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行三国(三国小霸王)(校对)第116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69/1332

  刘繇回头看着许劭。“子将,你离乡几年了?”
  “初平三年离乡,于今十年有余。”
  “十年奔波,是不是累了?”
  许劭没说话,转头四顾,凄然而笑。“累又如何,不累又如何,天下之大,无我立足之地。”
  刘繇抬手按在许劭肩膀上,轻轻拍了拍。“叶落归根,倦鸟归巢,回去吧。孙策当年既然没杀你,想必现在也不会为难你。”
  许劭眨了眨眼睛,不置可否。“正礼,你以为……天下形势如何?”
  刘繇笑了笑,有些落寞。“并州徒有地利,户口不足,王盖兄弟名望又不足,怕是坚持不了太久。益州么,蜀王父子略胜一筹,或许能坚持得久一些,至于能坚持多久,实在不好说。”
  “你没有别的计划?”
  “计划?”刘繇眯起眼睛。“国破家亡,故旧离散,我除了一死,还能有什么计划?若是年轻十年,我或许会有海外之思,如今年近半百,子弟又不在身边,总不能飘泊海外,做他乡之鬼。别无他想,只想痛痛快快战上一场,无愧于心便是。”
  许劭欲言又止。良久,化作一声轻叹。自从刘先高调应孙翊之邀,成为孙翊幕僚的消息传来,刘繇的心情就不太好。仔细说起来,刘先也是刘氏皇族血脉,只是支庶疏远,不在宗籍之内。天子在长安大聚宗室,他就没有去。如今刘先接受孙翊聘请,让刘繇很沮丧。这说明零陵贤达已经对他失去了信心,决定向孙策称臣了。
  在此之前,刘繇曾派人联络刘先,希望得到刘先的支持,以便在零陵站稳脚跟,进而略取江南四郡。没想到孙翊率部进驻,他一时犹豫,没有及时进攻,错失了机会,现在后悔也迟了。以刘先的名望,既然宣布了接受孙翊的辟除,就不可能再轻易变卦。良禽择木而栖可以理解,轻于去就未免丢脸。
  许劭知道刘繇心情低落,正想着怎么宽解他,有侍从快步走了过来,递给刘繇一份文书。刘繇接过,看了几行,忽然眉头一皱。许劭知道有事,靠了过去。
  “怎么了?”
  “蜀王派于禁、孟达来援,人已经到了龙编。”他翻到文书的最后一页。“命令发出还不到一个半月,他们的速度很快。”
  许劭吃了一惊,也觉得有些不可思议。成都到交趾近三千里,几乎全是山路,只用一个半月时间就能赶到,这个速度的确很惊人。他想了想,说道:“或许从成都出发的人并不多,主力还是曹仁的部下。”
  “即使如此,这速度也够快。看来,蜀王也知道交州形势紧迫,不容有失。”
  “恐怕不仅是交州。”许劭幽幽地说道:“也许是并州已失,孙策即将围攻益州,蜀王生怕吴军水师从海上而来,南北夹击,曹仁抵挡不住。”
  刘繇点点头,一声长叹。“时不我待啊。”他抬起头,看看泉陵方向。“子将,趁着大战未起,你先走吧,去泉陵。荀谌是零陵太守,他必能护你平定。”
  许劭盯着刘繇看了片刻,拱拱手,深施一礼。他没有再犹豫,很快就收拾了行礼,赶往泉陵。
  ……
  得知许劭来了,荀谌一点也不意外,第一时间通报了孙翊。
