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行三国(三国小霸王)(校对)第49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91/1332

  蒋干笑着拱拱手。“将军的心意,我一定转告孙将军。将军的难处,我也一定会如实禀报。孙将军恩怨分明,是朋友还是对手,他分得清。对了,我听说朝廷要清查空饷,可有此事?”
  马腾点点头,笑得有些勉强。关中大旱,歉收已成定局,粮价已经开始涨。虽然暂时还没波及到军粮,但皇甫嵩已经几次透出口风,要清查空饷,严控军粮供应迫在眉睫。各部都有空饷情况,但养兵费用太高,尤其是马腾、韩遂等人,他们要供养两三千人的部曲,仅靠朝廷提供的粮饷是远远不够的,吃空饷是一个重要的补贴途径。如果清查空饷,他们的财源就会大大缩水,甚至可能无力养兵。
  马腾有时候甚至在想,这也许就是朝廷针对他和韩遂的手段,变相的削弱他们实力。
  蒋干笑了。“后将军,长安的粮价现在是不是也涨得很快啊?”
  马腾笑不出来了,假咳了两声,摆摆手,示意马铁等人退出去,堂上只剩下他和蒋干。他叹了一口气。“子翼,不瞒你说,关中进入四月以来,滴雨未下,旱情已经非常严重。去年本来就遭了涝灾,存粮有限,今年再遭灾,粮食肯定会出问题。”
  蒋干笑而不语。这些情况他都知道。他还没进长安城,郭嘉安排在关中的细作就将相关的情况报告到他,马腾在他面前耍心眼简直是自不量力。
  见蒋干不说话,马腾更加不安。“子翼,我听说孙将军在荆豫扬三州屯田,收成如何?”
  “不怎么好。”蒋干也一本正经地说道:“去年中原遇到大雨,收成受到影响。从去年十月到今年三月,接连战了半年,消耗非常大,豫州、荆州勉强保持收支平衡。扬州刚刚开始整修水利,投入很大,还没看到产出。好在周公瑾刚刚拿下江南四郡,收了一些粮,支持到秋收应该不成问题。”
  马腾向前挪了挪。“江南四郡有多少户口?收了多少粮?”
  蒋干嗤了一声,摇摇手,不屑一顾。“江南卑湿,地广人稀,四郡加起来还不到六十万户、三百万口,和一个南阳郡差不多。这几年兵荒马乱的,收成也不太好,具体多少,我也不太清楚,估计只能供应荆州军吧,没什么剩余。要不然的话,运到关中来卖也不错。后将军,我记得前几年关中粮价曾经涨到几十万一石,今年会不会也这么高?如果是这样的话,一石粮可就能换两匹马啦。”
  马腾干笑了两声,心中暗骂。六十万户,三百万口还嫌少?加上流民,关中不过二十万户。如果发生饥荒,大量百姓外出逃难,能剩下多少真不好说。“子翼,那是特殊情况。真到了那一步,谁还会卖马换粮,骑着马去劫掠才是活命之道,再不济,杀马吃肉也行啊。”
  蒋干大笑,拍着腿道。“那可真是可惜了。”
  马腾悻悻地说道:“谁说不是呢。不如这样吧,如果孙将军能提供一些粮食给我,我再想办法筹措一些战马交换。”
  蒋干斜睨着马腾,歪了歪嘴角。“怎么换?”
  “千石一匹,如何?”
  蒋干不置可否。他晃了晃脑袋,不知道是点头还是摇头。“兹体事大,我不敢决断,请将军给我一点时间,容我向孙将军请示。”
  “这是自然,这是自然。”马腾连连点头。
  送走蒋干,马腾起身来到侧院。成公英站在院中,正看马岱练武。马岱今年才十三岁,是马腾的从子,武艺练得不错,成公英非常喜欢他,点拨了他几句。马岱正在加紧练习,一招一式,有板有眼。
  马腾快步走了过去,将一口新刀交给马岱。“这是你从兄送给你,南阳铁官的精品。”
  马岱接过刀,感激不尽,退了出去。成公英打量了马腾一眼,轻笑一声:“谈得不顺利?”
  马腾点点头。“千石一匹,蒋干不同意。”
  “他怎么说的?他希望多少?”
  “什么也没说,连讨还价都没有。”
  成公英目光闪烁。“千石一匹都不肯,孙策这是吃定了我们啊。”
  “我们可不能被他吃住,你赶紧回去,告诉文约,这价不能让,一石也不行。”
第1095章
同声相应
  成公英看了马腾一眼,对马腾颐指气使的口气很不满。自从升任后将军之后,马腾对韩遂的态度越来越傲慢,简直有点不知天高厚了。他真以为这后将军是他凭本事挣来的?那不过是朝廷挑拨离间的手段罢了。韩遂看得一清二楚,所以不以为然,马腾却忘乎所以了。
  “孙将军向来大方,后将军也不是吝啬之人,回礼很丰厚吧?”
