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行三国(三国小霸王)(校对)第33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36/1332

  “现在还来得及吗?如果可能,府君可派人急报沈友,让他莫与孙策发生冲突。”
  许贡点头答应,连忙安排人赶到阳羡传令,取消原先的计划。
  ……
  沈友受了伤,流了不少血,身体有些虚弱,但精神却很亢奋,和孙策、郭嘉等人畅谈天下形势,说到得意处眉飞色舞也不足以表达,还要手舞足蹈。
  孙策笑着按住沈友。“子正,你躺着说就行,别再扯破了伤口,陆公又不知道要怎么责怪我呢。”
  沈友也被陆康骂得不轻,只得收敛一二。他看看左右,见陆康不在,这才低声说道:“将军,依我之见,事不宜迟,当先取吴郡,再取会稽。会稽多山,且周氏兄弟败亡,其亲戚故旧必然与将军为敌。将军神勇,阵而后战自然无所畏惧,可若是他们潜匿山中,据险而守,将军逐个攻破,没有几年时间怕是难以得手。不若先取吴郡,快则一两个月,慢不过半年,吴郡可下。届时赖吴郡人力、物力,大可慢慢周旋。”
  孙策笑道:“吴郡豪杰如果都像子正这般,我有何忧?不取吴郡,吴郡亦是我的。我只怕子正曲高和寡,虽得吴郡之土,不得吴郡之人,岂不可惜?”
  沈友有点失望,正准备再说,郭嘉摇摇羽扇。“子正,将军人才不少,但像你这样文武兼备,还写得一手好文章的还没有。你受了伤,暂时不宜轻动,不如留在将军身边,为将军掌军机,如何?”
  沈友看向孙策。孙策笑道:“你看,我还没来得及说,他们就要呼朋引伴了。子正意下如何?”
  沈友哈哈一笑。“能与诸君共处,是我的荣幸,求之不得。痛快,痛快。此刻当有酒。”
  孙策笑了。“好酒很多,但你现在不宜多饮。不如这样吧,奉孝,你把形势为子正解说一二,也请他参谋参谋,共商大计。”
  郭嘉让蒋钦取来一卷文书,递给沈友。沈友接过一看,顿时眼前一亮。这是一份关于当前形势的分析,应该是孙策近期行动的方针。他刚刚投效,孙策就将这样的机密文件给他看,对他的器重可见一斑。他刚才建议孙策取吴郡,孙策不置可否,他还以为自己太急了,孙策看不起他呢。现在看来,孙策不攻吴郡应该是另有不得已的原因。
  文章不短,大概有三千多字,内容更是繁杂,不仅分析了孙策自身的形势,还从整体上分析了天下的形势。沈友关心天下形势,也留心收集各方面的信息,但他毕竟只是布衣,没有官方身份,接触不到朝廷的诏书,又偏居江东,了解的情况有限。看了这份分析,他的眼界一下子由江东扩展到整个天下。
  沈友轻轻放下文件,思索片刻。“所以将军当下对吴会的方略是攻心为先,以待天下之变?”
  孙策点点头。“子正觉得可行吗?”
