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行三国(三国小霸王)(校对)第60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09/1332

  过了良久,黄琬幽幽地说道:“书曰: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去年中原大疫,百姓扶老携子,共奔豫州,天意民心可见。我等自负天命,为圣人立言,为百姓立命,却见天下大乱而不能救,见百姓涂炭而不能抚,岂止有罪,简直万恶不赦。”
  何逵、何高惊骇不已。“黄公……”
  黄琬抬起手。“子高,你别说了。子同,你再辛苦一趟,去见见黄祖,问问家乡的情况,看看黄忠所言是否属实。如果真如黄忠所说,我……”他顿了顿,抬起头,看着远方,眼睛被灿烂的朝阳照得眯起。“我愿受刀钺,赴鼎镬,以身承罪,百死而无一怨。若是不然,纵使千刀万剐,遗臭万年,我也要与黄忠决一死战,不死不休。”
  何逵、何咸相对无言。他们清楚,对黄琬这样一个骄傲的人来说,让他承认自己错了有多难。可是其他掾吏、卫士却不这么想,黄琬有投降之意,他们就有了活命的可能。见何咸不吭声,有一个掾吏忍不住排众而出。
  “太尉,欲求证黄汉升所言虚实,何必去问黄祖,太尉身边便有不少知晓内情之人。”
  黄琬很惊讶,不过他随即又恍然大悟。他身边的人不是他的宗族就是他的乡党,有不少人是他转镇洛阳时才从江夏赶来的,对江夏、南阳的情况并不陌生。只是他公务繁忙,又尊卑有别,从来没有想过要和他们交谈。想明白了这个道理,他不禁惭愧得满脸通红。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自己身边就有这么多信息来源,却从来没有想过主动去了解一下,面对黄忠,怎么可能不败?
  黄琬后悔莫及,环顾四周,大声说道:“有人了解黄汉升吗?”
  过了一会儿,远处有一个卫士怯生生地举起了手。“我听过黄汉升与孙将军,不是,孙策相识的故事。”
  话音未落,又有一个卫士举起手。“太尉,我听过黄汉升阵斩夏侯渊的故事。”
第1368章
变化和计划
  汝水北,繁邱城。
  孙策抱着霸王杀,靠着城垛打盹,似睡非睡,一只耳朵贴着城墙。郭武侧躺在一旁的地上,枕着箭箙。城下的脚步声一响,郭武就睁开了眼睛。他刚准备站起,被孙策伸手轻轻按住。
  “别紧张,自己人,你再睡一会儿。”
  “哦。”郭武打了个哈欠,又躺下了。他这个年龄正是能睡的时候,一夜不睡也没事,一躺下也能睡得昏天黑暗。相比之下,孙策已经是老兵了,既能骑在马上睡着,也能在睡着的时候保持足够的警惕,一有风吹草动就清醒过来。
  稍远处的文丑已经站了起来,和郭援一左一右,守住了马道。
  一个骑士快步走了上来,从文丑、郭援身边走过,径自来到孙策面前,躬身行礼,取出一只铜管,递给孙策。铜管入手,份量很沉。孙策接过铜管,确认完整,封泥上加盖的是军谋处的印信和郭嘉的私信,说明这封急件由郭嘉本人亲自发出。他敲碎封印,拔下铜盖,这才发现里面是一卷卷得很紧的纸,内容应该不少。他小心的取出纸卷,展开,前面是一面地图,画着襄城到颍阳之间的地形和水系,用朱砂标注了几个地点,后面的内容全是密密麻麻的隶书,是诸葛亮的笔迹。
  孙策不自觉的笑了笑。郭嘉主持,诸葛亮、陆议辅助,再加上二十几个年轻军谋,他们设计出来的计划就算不是万无一失也应该是十拿九稳,不会有明显的破绽。
