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行三国(三国小霸王)(校对)第33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30/1332

  杨彪不以为然,正待反驳,坐在他身后的刘巴扯了扯他的衣摆。杨彪又将涌到嘴边的话咽了回去。来议事之前,刘巴就提醒过他,眼下朝廷不仅需要孙家父子的道义支持,更需要南阳的物资支援,不宜与孙策翻脸。杨修、阎行、马超等人都在孙策身边,已经得到了孙策的初步信任,假以时日,他们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孙策。现在激怒孙策,这些人轻则失去孙策的信任,重则有生命危险。一旦出事,韩遂、马腾肯定会生事。现在朝廷正指望他们攻取汉中,不宜节外生枝。
  杨彪虽然不完全赞同刘巴的意见,但他也知道,刘巴与荀彧、天子年龄相当,他们的想法更接近,而他自己年纪稍长,想法未必能和他们一致,听听不同的意见总是好的。有什么分歧,也可以私下里先沟通好,不必表现在众人面前,给其他人可乘之机。朝中等着他们几个闹矛盾的人多着呢。
  “唯!”杨彪改了口,躬身领命。
  天子松了一口气,随即又问起了汉中的进展。杨彪说,张则接到诏书,联合了汉中的几个家族,正在与张鲁联络,进展还算顺利。张鲁有意脱离刘焉的节制,但是他担心他母亲的安危,需要一点时间,估计年后就能有结果。目前张鲁已经透露了不少消息,刘焉的确有不臣之意,居然造了乘舆才能用的车辆,有千余辆之多。不过他不得人心,益州反对他的人很多,只要朝廷运作得当,有机会收回益州的控制权。
  天子暗自叹息。刘焉枉为宗室,却包藏祸心,当初就是他提议改刺史为州牧,本以为是出于忠心,没想到他全为了自己着想。
  天子心情不太好,又问了一些其他的事。士孙瑞见状,特意说了一些好消息。朝廷诏令发布之后,各地人才陆续来到长安,关中外出逃难的百姓也回来不少,这其中最令人兴奋的就是从南阳回来一批工匠,他们原本在南阳各工坊做事,熟悉南阳的新技术,对提高关中作坊的水平有好处。他已经从中挑了一批技术最好的,准备充实到朝廷控制的作坊中。
  天子很高兴,又多问了几句。杨彪见状,也说了一件事,大儒卢植的弟子刘备也来了长安,他曾在孙策麾下任职数月,通晓孙策练兵方法,颇有见识,武艺也不错,可以独当一面。据他自己说,他也是刘氏血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只是支系疏远,现在已经是平民了。
  天子非常感兴趣,便问杨彪刘备在何处。杨彪说,刘备就在长安访友,他身边有个勇士叫张飞,颇有武艺,曾去军中与诸将较技,连败数十人,与温侯吕布交手数十合,虽然最后落败,但吕布对他也是赞不绝口。他不仅武艺好,还有一件奇特的长矛,形状古怪,闻所未闻,一时在长安引为奇谈。
  “竟有如此奇人奇兵?朕当见一见。”天子连声说道,露出几分他这个年龄应有的稚气。
  荀彧嘴角微挑,露出一丝浅浅的笑意。天子看得真切,却什么也没说。
  虽然不时有分歧,但总的气氛还是和谐。结束之后,杨彪、士孙瑞等人退下,天子将荀彧留了下来,两人在宫里一边慢慢地走,一边轻声交谈。
  “令君,袁绍总算让了一步,你可以将家人全部接来长安了,一家团聚,比什么都好。”
  “多谢陛下关心,臣正有此计划。”
  “朕其实也不完全是为了你,朕有自己的私心。朕从小只有姊弟三人,如今兄长为奸人所害,只剩下姊姊与我相依为命。唐贵人来了之后,姊姊有了伴,我却还是一个人。看你的年纪,你的儿子应该和朕差不多大,如果能进宫与朕作个伴,那该多好。”
  “犬子愚钝,只怕有负陛下清望。”
  天子笑了一声:“令君谦虚了。令郎多大了?”
  “比陛下长两岁。”
  “哦,这么说,和朕的姊姊年龄相同。”天子点点头。“开蒙了吗,读的什么经?”