  孙翊对许劭不陌生,却有些拿捏不定,不知道该如何处置许劭,便向诸葛亮、刘先问计。刘先避嫌,沉默不语,诸葛亮倒是坦然,建议孙翊以礼相待。当年许劭不逊,与吴王多次冲突,他离乡的时候吴王还去送他,如今许劭穷极来归,本身就是认输,自然不能失礼。
  孙翊接受了诸葛亮的建议,亲自出城迎接,在香草津等候。荀谌也带着太守府的掾吏出迎,总共有近百人。许劭钻出船舱,看到岸上这么多人,还以为是另有贵客,示意船家靠在一边,免生麻烦,后来看到站在码头的荀谌招手示意,这才知道是来迎自己的,惊讶不已。
  船靠了岸,荀谌快步上船,拱手施礼,朗声笑道:“子将兄,江湖十年,你终于肯回来了。”他挽着许劭的手臂,看着许劭鬓边的白发,摇摇头。“你啊,何苦来哉,壮年出游,半百返乡,满头飞霜啦。”
  许劭没心情和荀谌开玩笑,指指岸上的人。“友若,这是……”
  荀谌压低了声音,笑道:“孙将军听说你来了,亲自来迎你。子将兄,你看到他,肯定认不出来了,谁能想到当年的轻果少年,如今能如此稳重谦逊。亏得你当初没有点评他,否则又错一次。”
  许劭瞥了荀谌一眼。“我看错的太多了,再多一次又何妨。荀友若,你倒是越活越年轻啊。”
  荀谌知道许劭的意思,放声大笑。他也不知道为什么,看到许劭这副模样,他就特别开心,庆幸自己当初没有接受袁绍的命令,接替刘和任下邳相,否则还要多耽误几年。
  两人上了岸,荀谌引着许劭来到孙翊面前。孙翊主动向许劭行礼,喧寒问暖,许劭既欣慰又惭愧,上下打量了孙翊两回,赞道:“当年将军尚在总角,便已勇猛过人,有良将之姿,不意今日复有大将气度。孙氏当兴,天下无人可当。”
  孙翊连忙谦虚了几句,随即介绍随行众人。月旦评许子将的名声很大,这些人就算没见过,多少也听过,纷纷上前见礼,只是见许劭两鬓斑白,又想到他是因与孙策不睦这才被迫背井离乡,不免暗自警省。以许劭的名望都不是孙策对手,流浪十年,仓惶而归,更何况其他人。天下大势如此,逆势而动,实为不智。
  诸葛亮站在孙翊后面,一直面带微笑,却不怎么说话,留神观看许劭。
  寒喧过后,众人各自上车,孙翊请许劭同车。许劭受宠若惊,再三谦让,最后还是上了车。众人见孙翊虽然年少,却对许劭礼节备至,暗自赞叹。他们原本对孙翊多有怀疑,觉得孙氏本为寒门武夫,非传经习礼之家,他又是一个尚未弱冠的少年,纵使有武艺,读书却少,未必知道如何接人待物,能不能礼敬读书人实在是个问题,现在看到孙翊进退合礼,自然多了几分亲近,觉得以前过虑了。
  孙翊迎许劭回城,设宴为许劭接风,席间只说些往日的故事、汝南的现状,一字不提当前的战事,更不及刘繇一语。许劭原本还有些担心,至此总算放下了负担,只是为刘繇惋惜,暗自思量着是不是找机会进言,看看孙翊能不能给刘繇一个机会。
  宴后,刘先送许劭去驿舍休息,孙翊和诸葛亮回到后堂,命人上了茶。
  “孔明,许子将虚实如何?”孙翊呷了一口茶,轻声问道,脸上的笑容已经消失不见。
  “当是思乡心切,别无他意。”诸葛亮捧着茶杯,若有所思。“只是他来得这么急,怕是刘繇要奋力一搏,将军不可不妨。”
  “你是说……刘繇要拼命,所以让许劭远离战场,以免殃及?”