  不过,孙策并没能开心多久。郭嘉告诉他一个消息:沮鹄已经赶回襄城,主持襄城防务,即使困住麹义,袭取襄城的可能性也不大,所以他们的计划只有一个目标:重创麹义部,而且这个目的也不是必须的。在黄琬被困的情况下,洛阳随时可能易手,麹义不可能在颍川驻留太久,否则会有成为孤军的可能,无粮无援,困守孤城。
  孙策明白郭嘉的意思:不要太冒险。他微微一笑,觉得郭嘉纯属多虑。他再怎么鲁莽也不会以身犯险,去找麹义单挑吧。他和郭嘉多次讨论过双方的优势,清楚时间优势在自己这一边,就算这一仗打输了,他也不会一败涂地,主动冒险这种事是不存在的。
  谨慎不等于怕死,持重不等于怯懦,他总不能像宋朝的将军一样躲在后方遥控指挥。战机稍纵即逝,该身先士卒的时候还得身先士卒,装备这么好,武功也算过得去,身边还有这么多高手护卫,真被流矢要了命,那也只能说是天意。
  计划的前半部分是针对黄琬被困后的形势分析。这是一个意外,之前几乎没有任何预案,半夜时间拿出这样的结果,郭嘉等人应该是彻夜未眠。分析的重点是袁绍将如何安排坐镇洛阳的人选。洛阳居天下之中,除了益州、交州这样的边远之地,几乎数得上的势力都和洛阳有直接接触。坐镇洛阳不仅需要强悍的武力,还要有足够的威望,两者不可或缺,但袁绍已经找不到第二个这样的人,所以他很可能退而求其次。
  郭嘉拟了几个人选,按可能性大小的顺序排列:审配,王允,皇甫嵩。
  王允是袁绍最坚定的支持者,手上又有袁家几十人的鲜血,他如果坐镇洛阳,会比黄琬更坚决。但他年纪大了,又处于半退隐状态,能否重新出山,不太好说。
  皇甫嵩是名将,名重天下,实力犹胜王允、黄琬一筹。但他是凉州人,现在又是天子的兵法师傅。如果他坐镇洛阳,未必会支持袁绍,袁绍肯否接受他是一个疑问。
  审配是冀州豪族,他名望有限,原本不是合格的人选。可是冀州系内部有纷争,在冀州中小世家支持袁绍的情况下,审配作为冀南代表会渴望征战立功。对郭图来说,将审配调离邺城有利于袁谭发展。对袁绍来说,审配率领的冀州兵也是一个不小的助力。因此,综合各种因素来考虑,最不适合的审配最有可能进驻洛阳。
  如果审配进驻洛阳,麹义、荀衍后路无忧,形势又会恢复到之前的状况,再考虑到雨季将至,颍川战场将形成对峙的局面。对峙对孙策来说并不是坏事,虽然有损失,但损失还在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可是从麹义的角度来说,他损失折将,久战无功,又不甘心受制于审配,奋力一击的动机强烈,尤其是当他有可能重创孙策本人的时候。
  换句话说,孙策不必冒险主动去找麹义,麹义会主动寻找战机,只要他觉得有机可乘。
  后面是具体的战术规划,也就是地图上那几个用朱砂标出的点,龙渊,西不羹城,氾城。繁邱城也在其中,不过位置靠后。对麹义来说,繁邱城离汝水太近,离襄城太远,城墙也相对完整,在没有大型攻城器械的情况下,仅凭士卒蚁附攻城的难度太大。
  正因为如此,郭嘉建议孙策暂驻繁邱城,想办法诱麹义主动攻击。一旦麹义远离襄城,他们就可以迅速插上,切断麹义的后路,利用几条河流列阵,阻击麹义,让他陷入粮草不济的状态,再逼沮鹄出城增援。从各方面综合权衡,这是一个相对稳妥的计划。
  孙策将计划交给郭武等人,让他们研究讨论,分析其中的利弊得失,并与实际情况验证,培养作为大将应有的大局观。自从徐盛被派到扶乐去独当一面,这些侍卫骑士现在都非常用功,希望有一天也能像徐盛一样统兵作战。
  文丑站在远处,看着城外。
  孙策走了过去,与文丑并肩而立。“子俊,想什么呢?”
