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行三国(三国小霸王)(校对)第12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24/1332

第0267章
信心
  孙策想不起来和谁说过琉璃的事,但他肯定冯宛听岔了。他喜欢的琉璃绝不是冯宛以为的琉璃。
  琉璃就是玻璃。
  后世很多人好奇中国人为什么那么早就掌握了玻璃的制造技术,却一直没能造出望远镜、显微器,走上现代科学发展之路。有很多种解释,有的说是原料不同,无法制出真正的光学琉璃,有的说是自从儒学成为主流,读书人视望远镜、显微器为奇技淫巧,不能说没道理,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这些都不是真正的原因。
  中国人制琉璃,从一开始就不是为了当作工具,而且为了仿玉,作为玉器的替代品。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玉器是身份的象征,使用玉器有严格的等级制度,玉料和能够加工玉器的工匠都掌握在朝廷手中,其他人除了得到赏赐是不太可能得到玉器的。即使是在三国时代,孙权称帝,因为没有玉匠,吴国就一直没有玉印,只有金银材质的玺印。
  没有真玉器,就用琉璃代替。琉璃二字从玉,就是这个原因,从一开始,琉璃就是作为玉器的替代品,最好的琉璃就是拥有近似玉器的温润,而不是透明如水晶。方向错了,自然不会往那个方向努力,就算偶尔造出了清澈透明的水晶也会被认为失败。弃之不顾,自然谈不上去把玩,去发现。
  孙策如今是南阳之主,不缺送礼的人,玉器不能随便送,琉璃却少不了,但他对那种模糊不清的琉璃真没什么兴趣,他想找的是那种透明清澈,能当镜片用的玻璃,喻之为神器。只是不知道怎么就传到冯宛耳朵里,现在又用来戳他的软肋,却不知道此琉璃非片琉璃。
  孙微微微一笑,面不改色。“这就是姑娘你的不对了。我只是说张子夫不是俗人,可没说我不是俗人啊,我怎么能和她比?张子夫不以貌取人,我却最喜欢以貌取人。”
  面对孙策的坦诚,冯宛无言以对,只得调皮地翻了个白眼。
  “既然姑娘说起这事,那我就多说一句,姑娘以貌取人吗?”
  冯宛眨眨眼睛,一时不知道如何回答孙策。孙策可以坦然承认自己是俗人,她却做不到这么无耻。可是让她自认不是俗人,似乎又有些自矜,不合为人当谦逊为本的准则。她妙目流转,浅笑道:“我和阿楚妹妹的眼光一般。”
  孙策拍拍手,哈哈大笑。冯宛这句话回答得漂亮,和黄月英一般,你说我是俗人,就等于说黄月英是俗人。你说黄月英不是俗人,她看中了相貌出众的你,我也可以像她一样选一个相貌出众的夫君。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这冯宛的确遗传了冯方的口才,而且青出于蓝胜于蓝。
  “可惜你是个女子,要不然令尊一定会很欣慰后继有人。话又说回来,令尊去长安这么久,可曾有书信回来?”
  冯宛摇摇头,笑容散去,灵动的眼神也变得黯淡起来。冯方去长安为使,结果好处没讨来,徐荣、牛辅却带着五万大军来了,险些将南阳毁掉。现在他在长安是生是死,谁也不清楚,要说不担心肯定不是事实,但是冯方差使办得不好,孙策心里怎么想,她也不清楚,不能轻易替冯方解脱。
  “你别担心了,令尊应该不会有事。提前告诉你们一个消息吧,长安可能要变天了。”
  “变天?”蔡邕吃了一惊。冯宛也吓了一跳,抬起白玉一般的手掩着唇,眼神惶惶不安。
  孙策把庞山民带回来的消息说了一点,没全说,只是露出了一点口风。牛辅突然撤退,而且一下子放弃了整个洛阳,自然是关中出现了对他们极为不利的事情。虽然还不清楚是不是董卓死了,可能性却极大。原本西凉兵在侧,王允还把这件办成了,如今西凉兵精锐俱出,王允没道理反而失手。
  孙策虽然说得含糊,但蔡邕却猜到了,不由得一声长叹。
  孙策没吭声,心里却是咯噔一下。蔡邕果然还是为董卓叹息了,不过他运气好,现在坐在他面前的不是王允,要不然他这颗脑袋肯定保不住了。
  “先生是为董卓感到担心吗?”
  “担心倒不至于,他做了那么多恶事,是不可能善终的。我只是……觉得他有些可惜了。”蔡邕自知不妥,立刻为自己解释。“他原本有机会成为中兴之臣的。”
  孙策沉吟半晌,突然问了一句:“先生觉得大汉还有机会中兴吗?”
  蔡邕眉头微蹙,抚着胡须,似乎很为难,几次张口欲言,却又最终没有说成。他盯着孙策看了好一会儿,反问道:“你以为呢?”
  “我以为可以,但是绝不是几位党人名士登朝就行的。”
  “你是说王允吧?”蔡邕轻笑一声,眼神意味难明。“他可是郭林宗称许的王佐之才。”
  孙策笑笑,不以为然,又加了一味猛药。“不仅是他。”
  “那你说谁行?”蔡邕挑起了眉,有些怒了。“你?”
