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行三国(三国小霸王)(校对)第58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80/1332

  颜良听完报告,让亲卫铺开牛皮地图,看了一会儿,不禁哼了一声,随即又叹了一口气。从种种迹象来看,沈友应该是没有正面进攻的勇气,所以派人向两翼展开。这两支人马很可能是疑兵,也有可能是准备接应田楷突围的援军,更可能两者兼而有之,一个是疑兵,一个是援军。不过这难不住他。不管沈友派几队人马,他只要看住田楷就行。田楷向哪个方向移动,真正的援军就在哪个方向。
  颜良随即增加了监视田楷的斥候人手,又严令部下做好战斗准备。只要田楷有异动,他就出击,抢在沈友的主力到达之前击溃田楷,再一心一意的迎战沈友。如果能击溃沈友,青州的战事胜负可定,而他将是首功。
  传令兵离开,颜良抚摸着刀鞘,凝视着远处的地平线。淳于就在那里,沈友也在那里。
  ……
  帐外的脚步声刚刚响起,田楷就醒了。他翻身坐起,从事孙乾快步走了进来。
  “使君,沈将军有书到……”
  “快拿来我看。”田楷迫不及待的伸出手,将孙乾手中的书信抢了过来。陈到离开之后,他就有些后悔了,觉得应该留下陈到。一是这些骑士是难得的精锐,可以助自己一臂之力,尤其是突破步卒阵地时非常有用。二是陈到在这里,沈友就必须来援,自己突围的机会又增加一成。因为一时意气,将这个机会白白放过,实在太可惜了。
  不过世上没有后悔药,田楷现在只能寄希望于沈友还会来增援。
  孙乾拱着手站在一旁,低着头,用眼角的余光注视田楷脸上的神色。他已经读过信,知道沈友的安排,也嗅出了沈友此举背后的用意。他不怪沈友,这是田楷咎由自取,哪有人家拼命救你,你却吹毛求疵的事。现在好,看你这个青州刺史还能做几天,沈友占据复甑山以东,袁熙就在身后,看你手上那颗官印会落到沈友的手中,还是袁熙的手中。
  田楷憔悴的脸庞抽搐了两下,手臂无力的放下。他再笨,也明白了沈友的言外之意。沈友不会主动进攻颜良,只会在汶水以东接应他,突围要靠他自己。
  田楷抬头看了一眼孙乾,抖了抖手中的书信。“公祐,如之奈何?”
  孙乾舔了舔嘴唇,小心翼翼的斟酌着用词。田楷已是釜底游鱼,他却不想惹怒田楷,被他一刀砍了。等沈友击败袁熙,他的前程才刚刚开始。“使君,这用兵的事,何不与滕从事商量?”
  田楷想了想,觉得有理。孙乾擅长接人待物,却没领过兵,这事还要找兵曹从事滕耽。他立刻让人去请滕耽。时间不长,滕耽推帐而入,一身寒气扑面而来。田楷看了一眼滕耽胡须上的白霜,暗自叹了一口气。不用说,滕耽又是亲自巡营,一夜未曾解甲。
  “叔思,你看看这个。”田楷将书信递了过去。
  滕耽接在手中,迅速浏览了一遍,浓眉悄然蹙起。他思索片刻,又慢慢平静下来。“使君不必多虑,沈将军应该是故布疑阵,迷惑颜良。最多三五天,他肯定会发起进攻的,我军应该做好突围的准备。”
  “怎么突围?”
  “分兵,一部向南,去营陵、安丘,一部向北,去都昌下密。”滕耽拱拱手。“耽斗胆,请代使君留营,以拒袁熙。”
  田楷打量了滕耽片刻,从腰间扯下青州刺史的印绶,放在滕耽手中。“叔思,你是厚道人。”
第1299章
交易
  滕耽和孙乾出了帐,掂掂手里的印绶,轻轻地叹了一口气。
  孙乾看了他一眼,又看看他手中的印绶,有些懊悔。他没想到田楷会做出这样的决定,将印绶给了滕耽。他不担心滕耽会对他不利——滕耽是有名的厚道人,干不出这样的事——他担心滕耽送走田楷之后会选择袁熙。他刚刚跟着陈到袭击了袁熙的大营,这要是传到袁熙耳中,他的前程堪忧。
  他当然可以孤身去投沈友,但那样肯定不如和滕耽等人一起。有乡党支持,说话也能更有底气,孤身一人很难受到重视——如果滕耽等人选择了袁熙,沈友对北海人心有疑忌,岂能重用。
  “叔思,你打算怎么安排?”
  滕耽没说话,向孙乾使了眼色,走到中军大帐旁的一个帐篷前,咳嗽了一声。里面传来答应的声音,滕耽的弟弟滕胄掀开帐门看了一眼,见滕耽与孙乾站在一起,有点意外,随即请他们入帐。帐内很整洁,除了一大堆书,没有太多的杂物。
  孙乾笑了。“季文,你是不是什么也没带,就是把藏书带出来了?”
