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行三国(三国小霸王)(校对)第15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50/1332

  郭嘉虽然觉得孙策对周瑜的信任逾于常理,不过他对周瑜印象也不错,相信孙策看人的眼光,当下将他为孙策谋划的争霸方略说了一遍。没等他说完,周瑜的眼神就变了,向孙策拱手道贺。
  “将军得此智囊,大计已定矣,夫复何言。”
第0321章
高处不胜寒
  关于如何争霸天下,孙策和周瑜早有默契,也有比较明确的战略方向,这是两人合作的基础。若非如此,周瑜绝不肯成为袁术的部下。
  郭嘉的轻豫重荆方略和他们的计划暗合,而且更实在。孙策、周瑜之前对要不要争豫州、如何争豫州是有犹豫的。想争,实力不足,不争,又怕失了先机。现在听了郭嘉的分析,他们知道就算豫州失了也不等没有机会,心中大定,放下了患得患失的心理负担。
  周瑜明白了郭嘉对孙策的意义,郭嘉也明白了周瑜对孙策的意义,一个是心腹,一个是可以依靠的后背,虽有侧重不同,但战略目标一致,立刻有知音之感。三个野心勃勃的年轻人敞开心扉,指点江山,畅谈未来,俨然以天下为已任。
  当务之急,是先平定江夏、南郡,进而控制整个荆州。
  郭嘉摊开地图,解说方略。
  自从去年年底袁术去世,到现在已经有三个月,刘勋作为袁术旧部,既没有奔丧,也没有送葬,有异志已经是再明白不过的事情。如果不及时讨伐,江夏、南郡就会脱离控制。考虑到孙策曾经对蒯家大开杀戒,南郡豪强很可能会倒向刘勋,到时候襄阳就会成为前线,孙策能控制的仅有南阳一郡。
  但是,要取江夏,从汝南发起攻击是不现实的。汝南和江夏之间隔着青山、罗山、浮光山等一系列山脉,险峻难行,只有三关可通,即大隧关、冥阨关和武阳关,这是淮水和江汉的分水岭,也是中原与南方的分界岭。这三关在江夏境内,掌握在刘勋手中,要从这里经过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就算强攻夺取三关,接下还有四百多里路要走。这四百里大多是山路,还有水泽,却没有一个县城,人口稀少,补给是个大问题,等到了西陵城下,人困马乏,对作战极为不利。
  因此,这条路不可选,必须另想办法。
  办法有两种:一是由南阳出发,取道随县、安陆,沿涢水而下,直取西陵;一是由襄阳南下,先取江郡,平定南郡,再沿江而下,取西陵。南郡太守陈纪是刘勋部下将领,颇受刘勋器重,也没有向孙策臣服。
  “南郡比江夏更重要,刘勋不镇江陵而镇西陵,目光短浅,自取灭亡。我建议将二郡合并考虑,先取南郡,后取江夏。江夏户口既少,耕地也有限,取南郡后,不用急于取江夏,可先稳固南郡,特别是江陵以西诸县,以防秋收后益州有所动作。”
  孙策和周瑜商量了一番,觉得郭嘉这个战术比较合适,虽然时间长一点,但稳妥。刘勋只是疥癣小疾,不足为患。益州的刘焉才是卧榻旁的猛虎,一不小心就有可能被他咬一口。如果江陵失守,荆州的腰就断了,江南四郡鞭长莫及。刘焉坐拥荆益,有居高临下之势。
  “长沙是孙豫州所领旧郡,将军可派人联络故吏,如果能不战而定,即可对江夏形成合围之势,由江南发起进攻。届时刘勋除了走豫章,要么投降,要么死。”
  “刘勋已经死了。”孙策一扬手,哈哈大笑。
  周瑜也一边笑一边摇头。“将军,如果要派人游说长沙,我倒有一个人选。”
  “谁啊?”
  “我的一个故友,九江人蒋干,字子翼,好纵横家,口才不错。不久前赶到南阳来见我,欲谋一官半职。我一直没有合适的职务安排给他,只好请他暂时做宾客。”
  孙策一点也不意外。他熟悉这段历史,知道蒋干不是演义中的那个小丑。相反,不仅是一个帅哥,而且口才极佳,号称江淮之间无对。这里面可能有水份,毕竟他除了游说周瑜不成功这件事之外,没有留下任何值得称道的事迹。
  “在营里吗?”
  “在的,我让他来见将军?”
  孙策答应了。不管蒋干有没有才,既然周瑜推荐,他总要给周瑜一个面子。周瑜起身出去,郭嘉抓住机会说道:“将军,我建议派周瑜出镇江陵。”
  孙策刚才就觉得郭嘉有话要说,此刻见他如此慎重,也没有转弯抹角。“将他调离南阳?”
