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行三国(三国小霸王)(校对)第41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13/1332

  “岂敢,岂敢。”麋芳谦虚了几句,面带得意之色。“如果这些百姓的意见能够上达,我麋家早就是徐州有名的世家了。”
  孙策哈哈一笑,又觉得有些心酸。麋家也是一肚子委屈啊,若不是没办法出人投地,估计也不会豁出去支持刘备。可惜刘备是个白眼狼,麋家最后很凄凉,麋芳投降了孙吴,反倒比麋竺父子在蜀汉过得安生。
  麋芳和父老们说了一会儿话,又给围上来的孩子发了一些干粮。虽然行军干粮并不好吃,但这些孩子还是很开心,围着麋芳有说有笑,胆大的还问起麋兰。孙策在一旁听着,这才知道麋家以前逢年过节都会散粥赈济,贫困户还可以得到一些酒肉打打牙祭,一般都由麋芳、麋兰操办,尤其是麋兰,从小就喜欢做这些事,几乎年年不落。现在他们三兄妹都不在家,今年的赈济力度不足,麋兰更是没露面,让这些百姓非常想念。
  休息了一阵,孙策等人重新上马,赶往麋家庄园。
  麋家是朐县当之无愧的首富,僮仆过万,闭门成市,防盗自然成了当务之急,庄园依朐山而建,庄里修建了坞堡,抵挡一般规模的盗贼不成问题。只是最精锐的骑兵被麋芳带走了大部分,战斗力强的部曲又有一部分随麋竺在外,麋家的武装力量有所削弱,对付普通盗贼还能应付,对付刘和率领的正规部队就力不从心了。
  以刘和的影响力,他如果来攻麋家,绝不会只带骑兵,除了俘获的笮融信众之外,还会有附近诸县豪强的部曲。麋家是块肥肉,只要刘和愿意分肥,想趁火打劫的人绝不会少。
  孙策入驻麋家,迅速部署防务,并抓紧时间恢复马力。这些都很简单,麋家有足够的人手,战斗不怎么高,干活没问题。麋家也有雄厚的财力、物力,养两千匹马根本不是问题,不管是盐还是精料,要什么有什么,要多少有多少,有阎行、马超这样的行家指点,连续急行军带来的马力衰减很快就能恢复。
  孙策安排妥当,也没有在庄里闲着。他提升阎行为骑督,负责亲卫骑的训练。许褚、典韦则从麋家部曲中挑出两千青壮充当步卒,进行基本战法训练。这些人多少都有一些基础,再强化一下,和郡兵打个平手应该不成问题。
  孙策自己带着郭武、陈武和白毦士在附近转了一圈,麋芳全程陪同。
  孙策赶到朐县来,可不仅仅是为了救麋家。他到这里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目的:为水师物色合适的港口。朐县在后世就是连云港,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朐县从秦汉起就是一个重要的海港,名声没有东莱的黄、腄诸港名声大,作用却一点也不小。麋家能在这偏僻之地积累起偌大家业,和这个海港密不可分。
  他们家的大部分生意都和海运有关。
  孙策查看了相关的地形后,非常满意。与后世的连云港相比,现在地形还有很大不同,云台山的主体还在海中,中间有一道浅浅的海峡。麋家在此经营多年,基础设施已经比较完备,只要稍加改造就可以停靠大型战舰。
  当然缺点也有。相比于后世,朐县附近海浸频繁,土地盐碱化严重,不太适合耕种,粮食产量有限。要供应大军,就必须从其他地方调运。不过孙策并不担心,徐州西部有足够的良田,再不成,还可以从豫州运。这里水道纵横,船运非常方便。淮水的支流游水由此入海,溯游水而入,进入淮水,可以直抵汝南、南阳。
