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行三国(三国小霸王)(校对)第44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40/1332

  袁谭压力大增,他不仅要面对孙策随时可能攻城的实际压力,还要面对无形的精神压力,消息连续不断的传来,但没有一个是好消息。不是向他求援的,就是告诉他孙策又劫了哪家,或者哪家箪食壶浆,热情迎接孙策。
  唯一让袁谭欣慰的是曹昂坚守任城,一直没有向他求援。他向袁谭保证,会全力以赴,尽一切可能守住任城,完成袁谭交付给他任务。
  尽管如此,袁谭还是很不安。曹昂兵力充足,也有足够的动机守住任城,却不等于他就一定能守住任城。孙坚是成名多年的悍将,麾下又有近两万多精锐,还有孙策居中调度,粮草充足,一旦发起攻击,曹昂未必能挡得住。
  袁谭一面派斥候出城打探情况,一面与辛毗、毛玠等人商议。面对咄咄逼人的孙策,众人也束手无策,最后辛毗提出建议,以朱灵为东郡太守,以程昱为东平相,征发东郡、东平的郡国兵,与济阴太守袁叙一起增援山阳,并要求陈留太守张邈出兵威胁睢阳。
  与此同时,袁谭派路粹为使,向袁绍求援。
  ……
  袁绍抱着手臂站在大幅地图前,一会儿看看兖州,一会儿看看徐州。
  郭图、辛评、沮授、田丰站在一旁,没有人说话,但有意无意之间,郭图和辛评站在一起,沮授则和田丰靠得比较近,相互之间很亲密,与其他两人则几乎没什么交流。
  袁绍看了一会,转过身,手指摩挲着腰间思召刀的刀柄,淡淡地说道:“诸君,今日请你们来,就是要研究一下河南的形势。你们不要有顾忌,畅所欲言。”
  郭图等人纷纷应喏,却不肯开口先说。他们都清楚,河南的形势很复杂,孙坚、孙策父子都到了兖州,袁谭能不能顶住,谁也不敢说。如果山阳失守,孙家父子将防线推进到兖州境内,袁绍的脸面就不好看了。
  “怎么了?”袁绍笑道:“诸君,河南战事激烈,显思新败于方与,孙坚正猛攻任城,我需要你们的良策妙计,现在可不是谦虚的时候。”
  郭图咳嗽一声:“主公,臣以为山阳的战事虽然激烈,但形势对我们很有利。思显不愧是主公一手教导出来的,以一已之力对抗孙坚、孙策父子,为显奕和正礼创造了机会,殊为难得。”
  袁绍笑笑。“显思这次虽然有点狼狈,不过总的来说打得还不错。当然,仅凭他一人是不行的,佐治有功。仲治,有这样的弟弟,你压力很大吧?当年陈太丘评其子,曰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我看你们兄弟亦如是。”
  辛评欠身。“主公,佐治虽有小功,却不及荀友若。臣以为,当前破局之机还在徐州。若刘公衡(刘和)、淳于仲简(淳于琼)能突破东海,与显奕夹击琅琊,全取徐州,就算兖州有小败也是值得的。”
  袁绍有些意外,打量了辛评一眼,转了转眼珠,又看向田丰、沮授。“元皓,公与,你们觉得呢?”
  沮授附和道:“主公,臣赞同仲治的建议。主公发动河南攻势就是想让孙策无法从容攻取江南。现在他们父子都被吸引到了兖州,正是围歼他们的好机会。臣建议,以刘公衡领豫州刺史,淳于仲简领徐州刺史,让他们断孙氏父子后路,则兖州之困自解,河南之战可胜。”
  沮授话音未落,郭图便说道:“主公,臣以为不妥。”
第0981章
何必当初
  袁绍不慌不忙。“公则,为何不妥?”
  郭图侃侃而谈。“颍川乃是主公本州,汝南更是党人齐聚之地,当以名士重将镇之。刘和虽然善战,但他名望不足,尚不如孙策所任之彭城张昭。不久之前,他率胡骑入豫州,军纪不严,多有扰民之举,豫州士林对其颇有怨言。让他领豫州刺史,难得士庶之心,反而可能让人以为主公麾下无人可用。”
  袁绍抚着胡须,不置可否。他也不赞成刘和任豫州刺史,其中一个原因就是郭图说的,刘和不久前的举动引起了汝南士族的反感,留下了不好的印象,连带着他都受到了影响,而且刘虞是幽州牧,如果让刘和控制了豫州,对他来说未必是好事。刘虞不愿意做皇帝,刘和未必不愿意。刚刚有点实力,他就想控制徐州,将来实力更强,谁知道他的野心会不会更大?
