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行三国(三国小霸王)(校对)第33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34/1332

  孙策很高兴。顾雍不仅是陆康的女婿,还是蔡邕的弟子,有了这个帮手,他在会稽就好办多了。
  私事谈完,陆康转身叫来一个少年,很隆重地介绍道:“虽不能身随将军,却可以推荐一个人,此子虽然年少,才能十倍于我,愿将军信之用之。”
  孙策很高兴,拱手施礼。“敢请教。”
  陆康与孙策说话时,少年一直站在一旁打量着孙策,有些好奇,却没什么激动,反倒有些失望。此刻与孙策见礼,漫不经心地拱了拱手。“吴郡沈友,字子正,见过将军。”
  孙策打量了沈友两眼,笑了。这历史真是变啦,陆康居然这么给面子,推荐了这么一个大才。如果史书记载属实,沈友可是吴郡才子,当然脾气也大,孙权不能容他,最后把他砍了。如果此人不死,以他的才干在东吴必有一席之地。很多人都知道鲁肃的榻上对,却不知道沈友也有类似建议,可能还在鲁肃之前。
  当然,这也可能是后人记录的夸张,毕竟那不是《三国志》正文,而是裴松之引注张勃所著《吴录》的内容。张勃著《吴录》有强烈的本土意识,夸张的成份很多,记录沈友的内容就有破绽。比如里面说到华歆赏识沈友,但华歆并没有到过吴郡,与沈友见面的可能性几乎没有。
  《吴录》上说沈友三妙:笔妙,舌妙,刀妙,说他文笔好,有辩才,刀法也好,而且三项都冠绝于人。说实话,孙策是不太相信的。沈友的确可能是文武全才,可要说三项都非常厉害,那肯定夸张了,至少在他面前,沈友没这资格,别的不说,刀法一项,他手下就能找出好几个高手,足以碾压沈友。
  孙策一边拱手还礼,一边笑道:“敢问沈君贵庚几何?”
  “熹平五年生人,十八。”
  孙策点点头。“那我痴长一岁。沈君,我为你介绍几个同龄英俊。”他叫过杨修、马超。“这位是弘家杨家的子弟,司徒杨公的嫡子,杨修杨德祖,文章写得非常好。这位是扶风马家子弟,马超马孟起,伏波将军后人,武功一流。他们都与我同年,熹平四年生人,以后可以多亲近亲近。”
  沈友看了看陆康,心中狐疑。孙策这是什么意思?他在吴郡号称三妙,孙策一下子拉出两个人来,一个文章写得非常好,一个武功一流,这是要挑战吗?
  陆康也有点不高兴。他好心向孙策推荐人才,孙策这么做,等于不给他面子。
  “将军,你这是……”
  孙策笑着摆摆手,示意陆康不要着急。“沈君别误会啊,我并无他意。陆公是我敬佩的人,他能推荐沈君来见,是我的荣幸。说实话,我也是吴郡人,平时没少被他们欺负,早就想报仇了,只是自己没这本事。今日想请沈君一展才学,帮我教训教训他们,让他知道我们吴越之地也是有人才的。”
  沈友将信将疑。这应该是孙策的面试。不过吴越之地不为人重视也是事实,这两人一个出自四世三公的弘家杨家,一个出自世代贵勋的扶风马家,看不起吴越人也不奇怪。孙策是武夫,最多能和马超较量武艺,和杨修比文才肯定要吃亏。身为吴郡人,他当仁不让,必须为吴越正名。
  沈友向杨修拱手施礼。“请指教。”
  杨修很郁闷。前几天刚刚被孙策大庭广众之下嘲讽没文化,今天又被孙策推出来当刀使,这些吴郡人怎么这么讨厌?既然如此,那就别怪我不客气,让你们这些蛮夷看看究竟是谁没文化。
  “不敢,请指教。”
  “杨君第一次来吴郡吗?”
  “第一次来。”
  “对我吴地风光感觉如何,可有诗兴?”
  杨修傲然一笑,伸手相邀。“诗乃小道,何不作赋?沈君,舱中带有上好的南阳纸笔,不如我们各自作赋一篇,以助雅兴。”
  “恭敬不如从命。”沈友欣然应战。“杨君请。”
  “沈君请。”
  孙策正中下怀,立刻派人铺上坐席、案几,备好笔墨纸砚,杨修和沈友入座,互相看了一眼,提笔就写。庞统、向朗等人纷纷围了过去,蒋干也想过去,却被孙策拉住了。
  “子翼,你别只顾着看热闹,等他们比完了,你也露一手。”
  “我?”蒋干很惊讶。“我比什么啊?”
