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行三国(三国小霸王)(校对)第116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68/1332

  刘先又敲了敲车壁,对车夫说道:“去太守府。”
  ……
  孙翊进了中庭,诸葛亮听到脚步声,从一旁的屋子里走了出来。
  “将军回来了,收获如何?”
  “哪有什么收获,我又不是真的出猎。”孙翊笑道。
  诸葛亮看了他一眼,一边引着他进门,一边说道:“将军,话可不能这么说,兵不厌诈,既然要诱敌,一定要示伪如真。两军交战,这零陵城内外不知道有多少耳目,谁知道哪个是刘繇的细作……”他说了一半,忽然说道:“将军刚才出门,有没有遇到一个儒生和一个少年?”
  “遇到了,他说他叫刘先。”
  “你和他通了姓名?”诸葛亮眉头微蹙,叫过一个掾吏,让他带人去追刘先,务必要把刘先带回来。
  孙翊吃了一惊。“孔明,怎么了?”
  诸葛亮眼神闪烁,轻拍面前沙盘的边缘。“没什么,只是不想出意外而已。”
  孙翊略作思索。“你怀疑刘先?”
  诸葛亮想了想,解释道:“刘先是零陵名士,曾被刘表辟为别驾,只不过刘表很快就被大王击败,刘先走到半路上又回来了。我到零陵之后,多次相邀,他一直没答应,今天突然登门,又遇到了将军,未免有些巧。将军出猎而无收获,脸上又没有沮丧之色,他必生疑。万一说漏了嘴,引起有心人的注意,可就不好了。没办法,只好留他几天了。哦,对了,他那外甥周不疑,将军觉得如何?若是喜欢,收作侍从,以后说不定能助将军一臂之力。”
  “原来是他啊,我说怎么觉得耳熟。”孙翊笑了。“周不疑很聪明吗?和你相比如何?”
  诸葛亮看看孙翊,笑了起来。“将军,这是我新完成的沙盘,你看看,还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
  孙翊也笑了,默契地没有再提这个话题,仔细查看眼前的沙盘。
  与诸葛亮相处时间不长,但他对诸葛亮很欣赏。之前他就知道诸葛亮是人才,王兄对他寄予厚望,这几年在江南处理政务也很出色,不管是杜畿还是李通,对他印象都不错,就连一向与人不好相处的甘宁都对他赞不绝口。他知道王兄将来会让他独镇一方,想将诸葛亮归入麾下,当作左膀右臂。但诸葛亮似乎另有打算,对他的示好不作回应。
  时间不长,有人来报,刘先回来了,与他同行的还有太守荀谌。孙翊和诸葛亮互相看了一眼,不约而同地转身向外走。泉陵是郡治,太守府就在衙城里,与孙翊的公廨隔得不远,刘先很可能是从这里离开之后去了太守府。
  难道是荀谌也向刘先发出了邀请?这倒也正常,零陵人才不多,刘先算是出类拔萃的那一个,当初刘表为荆州刺史也曾派人来请,荀谌就算是例行公事也要请一请的。
  出门之前,诸葛亮命人用布盖上沙盘,又带上了门,这才命人请荀谌、刘先进来。
  孙翊站在廊下,诸葛亮快步下阶,拱手施礼。“死罪,死罪,琐事缠身,怠慢了先生。”
  刘先拱手还礼,笑道:“军师军务繁忙,是先来得冒昧,打扰了军师。知道军师忙,便去荀太守府中讨口茶吃。”
  诸葛亮转身又向荀谌施礼。荀谌不清楚发生了什么,却不好多问。刘先突然来访,说是刚从诸葛亮这儿过去,没过一会儿,诸葛亮又派人去请,实在有些不合常理。
  诸葛亮引荀谌、刘先上堂,与孙翊见礼,周不疑也跟了过去,静静地坐在刘先身后。孙翊知道诸葛亮要留下刘先,不等诸葛亮开口,主动说道:“小子眼拙,不知先生大名,刚才失礼了。刚刚听孔明说了先生的情况,这才知道自己错过了什么,还请先生海涵,给小子一个请教的机会。”
  刘先连忙谦虚了几句。他知道诸葛亮为什么派人追他回来,十有八九是被周不疑说中了,他们正在部署军事行动,不想让他看出破绽,走漏消息,在这里住几天是避免不了的。为了避免被孙翊、诸葛亮当作细作,他主动挑明了来意。
  “今日冒昧来访,是有一件事想请将军和军师帮忙。”
  “什么事?”