  孙策知道蔡邕不信,但他想在理论上辩倒蔡邕是不可能的。蔡邕读了一辈子书,已经是个不折不扣的书生,又名闻天下,自视甚高,想让他这连儒家经典都没有通读过的文盲武夫凭几句大白话说服蔡邕,简直比再穿越一回都难。
  “先生,空口无凭,我们还是拭目以待吧。”孙策说道。话一出口,他心里突然平静下来。因为历史走向与预期不同带来的焦躁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
  就算西凉兵实力不行,王允掌握了朝政,他就能中兴汉朝吗?不可能的。大汉走到今天,外戚、宦官之流固然无法推脱责任,这些以清流自居的党人何尝就没有责任?蔡邕最多是书生气,写两篇文章,无法造成什么实质性的影响,王允却是把一手好牌打烂的王佐之才。他们其实是两种典型,要么是百无一用,要么是意气用事,吹吹牛逼还行,真让他们治理朝政,结果未必就比外戚、宦官好。
  别人不清楚,他还能不清楚吗,且不说眼前的党人,后世的宋朝、明朝哪个是书生误国的典型。两千年的历史证明,武夫治不了国,书生同样不行。武夫治国毁于内忧,书生治国亡于外患,很难说哪一个结果更惨。如果一定要选的话,他宁愿选择武夫治国,自相残杀、胜者为王总比亡国亡种的好。
  老子有的是时间,何必急于一时,且坐高台,赏潮起潮落,春花秋月,看名士粉墨,英雄登场,唱一出轰轰烈烈、荡气回肠的大戏。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大浪淘沙,乃知顽石非金。
  吾有何惧哉?
  自信的人最有魅力,更何况孙策原本就是相貌出众的美男子。冯宛看着孙策眼中淡淡的笑意,忽然心跳加速,仿佛怀里揣了两只小白兔,不停的挠着她的心房。
第0268章
求变
  孙策来到这个时代几个月,接触到的人不少,像黄忠这样因他而改变了命运的人不在少数,但受他影响最深的无疑是庞统。庞统跟着孙策还不到三个月,开始还对孙策不太感冒,但朝夕相处,孙策待他如兄如父,他不知不觉的已经把孙策当成了偶像,从思想到行动都在不自觉的向孙策学习。
  他的天资禀赋依旧,但他的思想已经悄悄地变了。
  他知道孙策让他取菊潭水是给他创造机会追求张子夫,所以他很敏锐的把握了机会,上船下船时细心体贴,走路时前后照应,说话时轻声慢语,说起这次征战的经过来绘声绘色,说到菊潭水时更是引经据典,妙语如珠,张子夫听得入迷,不知不觉的接受了庞统的照顾,享受了一回公主的待遇。
  就算她出身不差,也没有这样的经历。在家里,疼爱她的人很多,但如此尊重她的人太少。在奴婢面前,敬畏她的人很多,如此博学风趣的又绝无仅有,现在这些优势全集中了庞统身上,立刻发生了难以想象的化学反应,渐渐地,连庞统那张相貌普通的脸都多了几分质朴可爱。
  庞统跟着孙策多时,深谙用兵之妙,并不刻意拖延时间,见好就收。就在张子夫刚尝到甜头的时候,他戛然而止,捧着菊潭水回到舱中。
  菊潭在析水上游,是伏牛山深处的一段山谷,因两岸野菊极多,落入水中,形成著名的菊潭水。郦城也盛产菊花,但菊潭水却以析县最有名,用来泡茶、酿酒或者单纯地煮沸饮用都不错。
  看到菊潭水,蔡邕鼻子一酸,眼泪下来了。
  孙策没吭声,只是收起了玩世不恭的笑容,庄重肃穆。蔡邕伤感是因为他的老师胡广生前就喜欢菊潭水,睹物思人,心里难免酸楚。这是人之常情,理应得到尊重。不仅孙策如此,就连一向爱笑的张子夫都收起笑容,不苟言笑。
  “曲指而数,先师辞世已经二十年了。”蔡邕抹着眼泪,叹息道:“这二十年来,朝政荒悖,灾异四起,民变如星火,最终酿成黄巾之祸,乱世之象越来越明显,中兴却变得越来越渺茫。孙伯符,你真的觉得你能拯救大汉吗?”