  “两百匹战马。”
  成公英撇了撇嘴,不紧不慢地说道:“不多不少,正好满足孟起的需要。后将军,你真是爱子心切。父子血脉相连,果然不同寻常。”
  马腾嘿嘿一笑。他吃定韩遂不会向蒋干松口有两点原因,其中一点就是他和马超是父子,韩遂和阎行的关系却要疏远得多,他不会为阎行付出太大的代价。另外一点是阎行掌管的骑兵数量更多,就算韩遂愿意付出,他也没有那样的实力,无法完全满足孙策的要求。
  成公英没再说什么,告辞而去,匆匆赶回韩遂的军营。韩遂正和韩银在后院说话,看到成公英进来,韩银收住了话头,有点不悦。成公英也没时间和他计较,匆匆行礼,把马腾与蒋干谈判的结果说了一遍。
  韩遂背着手,在廊下来回踱步,沉思不语。
  韩银没好气地说道:“千石一匹都不肯,那就不卖给他了,卖给袁绍,袁绍不是答应了千石一匹吗?”
  韩遂瞅了他一眼,眼神凌厉。韩银见状,不敢再说,悻悻地闭上了嘴巴,同时不忘狠狠地瞪成公英一眼。他对韩遂意见很大,明明他才是韩遂的儿子,可是韩遂最信任的人却不是他,眼前的成公英和远在汝南的阎行都比他重要,有什么事,韩遂宁可交给他们去做,也不愿意让他去。
  “你怎么看?”
  “将军,孙策无马,尚可支撑一时。我们无粮,却会遇到大麻烦。”
  韩遂点点头,却不说话。
  成公英接着说道:“袁本初自恃高门,一向目中无人。之前连皇甫义真都不放在眼里,现在突然遣使奉问,实在反常。礼下于人,必有所求,他所求的应该就是断绝对孙策的战马供应,为秋后的战事做准备。如果秋后孙策大败,没有了这个劲敌,他的使者大概就不会再来了。”
  韩遂哼了一声,眼中闪过一丝不屑。对这些世家子弟的傲慢,他早有领教。数年前,他奉使上计,受大将军何进召见,讨论天下形势。他和袁绍的观点相近,都希望诛尽宦官,本该一见如故,但袁绍却对他非常冷淡。之所以如此,无非是双方身份悬殊,一个是四世三公的贵族子弟,一个是边鄙之人,虽然在凉州是名士,在京师却籍籍无名。
  洛阳之行,让韩遂死了心,他从此放弃了入仕的念头,一心结交西凉豪杰,准备自立门户。他相信,被世家掌握的大汉无药可救,而袁绍这样的世家子弟也不会给天下带来任何希望。他只恨自己没有对抗袁绍的实力,所以当董卓控制了朝政,招他和马腾前来助阵的时候,他欣然从命。
  只可惜,董卓一误再误,最后死在王允手下,西凉人刚刚看到希望就再一次绝望。
  如今孙策异军突起,割据东南,声势虽然不如当时的董卓,发展势头却不遑多让。董卓征战了一生才趁乱夺权,孙策却是凭着自己的实力虎口夺食,硬生生从袁绍及其党羽手中夺取了荆豫扬三州,并成为袁绍的劲敌,甚至逼得袁绍低声下气,派人来见他,表达到当年之事的遗憾。
  若非孙策,他这一辈子也许都不会有这一天。
  从这个角度来说,他欠孙策一份人情。
  “你估计孙策能答应什么样的价格?”
  成公英摇摇头。“将军,现在不是孙策能答应什么价格,而是我们不能降价卖给他。众怒难犯,战马的价格已经被哄抬起来,我们违众而行,岂不是断了其他人的财路?届时不用袁绍出手,欲对我们不利的就比比皆是。”
  “那我们就这么看着?”
  “与马寿成一样,回赠两百匹上等战马,以示诚意。如果蒋干能答应千石一匹的价格,我们就再卖给他一些,数量不会太多,但质量可以保证。如果他粮食不足,可以用军械来抵冲。子义的亲卫营也许可以借此机会把衣甲兵器全部换掉。”
  韩遂目光一闪,不置可否。韩银听了,却是眼前一亮,连忙点头。韩遂先后从南阳购买了一些军械,装备他本人的亲卫营。韩银也分到了一些,却只有三十套,只能装备随身侍从。南阳军械质量好是有目共睹的,韩银早就希望能再买一些,把自己的亲卫营装备起来,一直未能如愿,现在机会终于来了。
  韩遂还犹豫,韩银已经迫不及待。“阿翁,子杰这个建议很好啊。这可是难得的机会,平时想买,孙策推三阻四不肯卖,现在他求着我们,我们再不趁机多买一些,更待何时?”