  刘先叫过周不疑,摸着他的肩膀。“我外甥周不疑今年十一岁,虽然愚笨,倒也好学,又喜兵法,闻说吴王身边的军师处招揽天下学子,连诸葛军师这样的人才都是军师处毕业的,他很想去报名,又怕才学不够,不能通过考核,想请诸葛军师指点一二。”
  孙翊和诸葛亮悄悄地松了一口气。既然刘先想将周不疑送到军师处学习,是细作的可能性就不大了。
  诸葛亮笑道:“先生才高,令甥想必也是人中龙凤,进军师处应该不成问题。新年将至,过些日子会有船去建业,不如你们就在府中住几天,到时候随船同行,一路上也好切磋。”
  刘先点头答应。
  周不疑盯着孙翊看了一会,起身离席,一本正经的拱拱手。“敢问将军,你说的过些日子,是指打败刘繇,夺回灵渠之后吗?”
  孙翊很惊讶,兴趣盎然地打量着周不疑。“此话从何而来?”
  “将军之所以来零陵,不就是因为刘繇侵边么。若非如此,江南四郡安定,武有李都督,文人诸葛军师和各位太守,何须将军亲至。听说大王登基在即,钟公被征入朝,就是为了筹备登基之事。将军身为大王胞弟,想为大王送上一份贺礼,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孙翊笑了。难怪刘先想把他送到军师处去,这孩子果然聪明,而且对军事兴趣很浓。诸葛亮说得对,如果能将他收归麾下,说不定又是一个陆逊。
  “你可有妙计破敌?”
  周不疑拱手再拜,不慌不忙地说道:“将军是想夺回灵渠,还是生擒刘繇?”
  “想夺回灵渠又如何,想生擒刘繇又如何?”
  “夺回灵渠很简单,与黄公覆将军联络,南北夹击,刘繇必走。生擒刘繇,难度就有些大了,须得设计诱击才行。”他笑了笑,露出他这个年龄特有的稚气。“将军与军师也许在做,只是能不能抓住刘繇却不好说,要看运气。”
  孙翊和诸葛亮互相看了一眼,暗自惊讶。听周不疑这口气,刘先不仅看出了破绽,还有更稳妥的办法?
第2388章
潘濬
  周不疑为孙翊和诸葛亮解释了一下附近的地形。
  荆州的地形如同一个巨大的盘,四面是山,零陵就是这个盆的最南端。以泉陵为界,南部以山地为主,北部以平原为主。五岭之中的越城岭、都庞岭就在零陵境内。山地耕地少,大多地形分散,能够容纳聚落,却无法长期供养大军。
  刘繇要想在灵渠一带站稳脚跟,必须取得足够的粮食补给,否则翻山越岭的转运,巨大的消耗会拖死他。如果能夺取泉陵,进入平原地带,当然再好不过。在夺取泉陵之前,他的选择有两个:一个是泉陵南部、都庞岭北的营浦,一个是越城岭南的始安。
  刘繇占据了始安,但是没有派兵进驻营浦,显然信心不足,不敢与吴军面对面,短期内进攻泉陵的可能性也不大。始安是个小县,支撑不起几万人,所以刘繇必然有另外一个地点,这个地点很可能在都庞岭以南的谢沐、富川。
  之所以有这样的判断,是因为刘繇的大军中有一大半是士家控制的当地汉蛮。士家是苍梧人,从苍梧北上有两条路,一条路是溯漓江而上,到始安,一条路是营水北上,到谢沐。谢沐到富川之间有一大块耕地,足以供养几万人。
  这里很可能就是士家的驻地。若谢沐、富川有失,士家无法取得粮食补给,只能后撤。而失去了士家的配合,刘繇进入江南腹地的计划也就无从实施,只能撤回郁林。
