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行三国(三国小霸王)(校对)第56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61/1332

  张承也说道:“没错,这的确不好处理。就算我们不顾忌这些,也无法救援兖州。南阳的药物储备已经消耗大半,能不能坚持到疫情结束都不好说,何况袁绍还有可能南下进攻。我们的药物缺口很大,根本没法支援兖州。”
  郭嘉摇摇手。“仲嗣,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张承连忙拱手施礼。“还请祭酒指教。”
  “疫情往往有很强的季节性。这次大疫,起源是秋冬之季的冷暖失节,不少流民缺衣少食,又露宿风寒,与春天那场战事有一定关系,但影响并不大。现在已经寒冬,随着冬衣发放到位,粮食供应及时,疫情再蔓延的可能性已经不大。体弱的已经死了,能活下来的大多不会在短时间内再发病,所以疫情看起来还很严重,其实只是最后一段时期,用不了多久就会减缓。”
  张承沉吟片刻。“可是每天的死亡人数一直维持在高位啊,每天都有四百多,接近五百人。”
  “没错,这个形势已经维持了有六七天了,但不会太久,很快就会下降。”郭嘉走身,走到一旁的折线图旁。“你看,发病率在维持了十天的峰值后,从昨天开始,已经在下降了。治愈率却在稳步上升,而且越来越快。这固然和张大师等人的辛劳分不开,本身也是疫情发展的必然趋势。”
  张承走到郭嘉身边,盯着几张折线图看了半天,拍拍额头。“还是祭酒说得有理,我只盯着死亡人数这张图了,没将几个数字结合起来看,知一隅而忘全局。”
  “等你像我这样经历过几次大疫,你就知道了。”郭嘉拍拍张承的肩膀,轻声叹息。“不出门而知天下事,那是圣人才能做到的事情,对我们这些普通人来说,阅历还是很重要的。有很多事,圣人或是不讲,或是语焉不详,就算是说了,也要有心人去发现。”
  张承连连点头,对郭嘉佩服不已。郭嘉能做军谋祭酒,可不仅仅是因为孙策信任他,甚至不仅仅是因为他的确聪明。他年轻人游历四方,见过太多的人,有很多书上学不到的经验教训,对于这些大多数还只是弱冠之年的军谋来说,这些经验弥足珍贵。
  郭嘉走回案前,重新入座。“陈宫就是个书生,以前又没有主政的经验,这是他第一次面对这样的疫情。曹昂麾下肯定有一些人熟悉疫情,但有陈宫这样的人在,没有人敢轻易越过陈宫直接向曹昂进言。当然,兖州的条件的确不如豫州,他们现在的形势也比豫州严峻,从五月开始,连续半年多的疫情也让人崩溃,出现误判也是很正常的事。”
  孙策豁然开朗,心头的愁云一下子烟消云散。既然疫情即将进入尾声,剩下的事就好办了。既然曹昂把兖州送到嘴边,没道理不咬一口。关键在于怎么咬,不仅要咬到肉,还不能沾了膻气。他思索片刻,心里有了主意,嘴角不由得露出笑容。
  “将军,你有什么想法?”郭嘉笑嘻嘻地说道。
  孙策微微一乐。“陈宫的着眼点在名,那我就反其道而行之,取实还名。把盒子里的珠子留下,漂亮的盒子还给陈宫,还能落个慷慨之名。”
  郭嘉哈哈大笑,摇摇羽扇。“将军所言,正是我所欲言。如此,我就不饶舌了。”
  张承莫名其妙,目光在孙策和郭嘉脸上扫来扫去,几次欲言又止。孙策本想解释一下,郭嘉却阻止了他。“让他自己想,就当作一个练习吧。”
  孙策会意。张承也是儒生,他的思路和陈宫有相似之处,虽然进入军谋处后已经有很大改观,有些思维定势还是存在。让他去破解陈宫的计策,等于让他自己的思维定势作斗争,这对他有莫大的好处。不破不立,不打破那些常规的思路,他永远无法成为一流的军谋。
  “行,让他慢慢想,我们出去散散步。”孙策站了起来,伸了个懒腰。这两个月可把他折腾惨了。两世为人,他还是第一次独力主持应对这么大的危险。曹昂、陈宫心理崩溃了,他也离崩溃不远。现在知道疫情即将好转,他说不出的轻松。
  郭嘉跟着孙策出了水榭,沿着长长的曲廊走着,来到湖中央的水榭上,沿着走廊缓缓而行。冬天湖上偏凉,就连孙策都不怎么住在这儿,三层水榭上非常安静,他们又没怎么说话,连侍者都没注意到孙策和郭嘉的到来。
  “将军,许攸到了下邳,已经见过刘和、荀谌了。荀谌拒绝了袁绍的任务,刘和很快就会起程,我想……”郭嘉咂了咂嘴,没有接着说下去,静静地看着孙策。
第1254章
曹昂的决定
  孙策扶着栏杆,看着碧波荡漾的湖水和湖边如烟的柳枝,沉默了片刻。
  他知道郭嘉想干什么。半路上截杀刘和,破坏袁绍的幽州方略,阻止袁绍南下。成功了又能如何?真逼得袁绍沉下心来,先解决幽州,经营好大河以北,再南下决战,对他来说未必是好事。
  打一个没有幽州在手的袁绍,总比打一个有幽州在手的袁绍容易。
  “算了吧,有许攸那个老游侠在,你不会有机会的,说不定还惹一身骚。派人通知陶应,让他去劝劝陶谦,这老头病了半年,应该差不多了吧。”
  “将军,刘和不比刘虞,他不仅年轻,而且通晓兵法,能征善战,如果让他继承了刘虞的名望,控制了幽州,对我们绝不是什么好消息。”
  孙策转过身,靠在栏杆上。“你觉得刘和、刘备谁更有优势?”