  “刚读了些《论语》《孝经》,还没来得及读经。他资质一般,在学业上难有成就,臣打算让他转攻木学,做些实务。”
  天子笑了。“木学?这太可惜了吧。”
  “陛下,刚才杨司徒提及刘备和他身边的勇士张飞,臣想补充几句,也许能说明臣为什么要让犬子修习木学。”
  天子顿时来了精神。听说张飞与吕布比武,他好奇得狠。吕布是公认的勇士,还没听说过谁能和他交手数十合的,通常都是一两合就分出胜负,而且从无败绩。张飞能与吕布战至数十合,还得到吕布的夸奖,这的确不容易。
  “张飞武艺的确精湛,但他能与吕布交手数十合,得益于那柄奇形长矛。那矛长一丈八尺,矛头长四尺,弯曲如蛇,坚韧锋利,不仅可以当作长矛刺击,还兼具刀剑的劈砍功能。他与人交手时总要将矛头包起来,以免伤人。吕布不信,要他全力以赴,结果一交手,吕布手中的戟头就被他砍断了,只能手持戟柲与他争斗。若不是点到为止,吕布说不得还会伤在张飞矛下。吕布与其说是称赞张飞的武艺,不如说是称赞那件奇形长矛。”
  天子转过身,眉头轻挑。“四尺长的矛头,兼具刀剑的劈砍功能,这是……长铩吧?”
  荀彧面色不变。“陛下,如果禁军都能这样的利器,陛下还有何忧?”
  天子瞅了荀彧片刻,眼珠转了转,神色略缓。“现有的工坊造不了这样的利器?”
第0727章
不要急
  荀彧也不说话,转身从身边的郎官的手中取过一柄长戟,倒持戟柄,递到天子面前,对天子说道:“陛下试着劈砍一下,看看戟柲长短有什么影响。”
  天子不解,接过长戟,按照荀彧的要求,先以正常姿势砍了一下,然后又手持长戟中部试了一下,恍然大悟。这柄长戟是步卒用戟,只有八尺长,与人身高相近,手持末端劈砍的时候,已经能感觉到戟柲变形较大,与手持中部有明显的区别。如果是一丈八尺长,戟柲变形更厉害,几乎到了无法操控的地步。要想做出这么一丈八尺的长矛,绝不是加长矛柄这么简单,需要有更好的工艺和材料。
  谁都知道矛戟越长越占便宜,可如果戟柲软得没法用,那再长也没有意义。孙策能打造出长一丈八尺的长矛,说明他的工艺水平优势明显,南阳军械闻名天下并非虚言。
  “司空不是说有一些工匠从南阳回来吗,他们造不出这样的兵器?”
  荀彧摇摇头。“荆州、豫州推行盐铁专卖,治铁技术是官营的,控制在孙策的手中,民营作坊没有这样能力,我们只能自己想办法。”
  天子心情有些低落,将长戟还给郎官,向前走了几步。“令君,让令郎去做匠师,是不是太委屈他了?”
  “陛下,臣以为这才是孙策的独到之处。”
  “怎么说?”
  “陛下,党人清议从何而起?太学招生三万人,为什么没能为国家育才,却造成了处士横议,以舆论裹胁朝廷?因为那些人读书就是想做官,可是朝廷根本没有这么多官职,学子们仕途无望,又无谋生之能,自然对朝廷失望。朝廷花费重金,却造就了一批反对者。如果提倡木学,让一部分人转攻木学,学成之后无需朝廷安排官职便可以自食其力,还能像南阳一样造出四轮马车、新纸以及丈八长矛这样的利器,于国于己皆有利,何乐而不为?”
  “话虽如此,只怕没几个人愿意啊。”天子一声轻叹。“令君思虑深远,为国家不惜让令郎为工匠贱业,忠心可嘉。若人人皆能如令君一般,大汉何愁不兴。”
  “陛下,君子德风,小人德草。移风易俗,导民向善,本来就是朝廷百官职责所在。臣既蒙陛下信任,为陛下参谋,自然应该以身作则。司徒杨公、司空士孙公也是如此想,只是担心引起非议太多,连及陛下,所以我等商议行而不言,且先试一试,待初见成效,再由朝廷下诏推行。”
  天子思索良久,说道:“这件事牵连甚广,又与圣人教诲不合,的确要谨慎些。诸卿为朝廷分谤,朕甚是感激。”
  “陛下圣明。若能辅佐陛下中兴大汉,臣等就是受点委屈也是心甘情愿的。”
  天子叹息良久。“刚才在殿下,杨公说到刘备时,你似乎有些不同意见?”
