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行三国(三国小霸王)(校对)第116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61/1332

  张纮等人深以为然,召集幕僚详加讨论,仔细斟酌,争取能拿出一个稳健的方案来。
  孙策随即传书全柔、徐琨、朱桓、吕蒙四人,命他们做好进攻并州的准备。鉴于钱粮不足,这次进攻并不要求太大的战果,以锻炼部队为主要目的,让中原和江东的士卒适应北方的气候和地理环境,从中发现问题,寻找解决方法。只有孙尚香、陆逊例外,他们要想办法尽快拿下邘城,彻底肃清河内残敌。
  紧接着,孙策传书鲁肃。幽州的事基本搞定,可以和马腾、韩遂接洽了。合适的时候,他将亲赴关中,与西凉诸贤会面。
  ……
  孙尚香站在沙盘前,一手托腮,一手环抱胸前,稚嫩的小脸上多了几分与年龄不甚相符的沉稳。徐节、王异围在一旁,各自沉思。
  帐门外响起杂乱的脚步声,紧接着有人大声说话,孙尚香眉头微皱,扭头看了一眼。“谁在帐外?”
  徐节听听,忽然眼睛发亮。“好像是大王。”
  孙尚香也听出了孙策的声音,转身出帐,站在帐前一看,可不正是孙策。她尖叫一声,飞奔过去,一跃而起,抱着孙策的脖子,荡起了秋千。
  “大兄,你怎么来了,帮我打邘城吗?”
  孙策笑着拍拍她的肩膀。“快放手,你现在可是左都护,也不怕人笑话。”孙尚香这才反应过来,连忙松了手,偷偷吐了吐舌头。徐节、王异赶了过来,躬身行礼。孙策微微颌首致意。
  “怎么,打邘城有困难,还要我帮忙?”
  “地形太险,不好打呢。”孙尚香引着孙策入帐,在沙盘前站定,指着沙盘上的小城说道:“莫大匠快要疯了,靠得近了,城上的抛石机杀伤力太大,想建更结实的望楼暂时不太可能,还得另外想办法。王兄,你有没有好办法?要不,调黄大匠来试试?”
  “黄大匠也没办法。”孙策笑笑。“任何技术都会有局限,不能指望大匠们帮你解决所有的问题。你们还是要多动脑子,看看有没有什么变通的办法。”
  “其他的办法,我们也试了不少,可是司马懿都有防备。要说办法,现在只剩一个办法了。”
  “什么办法?”
  “挖地道,从高台下面攻进去。王参军说,河东、冯翊的百姓喜欢在土坡上挖洞当作房子。如果我们也在邘城下面挖洞,或许可以从地道攻进去,或者干脆把高台挖塌了。”
  孙策觉得有点意思,只是工程量比较大,不是一天两天能完成的。
  “伯言呢?”
  “在巡营。我派人去找他。”
  “不用了,你陪我去阵前看看。我还真没见过司马懿呢,很想亲眼看看他那狼顾之相是什么样。”
  “那你可不一定见得着。”孙尚香笑道:“要不等我生擒了他,将他的脖子扭给你看。”
  孙策大笑,与孙尚香一起出了中军,来到阵前。陆逊正在阵前的将台上远眺,见孙策过来,连忙迎接。孙策上了将台,打量着三百步外的邘城,思索了片刻。
  “伯言,可有破敌之策?”
  “暂时还没有。”
  孙策转头看看陆逊。“沈友又立功了,你不急?”
  陆逊平静地笑笑。“急也无益,不如不急。”他顿了顿,又道:“沈督未至而立,我方弱冠,花甲致仕,还有三四十年,有的是时间争胜负,不必急在一时。”
  孙策拍拍陆逊的肩膀。“仅论心性,你倒是比沈友略胜一筹,甚好。有你这根定海神针,我就放心了,邘城的战事按你的计划来。”
  “谢大王。”
  孙策抬起头,看向远处。邘城城头上人影绰绰,像是多了一些人,只是离得太远,看不清楚。他看了一会,又道:“伯言,你觉司马懿此人如何?”
