经骑虎难下。如果鹿破风还有援兵未用,这一战取胜的机会就渺茫了。
  拓跋垂屏住呼吸,凝神细听,仔细分辨战场上的号角声,睁大眼睛,极力看向鹿破风的身后。如果有大队人马行动,肯定会有征兆,比如山间的鸟雀乱飞,比如骑兵快速行动时踢起了烟尘,这些都可以帮助他做出判断。
  什么都没有,没有乱飞的鸟雀,也没有冲天的烟尘,甚至连回应的号角声都没有。
  拓跋垂看向阵中挥舞战刀,舍命搏杀的鹿破风,气极反笑。好你个鹿破风,居然玩诈,不仅想骗我,连自己人都骗。你的援兵在哪儿?难楼那老东西敢率部深入汉境吗?至于提脱,他恨不得你早点死呢。
  “攻击!”拓跋垂心花怒放,再次下令。他一定要砍下鹿破风的首头。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59/133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