  孙策看着陆康,笑道:“陆公,这沈子正口才也不错吧?”
  陆康苦笑。“将军,你这是何苦呢,一见面就搞得剑拔弩张的……”
  孙策扬扬眉,反问道:“陆公,我躲得掉吗?”
  陆康略一思索,就明白了孙策的意思。他点了点头,深有同感。“说得也是,你想躲也躲不掉,倒不如主动迎战。”他又看看孙策,心中不安。“将军这是有备而来啊?”
  孙策笑笑。“陆公,多算者胜。”
第0737章
民心即天命
  郭嘉走了过来,向陆康行礼,请陆康到舱中入座,问起扬州刺史的事。他在江北安排了细作,现在还没收到消息,陆康却说许贡去迎接扬州刺史了,这个信息很重要。
  陈温的扬州刺史印绶就在孙策手里,朝廷又任命了一个扬州刺史,就意味着朝廷不肯让孙策控制扬州,又派来了其他人。这个人是谁,有什么样的实力,吴郡人又怎么看,陆康这个在仕途上打拼了一辈子的老人可以提供不少经验。
  陆康入座,陆议奉上茶水,然后乖巧地坐在一旁。陆康摆着茶杯,看着袅袅的雾气,沉默了半晌,重新抬起头时,神情凝重。
  “将军觉得天命在己吗?”
  孙策迎着陆康的目光。他知道陆康特地赶来绝不仅仅是看看陆议这么简单。陆氏是吴郡一等大族,光武帝时陆闳任尚书令开始,陆家世有二千石,到陆康已经是第五代,一百五六十年。相比之下,后世名列吴中四姓的顾家在此之前只有顾雍的曾祖父做过颍川太守,影响力不出吴郡。张家、朱家更是当地豪强,还没正式进入官场——那些显赫的家世大多是后人编造的。
  陆康的意见对吴郡世家有非常大的影响力,不能掉以轻心。
  “陆公说的天命是什么?”
  陆康花白的眉毛闪了闪,对孙策的态度有些不悦。孙策看在眼里,却不着急。陆康出名,并不是见识高,也不是学问好,而是义烈,也就是性情刚正。这不是他一个人的特点,而是吴会地区的民风所致。这个时代的江东不像后世的江南那样软弱,民风彪悍,为官的人也大多如此。陆康、朱儁都是这一类,正在和杨修比试的沈友也是这一类,即将遇到的虞翻也是,反倒是顾雍的绵里藏针比较另类。
  “如果陆公说的是三统五德那样的天命,我不信。”
  陆康松了一口气的同时又疑惑不已。“那你信什么?”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我信这样的天命。如果民心在汉,我就做个权臣。”
  “如果民心不在汉呢?”
  “如果民心不在汉,我就坐守江东,守一方平安,看看谁能代汉。如果没有人能做得比我好,天命在我,我也不敢辞其责。”孙策含笑看着陆康,不紧不慢地说道:“陆公,你对我这个答案还满意吗?”
  陆康闭口不答,过了片刻,又道:“天子定都长安,杨公推行变法,关中一派新气象,你觉得他们不能成功,无法中兴大汉?”
  孙策摇摇头。“陆公太抬举我了,我又不能预卜未来,怎么知道他们能不能成功。不过我会看,他们能成功,我乐见其成。他们不能成功,我也不意外。变法嘛,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都很正常。”
  “那你会听朝廷诏令吗?”
  “合理的就听,不合理的乱命自然不听。”
  “什么是乱命?”
  面对陆康的步步追问,孙策皱了皱眉,耷拉着眼皮,淡淡地说道:“其他州郡不接受,唯独要求我接受的,就是乱命。”不等陆康再问,孙策抬起眼皮,直视陆康。“陆公,如果吴郡太守对你陆家区别对待,单独征收高额税赋,你会接受吗?”