  郭嘉点点头,进一步解释道:“南阳是荆州第一大郡,人口占荆州四成,豪富之家最多,眼下控制也最得力,实力非他郡可比。且南阳四通八达,一旦中原或者关中生乱,避难的人南下荆州,首先会选择南阳。如此要地,不可控于他人之手。将军与公瑾情同莫逆,自然无碍,可是别人会有误会。天无二日,臣无二主,将军不可疏忽。”
  孙策没有说什么。他理解郭嘉的良苦用心,交情再好,主次要分清,何况周瑜的家世、名声都比他好,就算周瑜自己没想法,别人也会有意无意的更看重周瑜。时间长了难免会有嫌隙。但他也有他的考虑。现在他还不能放弃豫州,周瑜是镇守南阳最好的人选,到目前为止,做得也很好,突然把他撤走,不合适。
  “将军,这是收回南阳的最好机会。”郭嘉坚持已见。“南阳是将军的根基,不容有失。”
  “奉孝,你不要急,这件事我已经考虑过了,但现在不是最好的时机。一来我相信公瑾,二来我还有更重要的事要做,暂时脱不开身,没精力来管理南阳。”
  郭嘉听了,没有再说什么。就算他想说,也没时间了,周瑜的声音已经在外面响起。
  “子翼,待会儿见了将军,你就知道什么叫得遇明主了。”周瑜朗声笑道:“你若是错过了这个机会,我会怀疑你的眼光,以后这朋友也不必做了。”
  “公瑾,我与你相交数年,还是第一次听你如此称许他人。待会儿我的确要好好看看是什么样的人能让你周公瑾说出这样的话来,竟是如此死心塌地。”
  孙策和郭嘉交换了一个眼神。话音未落,周瑜拉着一个年轻人掀帐而入。此人与周瑜年龄相仿,身高也差不多,只是稍微瘦些,面皮白净,五官端正,有书卷气,但一双眼睛过于灵动,嘴唇略薄,显得机灵有余,沉稳不足。一进帐,他目光一扫,便落在了孙策脸上,脱口而出。
  “好相貌,果然与公瑾不相上下。只可惜雕琢不够,未免粗糙,不如公瑾英华内敛,温润如玉。”
  周瑜脸色大变,刚要阻止,孙策抬起手,示意周瑜不要说话。他缓缓抽出长刀,放在案上。
  “蒋子翼,听说你喜欢纵横家,那你说说苏秦张仪的优劣。说得好,我聘你为使,往说南郡、长沙。说得不好,明年的今天就是你的忌日。”
第0322章
蒋干
  蒋干愣了一下,随即又看看周瑜,哈哈大笑。“公瑾,我知道了,我知道了。”
  “你知道什么?”
  “我知道为什么你会臣服于他。”蒋干拍拍周瑜的肩膀,走到孙策面前,坐了下来,倚在案上,伸出手。“拿来吧。”
  “拿什么?”
  “使者的印信啊?你总不能让我空口说白话吧?张仪纵横无碍,远胜苏秦,可不是因为他的口才比苏秦好,而是因为他背后有秦王和秦国的虎狼之师。如今将军的实力不能和秦王相比,总得给我一个信物好证明我是谁的使者吧。令尊的长沙太守印绶可在你手中?”
  孙策盯着蒋干看了片刻,收起长刀,微微一笑。“请子翼给我半个月时间,我立刻派人去取。”
  蒋干摇摇头。“一事不烦二主,反正也没事,我亲自跑一趟吧。”
  孙策忍不住笑出声来。这蒋干有意思,不仅脑子活,而且性格开朗,比周瑜还跳脱,倒和郭嘉有几分相似。他在历史上没留下什么名声,可能和他这个性格有关系。纵横家既不是什么正经学问,他这性格也和谦谦君子挂不上钩,那些名士不太可能看得起他。
  “子翼是九江哪里人?”
  “九江寿春。不过,我的老家却离此不远,蒋国是也。”
  孙策一脸懵逼。蒋国?没听说过啊。周瑜咳嗽了一声:“将军,汝南期思县即为故蒋国,乃周公姬旦第三子伯龄封地,后人以国为氏。晋楚城濮之战,楚军大败,楚成王恼羞成怒,遂挥兵东向,扫荡诸国,蒋国因此而亡,子孙流散于淮泗之间。”
  孙策挑起大拇指。“原来子翼还是周公后人,失敬,失敬。”
  蒋干哈哈大笑。“干平生无大志,愿得故国为侯。将军能使我如愿否?”
  “子翼之志,可期可思,努力!”