  沈友看了一眼坐在一旁的陆议,嘴角微挑。“不仅可行,而且已经初见成效,用不了几年,吴郡将成为将军之长安。将军深谋远虑,施政如国手,信手拈来,无迹可循,深得治道精髓。若非亲眼所见,谁人能信?有将军这样的英才,是吴郡之福,江东之福,天下之福。”
  孙策连连摆手,表示不敢当。“子正言重了,我不敢当。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奉孝、士元等人也在其中,远在南阳的张子纲、周公瑾也贡献良多。没有他们,我就是一匹夫。子正,有你相助,我们又多一份力量,还请子正畅所欲言,不要有什么顾忌。”
  沈友笑道:“得遇明君,复有良朋,正当一展所学,岂能藏拙。以愚计,将军赴任会稽一定会遇到麻烦,与其如此,不如在吴郡稍作停留,太湖虽小,却是操练水师的首选之地。”
第0741章
作秀高手
  孙策到会稽来,不仅仅是要做会稽太守,而是要经营江东,把江东变成他的根据地。南阳虽好,毕竟是前线,没有足够的纵深,可以成为伸出去的拳头,却无法成为腹心。
  江东四郡之中,不管是从地理还是经济来看,吴郡都是最适合发展的。大片的平原,丰富的物产,能够提供足够的粮食,供养更多的人口,也让更多的人脱离农业。水网纵横,交通又方便,偏安江南的朝廷大多会以吴为都,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
  孙策不想偏安东南,但吴郡的确很合适做后方基地。暂时不取吴郡,也只是想缓一缓,让朝廷先把注意力转到袁绍身上,不想在根基还没有稳固的时候成为众矢之地。
  沈友领会了他的意思,不再劝他取吴郡,转而劝他驻兵太湖。
  太湖是吴郡的腹心,东岸就是吴郡郡治吴县,驻兵太湖,什么时候想取吴县,旦夕可至城下。对于水运发达的江东来说,太湖就是所有水道的汇流地,占据了太湖就是控制了四通八达的水道。东可入海,南可入会稽,北可至长江,西行可入丹阳腹地,直入巢湖——孙策这次来走的就是这条水道。
  扬州六郡,孙策得其四,剩下的只有吴郡和豫章。新任扬州刺史不去九江上任,却跑到吴郡来,显然是要反攻,而反攻的第一目标应该就是丹阳。丹阳的得失对双方都至关重要,控制丹阳,不仅能掌握最好的兵源,还能掌握扬州的枢纽。以目前的形势看,争夺丹阳关键就是吴郡。
  孙策留在太湖,许贡就不敢轻易离开吴郡,威胁丹阳,而孙策要支援丹阳却很容易。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孙策想争取吴郡人心,自然要与吴郡士人接触。吴郡士人最集中的地方就是吴县,驻兵太湖肯定比在会稽方便。有周氏兄弟在前,会稽士人已经与孙策交恶,短时间内很难改善。而吴郡士人与孙策没有直接冲突,却有同郡之谊,更有陆康这个前辈从中撮合,可得事半功倍之效。
  孙策欣然从命。他之前和郭嘉就讨论过类似的方案,只是没有打算驻兵太湖。现在得到沈友这个土著的支持,他乐得更近一步,把重心放在吴郡。他也清楚,沈友之所以提出这样的建议与他是吴郡人有很大的关系。他不希望吴郡易手时发生战事,如果能不战而胜,他也算是积了阴德。
  孙策也这么想,毕竟是故乡,能不流血当然再好不过。历史上的他因为杀人太多,引起吴会世族的激烈反抗,不仅自己遇刺身亡,还留下了深重的隐患,耽误了大量的时间。这一世有机会改变,他求之不得。
  孙策随即向太湖进发。在阳羡(今宜兴市),他遇到了奉许贡之命前来迎接的郡丞王珍和阳羡世族代表。
  阳羡地处太湖西岸,是山地与平原的交接处,又与丹阳接近,在整个吴郡来说,算是比较落后的地方,人口、经济、文化都不能和太湖东岸的诸县相比。阳羡本地出名的世家不多,只有许家独占鰲头,随王珍前来迎接的就是许家的家主许淳。
  见面之前,沈友向孙策介绍了阳羡许家的情况。沈友不说,孙策还真没什么印象,听沈友说完,他忽然想起来了,这个阳羡许家还真不是一般人。之所以不一般,倒不是许家出了什么大人物,而是许家的发家史就是汉代荐举制弊端最鲜明的例子,在史书上都留了名的。
  阳羡许家发家比较早,几乎和吴县陆家一样,在东汉初就异军突起,不仅有人入仕,而且做到了九卿级别。这个人就是作秀高手许武。
  许武年轻时父母早亡,只留下他们弟兄三人。阳羡就在太湖边上,耕地少,饿是饿不死,想发家却也不容易。许武有头脑,不仅自己读书,还让两个弟弟读书。光读书也不行,没人知道啊。他就特立独行,白天耕地的时候,让两个弟弟在旁边看,晚上教两个弟弟读书,书声朗朗,直到半夜,邻居想不知道都难。一旦弟弟读书不用功,他就跑到家庙里哭,搞得人人皆知。