  荀彧轻笑一声:“陛下,臣与刘备早就认识,对他略有了解,容臣为陛下解说一二。”他把刘备的情况大致说了一遍。有些情况是他自己了解的,有些情况则是戏志才安排的细作打听来的。他也好,戏志才也罢,以前还没怎么在意刘备这个人。后来刘备到了长安,他们才把他提升为重点关注目标。戏志才还特地安排人去涿郡了解刘备的背景,只是时间比较仓促,还没有消息传回来。
  但刘备到青州以后的事,他们了解得七七八八,特别是今年刘备几次反复,他们一清二楚。
  听完之后,天子皱起了眉头。“这是个反复之人,岂能大用?杨公是不是被他蒙骗了,居然如此赏识他。”
  “陛下,人有忠奸,才有长短,不能一概而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用法,用得好,能化害为利,用得不好,好人也会办坏事。刘备这种人留在朝廷是无法信任,让他出镇一方却足以搅动形势。”
  天子扬扬眉,想了一会,无声地笑了起来。“没错,反正天下已经够乱了,再多个刘备也无妨。令君,你计划让他去哪里?”
  “刘备志大才疏,不是孙策的对手,在孙策麾下几个月,被孙策支使得团团转,还夺走了关羽。可他性情坚忍,屡败屡战,且能向对手学习,在豫州数月,进步明显,练兵之法颇有章程。又擅伪饰,不管是贩夫走卒还是仁人志士,他都能倾心结交。如果让他回幽州协助刘伯安(刘虞),应该不弱于公孙瓒,或许可以稳住幽州,让袁绍有所顾忌。”
  天子点点头。“没错,得罪了袁绍,又被孙策排挤,他也只能回幽州了。有同窗之谊,又与背弃之恶,他和公孙瓒终究是貌合神离,无法共处。如此一来,他只有与刘虞合作才能站稳脚跟。”
  “陛下对天下形势了然在胸,可喜可贺。”
  “可惜孙策太精明了,要不然把他派到丹阳去也不错。”天子轻笑一声:“你觉得朱皓这个人选如何?”
  “陛下说得有理。如果是刘备,让他去丹阳没什么问题,纵使不成,他也能保身。朱皓却不行。朱皓虽有才干,但性情坦荡,防人之心不密,与君子相交如鱼得水,与奸诡相处则易被祸。就算孙策看在朱公面上不杀他,袁绍也不能容他,朝廷不仅无法占据丹阳,反而白白损失一个干才。若是孙策一怒之下与朱公决裂,关东便有倾覆之势,朝廷将彻底退出关东,再也无法居中调度。眼下朝廷实力有限,只能坐视袁绍与孙策相争,以收渔翁之利,却不宜与任何一方发生直接冲突,引火烧身。”
  天子听得很仔细,受益良多。荀彧的意见有些他已经想到了,却没有荀彧想得周全。袁绍固然不能容忍朱皓,孙策也不能,不管是谁出手,朱皓最后都难以幸免,朝廷白白损失一个人才,又对不起太尉朱儁。
  “杨公忠介,只是心太急了。”
  “陛下,杨公是社稷之臣,感激先帝,忧心国事,又不忍见百姓受苦,想早些结束这乱世,有些着急也是可以理解的。只不过有些事是急不来的,俗云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大汉积弊甚重,正如重病沉疴之人,不能用猛药,需得慢慢调养。”
  天子笑了。“没错,我们有时间,不要急,也不能急。”
第0728章
暗流
  荀彧出了殿,在宫门口站了一会,又停住了,转身走向郎官当值的庐舍。丁冲正在里面办公,见到荀彧,他愣了一下,连忙起身行礼。
  荀彧拱了拱手。“侍中忙吗?”
  丁冲迟疑了片刻,打量了荀彧两眼,露出不太自然的微笑。“令君……有事?”