  “没什么。”文丑强笑了一声,手指无意的抠着城垛。
  “有一件事,现在可以告诉你了。”
  文丑一下子激动起来。“将军,是我的妻子到了吗?”
  孙策摇摇头。文丑脸上的笑容顿时僵住了,讪讪的笑了两声,自我安慰道:“也是,最近正在交战,关津肯定卡得非常严,没那么容易带出来。”
  孙策不忍心再逗他。“不仅仅是你妻子,你的老母、兄弟、儿女都来了,一共七人,一个不少。文子俊啊,河北你是回不去了,以后只能为我卖命。”
  文丑瞪着孙策,半晌没说话。他来回转了两圈,指指孙策,又觉得不妥,连忙把手缩了回来。他脸上洋溢着抑制不住的笑容,热泪却夺眶而出。他想了想,向后退了一步,拱手躬身,行了一个大礼。“将军,我有一个不情之请。”
  “想回平舆?”
  文丑摇摇头。“家母是钜鹿人,从小生活在钜鹿泽畔,现在年纪大了,常常说起年轻时的事。我想请将军赐宅于太湖之滨,让家母朝夕临湖,稍慰家园之思。”
  孙策瞅瞅文丑,哈哈一笑。“没想到你还是个孝子,这样的要求,岂能不准!”
第1369章
知其不可而为之
  孙策接受了郭嘉的建议,驻扎在繁邱城,命董袭率领步卒加固城防,派人出城砍伐树木,又派人到附近乡里收集粮食,动静搞得很大,自然逃不过麹义的斥候,消息很快就传到了麹义耳中。
  麹义很失望。对他来说,繁邱城不是一个理想的战场,攻城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哪怕只是一座小城。但他也没有放弃,斥候已经探明,孙策就在繁邱城,这是一个他无法轻易舍弃的目标。即使搞不懂袁绍脑子里究竟在想什么,他也清楚孙策对袁绍意味着什么。如果有机会斩杀孙策,袁绍面临的窘境会得到极大的缓解,将来袁绍建国,封赏功臣,他将是当之无愧的首功。
  沮鹄已经控制了襄城,荀衍也正率部攻击黄忠,接应黄琬,兵力绰绰有余,他不需要急着赶回去,大可留在龙渊监视孙策。不管是繁邱城的孙策还是从颍阳赶来的鲁肃,都无法越过他去攻击襄城。万一孙策贸然出击,他的机会就来了。
  双方都按兵不动,等待着对手露出破绽。
  ……
  紫云岭。荀衍站在山坡上,用手挡住刺眼的阳光,极目远眺。
  五百步外就是黑龙沟的西侧断岭。上面有旌旗飘扬,时常有鼓声传来。过了那道岭,再往西约三四里就是禹登台。黄琬就被困在那里,但荀衍攻击了两天,就是无法靠近一步。
  他甚至不知道黄琬是不是还活着。黄忠派人守住了禹登台附近的山岭制高点,不让荀衍的斥候靠近,远远地看一眼不行。荀衍常常在想,也许黄琬已经死了,黄忠封锁消息就是为了拖住他,让他明知伤亡惨重也只能咬着牙强攻。
  装备不敌,训练不够,地利尽失,荀衍的优势只有一个:人多。除了他之前所领的一万多人外,他又将黄琬的部下收拢了来,总共近三万人。不过兵力多也没用,受地形限制,他能看到黄忠的将旗,就是攻不上去。
  两天下来,他已经付出了伤亡三千多人的代价。不仅他的部下厌战,就连黄琬的旧部都不想再打了。这是一场让人绝望的战斗,没有人愿意白白的牺牲。在忠诚于黄琬的部属先后被打残后,剩下的人开始应付,看起来很热闹,却迟迟没有实质性的进展。
  荀衍也想撤,但是他不能。在确认黄琬已经死亡之前,他只能咬着牙强撑。黄琬身份尊贵,对袁绍非常重要。如果他死了,影响太大,别的不说,谁来镇守洛阳就是一个问题。他想了几个人,但都没有黄琬合适。从个人感情而言,黄琬和荀家的关系密切,他也不能见死不救。
  知其不可而为之,这是儒门自励的箴言,荀衍也是一直这么身体力行的,可是他从来没有觉得会这么累。以前再苦再累,只是他自己,最多是三五好友。可是现在,他却要将成百上千的将士逼到黄忠的刀下。那些人都是黄琬的亲信,是黄琬一手提拔起来的,现在又为了报答黄琬的提携之恩倒在血泊之中。
  黄琬知道了会怎么想?