  诸葛亮嗯了一声,却没有急着说。孙翊见状,知道诸葛亮也想听听他的意见,便用心思考起来。诸葛亮大概是担心他一直倚赖他,常常启发他主动思考,互相探讨。这让他不敢掉以轻心,时刻保持高度警惕。
  刘繇如果要拼命,会有几种可能,其实并不难猜。一种是分兵增援营浦,协助士徽攻克营浦。那样的话,主动权就会掌握在他的手里,他既可以增援潘濬,也可以派兵攻击始安,夺取灵渠,刘繇将非常被动。另一种就是直接攻击泉陵,可是这样一来,刘繇就要面对重兵坚城,成功的可能性也不大。
  权衡之下,刘繇未必敢来泉陵。如果想让刘繇放心进攻泉陵,进入伏击,他就要主动增援营浦,迫使刘繇进攻泉陵,形成自己希望的局面。只是这样一来,围攻刘繇的机会可能要让给李通。
  孙翊想来想去,决定还是诱刘繇来泉陵,只要能击杀刘繇,完成整体目标,功劳就给李通吧。
  思考已定,孙翊将自己的想法说了一遍。诸葛亮表示赞同,又详细分析了几种可能,供孙翊参考。
  最后,孙翊决定,主动增援营浦,诱刘繇攻击泉陵,由李通伏击刘繇,自己去截断刘繇归路,尽可能击杀刘繇,解决这个心腹之患。为了确保成功,孙翊又紧急传令黄盖做好准备,万一刘繇从泉陵逃脱,黄盖要及时进入郁林,追击刘繇。
  第三天,孙翊以营浦危急为由,留下两千人守城,自己领两万大军,沿营水河谷向营浦进发。大军出征,声势浩大,无法掩饰,刘繇的细作很快就收到了消息,火速汇报刘繇。
  刘繇接到消息后,不再犹豫,留下一些人马守灵渠,以防不测,自己亲率主力,奔袭泉陵。
第2390章
大获全胜
  营水穿过阳明山区,曲折前行,直抵泉陵,中间有不少峡谷,最著名的就是营浦城北不远的营阳峡。
  围攻营浦之前,士徽就做了准备,派从兄士匡在营阳峡设险,阻击援军。士匡曾与孙权交战,清楚吴军的战力,更清楚孙权并不得孙策重视,眼前的孙翊才是孙策重点培养的弟弟,自然不敢怠慢,派出大量斥候打探消息,最远的直至泉陵城外。孙翊的大军一出动,他就收到了消息,急报士徽。
  士徽心急如焚,连续派人催促刘繇采取行动。得知刘繇率部奔袭泉陵,他这才松了一口气,暂停了对营浦的攻击,将主力转到营阳峡口,随时准备增援士匡。至于潘濬,他更希望潘濬主动弃城,如果能投降就更好了。营浦太坚固,他实在不想强攻了。
  数日后,孙翊的水师到达营阳峡,被阻在峡中。双方激战三日,前锋无法突破士匡的阵地。
  收到士匡的军报,士徽悬在嗓子眼的心总算落回原处。看来吴军虽然强悍,却也没强悍到无视地理的地步,营阳峡在手,他就安全了,只等刘繇得手。虽然不能亲自击败孙翊,能将他滞留在营阳峡中,也算是立了一功。
  知道营阳峡坚险的并不是他一个人,孙翊同样清楚,从一开始,他就没打算强攻营阳峡,主力甚至没有到达前线,出现在士匡面前的是只有五千余人的前锋,连续进攻也只是想给士徽一个错觉,将他钉在营浦,不要撤离。
  这次大战的目标很多,士徽只是之一,除了李通等着伏击刘繇之外,黄盖也已经采取行动,正对富川、谢沐发起攻击。他将士徽拖在营浦越久,黄盖的时间就越充裕。
  营阳峡打得热火朝天,孙翊在阳明山中静静地等候着刘繇的到来。
  这一等,就是十多天。
  ……
  经过零陵县的时候,刘繇遇到了一位故人:赖恭。
  赖恭年轻时游历京都,与刘表、刘繇等人相识。刘表任荆州刺史时,也曾征辟他为吏,还没等他赶到襄阳,孙策就攻破了襄阳城,驱逐了刘表。
  再见刘繇,得知孙翊统兵增援营浦,赖恭有些疑惑。孙翊或许不清楚营水之险,刘先也不知道?刘先既然高调接受孙翊的辟除,总不会不顾身家性命,以身诱敌,果真有这个想法,他也不会瞒着刘繇,连一点风声也不透。
  刘繇也觉得有疑问,但他没有其他选择,这是难得的攻破泉陵的机会,不能轻易放弃。他只是提高了警惕,步步为营,防止中伏。
  这让他到达泉陵的时间晚了两三天。