  所以,如果派兵进攻谢沐、富川一带,刘繇不得不力争。他有两种方案:一是直接派兵增援谢沐、富川,一是出兵威胁泉陵,围魏救赵。前者会有麻烦,一是大军齐集谢沐、富川,有决战之势,稍有闪失,刘繇就可能全军覆没,二是主力离开始安,始安会有危险。如果选择进兵泉陵,他就掌握了主动,可战可守,可进可退。
  荀谌惊叹。“小小年纪,竟有这样的见识,如此英才,若能得大王亲炙,将来前程不可限量。始宗,依我看,你不要送他报考军师处了,直接送到大王身边做侍从吧。”
  诸葛亮也大受启发。他手里拿到的地图是零陵、桂阳、武陵的地图,却没有苍梧、郁林的地图,对谢沐、富川的情况不太了解,所以会有这样的疏忽。周不疑是本地人,他了解的信息自然多一些,考虑得也更周全。即使抛除这一点,周不疑的计划也是可圈可点的,尤其是他以这样的年纪而言。
  如果这真是他自己的想法,而不是刘先谋划好了,让他来露脸扬名的话。
  就算这个计划是刘先的,诸葛亮也不打算戳破。要想稳定零陵,必须笼络刘先这样的本地名士。刘先之前不接受他的辟除,现在却愿意将周不疑送到建业,这就是一种姿态,说明零陵人已经认清形势,接受了吴国子民的身份。
  诸葛亮略一思索,便明白了周不疑此计背后的另一层用意:给黄盖建功的机会。黄盖就是泉陵人,他追随孙坚征战多年,如今却身陷交州泥潭,仕途艰难。如果能配合孙翊击败甚至擒获刘繇,黄盖就能脱颖而出。刘先与黄盖一文一武,再加上周不疑这样的后生出现在吴王身边,零陵人在吴国朝堂上就有了一席之地,有机会发出自己的声音。
  诸葛亮和孙翊商量了一番,接受了周不疑的建议,派人入苍梧,联络驻扎在郡治广信的黄盖,协同作战。在此之前,之前的诱击计划继续执行,只是要扮得更像一些。若能诱来刘繇,战而斩之,自然没什么坏处,不成功也没什么坏处。
  有了刘先、周不疑协助,诸葛亮对计划进行了细化,其中一个安排就是派兵进驻营浦,做出进攻交州的姿势,迫使刘繇做出选择。孙翊将这个任务交给了潘濬。潘濬是武陵汉寿人,诸葛亮在武陵主持事务的时候认识的,对他比较赏识。孙翊进驻江南后,他将潘濬推荐给了孙翊。
  潘濬很年轻,官职卑微,也没什么名气,但是他能力很强,这几年随诸葛亮做事,对吴国的做事方式也熟悉,派他带一些人去营浦,不会引起刘繇的警觉。
  潘濬接受了命令,又推荐他的表兄蒋琬接替他的事务。蒋琬是零陵湘乡人,前几年外出游学,刚刚回来不久,听说潘濬到了泉陵,便赶来相见。
  蒋琬二十出头,身材高大,气度不凡,谈吐也与众不同。他游学了几年,去过襄阳学院,也去过建业太学,对吴国新政很是推崇,如今学业有成,打算出仕。他本想考政务堂,听说孙翊到了江南,知道机会来了,便匆匆赶了回来。
  零陵人才不多,蒋琬主动来投,又有潘濬推荐,孙翊当然求之不得,欣然录用,让蒋琬先在自己身边,协助诸葛亮处理一些事务,熟悉一段时间后再委以重任。
  很快,潘濬带着一千士卒赶往营浦。
  ……
  士徽率部刚刚进入营浦县,便听到了潘濬进驻营浦的消息。他心生警惕,倒不是担心自己的安全——潘濬只有一千人,守县城还行,出城野战的可能性不大——而是觉得孙翊野心勃勃,有可能发起主动进攻,只不过不是灵渠方向,而是谢沐、富川方面。
  广信被黄盖占据之后,谢沐、富川就是他最后的根基所在,一旦有失,他的根基就缺了一半。士徽不敢怠慢,立刻派人回报刘繇,请他准备应对之策。