  荀衍不敢再想,转身走下山坡。他心里有一丝后悔。他应该和荀攸一样安心做谋士,虽然谋士也要决人生死,毕竟不用亲自做决定。君子远庖厨,当杀戮不可避免的时候,转一道手多少能减轻一些罪孽。
  荀衍匆匆下了山坡,最近几步走得有点急,脚一软,差点摔倒在地。两个亲卫连忙上前扶住。韩繇坐在马车上,拉开车窗,看着荀衍,眼中露出几分同情之色。
  “休若,看到什么了?”
  “什么也看不到。”荀衍钻进马车,一屁股坐下,靠在车壁上,说不出的疲惫。
  “会不会已经死了?”
  荀衍沉默良久,摇摇头。“不会,黄公身边应该有三到四天的干粮,省着点吃,七八天不成问题。”他顿了顿,又道:“黄公不是容易屈服的人,天下还没有太平,党人的理想还没有实现,他不会甘心的。”
  韩繇欲言又止,接连叹了几声。荀衍知道他想说什么,想安慰他几句,嚅了嚅嘴,却又不知道说什么才好。过了一会儿,韩繇忽然说道:“你知道淳于重吗?”
  荀衍耷拉着眼皮,一声不吭。
  韩繇也不理他,自顾自地说道:“他虽然是淳于琼的从子,可是孙策并不在乎,淳于重一直在做临颍令。董袭从那里来,他们也许相处得不错。你去临颍,见过他吗?”
  荀衍抬起眼皮,瞅了韩繇一眼,挺起身体,逼到韩繇面前。韩繇下意识地向后退让,不安的眨眨眼睛,挤出一丝僵硬的笑容。“休若,我……”
  荀衍举起手,示意韩繇不要紧张,回手敲了敲车壁,示意车夫可以走了。车夫抖动手中的鞭子,打出一个清脆的鞭花,马车缓缓起动。荀衍重新坐了回去,盯着韩繇,不紧不慢地说道:“其实袁绍胜还是孙策胜,对我们来说都无所谓,只要能实现我们儒门的目标就行。儒门的目标是什么?于公,我们希望天下太平,君明臣贤。于私,我们希望家族兴旺,子孙繁盛。”
  听荀衍直呼袁绍之名,韩繇放松了很多。“那你觉得袁绍能实现你的目标吗?”
  “不能,他不能,孙策也不能。”荀衍轻笑一声:“可是袁显思可以。”
  韩繇恍然。他盯着荀衍看了好一会,忽然笑道:“你不会是在安慰我吧?”
  “我是不是安慰你,你很快就可以知道。”荀衍转头看着窗外,正想再说些什么,忽然眼神一缩,伸手拉开了车窗,探头向外看。韩繇诧异地向外看去,却只看到两侧绿草如茵的山坡和偶尔拂过车窗的枝叶,过了一会儿,车门被人敲响,荀衍拉开车门,一个骑士一边策马同行,一边大声说道:“将军,斥候有消息了。”
  “说!”荀衍大声喝道。
  “有一个斥候摸到了禹登台附近,黄公还在台上。不过……”
  “不过什么?”荀衍大怒。“快说!”
  “不过那些人看起来不像是饿了几天的样子。”
  荀衍愣了片刻,忽然意识到了什么,大叫道:“那个斥候人呢?”
  “受了重伤,正在辎重营救治。”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09/133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