  滕胄笑了。“平生无所好,也无长物,只有这几部书能消闲。”
  滕耽将手中的印绶搁在案上。滕胄一看,连忙收起笑容。滕耽把事情的经过说了一遍,最后说道:“田使君心志已乱,不宜再统兵。他在青州几年,虽无善政,也无太大的恶绩,我们不能看着他丧命于此。季文,你给沈将军写一封信,请他以大局为重。”又将印绶推到孙乾,说道:“公祐,你带着书信和印绶去淳于,请他务必尽快出兵,接应我军突围。”
  他叹了一口气。“少年意气啊。”
  孙乾如释重负,连忙点头答应。滕胄不敢耽误,思索片刻,提笔铺纸,笔走龙蛇,一挥而就。孙乾拿起来读了一遍,赞不绝口。
  “季文,好文章。”
  滕胄笑笑。“文章再好,也不如公祐三寸之舌。”
  ……
  孙乾带着书信和印绶,远远地绕过复甑山,用了一天一夜时间,第二天中午才赶到淳于,见到沈友,奉上书信和印绶。
  看到印绶,沈友眉梢一动,随即又恢复了平静。他一边命人取酒食来,一边展信而读,读了几句便眉毛一扬,拍案叫好。“不愧是大儒乡里,文采斐然,这文章是谁作的?”
  “文学从事,剧县滕胄。”孙乾微微一笑,露出几分矜持。陈到说过,沈友号称三妙:刀妙、舌妙、笔妙,三者皆过绝于人,可见文章是好的。他夸赞滕胄的文章,正说明滕胄的文章不弱于他。如此一来,北海士人在沈友印象中的地位又高一筹。这就是滕耽让滕胄作文的目的。
  “剧县滕氏?”沈友略作沉吟。“故九江都尉滕公族人?”
  “没错,他兄弟正是滕公从子。”
  “他的兄弟又是谁?”
  “兵曹从事滕耽滕叔思。”孙乾指指案上的印绶。“就是他让我把这些带给你的。”
  沈友目光一闪,一抹笑意从眼角一闪而逝。他笑着点点头,继续看文章,同时不动声色的作了个手势。有亲卫出去,过了一会儿,庞统走了进来,与孙乾见礼,互通姓名。蒋干与孙乾多有接触,庞统对孙乾及青州名士的情况比沈友更了解,与孙乾说了几句话就熟络起来。
  孙乾将滕耽的安排和盘托出,然后静静地吃饭。
  沈友看完了文章,递给庞统。庞统看完,和沈友交换了一个眼神,会心一笑。田楷主动主弃兵权,只想活命,滕耽要保全他,那是滕耽的事。但滕耽柔中带刚,却不可忽视。剧县滕家不是普通人家,滕抚官做得不大,却是赫赫有名的人物,曾率部平定广陵、九江诸郡的叛乱,是少有的名将。只可惜他生得早,没赶上黄巾之乱,否则也是朱儁一类的人物。
  滕耽敢于把青州刺史的印绶送来,就表示他有足够的号召力,不需要青州刺史的印绶也能统属部众。如果沈友不去增援,他也许就会选择袁熙,与沈友为敌。这自然不是沈友希望看到的局面。
  滕胄的文章,孙乾的口才,最后是滕耽手里的兵权,这三者结合在一起,不容沈友、庞统不小心掂量。
  “滕从事不愧是滕公族人,深通兵法之妙,如有神助,我们这点小心思根本瞒不过他。”沈友笑眯眯地说道:“没错,张允率部赶往下密,就是为了接应田使君突围,并与水师联络。只要田使君能安全到达下密,他就会派人送田使君去东莱,水师会送田使君回幽州。”
  孙乾微微颌首。他并不在乎田楷的生死,沈友怎么做都行。
  沈友拿起青州刺史的印绶,看了看,又放了下来。“久闻公祐大名,想请公祐屈就别驾,不知道公祐意下如何?”
  孙乾大喜,谦虚了几句。这不仅是对他个人的回报,更是对青州士子人的接受。
  庞统淡淡地说道:“常听子翼说,公祐兄唇吻了得,有一件事,非公祐不可。”
  “不敢,祭酒有何吩咐?”