  陆逊略作思索,不紧不慢地说道:“多智而伪,能忍善变,是人才,但难以驾驭。”
  “何以见得?”
  “大王,是不是有人进言,希望大王能劝降司马懿?”
  孙策没吭声。的确有人向他进言,说司马懿是个人才,杀之可惜,邘城又险固,强攻必有伤亡,不如劝降,既能得人,又能得城。就算不用司马懿,让他赋闲便是了,没有必要为了他一个人白白牺牲许多将士。他虽然不以为然,却不能不有所表示,今天来邘城视察,就是做个样子,顺便看看陆逊的意思。
  如果陆逊也有这样的想法,那他就要考虑换将了。到了这一步,司马懿非死不可。
  陆逊笑了。“如果是这样,那破城的机会就来了。”
  “哦?”
  “无援不守,司马懿是聪明人,岂能不知邘城再险固,终究有断粮的时候。他之所以迟迟不降,不过是想以城中将士为质,逼人出面求情罢了。臣如果猜得不错,那些向大王进言的人背后,一定有亲朋故旧在城里。大王若是答应,他就可以化险为夷。大王若是不答应,则失河内人心,难免残暴之名。司马懿等的就是这个机会。”
  孙策嘴角微挑。“奈何?”
  “逆水行舟,不如顺水推舟,让那些人到城下来劝降。只诛首恶,胁从不问,愿意出城的可以免死,不愿出城的就怨不得我们了。”
第2377章
佳偶
  孙策放心了。用陆逊来对付司马懿是正确的,比耐心,这个时代比司马懿有耐心的人不多,偏偏陆逊就是那一个。司马懿耗死诸葛亮之前很多年,陆逊就耗死了刘备。
  历史可以变,人的性格却不太容易变。遇上陆逊,司马懿算是遇到了克星。
  孙策看了一眼远处的城头,微微一笑,心中抑制不住地得意。你自以为奇货可居,想待价而沽,未免太看得起自己。这一次,一定让你血本无归。
  远处,司马懿站在城头上,望着将台上的身影,面沉如水,看不出太多的表情。隔着这么远,他看不清对面的人,甚至连战旗都很难分辨,只是从队伍的规模上猜测,来的很可能是孙策。除了他之外,不太可能有这么多侍从骑士出现在孙尚香的大营里。
  虽然不知道孙策将如何攻打邘城,可是他有一种预感,自己恐怕是看不到新年了。邘城虽有地势,看似无法强攻,可是孙策做了太多看似不可能的事,别人攻不下邘城,不代表他也不能。既然孙策出现在这里,这场对峙就离分出胜负不远了。
  投降是不可能的,孙策不会给他这个机会,他也不想自取其辱。他只希望在战死之前,能赢上一两个回合,就像袁绍在官渡之战的最后阶段,凭着张郃的奋力一击,赢回一点尊严。
  ……
  视察完邘城的战况,孙策对河内进行第一次全面巡视。
  河内是黄河中游之末,下游之始,主要有两种地形,一是北侧的山地,一是南侧的冲积平原,绝大部分人口都居住在平原地带,几条河流如沁水、沇水、清水沿岸更是繁华之地。只是和河东类似,河内也受到朝廷的一贯压制,河内的大族很多,但仕途之路却不顺利,位至公卿的人屈指可数。
  正因为如此,河内人对仕途的渴望更加迫切。得知孙策入境巡视,朱桓、毛玠顿时门庭若市,无数人想跟着他们一起拜见孙策,又有无数人绞尽脑汁,精心准备,只想给孙策留下一个好印象。
  朱桓拜见孙策时,身边跟着一大群人。初见时,自然不能所有人都拥到面前,朱桓带着一个中年掾吏来到孙策面前,躬身施礼。
  中年掾吏很面生。孙策有一个本事:记忆力极好,尤其擅长记人,见过面的人,他大多都会有印象。他对这个中年掾吏一点印象也没有,应该是没见过,却又随着朱桓来见,自然与众不同。
  孙策猜到了他是谁,心里却有些无奈。比起陆逊,朱桓的政治意识要差一大截,一方面和家世有关,没有这方面的经验,一方面也和他本人的性格有关,他不太在意这些。
  “休穆,最近如何?”
