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行三国(三国小霸王)(校对)第15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51/1332

  至此,李通成为朗陵一带最强的武装力量,拥众五六千户,整个朗陵、平春等县都在他的势力控制范围以内。江夏全郡十四城,五万多户,李通控制的力量约十分之一,刘勋想占据江夏、南郡与孙策对抗,自然要拉拢李通,便任命李通为安阳都尉。
  李通原本和吴霸等人一样是私人武装,现在有了江夏太守的官方任命,他就成了官兵,想对吴霸等人下手,扩张实力。吴霸等人原属黄巾,实力也不小,李通不敢轻惹,但是在刘辟、龚都先后被孙策父子招揽之后,留在山里的余部实力大减,此消彼涨,他动了心思,自然不能让吴霸顺利通过他的地盘。
  听完吴霸的控诉,孙策并不担心。李通功业心很强,几次吞并的时间都选择得很好,这样的人不会是莽夫,他知道该选择谁。历史上他就没有选择袁绍,现在他也未必会选择袁绍,至少不会选择刘勋。
  孙策对吴霸说,这件事交给我了,你和其他人联系一下,让他们全部赶到朗陵来。
  吴霸将信将疑,嘴上答应了,积极性却不够。孙策也不着急,他知道吴霸会观望,这是人之常情。等他把李通打服了,他们才能死心塌地。如果蒋干能够说得李通来降,那就更好了。
  ……
  蒋干一驾轻车,进了平春城。
  孙策率兵刚出平舆城不久,李通就收到了消息,立刻放弃了朗陵,收缩到平春。平春在淮水之南,背靠桐柏山余脉之一的东山,易守难攻,他就是平春人,很清楚地形。面对周直、陈郃等人,他无所畏惧,敢打敢冲,面对吴霸等人,他也有足够的信心主动出击。可是面对孙策,他没有这样的信心。
  孙策在穰城一带大破徐荣,全歼两万西凉兵的消息,他已经听说过。当然,他也听说了孙策在南阳诛杀豪强,夺其家产的事。他也是一个豪强,不想放弃手中的土地,否则他早就投孙策了。
  得知蒋干来了,李通很高兴,立刻派人将蒋干迎了进去。蒋干也算是江淮之间的名士,他主动来访,让李通觉得脸上有光。不仅在正堂相见,还请来了不少部下,仪式很隆重。
  双方见礼,李通一一介绍了自己的部下,然后很客气地问道:“不知子翼大驾光临,有何指教?”
  蒋干笑笑,环顾四周。“来救诸位性命。”
  李通并不意外。他知道蒋干从朗陵方向来,很可能是为孙策做说客。孙策和黄巾关系不一般,他到这里来,应该是应吴霸等人之邀。“这话从何说起?”
  “听说都尉现在有五六千家?”
  李通抚着颌下的短须,傲然一笑。“敢教子翼得知,我刚刚接受了郡将的任命,已经是阳安都尉了。平春、黾县都是我的辖区。”
  “哦,是吗,那有多少人?”蒋干故作惊讶。
  “两县相加,有一万三千余户,近六万口。”
  蒋干拱拱手。“恭贺都尉,这两个县加起来户口比朗陵还多,几乎有平舆的六成了。”
  李通顿时尴尬无比。蒋干看似夸他,其实是损他。一万多户算什么,孙策掌握着整个豫州,仅汝南郡治平舆就有两万户。朗陵人口也不少,他在朗陵附近活动了那么久,却一直没能控制朗陵。孙策一来,他直接撤出了朗陵县。
  蒋干环顾四周,将李通等人的神情尽收眼底。“诸位知道刘子台是袁将军故吏吧?”
  李通沉默不语。
  “刘子台能做江夏太守,是奉袁将军之命,如今袁将军战死沙场,刘子台既不奔丧,也不送葬,却拥兵对抗袁将军指定的继承人。这样的人也值得你们拥戴?如果他是九江太守,我会觉得很羞耻。”
  李通咳嗽一声:“子翼所言不妥,袁将军物故,孙策如何能做他的继承人。要继承,也应该由袁将军之子袁伯阳继承才对……”
  李通话音未落,蒋干就打断了他的话。“都尉最近可曾见过颍川辛毗辛佐治?”
  李通张了张嘴,顾左右而言他,不敢与蒋干对视。蒋干冷笑一声:“这么说是见过了。那我再问一句,都尉可曾见过袁将军之婿黄子美?”
  不等李通回答,蒋干大声说道:“辛佐治护送袁伯阳回乡,为袁将军守墓,不知辅佐袁伯阳致礼尽哀,却煽动都尉与袁将军指定的继承人为敌,是为不忠。黄子美身为袁将军长婿,与刘子台沆瀣一气,是为不孝。他们挑动是非,陷汝南、江夏二郡于水火,是为不仁。他们误导都尉,以卵击石,是为不义。不忠不孝,不仁不义,都尉与这样的人为伍,难道不怕身死族灭,遗臭万年?”
