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行三国(三国小霸王)(校对)第34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46/1332

  沈友眼珠转了转。“应该在伯仲之间,不过他用词更典雅,才思更敏捷,我略逊一筹。”
  “儒家经典中的那些微言大义呢?”
  沈友眨眨眼睛,摇摇头,没再说话。他的确很聪明,但微言大义却是有师法、家法,要靠传承的,吴县是东南都会,但学问比起中原还是有距离的,顶尖的大儒基本都出自中原,吴会非常少,就算有,那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学得到的。在儒家经典上,他没法和杨修比。
  “所以这些虚样文章,由那些大儒们去做。我们做点实在的事。”
  沈友有些怏怏。他辛苦了一夜才写出这篇文章,没想到却被孙策说成虚样文章,难免扫兴。
  “什么才是实在的事?”
  “你帮我写份奏表,刘繇和山贼勾结,许贡庇护豪强为非作歹,请朝廷进行下诏切责,给我讨伐之权。怎么样,没问题吧?”
  沈友抚掌而笑。“没问题,我这就写,写完就请将军过目,保证让刘繇、许贡无言以对。”
  “这就对了嘛。”
  “什么对了?”门外响起一个声音,陆康走了进来,看看沈友,又看看孙策,眼神疑惑。“你们又在算计谁?”
  沈友一见陆康,连忙伸手去拿案上的文卷。他反应很快,但还是快不过陆康的眼睛。陆康盯着沈友的眼睛,伸出手,手指勾了勾。
  “拿来。”
  “这……”沈友有些心虚,连连向孙策使眼色,示意他别说漏嘴。孙策却很坦然,取过文卷,起身递给陆康。“子正新作的一篇说史文字,正好请陆公过目。”
  沈友苦笑一声,耷拉下了脑袋。
第0765章
理直气壮
  陆康看完文章,将文卷丢回案上,眼神扫过沈友,却没说话,淡淡地对孙策说道:“将军以为如何?”
  “有新意,也算是一种新的治学思路吧。”
  “治学思路?”陆康冷笑一声:“不就是牵强附会,哪有什么新意可言?几百年来,这样的故事看得太多了。这种文章写得再好,还能超过刘歆?”
  沈友臊得面红耳赤,无地自容。他纵使再有口才,在陆康面前也不敢放肆。孙策却很淡定,不紧不慢地说道:“陆公,你言重了,你只看到了容易被人误解的部分,却没看到其中的真知灼见。我觉得你这近乎买椟还珠,有偏执之弊。”
  陆康沉下了脸。他虽说不是什么大儒,但这文章里的意思还是看得一清二楚,分明是为孙策言说天命。这也很正常,沈友新投效孙策,立功心切,做事出格一点也没什么好意外的,与孙策本人没什么关系。他教训沈友两句,让他收敛一点,不要蛊惑孙策就行了。但孙策为沈友辩护,这说明孙策赞成沈友的意见,甚至可能是孙策示意沈友写的,这就不行了。
  几天前,孙策还信誓旦旦的说他要静观其变,现在却迫不及待的要为自己造舆论,这是对他的愚弄。如果是这样的话,吴郡陆家就必须和孙策保持距离,不能被孙策利用,坏了名声。
  “还请将军指教。”
  “指教不敢当。”孙策不紧不慢地说道,仿佛没看到陆康铁青的脸色。“在回答陆公的问题之前,我想先问陆公一个问题,可否?”
  陆康的气息有些粗重,花白的眉毛颤了颤,却还是强忍着怒气,很勉强地点了点头。“将军若能坦诚以对,康感激不尽。康虽德浅才薄,若能为将军解惑,一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陆公相信舜避丹朱这件事吗?”
  见孙策依然掩饰,陆康实在忍不住胸中怒气,脱口而出。“信与不信重要吗?将军年未弱冠,却以大舜自居,不觉得太过了?即使是王莽也不过是周公自居而已。”
  沈友骇然变色。陆康把孙策比作王莽,这太过份了。他刚想反驳,孙策摆摆手,示意他不要激动,又亲手倒了一杯水,递给陆康。
  话出了口,陆康也有些后悔。他虽然生气,却不想与孙策翻脸,还想尽可能的劝谏孙策,不要一意孤行。孙策身边全是年轻人,年轻人的优点是意气风发,前途无量,但缺点也不少,冲动就是其中之一。如果不能好好引导,看着他们在错误的道路上一路狂奔,那就太可惜了。见孙策不生气,看样子并不像他担心的那样,才松了口气,暗自提醒自己不能再冲动。
  等陆康喝了两口水,渐渐平静下来。孙策接着说道:“陆公,我虽然自负,却不敢以大舜自居,也没这兴趣。几天前,我与陆公所言皆是发自肺腑,现在没有变,将来也不会变,这一点请陆公大可放心。”
  陆康一时辨不清真伪,将信将疑。
  “陆公,学术就是学术,尽量不要与政治扯在一起。对舜避丹朱这件事,我更关心的是真假,而不是谁是当世的舜。我对陆公说过,真正的天命是民心,得民心,虽匹夫亦可为天子。失民心,虽尧舜亦可失天下。所以,我想问陆公的是,舜避丹朱这件事,你觉得是真是假?”