  到达泉陵城西,湘水南岸的冷淘滩后,刘繇停止前进,让部下休整,恢复体力,同时派人前往泉陵打探消息,看看孙翊是不是真在峡中。三天后,斥候连续来报,孙翊率领的水师楼船在十天前进入峡谷,一直没有出来。泉陵城戒备森严,但兵力有限,估计只有两三千人。听说营阳峡战况激烈,孙翊已经将城中可调的兵力都调走了。
  刘繇与赖恭仔细研究后,决定出击。虽说还有疑点,但行军作战,哪有十全必克,信息不畅,有些疑问、冒点风险再正常不过。
  刘繇派人搭建浮桥,准备渡营水,围攻泉陵城,并在营水两岸设下阵地,准备弓弩和引火物,伏击可能来援的孙翊。为了遏制楼船的威力,他特地选了一个水比较浅的位置,又在营水中央沉了几条装满了石块的船,形成暗礁。他来得匆忙,又不敢大肆征发民船,能做到的也只有这些。同时,他派出大量斥候,潜到营水对岸,伏击吴军斥候、信使,以免走漏消息,尽可能延缓孙翊回援的速度。
  一切准备完毕,刘繇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里渡过营水。
  泉陵城守得很严,刘繇还没渡水,对岸的城上便敲响了警报,无数火把亮了起来。刘繇根据城上火把的密集程度,确定城中兵力有限,松了一口气,命令部下包围了泉陵城,立刻展开了攻击。
  战斗进行得很激烈,战鼓声、喊杀声响成一片。刘繇知道自己时间不多,不惜代价的猛攻,却还是无法得手。他奔袭而来,没有大型攻城军械,只能凭着简单的云梯蚁附登城,负责掩护的弓弩手也只能冒着对方的箭雨,逼到城下进行射击。
  半夜激战,刘繇损失两千多人,却还是没能拿下泉陵城。他红了眼,简单的吃了些干粮后,命令将士再攻。为了鼓励将士,他宣布破城后大掠城内,所有战利品都分给将士。
  重赏之下有勇夫,这些来自交州的汉蛮将士发了疯,对泉陵城发起一波又一波的攻击,城上几度告急,伤亡迅速增加。奉命留守的荀谌也急了,率领府中掾吏上城,并发动城中百姓一起守城。他不知道刘繇发布了大掠的命令,却不妨碍他用这个来恐吓城中百姓,要求他们参战。
  孙翊之前发布公告,推行新政,城中百姓正盼着好日子的到来,没有人愿意被这些交州来的蛮子掳掠,纷纷响应号召,上城协助防守。壮丁拿起武器,与吴军将士一起战斗,妇女帮忙搬运物资,烧火煮油,然后将一瓢瓢的热油淋在攻城的士卒身上,再扔下火把,将攻城的士卒点成火人。
  见百姓上城,刘繇更加坚信城中兵力不足,发力猛攻。
  战斗进行得异常激烈,双方的伤亡都在不断增加。
  第二天傍晚,刘繇接到消息,孙翊率部回援,在出峡的时候被他设立的阵地挡住,水师正在清障。因为沉船数量有限,清障的速度很快,最多半天时间就能完成。如果刘繇不能在次日中午之前拿下泉陵,就必须撤退,否则就有被截断后路的危险。
  赖恭觉得取胜的希望不大,建议刘繇撤退。刘繇却不想退,亲自上阵,连夜猛攻,务必要拿下泉陵。见主将上阵搏杀,攻城的将士士气如虹,掀起又一阵高潮。
  刘繇的出现也引起了吴军射手的注意,十余名射手蜂拥而至。刘繇身边虽然有不少亲卫,还是没能支撑多久,几十名亲卫被先后射杀,刘繇失去了严密的保护,很快中箭,受了重伤,倒地不起,如潮水般的攻势随即被遏制。
  赖恭接过了指挥权,下令撤退,近万残部落荒而逃。
  赖恭率部奔跑了大半夜后,进入零陵县境,被等候已久的李通截住了。仅仅半个时辰,一场毫无悬念的战斗就结束了,刘繇、赖恭被阵斩,残兵被斩首两千余级,剩下的大半被俘,只有不到千人逃进了山里。
  简单清理了战场后,李通派人通报孙翊,随即率部越过都庞岭北麓,直扑营浦。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69/133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