  “谁说我们一定会败?”一个老儒生站了起来,反驳道:“孙策父子再强,还能与袁本初对抗吗?”
  “你是哪位贤达?”
  老儒生哼了一声,大声报了一个名字。蒋干想了想,摇摇头。“没听过。”
  老儒生气得脸色发白,怒视蒋干。蒋干微微一笑。“几天前,汝南数千名士齐聚平舆,要为许子将讨公道,你怕是没资格参加吧?若非如此,你怎么还能在这里大言不惭,妖言惑众。怎么,你觉得你比许子将还要高明?”
第0324章
说客
  老儒生气得脸色发白,怒视蒋干。蒋干微微一笑。“几天前,汝南数千名士齐聚平舆,要为许子将讨公道,你怕是没资格参加吧?若非如此,你怎么还能在这里大言不惭,妖言惑众。怎么,你觉得你比许子将还要高明?”
  老儒生脸色一阵红一阵白,讪讪地坐下了。
  蒋干转身看向李通。“都尉也觉得袁本初很强大吗?”
  李通笑笑。“袁本初四世三公,登高一呼,天下豪杰望风而归,难道不比孙家父子强?”
  “没错,袁本初四世三公,天下名士游侠无不望风影从。山东州郡讨董,他为盟主,拥兵数十万,而孙豫州兵不过万,粮秣不足,的确不能与袁本初相提并论。可是最后击退董卓,收复洛阳的人是谁?”
  李通无言以对。
  “去年西凉兵两路进击南阳,屠南乡、顺阳,进逼穰城,又是谁击败了他们,全歼步骑两万余?都尉驻兵朗陵,离颍川不远,应该见识过西凉兵的凶残。都尉守土有责,可有什么战绩值得夸耀?”
  李通面红耳赤,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蒋干冷笑一声,转身看着那个老儒生。“你既然坐在这里,想必是为都尉谋划。我想问你一句,如果孙将军派一支人马入随县、安陆,刘子台还有一兵一卒能到平春吗?”
  老儒生转过头,不敢与蒋干对视。
  蒋干环顾四周,目光一一扫过,最后落在李通的脸上。“战有五法,能战则战,能守则守,不能守则走,余者唯死与降耳。请都尉量力而行,莫要误了诸位前程。”他拱拱手。“言尽于此,就此告辞。”说完,转身就走。
  李通愣住了,不知道如何应对。一错神的功夫,蒋干已经下了堂,穿上鞋,大步流星的往外走,那样子就像战火随时燃起,他要快点跑,要不然就会被殃及一般。李通急了,一跃而起,顾不上穿鞋,奔到庭中,拦住了蒋干去路。
  “先生留步。”
  蒋干背着手。“该说的我已经说了,留下来干什么?我已经闻到了你们身上的尸气,一刻也不想留了。”
  李通哭笑不得。“先生,你这样回去,如何向孙将军交待?”
  “我不需要向孙将军交待。”蒋干哈哈大笑。“孙将军说了,你们既不想平天下,又不想守家园,更没有建功立业的志向,就是一群躲在山里刨食的野雉。野雉有什么用呢?无非让小儿试射,检验武艺,然后拔其毛,食其肉,留其雉尾以耀武。将军练兵新成,正好用你们来试试刀锋。是我不忍心看你们为人诖误,这才自高奋勇来劝你们。现在我已经劝过了,不走还能干什么,给你们收尸吗?”
  追出来的那些人听了蒋干的话,一个个吓得面无人色。他们互相看了半天,将李通推到蒋干面前。李通窘迫不堪,搓搓手。
  “先生,我能……问一个问题吗?”
  “你说。”
  “如果我们归顺孙将军,孙将军会不会……抢走我们的土地、产业?”
  蒋干斜睨着李通,似乎觉得这个问题很白痴。李通被他看得心虚,却又不甘心退缩,只是硬撑着。过了好一会儿,蒋干叹了一口气。“你们如果归顺孙将军,孙将军只会带着你们去抢别人,怎么可能抢你们?就你们那点产业,值得他出手吗?”