  “不敢,有件事,我一直拿不定主意,想听听侍中的意见。”
  “令君请坐。”丁冲很高兴。荀彧是天子面前的红人,有事向他请教,这太给面子了。他连忙招呼荀彧入座,又忙着倒水。“令君莫怪,陛下励行节俭,宫里各项开支都能减则减,我们这里只有白水。”
  “无妨。”荀彧倒不讲究,接过丁冲倒来的水,呷了一口,捧在手里里捂着。他看看四周,叹了一口气。“国家艰难,诸君都受苦了。木炭是不是不太够,冷得很啊。”
  丁冲哈哈一笑,连忙谦虚了几句,摆出一副君子固穷的模样。朝廷荷包不鼓,各种开支能省则省,从天子开始节俭,他们这些侍中、郎官当然也苦。怨气肯定是有的,但谁也不会摆在脸上,要不然难免会被人落下道德不高的口实,名声有亏。至于背地里怎么抱怨,那就是另一回事了。能让荀彧看到他们的艰苦,这也是好事,说不定荀彧转头吩咐一下,他们的条件就能改善一些。尤其是年关将近,说不定能多分点年货什么的。
  “前些天去孟德那儿,听他说你最近太忙,都见不着你了。是不是最近人手紧缺,连休沐都排不过来?”
  丁冲眼神微闪,强笑道:“是啊,前段时间的确有点忙,也没时间过去。我正想着哪天去他营里看看呢,听他说最近练兵颇有成效,还得到了车骑将军的嘉奖呢。”
  荀彧笑了起来。曹操最近名声渐显,他练兵练得好还是其次,最主要的是军纪好,严禁扰民,抓住就重罚。其他诸部都不如他,不管是凉州兵还是并州兵,扰民的事常有发生。天子几次提起他,丁冲作为天子身边的近臣,不可能不知道。
  有曹操为中介,又都是豫州人,荀彧和丁冲寒喧了几句闲话,聊了一些在长安的同乡、州里人的闲事,气氛渐渐融洽起来,荀彧话锋一转,说起了来意。“方才御前议事,幼阳也听到了,这丹阳太守的人选,你有什么高见?”
  丁冲没有立刻回答。他知道荀彧肯定有事找他,说曹操、谈州里人的乡谊都不过是引子。他捧着热水,思索了片刻。“杨司徒不是推荐了朱文渊么,其父朱太尉是孙家父子的旧君,应该没什么问题吧。”
  “这是国事,不能全靠私谊。要说私谊,丁君与孙将军有恩,比朱文渊更合适。”
  丁冲哈哈一笑,连连摇手。“令君说笑了,我不过传了几句话而已,谈不上什么情谊。”他顿了顿,又道:“不过丹阳沟通大江南北,是兵家必争之地,的确需要一个通晓权变的人镇守。朱文渊有才干,性情通达,能与君子交,却不善与小人斗。他守丹阳的确不太合适。”
  荀彧若有所思,却不表态。丁冲打量了他片刻,接着又说道:“况且朱太尉与孙家父子有君臣之谊,让朱文渊去丹阳,袁绍会疑心朝廷偏袒孙策,说不定又要节外生枝。”
  荀彧微微颌首,轻轻地叹了一口气。“是啊,我也有这个担心,只是没有更好的人选。”他抬起头,看着丁冲,面带微笑,话锋一转。“幼阳到宫里也有好几年了吧?”
  丁冲脸上泛起微红,终于等到这句话了。虽然荀彧什么也没说,但这句话的意思已经很明白,荀彧希望他去丹阳做太守。他又不傻,丹阳是个漩涡,他才不想往里面跳呢,可荀彧主动来找他足以说明荀彧注意到了他的存在,这次不成,下次有外放机会的时候也会优先考虑他。他故作镇静,摆出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中平四年入宫,今年是第六年。才疏学浅,眼看天下大乱,陛下与令君为国事操劳,却不能分忧,真是惭愧。”
  “哈哈,幼阳自谦了。”荀彧笑出声来,指指丁冲。“你这么说,怨气很重,我可承受不起啊。”他笑了两声,又恢复了平静,多了几分感伤。“以前董卓作乱,陛下年幼,若无幼阳等人护持,谁知道会是什么结果。如今定都长安,朝野粗安,天子圣明,正是君臣并力,拨乱反正的时候,幼阳不可妄自菲薄。如果幼阳愿意去丹阳做个太守,我可以向司徒进言,请他考虑一下。”
  丁冲连连摇手,坚辞不肯。荀彧惋惜不已。两人又说了一番形势,荀彧起身告辞。
  丁冲将荀彧送到门外,看着荀彧出了宫,不由得哼了一声,自言自语道:“会哭的娃子有奶吃啊,乃公终于要出头了。天天闷在这宫里,守着个穷天子,都快成废物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30/133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