  孙策提出了合作的意见。麋芳无所不从。别说现在麋家需要孙策的保护,就算没这回事,仅凭孙策愿意平等的和他们做生意,他们就感激不尽了。商人再有钱,面对官府还是弱势群体,尤其是孙策这种掌握了强大武力的诸侯。如果不能入仕为官,就算赚再多的钱也是任人宰割的肥肉。
  准备得差不多的时候,消息也陆续传来。首先是刘和在淮阴攻击笮融得手,不仅俘虏了数万人,而且夺取了大量的战利品,其实就包括那三千多匹马。
  之所以没有立刻北上,是因为刘和正派人到周边各县联络,陈瑀就是他的使者。因为刘和的家世和他拥有的实力,陈瑀的游说任务完成得非常顺利,几乎是无人不应。各家要么派人去迎刘和,要么等着刘和北上,粗略的估计一下,刘和能拥有三万人左右,其中包括为数不少的骑兵。
  听到这个消息,孙策很感慨。比起吴会,徐州更容易得到马匹,徐州的世家豪强几乎家家有马。麋家当初就能挑出三百余骑,由此可见一斑。虽然不是所有的马都是战马,有马不等于就骑兵,这依然是不可忽视的实力。有了马,纵使不能成为冲锋陷阵的骑兵,用来传递消息总比两条腿的人快吧。
  真是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相比于一呼百应的刘和,陶谦坐拥徐州,却得不到徐州世家的支持,响应他的只有世家豪强看不起的麋家,他只能重用丹阳人,简直是捧着金饭碗讨饭。当然,这样的乞丐不仅仅是陶谦,孙策本人也好不到哪儿去。他和陶谦算是同病相怜。
  感慨的同时,他更感到压力山大。三四倍的兵力对比,要想打赢这一仗可不容易。
  这时,陶商赶到了朐县,转达了陶谦的谈判条件。
  孙策看着陶商在地图上划出愿意割让的地盘,苦笑着摇摇头。“伯允兄,我倒是愿意接受这个条件,助令尊一臂之力。可是很可惜,我心有余而力不足。别说东海,我连守住朐县都没把握,只想保住麋家。”
第0922章
唯快不破
  陶商本来以为孙策会贪心不足,漫天要价,万万没想到会是这个结果。
  没等陶商搞清楚孙策说的是真话还是假话,孙策把刚收到的消息说了一遍。得知刘和势力膨胀得如此迅速,陶商倒吸一口凉气,下巴差点掉在地上。他不怀疑孙策的诚意了。换作他,看到这样的兵力对比也会这么干。如果是为了自己的地盘,也许还会咬牙拼一拼,为了别人的地盘,完全没必要啊。
  可问题是这地盘就是他们陶家的,孙策可以躲在朐县不动,他却不能。
  陶商苦苦哀求,涕泪俱下。这对他来说倒不是什么难事,来之前刚被老子抽了一个大耳光,肿还没消尽呢。这要是不能求得孙策帮忙,回去肯定又得挨耳光。一想到这悲摧的生活,陶商悲从中来,放声大哭,哭得那叫一个见者落泪,闻者伤心,哭得孙策都不好意思了。
  大男人哭成这样,刘备的原型有你一半吧?
  虽然明知汉人感情充沛直率,不像后世那样遮遮掩掩,欲哭还忍,孙策还是不习惯看到陶商哭成这样。他把陶商拉了起来,好言安慰,托着腮,对着地图看了半天。
  “办法倒是有,能不能击退刘和,现在也不太好说,我们以守代攻,尽力拦住他,为令尊争取时间。现在是正月下旬,再拖两个月,天气转暖,黄河开封,我们就有机会了。不过不是我一个人能实现的,需要我们两家通力合作。”
  陶商抹抹眼泪,连声答应。“将军你说,要我们怎么做?”
  “既然令尊这么慷慨,愿意将彭城让给我,我却之不恭。你立刻修书一封,让令弟仲允移镇下邳。下邳陈家是袁绍的死忠,这次又这么积极,形如反叛,再不敲打敲打,徐州世家有恃无恐,以后就更没人把令尊放在眼里了。令尊腾不出手来,你们兄弟应该当代劳。”
  提起下邳陈家,陶商恨得咬牙切齿。陈登接受袁绍的任命去庐江,已经在打他们父子的脸,好在那时候只是与孙策做对,他们可以装聋作哑,现在更过份,居然配合刘和造反,剑锋直指陶谦。正如孙策所说,如果再姑息陈家,其他世家谁还把他们放在眼里?