  沮授提出这个建议,让他很意外,但他不会直言反对。郭图的反驳正中他下怀,他也不会轻易的表示支持。谋士意见相反很正常,他不宜轻易表态,总要让双方辩驳一番,最后再综合正反双方的意见,才符合他的身份。
  沮授不急不躁。“公则所言甚是,刘公衡的名望的确不足,不是最佳人选。但名望有时候也不等于能力,治平尚德性,有事赏功能,刘公衡勇猛精进,又有荀友若这样的智士为佐,若配合默契,能定豫州。若是只重名望,难免名不副实,让主公失望。”
  郭图眼中闪过一丝怒意。沮授这么说,分明是指刘繇有名无实。刘繇是他推荐的,如今被孙策击得大败,他重用的部将太史慈甚至成了孙策的部下,在青州作战,给袁熙造成了很大的麻烦。这当然不能说是袁绍用人不当,只能说是他荐人不当。
  “公与的担心的确有道理,有名之士未必有能,有能之士未必有名,不过有一点我不能赞同,治平固然要尚德性,有事也不能不顾惜名声。天下之士多矣,难道就不能选择一两个德才兼备之人坐镇豫州,非刘公衡不可?还是公与觉得,主公麾下挑不出比张昭更合适的人,所以只能退而求其之,弃德而用能?”
  见郭图搬出袁绍来压沮授,田丰很不高兴。“若公则以为谁德才兼备,可镇豫州,不妨直言。”
  袁绍也说道:“是啊,谁能胜任豫州刺史之任?”
  “我觉得最合适的人莫过审正南(审配)。”
  田丰、沮授顿时不说话了,互相交换了一个眼神。审配是河北系中份量最重的将领,郭图提议他出任豫州刺史,是他自己的意见,还是袁绍授意的,他们并不清楚。如果是后者,这就不是河南战场的问题了,而是袁绍要进行全局调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不能轻易发表意见。
  虽然都是谋士,但郭图无疑是袁绍最信任的人。有些话袁绍不好说,由郭图代言,这是郭图的优势。
  袁绍心里也是一动。审配的确是个合适的人选,他有能力,又是河北人的代表。如果让审配出任豫州刺史,不仅可以将他从河北调离,还能表示他对河北人士的重视,一举两得。可是转念一想,他又否决了。这个安排夺审配兵权的意图太明显,恐怕引起不必要的猜测,影响河北士人的信心。
  “正南德才兼备,做豫州刺史绰绰有余,只是大才小用了。且冀州离不开他,不可。”
  郭图也不介意,微微一笑。
  田丰松了一口气,沉吟道:“臣也举荐一人,魏郡太守董昭。”
  袁绍眉毛颤了颤,没吭声。辛评正想说话,郭图冲他使了个眼色。辛评见状,立刻闭上了嘴巴。郭图说道:“董昭的确有才能,但他已经是魏郡太守,改任刺史有左迁之嫌。主公,臣举荐阴夔。”
  袁绍微微颌首。虽然没说话,但从他的表情来看,他非常认可这个人选。田丰、沮授没有发表意见,心里却颇不以为然。阴夔出身新野阴氏,门第是不用说的,他是袁绍旧部,也属汝颍一系,自然要比董昭更受袁绍信任。但他的能力与董昭相比却相差太远,到了豫州也起不了什么作用,到时候等着看郭图丢脸吧。至于河南的战事,马上就要春耕了,雨水增多,估计孙坚、孙策也支撑不了多久,很快就会退兵。就算袁谭打了败仗,倒霉的也是辛评的弟弟辛毗,与河北人无关。
  见田丰、沮授不反对,事情就这么定了。由阴夔出任豫州刺史,先去汝南与世家联络,同时让淳于琼、刘和加紧攻击东海,争取控制整个徐州,形成对豫州的包围。
  议事结束,郭图留在最后,又与袁绍商量了一番细则。等他出了门,见辛评的马车还在对面等着,不禁微微一笑,走到跟前,敲了敲门。
  车门开了,辛评举手相邀。“城外风景正好,出去转转?”
  郭图上了车,拉上车门,笑道:“你恐怕没什么心情看风景吧?有事说事。担心佐治?”
  “我不担心他。他就算不如郭嘉,也不会差不多,又有荀谌联手,我放心得很。”辛评脸上挂着浅笑,静静地看着郭图。“我奇怪的是为什么你反对董昭出镇豫州,论能力,他比阴夔强多了。当初只身去钜鹿,平定李亢之乱,粟攀被害,魏郡大乱,他又平定魏郡,能力之强,人所共知,有他去豫州,难道不是更有把握吗?担心河北人势大?”
  郭图不慌不忙。“董昭的能力的确毋庸置疑,让他去豫州,的确比阴夔更合适,可是董昭有一个最大的软肋,决定了主公不会同意这个建议。”
  “什么软肋?”