  “各有所长。”
  “张则能看着刘和控制幽州吗?”
  “可能性不大,但张则是朝廷官员,天子尚未主政,朝中仍有党人……”
  孙策抬起手,示意郭嘉不要着急。“幽州的形势很复杂,恐怕你也猜不到,但是有两个基本点无法改变。一是幽州无法自给,刘和如果想控制幽州,必然依附袁绍,而冀州也不能长期供应幽州,这个矛盾无解。二是公孙瓒杀死刘虞,刘和与他势不两立,必有一战。刘和到幽州,有利于公孙瓒向我们靠拢,我们可以趁此机会取青州。”
  孙策拍拍栏杆,接着说道:“袁绍要接走刘和,不得不放弃下邳、广陵,但他不会白白放弃,肯定会和陶谦做个交易。陶谦病重,许攸很可能会选择陶商作为备选。如此一来,陶应也需要我们的帮助,我们可以趁势楔入徐州,逐步吞食青徐。”
  郭嘉笑笑,羽扇轻摇。“将军说得也对,既然形势复杂,难以预测,不如先捞点实惠。归根到底,实力才是根本。那就让刘和多活几年,反正他也翻不了天去。”
  ……
  己氏。
  吕范在县寺门前下马,曹昂正好从里面迎了出来,拱手施礼,寒喧了几句,便将吕范迎到中庭堂上入坐。吕范也不绕圈子,开门见山,孙策想请曹昂去一趟平舆,商量对付兖州疫情的事。
  话音未落,潘璋就跳了起来,“唰”的一声拔出长刀,架在吕范脖子上。“你再说一遍!”
  吕范看都没看潘璋一眼,目光一直落在曹昂的脸上。曹昂略作思索,起身推开潘璋,又向吕范致歉。“昂管束无方,让足下见笑了。事不宜迟,请足下稍候,我收拾一下便随你起程。”
  “使君,万万不可。”潘璋拽住曹昂,几乎在央求。“这不行啊,你去了就活不成了。”
  吕范说道:“如果将军信不过孙将军,我可以留在这里做人质。”
  “你给我闭嘴!”潘璋急得眼睛都红了,随着曹昂进了内室,关上门,扑通一声跪下了,连连叩头。“使君,请听我一言。这必是孙策一计,使君此去如羊入虎口,纵使不死,也会沦为阶下囚。请使君三思。我是粗人,不会说话,如果使君一定要去,请使君稍待两日,派人去昌邑请示陈祭酒,再作决定。”
  曹昂将潘璋扶了起来。“文珪,你知道兖州现在一天有多少人因疾疫而死吗?”
  潘璋低下了头。他天天跟在曹昂左右,当然知道。连续半年的疫情,兖州几乎家家有病人,他的族人就有因疫而亡的。
  “我早去一天,就能少死几百人,就算我死了也值。况且孙将军非等闲之辈,他身边也多有谋略之士,不会轻易杀我而坏了名声。陈祭酒当初设计便已经考虑周到,要不然也不会让我去虞县。去平舆和去虞县有什么区别,只不过路途远近些而已。你不用担心。”
  “可是,临行前,陈祭酒说了……”
  曹昂沉下了脸。“将在外,君令还有所不受,怎么,连我自己都做不了决定了?”
  潘昂无奈,只得点头答应。“我随将军同行,寸步不离。”
  “这是自然!”