  “想请公祐兄去一趟东海。”
  孙策急于控制青州,有一个重要目的就是防止袁熙进入徐州。届时袁熙不仅可以将战线推到彭城、下邳一带,威胁豫州右翼,还会切断由平舆通往东莱的驿路,切断他和幽州的联络。现在沈友占据青州东部,已经控制了青州境内的驿路,剩下的就是迫使陶商俯首,维持这条驿路的畅通。
  这个任务交给孙乾,既是对他的信任,也是对他的考验。孙乾心知肚明,哪有拒绝之理。
  沈友随即又问起之前的战事详情,尤其是滕耽指挥的战事。孙乾心知肚明,沈友愿意让青州人分掌兵权,但他要选一个有能力的人。毕竟田楷之前的战绩实在太差了,滕耽作为兵曹从事,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能力受到质疑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如果他不具备这个实力,沈友也只能另选他人。
  乱世之中,最重要的权力就是兵权,孙乾当然不希望这个机会白白丧失,如果所选非人,就算沈友现在接受了,将来战绩太差,沈友也会重新调整,甚至可能收回去。到了那时候,青州人可就没什么理由要兵权了。不用沈友提醒,孙乾也知道这个人选的重要性,容不得半点儿戏。
  “将军,滕叔思是不二之选。”
第1300章
初战
  颜良背着手,在帐中来回踱着步。
  一天前,他收到消息,沈友出了淳于城,渡过汶水,正在向复甑山进发。但他的兵力不多,只有五六千人,明显有问题。他派出斥候打探,很快发现之前离开淳于的两部人马也在逼近,对他形成夹击之势。
  这不合常理,集结兵力,以众凌寡是用兵基本常识,就算沈友没打过仗也应该知道这个道理,尤其是他所领都是新兵的时候更应该集中兵力。将优势兵力分散使用,怎么看都像是诱饵。
  目的很简单:将他诱离复甑山,为田楷突围创造机会。
  颜良对此嗤之以鼻。这个战术太拙劣,破绽百出。可是对他来说,这是一个难得机会。如果他能主动出击,不管是哪一路,他都有兵力优势,都有取胜的机会。这样做只有一个麻烦:袁熙还没有赶到,田楷可能会趁机突围。
  他不知道袁熙为什么还没有到,六十里路程,按理说袁熙早就到了。不过他早有心理准备。世家子弟嘛,要操心的事情多,不像他只顾作战。依附袁熙以来,他渐渐养成了一个习惯,尽可能不依赖袁熙的增援,按照自己的方式作战。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如果事事请示汇报,会贻误战机。他能接连取胜,成为袁熙倚重的大将,就是因为他敢承担责任,敢于冒险。
  现在,又到了他该做决定的时候了。
  是留在这里阻击田楷,还是迎上去击败沈友?两个方案各有利弊,颜良一时难以决断。
  时间在消消的流逝,他考虑的时间越长,沈友等人离复甑山越近,三部之间的距离就越短,各个击破的可能性就越小。不管他攻击哪一个,另外两部都可以及时赶到增援。
  颜良眯起了眼睛,看了一眼远方,咬咬牙,用力一挥手。
  “全军出击,迎击沈友。”
  等待已久的传令兵大声应诺,向站在高处的旗手和鼓手传出命令。战鼓声响起,旌旗摇动,校尉刘猛率领人马冲出大营,沿着山道向东急行。颜良翻身上马,看了一眼远处的地平线,向司马孟业拱拱手。
  “伯功,大营就交给你了,务必坚持两天。两天之内,使君必到。”
  孟业拱手施礼。“将军放心,人在营在。”
  颜良暗自叹息,没敢再看孟业。他根本不知道袁熙什么时候能到,他只是给孟业打气,也是给自己打气。五百士卒,即使有地利可用,想守住大营也不容易。复甑山太小了,一旦田楷拼命突围,孟业根本挡不住。
  颜良率部急行,斥候骑着战马来回奔驰,将一个个消息送到他的耳中。几乎与他同时,沈友等人也不约而同的加快的行军速度。很显然,他们也担心被各个击破,一心想拉近互相之间的距离。
  颜良下令加速前进,同时将亲卫骑集结到身边,准备突击。如果不是考虑到沈友可能有甲骑,军械甲胄又是出了名的好,他几乎要率领亲卫骑抢先突击。他有六百余骑士,突击行军中的步卒很有杀伤力,可是遇上甲骑就不行了。胜也许能胜,但伤亡必然惨重,而且会耽误时间,无法实现突袭的目的。
  两军十余里时,颜良接到了斥候的消息。沈友已经知道他迎了上来,停止前进,就地列阵,准备固守待援。颜良一听就皱起了眉头,心中的疑虑更浓。沈友的反应太像诱敌了,双方兵力相近,他居然连一战的勇气都没有,直接采取守势。
  颜良略作思索,下令停止前进,转头向北,迎击从下密来的人马。他叫来亲卫骑将颜义,让他率领骑兵先行一步,如果有机会突袭就发起进攻,缠住对手,不让他们有机会立阵。如果对方已经立阵,那就放弃进攻,全军撤回复甑山。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80/133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