  必须杀鸡儆猴,遏止这场反叛之潮,才有可能压制住徐州。
  得到陶商配合的承诺,孙策随即做出一系列的调整。麋家的坞堡防务调整完成,孙策留麋芳镇守,又传书沈友,让他安排甘宁、陈到由海路增援朐县。陶商赶往郯县。郯县是东海郡治,又是徐州治所,城池坚固,又有陶谦留下的丹阳兵,陶商应该能守得住。
  如果能守住下邳、郯县、朐县三城,拦住刘和北上的道路,陶谦的后背就安全了。
  陶商听完孙策的安排,觉得有理,但他有一点不解。“将军,你准备驻守何处?”
  孙策解释道:“兵以正合,以奇胜。有守无攻,困害孤城,形同坐以待毙。有攻无守,飘忽不定,又如无根浮萍,不能长久。三城既守,我当以骑兵游弋三县之间,伺机而击,断其粮道,截其补给,让刘和不能全力攻城,才能争取到时间。”
  陶商连连点头,欢天喜地的答应了。
  孙策随即带着亲卫步骑离开了朐县,与陶商赶到郯县。
  清晨出发,一路急行,下午酉时,他们到达沐水。孙策下令停止前进,就地休息。
  陶商急了,赶到孙策面前,还没说话,眼圈就红了。“将军,救兵如救火,此地离郯县还有三十余里,抓紧一点,天黑就能赶到,到了城里再休息也不迟,为何在这里停留?”
  孙策摇摇头,看着西方的地平线。“你确认郯县还进得去吗?”
  陶商的额头全是汗,脸色红一阵白一阵。他们这一路走来,举旗响应刘和的可不是一个两个。郯县是刘和故里,要说郯县世家没动静,谁也不会相信。
  孙策见陶商六神无主,暗自叹息。陶谦有子如此,怪不得要将徐州让给别人,留给陶商也守不住啊,倒不如大方一点。刘备去了幽州,徐州就给我吧。“万一刘和已经拿下了郯县,或者郯县的世家已经控制了郯县,我们只有一千多步骑,是不可能强攻郯县的。”
  陶商急得声音都变了。“那怎么办?”
  “我在这里等着,你派人前去郯县查看情况。如果郯县还没有易手,我们就连夜进城,然后抓人。如果郯县已经失守,那我们就不用去费劲了,我去彭城与令弟会合,你去阳都,通知令尊做好应变准备。总之不能就这样赶去郯县。就算郯县未失,郯县世家得到消息,我们想抓人也没机会。”
  陶商觉得有理,立刻派两个亲信赶到郯县查看。
  郯县人心惶惶,世家暗中联络,准备响应刘和,守将张闿六神无主,既想镇压,先下手为强,又怕弄巧成拙,火上浇油,正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陶商的亲信赶到郯县。得知陶商回来了,随行的还有孙策,张闿总算松了一口气,立刻派人通知陶商和孙策,并做好抓人的准备。
  天后之后,孙策收到了张闿的回复,得知郯县无恙,庆幸不已。郯县如果丢了,再想夺回来可就难了。他不知道刘和为什么没有夺取郯县这样的要害之地,但结果如此,说明形势还没有恶劣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趁着天黑,孙策迅速行动,赶到郯县。他顾不得休息,立刻抓人,将郯县几个大家族的家主全部请到州治公廨软禁起来。虽然未必有什么大用,但让那些家族有所顾忌总是好的。陶商已经乱了阵脚,孙策说什么,他就做什么。在孙策的配合下,他们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连续出击,忙了一夜,将郯县城里及周边几个大家族的家主抓了起来。
  第二天清早,收到任务圆满达成的报告,一夜未眠的孙策这才将提到嗓子眼的心放回了肚子里。
  说起来,这里面有很大的运气成份。这些家族都接到了刘和的邀请,有的派人去支持刘和,有的则准备等刘和来再响应。陶谦本人在琅琊作战,脱不开身,对郯县的控制仅限于城池。如果不是陶谦留有重兵镇守,这些人说不定就自己拿下郯县了。尽管如此,他们还是相信自己是安全的,觉得张闿不敢轻举妄动。他们料到了张闿,却没料到孙策,被打了个措手不及,一觉醒来,郯县已经变了形势。
  孙策将郯县留守陶商、张闿镇守,自己立刻起程赶往彭城。
第0923章
出山第一箭
  薄姑陂东。
  两军对垒,战鼓声缓慢而低沉,一声接着一声。北风吹得越来越紧,吹得人阵阵生寒。大战在即,双方将士在做最后的准备,没人敢掉以轻心。
  郭嘉坐在新搭好的指挥台上,一手摇着羽扇,一手拈着棋子,似笑非笑地打量着顾徽。
  “让我啊?”