  韩遂沉吟片刻,点了点头。“机会的确是个好机会,但孙策能不能答应,我也不好说。军械和战马一样,都是国之重器,孙策不可能敞开供应的。这样吧,子杰,等蒋干来了,你先和他谈谈,把我们的难处告诉他,免得他以为我们故意刁难。”
  成公英心领神会,躬身领命。韩银喜不自胜,亲热的搂着成公英的肩膀。“子杰,这次可就靠你了。如果能成,我送你一份大礼。”
  成公英不动声色的推开了韩银。“子义,你要这么说,我收回我刚才的建议。”
  “噫,你看你。”韩银忝着脸,再次搂着成公英的肩膀。“我说的这个礼可不是普通的礼,当然,最后能不能成,我说了也不算,要看我阿翁的意见。阿翁,阎行那小子去了汝南就不肯回来,还做了孙策的亲卫骑督,我估计他不会再为我们父子效力了。既然如此,我们也不能耽误了妹妹,她都快二十了,不如把她嫁给子杰。我觉得子杰比阎行可强多了。”
  韩遂轻笑一声。“嗯,这倒是一个不错的主意。子杰,你意下如何?有你帮子义,我放心。”
  成公英摇摇头。“将军拳拳盛情,本不敢绝,不过阎行乃是义士,即使他为孙策效力,也不会背叛将军。如果贸然与他解除婚约,反显得将军于他有猜忌之心,请将军三思。至于我,蒙将军提携,有没有婚约,我都会为将军父子效力,无须多此一举。”
  韩遂想了想,觉得有理,欣慰地点点头。“子杰,你也是义士啊。”
第1096章
落魄名士
  蒋干在一座小院前下了车,抬头看看低矮的门檐,又看看身后野草丛生的狭窄小径,皱了皱眉。
  “你就住在这种地方?”
  黄猗面红耳赤,期期艾艾地不知如何回答。他到长安之后,一直过得很窘迫。郭嘉每个月给拨给他一万钱,本来也能衣食无忧,可是他大手大脚惯了,没有储蓄的习惯,几乎每个月都等不到月底。去年下半年底,粮价开始上涨,各种酒食的价格一路上扬,他的开支更大,已经入不敷出了。
  “此处虽然偏僻了些,却也不至于如此荒凉。只是最近形势不妙,不少百姓逃难去了,这才越发破败。”
  蒋干点点头,抬步往里走。“回头我向郭祭酒汇报一下,给你增加点月钱。堂堂江夏黄家子弟,过得这么差,传出去可不好。”
  黄猗眼圈红了。“多谢蒋君。”他抬起袖子抹着眼泪,说话也带了些鼻音。“别的也就罢了,这粮价是越来越吓人。如果祭酒每个月能拨给我十石粮,我就感激不尽了。”
  蒋干忍不住笑了一声,随即又觉得有些心酸。黄猗是典型的不作不死。他当初如果不是想法太多,和刘勋一起反对孙策,又怎么会落到这一步。人生就是如此,有时候一步走对了,就能青云直上。一步走错了,也会万劫不复。
  “你家里几口人?”
  “呃……”黄猗咂了咂嘴。“我这儿只有一个侍妾,可是她家里有父母,还有两个弟弟。”
  “六口人,十石不够吧?这样吧,我做主,每个月拨给你二十石。”
  “多谢蒋君。”黄猗大喜过望,转身又把正在厨房里准备酒食的侍妾崔氏叫了出来,让她向蒋干行礼拜谢。虽然是六口人,但老弱妇孺为主,实际上每个月五六石粮就够了。他要十石,是想多要点,剩下的可以拿出去换钱,还担心蒋干不同意,没想到蒋干直接给他二十石,简直是喜出望外。
  蒋干仔细打量了崔氏两眼。崔氏十七八岁,颇有几分姿色,但举止粗率,看起来不像是大户人家出身,并非黄猗原本的侍妾,应该是到了关中之后新纳的。崔氏听说蒋干允了黄猗每个月二十石粮,欢喜得眉开眼笑,趴在地上就叩头。
  蒋干安抚了几句,让她出去接收礼物。他给黄猗带了一些东西,侍从正在外面搬。崔氏含泪带笑,撩起围裙,擦了擦眼泪,飞也似的去了。
  蒋干收起笑容。“你的消息,祭酒收到了,第一时间向将军做了汇报。将军很满意。”
  “能为将军效劳,将功折罪,我之幸也。”
  “长安朝廷里的那些事,说来说去无非就那些,你这么久也没能入仕,只在外围打听,效果有限。祭酒希望你能找找门路。”
  黄猗闭口不言。他也想入仕做官,不仅是能打听到更重要的消息,还想为自己增加一点收入。他出身江夏黄氏,又有学问,是个名士,总不能做一辈子细作。可是他到长安之后,家主黄琬对他不冷不热,一直不肯推荐他出仕,没有了这个门路,他就一直耽搁了下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91/133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