  陆康语塞,半晌才点点头。“我明白将军的意思了,希望将军能够言行一致。”
  “陆公放心,我言出必践。”
  陆康看看孙策,哭笑不得。他希望孙策言行一致,孙策却说言出必践,看起来是一个意思,其实里面区别大了,重心完全不同。可是他无能为力,只能寄希望于朝廷中兴有望,孙策还有忠义之心。
  陆康换了一个话题,把他了解的情况说了一下,做了一些分析。
  扬州刺史是谁,许贡没有说,但扬州刺史州治在九江,新任刺史不去九江,先来吴郡,自然是因为九江已经被吴景占据,丹阳被陈到占据,而吴郡太守许贡与孙策没有直接联系。这也就意味着扬州刺史是敌非友,他要拉着许贡与孙策为敌。许贡虽然没说新任刺史是谁,但刺史由北而来,是青徐人的可能性比较大,换句话说,这人很可能和陈登一样,是袁绍派来的。
  如果这些推断是真的,那吴郡很快就会成为战场,吴郡世家豪强面临着站队的问题。扬州刺史有朝廷的任命,但他又是袁绍派来的,有着双重身份,影响力不可小觑,相信会有很多人选择支持他。陆康不是袁绍的拥趸,他又是被陈登赶出庐江的,他不愿意支持袁绍的人,他希望支持孙策,但前提是孙策不能和袁绍一样一心想改立新朝。陆康为朝廷效忠一辈子,可不想最后成了逆臣。他的子孙如何,他不一定管得着,但他本人决心要做汉臣。
  孙策理解陆康的决定。如果陆康很积极地支持他改朝换代,他反倒看不起陆康了。
  “吴郡世家豪强支持袁绍的多吗?”
  “不少,但不如会稽多。”陆康提醒道:“吴郡地势平坦,除了太湖里的岛屿可供藏身外,几乎没有能让大批人马隐匿的地方。会稽多山,占山筑坞的人很多,讨不胜讨。周氏兄弟三人身故,其亲戚故旧已成你的死敌。前任吴郡太守盛宪也是党人,大概也不会支持你。”
  孙策点点头。“多谢陆公提醒。”对会稽世家的反对,他早有心理准备。那些人不是陆康,不是他想化干戈为玉帛就能如愿的,除非他向袁绍投降。不过他也没太当回事,一些自以为是的书生而已,再牛逼还能比许劭牛逼?汝南我都能摆得平,区区会稽哪能挡得住我。
  跳出来好,跳出来才好杀,都像许劭一样软抵抗,反而不好下手。
  “陆公,除了沈友,吴郡还有哪些俊杰可用?我现在是求贤若渴,多多益善啊。”孙策笑眯眯地说道:“你的长子陆儁在家干什么,我听说他还没出仕,不如过来帮我吧。”
  陆康抚着胡须,打量着孙策,露出老谋深算的微笑。“如果沈友能在你麾下得到重用,不用我再费口舌,其他人自然会接踵而至。如果沈友今天扫兴而归,就算我说得再好也没人会理你。将军,你现在后悔还来得及。文章难分高下,比武却是要死人的。那个马超戾气很重,我怕他出手不知道轻重。”
  孙策笑了。陆康这句话说得很明白了,沈友武功是不错,但那要看跟谁比。
  郭嘉说道:“将军,让仲康出战吧,他有分寸。”
  陆康看着孙策,不说话。孙策明白了。“行,我亲自应战。”
第0738章
一刀即胜
  陆康很满意。
  外面传来叽叽喳喳的议论声,庞统拿着两张纸走了进来,笑容满面,刚准备递给孙策,孙策冲他使了个眼神,庞统会意,转身送到陆康面前。
  “陆公请看,这两篇文章都堪称佳作,难分伯仲。”
  陆康也不和孙策客气,拿起来读,一边读一边点头。他虽然文笔一般,但好文章和坏文章还是分得出来的,看到妙处,不由得啧啧称赞。孙策起身走了出去,正好叫住马超。
  “孟起,我来试试沈君的刀法。”
  马超应了一声,接过孙策的大氅。孙策拔出佩刀,将刀鞘也扔给马超,双手持刀,来到沈友面前,摆出了架势,朗声笑道:“沈君,请指教。”
  沈友打量着持刀而立的孙策,心里一阵强烈的不安。如果说马超像一头呲牙咧嘴的豹子,充满爆发力,那孙策就像一头卧虎,感觉到了敌人的到来,却没有起身比试的意思,只是淡漠地看了对手一眼,就足以让挑衅他的敌人知难而退。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34/133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