  “董昭的弟弟董访在张邈军中。”
  辛评一愣,随即恍然大悟。他一拍额头。“公则,若不是你,我险些又犯大错。”他笑了两声,又叹了一口气。“这可真是阴差阳错,当初谁会想到主公会与张邈生隙呢,张邈与主公可是至交啊。公则,我总觉得这是一个失策,你有机会还是劝劝主公,亲者痛,仇者快,绝非智者所当为。”
  郭图眼中闪过一丝不安,沉声道:“仲治,这样的话,在我面前说说就罢了,千万不可以主公面前提起,否则谁也救不了你。”
  辛评冷笑一声。“怎么,这已经成了主公的逆鳞,提不得?早知如何,何必当初。”
  郭图抬起眼皮,盯着辛评,一言不发。
第0982章
风起青萍之末
  辛评垂下了眼皮,幽幽地叹了一口气。
  “公则,多谢你的提醒,不过我还是希望你能再考虑一下。阴夔是主公旧部,忠心无虞,但他的能力不足,不是孙策的对手。刘繇的事已经让你难堪,只不过他是夫人的亲族,拿他说事,主公面上无光,所以没人敢说什么。如果阴夔再失利,恐怕就没那么简单了。”辛评瞥了郭图一眼。“你别忘了,郭嘉可是你的从子。”
  郭图脸色缓和了些,靠在车壁上,抬起手,挠了挠有些紧的鬓发。因为常常要和袁绍见面,他特别注意自己的仪容,不容有一丝疏忽,头发都会扎得比较紧,头皮扯得疼。“郭嘉来过邺城,举止轻佻,主公不喜欢他,弃而不用,他去投孙策也很正常。这些年轻人啊,就是心太急,总想着一遇知音,便可登堂入室,为座上宾。那些书里的故事,他们都当真了。郭嘉如此,荀攸也这样,真是让人不解。”
  “可不是么,偏偏这两人还都被孙策用了。”
  “孙氏出身卑微,不得士林拥戴,能有人投他,他当然要用。不仅要用,而且要重用,要不然还有谁投他?此燕昭王千金求马骨之义也。”郭图无声地笑了起来,眼神不屑。“你看他用的都是什么样的人?除了周瑜之外,有哪个是世家子弟,又有几个是德才兼备之人?”
  辛评有些不以为然,但他没吭声。袁家四世三公,门第天下第一。郭家虽然以律令传家,却也是上百年的世家,向来以门户自重。在他们眼里,孙策所用的那些人不是寒门就是边鄙之人,根本不入流。可是他们却忘了,正是孙策这样的寒门子弟在两三年时间内迅速崛起,成了袁绍的心头之患。
  见辛评没什么兴趣,郭图又道:“仲治,你有没有想过离开邺城?”辛评心里一惊,下意识地挺身而起,刚准备说话,郭图伸手按住他,示意他不要紧张。“你想想荀谌。”
  辛评松了一口气,重新靠在车壁上,仰着头,思索了片刻。“你是让我像荀谌一样外出避难?”
  郭图点点头。
  “去哪儿?”
  “我有两个建议:去长安,或者去豫章。”
  辛评思索片刻。“我想去益州,行吗?”
  “可以,不过你要先去长安,到了长安之后,随便你去哪儿都可以。”郭图顿了顿,又道:“你想去益州,是想为曹操参谋吗?”
  “不知道,如果有机会,做个守令也行啊,总比窝在这儿好。”
  “行,那就这么定了,我找机会向主公进言。不过事先说好,你的家属必须留在邺城,不能动。”
  辛评点了点头。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家属留在邺城,他名义上还是袁绍的臣属,将来袁绍得了天下,他最多不是重臣,却不会成为要清洗的敌人。如果袁氏天下没有在袁绍手中建立,有辛毗在袁谭身边,阳翟辛氏还有一线机会。
  “多谢公则。”
  “你这是什么话。”郭图也靠在车壁上,刹那间眼神有些迷茫,随即又变得神采奕奕。“乡党之间本来就该互相照应。现在你有麻烦,我帮帮你,将来我有麻烦,难道你还会不帮我?仲治,你本是聪明人,就是有些固执了,转不过弯来,出去转转也许就想通了。什么时候想回来,给我送个信,我再帮你想办法。”
  辛评笑笑,再次向郭图致意。
  ……
  张邈背着手,缓缓从堂后走了出来,看着堂前扶杖而立的何颙,忽然鼻子一酸,有些说不出的伤感。这才几年时间,当年豪气干云的何伯求就白发苍苍,瘦得像手里的木杖,已经是二月下旬,他还穿着厚厚的冬衣,却还是让人觉得不胜春寒。
  张邈用袖子拭了拭眼角,他快步上前,扶住何顒,笑道:“伯求,你怎么瘦成这样?”
  何颙慢慢转过身,瘦削的脸上挤出一丝微笑。“孟卓,你应该知道我为什么这么瘦啊。”
  张邈尴尬不已,连忙顾左右而言他,请何颙上堂入座,又派人奉上酒食。何颙静静地坐着,看着张邈忙活,等张邈全忙完了,重新安静地看着他,才接着说道:“仲卓在哪儿?老朋友来了,也不肯见一面?”
  “岂敢,岂敢,仲卓不在陈留,在襄邑。”
  何颙缓缓点头。“有多少人?我听说你和孙策关系不错,用陈留的蓼蓝和染绀换了不少上等军械,眼下也是实力强劲的一方诸侯了。”
  张邈讪讪地看着何颙,伸手抚着胡须,眼神有些不悦。“伯求,我这也是无可奈何。我兄弟没什么才能,本来只想追随明君,早日太平,谁曾想处事不慎,为明君所忌,不得不出此下策……”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40/133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