  于是许武很快成了名,被举为孝廉。在东汉初,孝廉还不算太多,举为孝廉就意味着能够做官了,对于很多人来说,这已经是鱼跃龙门,光宗耀祖了。但许武不满意,他一个人被举为孝廉还不够,还想带着两个弟弟一起飞,于是他想出了一个主意,把家产分为三部分,最好的那部分给自己,差的坏的给弟弟。
  这当然是不公平的,立刻有人出来打抱不平,鼓动他的弟弟去告。他的弟弟得了他的吩咐,却摆出一副兄不友、弟必恭的模样,多番谦让,坚决不肯告,一下子成了名,被称为道德典范,很快也得到了选举的机会。这时候,许武才表明心意,表示自己当初那么做是为了让弟弟成名,现在弟弟已经成了名,他愿意重新分配家产,不仅将亏欠弟弟的还给他们,还要将他这几年辛苦赚来的钱一起分掉。
  于是,许家三兄弟一起成了名,仕途亨通,最会作秀的许武在官场上如鱼得水,官至长乐少府。许家也成为阳羡首屈一指的大族,即使是整个吴郡也是赫赫有名。当然了,许武成名的故事也广为传播。有人羡慕,一心想效仿;有人鄙夷,视之为丑类。但不管别人怎么说都影响不了许家的实力。许武的孙子许荆官至桂阳太守,许荆的孙子许戫官至太尉,千石、二千石代不乏其人,在郡县为吏的更是数不胜数。
  唯一可惜的是许家虽然长袖善舞,但真没出什么杰出的人才,似乎所有的聪明才智都用来作秀了,学问也好,理政能力也罢,都没什么拿得出手的,离一流世家总缺那么一口气,官做得不小,威望却始终无法和陆家相提并论。
  沈友说完许家的发家史之后,他又提醒孙策。
  “将军见到许家人时,最好能以礼相待,以免节外生枝。”
  孙策听出了沈友的话外音。“怎么了?”
  “许家是阳羡第一世家,人口众多,历任县长上任都要先拜会许家,侵占土地、偷税避赋是必然的事。阳羡东靠太湖,南倚铜官、伏虎、石门诸山,入湖为寇,入山为贼,都很方便。”
  孙策明白了。这就是宗贼的典型范例啊。
第0742章
发飚
  从孙策开拓江东到孙皓亡国,东吴一直被山越困扰。但正如所谓的农民起义一样,主体是农民,核心却往往和农民没什么关系。山越也是如此,真正的越人最多是被人利用的蝼蚁,宗贼才是病根。
  顾名思义,宗贼就是以宗族为基础的山贼,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这其实就是地方宗族势力的一种表现形式,与特殊的地理形势结合,就成了一个顽疾。一般的宗族最多把持当地政权,间接影响太守、县令长,真遇到狠的也不行,毕竟民不与官斗,官府手里有郡兵作为武力后盾,实在不行朝廷还能征发更多的人马,再大的庄园也给你踏平了。可是宗贼不同,他们往山里一躲,据险而守,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朝廷再多的兵也不好使。
  别看中原世家威风,居庙堂之高,呼风唤雨,声名显赫,一旦失势,随时可能被连根拔起,论生命持久力远不如这些依山傍水的宗贼。只不过他们处江湖之远,名声不显,不够资格在正史上留下姓名,最后化为一个个抽象的标签。
  孙策在汝南时就遇到过类似的情况,但汝南地处中原,地理形势远不如吴郡、会稽恶劣,沈友提醒得非常及时,孙策马上要面对的也许不是什么四世三公的大家族,却也不能掉以轻心。
  王珍只是吴郡郡丞,孙策没打算亲自接待,他把蒋干找来,让他去和王珍接洽,引王珍来见。
  蒋干领命,出了舱,见码头上站着一群人,为首的是一个年约五旬的官吏,身边站着几个小吏。一个六十多岁的老者正和王珍说话,个子不高,身体很胖,肚子挺得高高的,说话时一只手背在后面,一手捂着肚子,显然没有把王珍这个郡丞当回事,反倒是王珍微躬着腰,态度很谦卑。
  蒋干走上前,报上姓名,寒喧了几句,请王珍上船。王珍连忙向蒋干介绍许淳,并特地点明这是阳羡首善,特地来迎接孙将军的,而且将由许家负责接待。
  蒋干打量了许淳两眼,哦了一声,依然没有请许淳上船的意思。许淳脸上的笑容慢慢冷了,挥挥手。“既然如此,那王郡丞自去吧,我就不上去打扰将军了。家里还有些杂事,先行告退。”
  王珍也不坚持,拱拱手。“那许君先走一步,我见过孙将军后,再去贵府商议。”
  许淳哼了一声,拂袖而去。蒋干一脸茫然。“王郡丞,这吴郡的民风这么彪悍?”