  李通等人大喜过望。
  ……
  西陵,江夏太守府。
  刘勋垂着眼皮,一动不动。黄猗坐在一旁,脸色尴尬无比,眼皮都不敢抬。辛毗从汝南赶来,一见刘勋,就表明了袁绍特使的身份,指出刘勋面临的严峻形势,让他这个以刘勋智囊自诩的功曹很没面子。
  黄猗是在得知徐荣进入南阳改变阵营的。当时他觉得孙策离死只有一步之遥,两万南阳郡兵怎么可能是同等数量的西凉步骑对手,更何况指挥西凉人的还是曾经击败孙坚的徐荣。刘勋也是这么想,一拍即合,任命黄猗为功曹,并派人向袁绍投诚。
  功曹主管一郡人事,是名副其实的大吏,强势的功曹往往能够架空太守,“南阳太守岑公孝,弘农成瑨但坐啸”,黄猗对这句话并不陌生,现在终究也有机会追慕前贤,当然不肯错过。
  但他们怎么也没想到,孙策不仅胜了,而且是大胜,全歼徐荣两万步骑。
  孙策移驻豫州,刘勋已经慌了神,正考虑是不是要重新改换门庭,却被黄猗拦住了。黄猗说,孙策粗暴好杀,在南阳得手是意外,到了汝南就没这么顺利了。汝南无险可守,一旦袁绍南下,孙策只有撤回南阳。如果现在改换门庭,将来再投袁绍就难了,不如坚持一下。
  刘勋接受了黄猗的建议。听到孙策与许劭发生冲突,千余名流齐聚平舆,要为许劭讨个公道的时候,刘勋对黄猗佩服得五体投地,觉得读书人就是不一样。还没等他们的高兴劲过去,辛毗突然赶到西陵,提醒他们加强戒备,孙策正在整军备战,随时可能南下,夺取江夏和南郡,并指出刘勋弃南郡而驻江夏是大错特错,要求他立刻改变策略,主动北上,进攻孙策。
  刘勋被辛毗的名头吓住了。颍川名士中老一辈的是颍川四长钟韩陈荀,年轻一辈的有辛陈杜赵,辛毗就是排在第一的辛,绝非黄猗可比。他又有袁绍特使的身份,他的意见自然非同小可。更重要的是辛毗的分析很到位,江夏实力太弱,支撑不起三关的守备,李通区区武夫,不足倚重。一旦孙策派人从随县、安陆攻入江夏腹部,三关必失。
  辛毗要求刘勋尽发江夏、南郡以及江南四郡之兵,北上攻击襄阳,同时占据随州,将襄阳、随州、三关就可以联成一体,将孙策拦在汉水以北,并迫使孙策放弃豫州,回撤南阳。
  辛毗还告诉刘勋,袁术之子袁耀已经向袁绍效忠,刚刚回到汝南,孙策现在什么也不是,你们根本不用在乎他,只要向袁绍效忠,就没人能说你们什么。董卓已诛,天下人心尽在袁绍,袁绍很快就能不战而胜,这是你们最后的机会,千万不要错过。
  辛毗所说的都对,唯一的问题是刘勋也好,黄猗也罢,都不觉得自己有能力战胜孙策。哪怕辛毗口才再好也没用。他能否认孙策全歼徐荣的战绩吗?主动挑战孙策,和送死有什么区别?
  辛毗心如急焚,觉得自己面对的不是两个人,而是两头猪。袁术、孙策真是瞎了眼,怎么会选这两个白痴付以重任?
第0325章
一见如故
  蒋干回报孙策,特别强调了李通等人的担心和他的承诺。
  孙策明白他的意思。南阳那一套暂时还不能在汝南境内推广,否则只会适得其反,逼汝南世家造反,别说整兵备战了,内部的叛乱就能让他焦头烂额。这也是郭嘉建议他把重心放在南阳的原因之一。因为各种原因,南阳世家已经被他摧残得不轻,反抗能力有限。
  孙策同意兑现蒋干的承诺。蒋干大喜。他生怕孙策不肯接受李通的条件,答应的时候便有些含糊,尽管如此,他也有先斩后奏的嫌疑,孙策不松口,他也没办法,只能白跑一趟。现在孙策居然答应了,而且没有任何责怪他的意思,让他有如鱼得水之感,无比快意。
  蒋干迅速赶回平春,和李通敲定了条件。李通先派那个老儒生曾靖来致意,孙策很客气的接待了他,两人谈得很融洽,并商量在平春设县学,礼请曾靖出任经师。曾靖读了一辈子书也没能入仕,这才跟随李通做了参谋,实际上行军打仗并不是他所好,能做经师,教书育人,他当然求之不得。
  曾靖回报李通,为孙策说了一通好话。李通再不怀疑,立刻亲赴朗陵,拜见孙策。
  孙策和李通很谈得来。李通刚刚二十五岁,身材壮实,声音洪亮。他十七岁出道,自中平六年纠合人马,至今已经有七八年的统兵经验,这几年又顺风顺水,逢战必胜,队伍壮大了好几倍,一向以青年才俊自诩,一般人很难入他的眼。不过在孙策面前,他不敢有一点傲气。
  孙策一战全歼两万西凉精锐的战绩足以让他之前的成绩黯然失色。
  英雄惜英雄,两人一见如故,说得很投机。孙策从曾靖口中得知,辛毗虽然见过李通,但两人谈得并不愉快。辛毗大概是觉得李通就是一草寇,手下虽然号称有五六千家,实际上战斗力有限,真正有战斗力的人不过一两千人而已,言语之间难免有些轻视,这也是李通决定投降的原因之一。孙策看了李通带来的部下后,觉得辛毗看不上李通也是情有可原。这的确是一群乌合之众。
  但是孙策没有直接说,他热情地邀请李通校阅人马。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51/133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