  顾徽脸色苍白,鬓角都湿了。他苦笑道:“祭酒,我认输。我没你这样的心境,这时候还有心思下棋。”
  “你怕什么?”郭嘉将棋子收了回去,扔在棋盒里。“孙将军不在,你觉得我们打不赢?”
  顾徽没吭声,但眼神已经暴露了他的担心。孙策带骑兵去朐县增援麋家,结果刘和没去朐县,却和他们迎面相遇。郭嘉收到斥候的消息后立刻改变行军路线,在薄姑陂立下大营,避免了在旷野被骑兵突击的危险。尽管如此,形势依然不容乐观,刘和的兵力超出他们的想象,不仅有骑兵近四千,还有两万多步卒,总兵力是他们的两倍有余,而且援兵还在源源不断的赶来,两天时间就又增加了四五千。
  顾微知道这些新兵是精锐,从征兵开始,他就全程参与,知道孙策对这支新兵倾注了多少心血,不久前的芍陂之战,也证明了这些步卒不愧子弟兵的称号,但他们毕竟刚组建不久,兵力又远远不足,能不能挡住刘和的攻击,他心里一点数也没有。
  郭嘉拉他下棋,还没到中局,他就一败涂地了。
  “祭酒不担心?”
  “担心,但是担心也没用,所以不如不担心。”郭嘉放下羽扇,拢在袖子里,盯着棋局看了好一会,伸将拿起棋盒交换了一下。“你我换子,我看看能不能将这局扳回来。”
  顾徽瞅瞅郭嘉,嘴唇动了动,想骂人的话涌到嘴边又咽了回去。这人是大智若愚还是没心没肺,都这时候了,还想着下棋?他起身走到指挥台边,凭栏俯视大阵。一万六千余将士各就各位,井然有序,看起来就像一盘棋,只是更加均衡一些。每个小阵面前都有一道用辎重车组成的车阵,长矛手、刀盾手坐在车后面,有的在闭目养神,有的在吃东西。弓弩手有的调试弓弦,有的活动身体,看起来都很轻松。指挥台下的骑兵都站在地上,节省马力,只有传递命令时才会上马。
  看着这安静的阵地,顾徽突然觉得奇怪。一支组建不到半年的新兵怎么能这么从容?
  “祭酒,上次芍陂伏击战很激烈吗?”顾徽转身看着郭嘉,问道。
  郭嘉抬头看了他一眼。“你不是在营里吗,还问我?”
  顾徽有些尴尬。上一次芍陂的伏击战是夜战,他没有参与,听到结果时只是诧异了一下,没往深处想,毕竟对手只是一些山贼水寇而已,乌合之从,胜亦不足道。但这次不同,这次他们要面对的是刘和率领的正规军,而且有近四千骑兵。如果将士们真的胸有成竹,胜劵在握,那当然再好不过,可就怕他们是无知者无畏,一会儿真打起来,形势不妙,就可能乱了阵脚。
  虚假的自信更容易崩溃。
  “放心吧,这些兵虽然是新兵,但有一半屯长、都伯是老兵,军侯以上全是作战经验丰富的悍卒,他们心里有数,知道如何调度,我们等着看就行了。下棋,下棋。”
  顾徽想了想,知道自己多想无益,也坐了回去,重新观察起棋局来。
  刘和手挽马缰,运足目力,打量着对面的阵地。他不久前还在薄姑陂驻营,知道这里的地形,北侧是睢水,南侧是薄姑陂,这是一个三面背水的死阵,除了东侧可以发起进攻,其他三面都无法进攻。
  中军太远,他看不清是不是有孙策的战旗,他只能看到前阵的战旗。前阵有两面战旗,他认识其中一面,是孙策麾下校尉董袭的战旗,另一面只知道校尉姓鲁,究竟是谁,他不知道,好像是新冒出来的,不久前还没有这么一个校尉。
  难道是新来的援兵?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13/133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