  王珍心中暗笑,却不点破,摆出一副无奈的样子。“蒋君有所不知,吴越向来难治,这已经算是好的了。孙将军就是吴郡人,他应该能体谅吧。”
  蒋干同情地点点头。“许府君先做吴郡都尉,又做吴郡太守,这几年一定很辛苦吧。”
  王珍连声附和。“可不是么,前任太守盛君孝章就是被这些刁民气病的。许府君为人强力,但也烦不胜烦。这蛮夷之地,着实难治啊。对了,沈友怎么样,没有冲撞将军吧?”
  “冲撞倒不至于,他向将军挑战,不是将军对手,受了点小伤。”
  王珍大喜。许贡派沈友来的目的就是要挑起吴郡士人和孙策的冲突,现在算是如愿了。他装出一脸不安,跟着蒋干上了船,一边走一边抱怨吴郡难治。郡丞是太守的副手,也是外地人,没必要为吴郡人说什么好话,言里言外地把吴郡人一顿损。如果不是考虑孙策也是吴郡人,还不知道说成什么样子呢。
  孙策在舱里听得明白,忍不住想笑。等王珍一进舱,见了礼,他便皱起了眉头。
  “吴郡治安不好吗?太湖里有没有湖盗?”
  王珍拱拱手。“敢教将军得知,虽然二位府君都很用心,但实在难治,不尽如人意。湖中岛屿甚多,湖盗盘踞,多的三五百人,少的也有几十人。”
  “这样啊……”孙策连连咂嘴,面露难色。
  “将军不用担心。将军手握强兵,纵使有人为盗,也不敢来捊将军的虎须。”
  孙策向蒋干使了个眼色。蒋干便把情况说了一下,孙策收了一些商人的货物,现在手头没有现钱可用,想在吴郡把这些货卖了。他本来打算安排几个人去吴县交易,自己赶往会稽赴任,现在吴郡治安不好,太湖里还有湖盗,安全得不到保证,怎么能放心。
  “王郡丞,要不这样吧,我们派水师护送商船过去,货卖完了再走,没问题吧?”
  王珍的额头就冒出了冷汗。他又不傻,怎么能听不出孙策的意思,他这是要赖在吴郡不走啊。这怎么能行,太湖对岸就是吴县,许贡又去迎新任扬州刺史了,如果孙策突然攻城,吴县一点准备都没有。他很想拒绝,但他又没理由,刚才夸大其辞,把事情说得那么严重,现在想改口都没法改。
  “将军,这……不太合适吧?”
  “怎么不合适?”孙策沉下了脸,手指摩挲着刀环,语气也变得蛮横起来。“吴县是东南最大的都会,我收了那么多货,除了吴市,哪儿有这么大的市场吸纳?我又不是要去抢吴市,只是去做生意,这也不行?是不是许府君对我有意见啊,我这也算是衣锦还乡,他居然都连这点面子都不给。对了,扬州刺史跑到吴郡来干什么,他是不是有事要和许君府商议?”
  孙策一连串的罪名砸了过来,吓得王珍一身冷汗。他心里很清楚许贡要和刘繇商量什么,最怕孙策因此生疑,要趁虚而入。现在是怕什么来什么,孙策真要去了吴县,他可怎么向许贡交待啊。
  “将军,你有多少货要卖啊,要不……我来想想办法?”
  “你?”
  “是啊,将军赴任要紧,不能耽搁太久,如果货不算太多的话,我可以先接下来。”
  孙策想了想,连连点头。“这倒也是个办法。子翼,你带王郡丞去看看,让德祖报个价。王郡丞帮我们这么大一个忙,我感激不尽,让德祖准备一份谢礼。”
  蒋干会意,带着王珍出舱。被凉风一吹,王珍遍体生凉,头脑突然清醒过来了,看着后面一眼看不到头的船队,心里咯噔一下。“这些……不会都是吧?”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36/133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