  见孙策并无以古拟今之意,陆康正中不怀,甚至有些不敢相信。“将军不信汉为尧后?”
  “不信。”
  “那你觉得高皇帝为什么能得天下?”
  “这不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问题。”孙策咧嘴一笑。“我们今天不讨论天命这种玄乎的问题,我只问陆公,你信不信舜避丹朱这件事?”
  陆康盯着孙策看了好一会儿,见孙策眼神清澈镇定,不似作伪,心中闪过一丝懊悔,觉得自己有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嫌疑,有失长者风度。他眼神闪烁的良久,摇摇头。“不信。”
  “那你的意思是说,吴会一带的相关传说都是谎言?”
  “我不敢说都是谎言,但没有典籍佐证,我不敢轻信。”
  孙策笑了起来,眼神中透出几许狡黠。陆康不是不信,而是不想他利用这个故事来造势,这才故意说不信。“陆公严谨,诚为难得,但所谓典籍又有几部是从上古传下来的?照陆公这个说法,六经皆伪,因为他们的传承都没有典籍佐证。就算传承有序,其先也不出秦末汉初。我也可以说这些都是那些人编出来的。”
  陆康哑口无言,抚着胡须思索片刻,反问道:“将军信么?”
  “我和陆公一样不敢轻信,但我觉得可以研究,寻找证据,比如说遗碑或者古墓之类,而不是草率地信或是不信。陆公以为呢?”
  陆康若有所思。孙策又解释了一下考古学的基本理念。“比如说,我们发现一片墓地,就可以知道这里曾经有人居住,还能从墓里的陪葬品知道他是穷人还是富人。如果我们发现了一座旧城,哪怕这座城只剩下残基,但只要能分辨出城的大致范围,也能基本推断出这里曾经有一座城,又是什么样的规模。如果发现了大量的玉器,也许就能证明这里曾经有过文明,而不是茹毛饮血的蛮夷。”
  陆康微微颌首,觉得孙策说得有理。“将军说沈子正的文章有可取之处,只是为此?”
  “陆公,这篇文章虽然粗浅,却可以抛砖引玉,只要言之成理,或赞成,或反驳,都可以,总比说那些虚无缥缈的天命好。学问就是学问,不必总和朝堂联系起来。陆公,邯郸淳、胡昭用发现的古碑校正楚史,吴会多才俊,难道就不能做同样的事,也许我们能找到证据证明吴会早有圣人涉足,并非野蛮之地?”
  陆康怦然心动。他已经六十多了,做了一辈子官,太累了,不想再受案牍之苦。但他也不想就此归隐,如果能做点学术研究,增加一些对家乡的了解,甚至于编一部比《吴越春秋》、《越绝书》更完美的史书,那也可以留名青史。古人云三不朽,他不敢奢望立德、立功,却可以立言。
  “将军说得有些道理,吴会虽然不如中原文化昌明,名家辈出,不乐仕途,乃心向学的人也不少,如果能像南阳郡学一样拨以专款,让他们安心治学,应该对文化有所帮助。”
  见陆康心动,沈友松了一口气,感激地看看孙策。他本来以为要被陆康臭骂一顿,没想到孙策真把陆康说服了。孙策笑笑。辩论不仅要有技巧,更重气势,理直才能气壮。沈友口才虽好,奈何是陆康晚辈,心里又有鬼,理不直,气焉能壮,他以前就怼过陆康,现在心里也不虚,没什么好怕的,从气势上就胜沈友一筹,正好趁着这个机会蛊惑陆康筹办郡学,拉拢吴郡读书人。陆康性子刚直,一旦发现自己错了,心中愧疚,必有补偿之意,更好说话。
  “陆公,你今天突然赶来,不会就是为了教训我们这些后生吧?”