  曹昂简单收拾了一番,随吕范起程,赶往平舆。他只带了潘璋等十余人,其他的亲卫骑士留在己氏,由己氏令李进统令。出发前,他给陈宫写了一封信,说明自己的考虑,并请陈宫主持兖州的事务,希望他与曹仁配合,守住兖州,不要给任何人可乘之机。
  一天后,陈宫接到消息,大惊失色。他随即通知了曹仁。曹仁看完曹昂的信,也大吃一惊。
  “公台,我带人去己氏接应。”
  陈宫连连摇头。“来不及了,使君心意已定,我们拦不住他。唉,是我无能,让使君受辱。”
  曹仁也叹了一口气,安慰道:“公台,这半年多亏你费心操持,要不然兖州早就崩溃了。子修对你一向敬重,绝无责备之意。他这么做也是形势所迫,并非有意擅行其意,还望公台不要介怀。”
  陈宫托着额头,长吁短叹。曹昂这一手让他一点准备也没有,更来不及反应。己氏就在两郡边境,现在曹昂很可能已经渡过睢水,他就算派人追赶也未必追得上,追得上也未必劝得回。经过几年的历练,曹昂已经不知不觉的长大了,他愿意担起兖州这副担子,也能担得起。
  “求仁得仁,夫复何怨?”陈宫沉吟良久,幽幽地说道:“也许,这就是他的命,兖州的命。曹将军,尽可能集结人马,如果使君不能安全归来,我们就和孙策拼个死活。如果使君能活着回来,我们就为孙策挡住袁绍,报救命之恩。”
  曹仁惊讶不已。“与盟主对阵?”
  “见死不救,他还有什么面目为盟主?”陈宫苦笑道:“希望使君之举能让我兖州的士人看清谁才是真正的仁者,从此不要三心二意。集结一州之力,兖州依然有机会证明自己并非可有可无。”
  曹仁看着神情越发坚毅的陈宫,点了点头,正准备转身出去,又被陈宫叫住了。“将军,我要出去十来天,府中的事,有毛阶、王彧等人主持,军务由你主持,希望你们能配合默契,不负使君所望。”
  “公台,你要去哪儿?”曹仁很紧张。“疫情这么严重,你到处走很危险的。”
  “我要去各家走走。就算是求,也要求他们发发善心。”
第1255章
分徐州
  郯县,州牧府。
  陶谦躺在病榻上,抱着厚厚的被子,却依然感觉不到一丝暖意。他感觉到生命正一丝丝离他远去,无边的黑暗悄无声息的聚拢过来,即将将他吞没。
  可是他还不死,他还放不下,放不下徐州,放不下这两个儿子。
  看着跪在榻前的陶商、陶应,陶谦暗自叹了一口气。老天真是不公,孙文台的出身不如我,生了几个好儿女,我横行一生,却生了这两个废物,连徐州这点基业都保不住,迟早要落到孙策或者袁熙手中。孙策和袁绍谁会是最后的胜利者?不知道。胜负未分,不能孤注一掷,两个儿子至少要活一个,这样才能保证陶家的血脉和富贵。
  想到陶家的前程,陶谦强撑着睁开了眼睛,声若游丝。
  “伯允……”
  陶商连忙上前一步,泪眼婆娑地拉着陶谦的手。陶谦的手又潮又冷,像一条濒死的鱼。
  “阿翁。”
  “刘和到哪儿了?”
  “在下邳,等我们的消息。”陶商心虚地看了陶应一眼,低声说道。
  “你把之前抓的东海世家都放了,给他一个见面礼,然后你亲自带兵护送他们去青州,和袁熙见一面。”
  “我……”
  “照我说的去做。”
  陶商不敢反驳,弱弱地应了一声。陶谦又把陶应叫到跟前。“仲允,你送我回丹阳。”
  陶应大急。陶商是长子,不送陶谦回丹阳,却让他这个次子送他回丹阳,陶谦这分明是偏心,要将徐州留给陶商。他刚要说话,一旁的甘夫人瞪了他一眼。陶应不解其意,不过他还是跪下了。老母爱幺儿,甘夫人得子迟,两个儿子中最疼他,他相信母亲不会骗他。
  “东海、琅琊付伯允,下邳、广陵付你,伯允北上,你西归。我死之后,你们分头报丧。至于朝廷那边,我已经安排好了,毋须你们担心。”陶谦喘了几口气,挺身欲起,甘夫人连忙将他扶起,又拿过一个枕头塞在他手身。陶谦喘息着,将陶商也叫到榻前,一手握着一个。“你们……明白我的……意思吗?”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61/133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