  朱桓笑眯眯地拱手施礼。“多谢大王关怀,臣最近甚好,尤其是从邘城回来之后。”
  “哦?”
  “左都护和伯言的攻城安排周到,臣投以木瓜,得之琼瑶,受益匪浅。”
  孙策笑了两声,伸手指指朱桓。“休穆,这可不太像你啊。”
  朱桓笑道:“大王是说臣进步了,还是退步了?”
  “进步还是退步,要看你是不是言之有物。若是真能从邘城受益,那就是进步。若只是学会了巧言佞色,那就是退步。休穆,多一些柔道,少一些棱角,固然不是坏事,可若是因此失了本真,将心思用在巧饰上,则难免得不偿失。”
  “大王所言甚是,臣正打算向大王进计,请大王看看臣有没有进步。”
  “哦?什么计?”
  “破邘城之计。”
  孙策兴趣大增,招招手,示意朱桓靠近一些。“说来听听。”
  “喏。”朱桓向前再进半步,与孙策只有一步之遥。对君臣而言,这已经是极亲密的距离。朱桓深受鼓舞,说起了他的想法。在他解说的时候,那中年掾吏一直站在不远处,脸上带着淡淡的笑容。
  朱桓的计划和陆逊的相似。邘城有地利,足以平衡吴军的优势,强攻比较难,长期围困的消耗又比较大。因此,从外部攻击比较难,当从邘城内部考虑破城之道。
  邘城内的将士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中山军,其中又以冀州兵为主,城上的弓弩手大多是冀州兵;一部分是河内郡兵,这些人大多来自河内,是世家豪强的部曲,有一定的战斗力,野战不足,守城却还凑合。邘城规模小,容不下太多的人口,所以中山军也好,河内兵也罢,家属都不在城中。中山军的家属去了并州,河内兵的家属大部分还在河内,如今已经成为吴国之民。
  朱桓的计划就是发布最后通谍,让人去邘城城下劝降,不管是中山军还是河内兵,只要愿降,就可以免死。错过这个机会,以后想投降也没机会。天井关失守,邘城已是孤城,大家心里都清楚邘城失守只是时间问题,如果有机会投降,绝大部分人都会投降。没有了足够的兵力,邘城再险也守不住。如果司马懿不准将士们出城投降,那他就会成为河内公敌,千夫所指,甚至可能激起叛变。
  总而言之,这是以小搏大之计,有百利而无一害。
  孙策打量着朱桓,笑笑。“司马懿当如何处置?”
  朱桓转了转眼珠。“司马懿若降,自然任由大王处置。若是不降,那就是自寻死路。”他迟疑了片刻,又道:“大王,臣听说,河内名士杨俊对司马懿颇为认可,说他是个人才。”
  “你觉得司马懿可用?”
  朱桓抿了抿嘴,欲言又止。他知道孙策冷落司马防,也知道陆逊派人追杀司马懿的弟弟司马孚,再听到孙策这句话,他知道司马懿必死无疑。孙策并不喜欢杀人,曾经宽恕了很多必死之人,比如何颙,这次如此敌视司马懿,多少有些意外。
  “臣与司马懿素昧平生,不敢断言,一切唯大王裁断。”朱桓略作权衡,决定放弃。如果孙策肯放过司马懿,他当然可以给河内人一个面子。孙策不肯放过司马懿,他也没必要触霉头。
  孙策不置可否,看看那中年掾吏。“这是……”
  “这是臣新聘的书掾,平皋人张汪。”朱桓一边说,一边示意张汪上前拜见。张汪迈步上前,拱手施礼,一揖到底。孙策打量着张汪,嘴角轻挑。朱桓露出几分尴尬之色,讪讪地摸着鼻子。
  “恕孤冒昧,张君的名讳听起来有些耳熟,却想不想在哪儿听过。”孙策也不看朱桓,笑眯眯地看着张汪。“张君,我们……以前见过吗?”
  张汪再拜。“臣惭愧,虽久仰大王威名,却未曾有幸谋面,今天是第一次亲睹大王英姿。”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61/133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