  与此同时,他率部进入阳明山区。为了安全起见,他将主力留在阳明山的南麓,防止潘濬发现他的踪迹后抄他的后路,只派小股精锐从小道赶往泉陵,寻找伏击孙翊的机会。杀死孙翊,未必能解决根本问题,却能打乱吴军部署,争取一些时间。若能因此进入零陵腹地,他们的任务也就完成了。
  收到士徽的急报,刘繇很挠头。如果士徽所言属实,孙翊有进攻苍梧的计划,他就不得不主动出击了,否则这一趟就是白辛苦,没起到任何实质性的作用。即使他想撤退,孙翊也不会罢休,一定会顺势进击,威胁郁林、交趾,届时形势将更为严峻。
  刘繇和许劭反复商量。许劭不擅长军事,对此束手无策,除了唉声叹气,提不出什么有价值的建议。刘繇反复权衡,决定改变计划,要求士徽在袭击孙翊的同时做强攻营浦的准备。如果能拿下营浦,孙翊进攻交州自然受阻。士徽强攻营浦,孙翊很可能会派兵增援,一旦泉陵空虚,他就有机会趁虚而入。
  士徽收到回复时,明知刘繇有借刀杀人的嫌疑,却无法拒绝。他随即做出调整,一面派人固守谢沭、富川,防止黄盖偷袭,一面调兵遣将,包围营浦,并在阳明山上布防,阻击泉陵方向的援兵。
  形势变化,诱击刘繇的计划无疾而终,营浦成了焦点。孙翊、诸葛亮随即调整计划,准备更大的陷阱。为了有足够的兵力可用,确保刘繇一旦进入陷阱就无路可逃,孙翊向荆南督李通发出军令,命他率部潜入零陵设伏。在必要的时候,他打算放弃泉陵城,将刘繇诱到平原地带予以围歼。
  双方调兵遣将的时候,营浦已经开战。士徽率领一万五千余人,对营浦展开围攻。
  营浦虽是县城,却是通往交州的要道,西南不远就是都庞岭,营水从城南绕到城东,蜿蜒而下,穿过阳明山,直到泉陵。营浦以下,河水充沛,四季都可通航,装载物资的船只可以直接到达营浦城下,在营浦进行集中,再从陆路翻越都庞岭。是以营浦虽不是要塞,城防却近似要塞,远比一般的县城坚固。
  士徽以十多倍的兵力围攻,本想一鼓作气拿下营浦,却在潘濬面前碰了个头破血流,数日便损失近千人,却连城墙都没碰到,气得破口大骂。真是邪门了,这姓潘的究竟是什么来头,这么能打?
  士徽不服这口气。如果连无名之辈率领千人把守的小城都无法拿下,他在刘繇面前哪里还有说话的资格。他命人在城北筑郾,一面阻止吴军的战船接近,一面准备蓄水淹城。营浦为了船只停泊方面,地势比较低,很容易被淹,只是平时深水畅通,泄水方便,不会有这样的担心。
  见士徽派人在城外征发民夫,潘濬立刻明白了他的意思。他派人潜行出城,发布通告,宣扬吴国新政,要求百姓反抗士徽,至少不能助纣为虐。他专门派人警告有一定实力的大族,不要首鼠两端,如果营浦城破,对你们没有任何好处。士徽纵能得逞一时,不能得逞一世,天下终究是大吴的,到时候吴王追究营浦人的责任,你们这些有家有业的首当其冲,抄家灭门,一个也跑不掉。
  那些大族被潘濬吓住了,没人敢配合士徽,就连被强行征发的民夫也不肯出力,抓住机会就逃跑。眼看着工期一拖再拖,堰还没有筑城,士徽无奈,只得从谢沐抽调三千人增援,不惜一切代价,强攻营浦。
第2389章
许劭归来
  灵渠畔,刘繇、许劭负手而立,看看一池碧水,黄叶满地,久久无言。
  许劭一声轻叹,接着又是一声。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68/133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