  陆康这才想起自己的来意,一拍额头。“我特地赶来,是奉许太守之命,来提许淳父子进城受审。”
  孙策皱了皱眉,很客气,也很坚决。“陆公,这恐怕不行。”
第0766章
共商大计
  陆康刚刚因为一时性急误解了孙策,此刻不想重蹈覆辙,耐着性子问起孙策与许淳冲突的经过。
  沈友对这件事很清楚,代孙策陈述了一番,尤其强调了两点:首先,许淳身为阳羡第一世家,不仅倚仗家势侵占大量良田,还与山贼沟通,他已经不是普通的世家豪强,他是民蠹;其次,许淳仅仅因为孙策怠慢了他,就欲对孙策不利。这种人若非天生心肠歹毒,就是横行乡里惯了。你想想看,孙策是会稽太守,手里有兵数千,许淳都不放在眼里,普通百姓如果惹了他,还能有好下场?
  除恶务尽,这样的人非除掉不可。许贡做了几年吴郡都尉,又做了几年吴郡太守,他会不知道许淳是什么德行?他派来的郡丞王珍就与许淳合谋,焉知他本人没有从中指使。孙策这次来就是兴师问罪,哪有交还许淳的可能。
  听完沈友的解释,陆康倒不好说什么。他是世家不假,但他对许家的做派也不满,只是来之前不知道孙策为什么要抄没许家。现在知道了原因,自然也不想与许淳搭上什么关系,反觉得许贡有利用他的嫌疑,很是恼火。
  “将军只有几千人,能拿下姑苏吗?”
  孙策欠身施礼。“多谢陆公关心,正要请陆公帮忙。”
  陆康思索片刻。“将军,我有一句话,希望将军能够坦诚相告。”
  “请陆公直言。”
  “你整治许淳,不仅仅是因为他对你不利吧。你是不是想在吴会推行你在汝南做的那些事?”
  陆康直视着孙策,眼睛眨也不眨。对许淳的死活,许贡的要求,他并不放在眼里,可是孙策如果想对吴郡世家下手,陆家难以置身事外。他之所以答应许贡的要求来见孙策,这才是真正的目的。
  “陆公,我想解决土地兼并的问题,让失地的流民重新落户定居,不应该吗?”
  陆康眉头紧皱,抚着胡须,半天没有说话。他为官多年,岂能不知土地兼并的危害。“将军,你的想法,我非常支持,可是这样牵连太广了。”
  “我知道,所以我不急,我会一步步地向前走,步子可以迈得小一点,迈得谨慎一点,但绝不会退。陆公,你们可以去南郡、汝南看看,是非功过自有公论。即使是许淳,如果他不是如此胆大妄为,我也不会这么处置他。我在汝南遇到那么多麻烦,如果要杀人,平舆许家还能留到现在?”
  孙策说得很客气,甚至不失谦卑,陆康听在耳中却凛然心惊。他盯着孙策看了半晌,一声长叹。“将军好重的杀气。”
  孙策笑而不语。该说的道理他已经说了,他必须给陆康一点压力。风云变幻,总有一些人要被淘汰,陆康如果选择对抗,那他也没什么好客气的。话可以说得好听一点,但刀一定要握紧。
  “魏周林在哪里,是不是被许贡扣住了?”
  “他在城里,很安全。”
  孙策沉默不语。魏腾没回来复命,自然是和许贡翻了脸,但许贡居然没能干掉魏腾,让他很意外。由此可见,吴郡世家还是有点底气的,也不怎么把许贡放在眼里。既然如此,那就看陆康等人怎么选了,是帮他赶走许贡,还是坐观成败,甚至是帮许贡对付他,将决定他们各自家族的命运。
  陆康明白孙策的意思,拱拱手,辞别而去。
  ……
  陆康回复许贡,许淳为恶在先,罪有应得,府君你就别操那个心了,还是想想怎么向孙策解释吧,你的郡丞王珍和许淳狼狈为奸,已经被孙策扣住了。
  许贡大发雷霆,拔刀就要砍陆康。陆康很不以为然。我活六十多了,什么事没见过,还怕你威胁?
  面对陆康鄙视的眼神,许贡最后还是没敢下手。杀陆康容易,也就是一刀的事。但陆康背后是整个吴郡的世家,没有这些世家的支持,他这个吴郡太守做不成。不仅如此,陆康本人的名声很好,普通百姓对他也很景仰,杀了陆康,吴郡人恐怕要对他恨之入骨。
  陆康施然而去,许贡气得七窍生烟。本想让孙策左右为难,没想到孙策轻易就化解了他的反击,反把他逼到了绝处,指责他包庇许淳,狼狈为奸——王珍是他的郡丞,王珍和许淳狼狈为奸,自然是受他指使。
  孙策扣住了王珍,兵临城下,兴师问罪,他总不能闭门不出。这也太丢脸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46/133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