  蒋干站起身来,一甩袖子。“既如此,干等候将军命令,随时可以起程。”说完,对郭嘉、周瑜拱拱手,扬长而去,老远还能听到他高声吟诵。“北海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周瑜很尴尬,郭嘉却笑道:“看来公瑾对蒋子翼并不是很熟悉,只知他好纵横家,却不知道他还好老庄,佯狂而避世,有接舆之风。这样的人,俗人不知其妙,唯将军能尽其才。”
  周瑜闻弦音而知雅意,立刻躬身一拜。“奉孝兄所言甚是。”
  孙策暗自叹息。不管他们多谈得来,君臣名份永远优先于朋友之义,郭嘉脑子里绷着这根弦,周瑜同样没有忘记。高处不胜寒,要想称王称霸,就得接受孤家寡人的孤独,别指望能像普通人一样呼朋唤友,推心置腹。
  被蒋干一打岔,开始亲密无间的气氛就有些微妙的变化。孙策见状,便主动把话题拉回正事上来。他决定进逼平春,伺机夺取三关。三关虽然在行政区划上归江夏,但从地理上却与汝南更接近。有黄巾大帅吴霸策应,要夺取三关并没有那么难。控制三关之后,周瑜立刻返回南阳,准备南郡的战事。
  周瑜、郭嘉赞同孙策的计划。周瑜又提出建议,孙策不必急于进攻三关,可征召包括庐江、九江在内的其他各郡郡兵参战,形成兵力上的优势,并借机从中挑选精兵强将。庐江、九江的郡兵中有不少蛮夷,战斗力较强。如果能将这两个郡控制在手中,对秋后攻取江夏有好处。
  孙策一一接纳。他让周瑜把蒋干找来。难得有一个口才好的,不能让他闲着,要充分发挥他的作用。战前游说不仅仅是舆论和心理攻势,同时也是收集情报的机会。在去长沙之前,他需要蒋干先和李通见个面,然后再去江夏一趟。如果蒋干能凭三寸不烂之舌说服李通或者刘勋,那就再好不过了。就算不能,也可以稳住他们,争取时间。
  周瑜答应了。会议一结束,他就找来了蒋干。蒋干欣然应允,兴冲冲地出发了。
  ……
  得知孙策到了朗陵,黄巾大帅吴霸第一时间赶来拜见。
  吴霸五十多岁,身材还算健壮,但两鬓已经见白。与刘辟、龚都一样,他原本也是家境尚可的小地主,温饱不成问题。只是人心苦不足,他想再进一步,由富而贵,这才接受了太平道的忽悠,成了黄巾军大帅。结果没成开国功臣,反而成了流寇,几个亲人死于战事,想回头也回不了。
  他现在有六千多户,两万多人,但大多是老弱,战斗力有限。本来驻扎在大别山深处。山里虽然安全,但生活太苦了,听说孙策在南阳招募黄巾屯田,他也想去南阳,经过平春的时候被李通截住了。正在他急得没办法的时候,他偶然得知孙策到了汝南,正在平舆募兵,立刻派人去联络。
  听完吴霸的自述,孙策知道这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根本不适合造反。即使是以黄巾军将领的平均水平而论,吴霸也属于中下之材。这也怪不得他,身为一个小地主,他对种地还有点经验,对天下大势却是两眼一摸黑,行军打仗更是一窍不通,标准的乌合之众。
  张角想靠这些人改朝换代简直是异想天开。
  孙策说话很客气,允诺将吴霸及其部下安排到南郡去屯田,待遇比照刘辟和龚都,做事却绝不犹豫,要从吴霸的两万多人中挑出精锐充实到自己部下,剩下的全部留着屯田。本来就是农民,让他们战斗纯属是赶鸭子上架。
  吴霸被李通打惨了,现在只想过点安稳日子,对孙策的要求一一答应。
  一切商量妥当,孙策对吴霸说道:“李通是什么人,说给我听听。”
  吴霸咂了咂嘴,脸苦成一团。他打开了话匣子,滔滔不绝地倒起了苦水。“将军有所不知,这李通可是个心狠手辣的恶棍,跟他合作过的人,没有一个有好下场的……”
第0323章
李通
  李通在三国名头不算响亮,很多人都不熟悉他。但孙策清楚这人是个狠角色,他唯一的遗憾是死得太早,建安十四年他就病死了,时年四十二岁。而他生前的最后一个任务是击败想抄曹仁后路的关羽,救出曹仁。若非如此,等江夏、南郡变成战场前线,他的功业绝不弱于文聘。
  在史书里,李通与文聘、许褚等人同卷,大多数人名声不显,许禇出名是因为演义,属于例外,但实际上这些人都是极重的将领,否则史家不会将他们列在五子良将之后。李通的功绩在于稳定后方,曹操与袁绍对抗于官渡之时,李通牢牢的控制了汝南,保证了曹操后方安全,当时和他搭挡的人就是赵俨。
  李通是江夏平春人,可是从地理上而言,平春在三关之北,与汝南地接。这是朝廷特意设定的区划原则,不让任何一郡独占地理上的分界岭,以免有人依靠地理优势割据一方。南阳郡有一角伸入江夏腹地,也是出于这个原则。
  李通起家就在朗陵,他和郡人陈恭一起起兵。与他们同时起兵的还有一个周直,李通想干掉周直,吞并他的部众,陈恭不同意,于是李通就自己干,请周直来喝酒,然后就把周直干掉了。周直部下大乱,欲行反扑,陈恭没办法,只好与李通一起出兵,降伏周直部下。后来陈恭的妻弟陈郃造反,杀了陈恭,想接管他的部下,李通又出兵杀死陈郃,用陈郃的首级祭祀陈恭。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50/133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