  孙策微微欠身,淡淡地说道:“先生不妨拭目以待。”
  “我已经近过花甲,身体也一直不太好,怕是看不到那一天了。”
  “先生兼通儒道,博学多才,又有一腔浩然之气,有长寿之相。之所以身体不好,还是早些年受苦太多。到襄阳之后,生活安定了,先生安心著史,闲来泛舟,游山玩水,再加以细心调理,身体自然会好,比令师多活几年不成问题。”
  蔡邕抚着胡须,笑着摇摇头。“先师终年八十有二,我岂敢奢望如此高寿。能让我再活二十年,完成汉史,我也就心满意足了。”
  “咦——”孙策摇头。“先生,不是我放肆,我实在忍不住要批评你两句。”
  “你批评我?”蔡邕忍不住想笑。
  “是啊,先生此言太没有志气了。人们都说青出于蓝要胜于蓝,一代更比一代强。令师八十有二,你就不能比他强?你应该争取九十二才对。要我说啊,你们儒者最大的毛病就是太谦虚,谦虚到变成懒惰,所以一代不如一代,只知道修修补补,却没有自己的建树。”
  蔡邕眉梢轻挑,若有所思。“你继续说下去。”
  “我虽然读书少,但是我听人说,从孔子到孟子,再到荀子,虽然都是儒者,却不断有新意产生,所以儒门才越来越强。以荀子而言,兼通儒法,两个弟子一个是大秦帝国的建立者,一个是法家理论的集大成者,多厉害啊?入汉之后,先有陆贾,后有贾谊,都是勇于任事之人,董仲舒更是创立天人一统,将儒家立于官学。且不论他的学说有没有道理,就说他敢于创新这一点就值得称道。可是后来呢,你看儒门都在干什么?寻章摘句,微言大义,几个字就能扯上一辈子,全是古人嚼烂的那点东西,可曾有所发明?”
  “微言大义有什么不好?书云:人心惟危,道心惟精。不精研圣人经义,如何能得圣人心法?”
  “圣人治个鲁国都没治好,他有个屁心法?鲁国才多大,有南阳大吗?”
  “你……”
  孙策也瞪起了眼睛。“先生,史家著史,欲通天人之变,成一家之言,可不仅仅是记一些制度文章、名人逸事。你如果是这态度,我怀疑你的汉史就算写成了也流传不广。”
  蔡邕被孙策噎得直翻眼睛,气得大叫:“水来,水来,我且降降火气,再与这狂妄的小子辩论。”
  冯宛忍着笑,一边端上水,一边说道:“将军慎言,真要气着先生,将来难免在史书上留下一笔,于将军大不利。”
  孙策悻悻道:“笔杆子杀人么?公道自在人心,总有明理之人为我辩诬的。二位姑娘,你们可要做个证人,将来他要是敢在史书里诬蔑我,我可是不依的。”
  “你也配入史?”蔡邕连灌两大杯水,余怒未消,眼睛瞪得溜圆,花白的头发也掩饰不住他的战意。
  冯宛掩嘴笑道:“先生,别的不说,仅是这十七岁就统兵两万,大破名将徐荣、西凉精锐,为南乡、顺阳百姓复仇,孙将军也应该在史书里有一席之地。先生若是不记他,怕是南阳百姓不答应呢。”
  孙策抚掌大笑,冲着蔡邕扬了扬眉。“看到没有,这就是公道。”
  蔡邕也忍不住笑了,瞅瞅孙策,又瞅瞅冯宛,话中有话。“唉,与你这少年郎相比,我这老朽不受欢迎了,白教了几个弟子,吵起架来连个帮手都没有。等着,待小女昭姬来再与你们计较。唉,还是与周公瑾说话有趣,知音难得啊。”
  冯宛红了脸,低下头,装作没听懂。
  孙策暗自叹了一口气。周瑜、蔡琰这一路走来,应该已经勾搭上了吧。看蔡邕这语气,大概早已把周瑜当成了准女婿。人与人得死,货比货得扔,周瑜才是真正的高富帅、国民老公啊。
第0269章
一对璧人
  船行两日,孙策到达宛城。
  周瑜已经到达宛城,得知孙策回城,他第一时间赶到渡口迎接。一个月不见,周瑜黑了些,壮了些,稚气消失不见,已经是一个意气风发的美周郎,即使是站在人群中,他也是最亮眼的那一个。
  一看到周瑜,蔡邕就把孙策扔在后脑勺后面了,拉着周瑜的手,眉开眼笑地说个不停,比看到亲儿子还开心。孙策撇了撇嘴,什么也没说,目光扫过人群,本想看看那位惊才绝艳的才女蔡琰在不在,却看到了一张久违的面孔。
  冯方。
  孙策有些意外。冯方怎么突然回来了?不用说,肯定有长安的消息带回来了。他很想立刻问个清楚,可是看看这么多人,他还是抑制住了。这多么多人看着呢,万一消息对我不利,岂不是乱了人心。
  “冯姑娘,你看看那是谁?”孙策给冯宛使了个眼色,指指人群中正和张勋、阎象说话的冯方。冯宛见了,抚着胸口,长出一口气,欠身向孙策致谢,快步跑了过去。
  张勋、阎象等人迎了上来,向孙策施礼。孙策一一还礼。桥蕤上前和他们叙旧,短短几个月便物是人非,他们这些袁术旧臣感触最深,唏嘘不已。
  一个少女走了过来,中等身材,五官精致。她穿得很素净,形容有些消瘦,虽然比不上冯宛的娇艳,却也算得上是个美少女,更多了几分书卷气,眉眼之间也沉稳得多。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句话在她身上体现得最为完美。她虽然没有和周瑜并肩而立,但放眼看去,数十人之中,无论是从外形还是气质,她和周瑜都是最佳组合。往那儿一站,只有四个字可以形容:一对璧人。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24/133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