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行三国(三国小霸王)(校对)第64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44/1332

  郭嘉挑人的时候非常留神,一百人回营,顺利找到了自己的本部,见到了自己的同乡,然后一传十,十传百,迅速把孙策要交换俘虏的事传遍全军。听说要换俘,大家都清楚,袁绍几次战败,根本没抓到几个江东兵,换俘是指望不上的,拿钱赎人才是正道,所以凑钱的凑钱,凑物的凑物,四处借贷,实在拿不出的就找将领求情,希望他们能出面,请袁绍统一安排。
  等袁绍知道这件事的时候,再想封锁消息已经迟了。他派人把那一百人抓了起来,但消息已经传遍整个大营,包括审英在内的很多将领来求情,希望袁绍出面,与孙策协商交换俘虏的事,不仅是活着的一万多人,那些已经战死的将士也应该带回冀州安葬,这关系到士气人心,不能掉以轻心。原来不办,是因为孙策可能不肯,现在孙策主动提出交换,我们已经慢了一步,如果还不肯,那就太让人寒心了。
  袁绍刚刚振作起来的一点好心情荡然无存,战败的屈辱笼罩了他,让他气急败坏,对着郭图破口大骂。他认定这是郭嘉的主意。郭图也很无语,就算是郭嘉的主意,你骂我也没用啊。当初郭嘉去邺城,是你不待见他,他才走的。
  不过郭图也能理解袁绍的心情。这一招实在太损了,的确符合郭嘉的风格。
  战争的成本向来很高,对战败方来说更是如此。袁绍出兵近半年,即使不算黄琬的人马,仅是冀州出兵也有近十万,消耗的钱粮非常惊人。打赢了当然好说,豫州物阜民丰,不仅可以弥补损失,还能奖赏将士。现在打输了,钱粮消耗得不到任何补充,已经亏得吐血,赎回俘虏又需要一大笔钱,谁心里都不好受。
  虽说孙策的要价很便宜,可他抓的俘虏太多了,一万多人,折合成钱得几个亿,折合成粮食是百万石,折合成战马正好能将袁绍麾下骑兵变成步卒。只要把这个账算一下,再傻的人也知道这是孙策故意的,就是要让袁绍无法拒绝,只能打碎牙,和着血往肚里咽,血本无归。
  除了实打实的经济损失,这更是一个羞辱,就是要提醒袁绍:你是战败者。不换俘虏,你就抛弃了一万多为你浴血奋战的将士,就算你回到冀州,你也无法向冀州人交待。换俘虏,你元气大伤,几年内缓不过这口气来。下次再想出征,先得考虑考虑这次的损失。
  不管袁绍换不换,这个耳光已经挨得结结实实,响亮无比。别说是袁绍,换任何一个人都很难不动气。其实袁绍今天已经很克制了,换作以前,那一百俘虏的首级已经不在他们的脖子上,而是挂在旗杆了。
  当然,这也和袁绍一败再败,军心动摇,再也经不起折腾有关。生死面前,脾气通常都会好一点,袁绍也不例外。
  就在郭图等着袁绍平息怒火的时候,石韬到了。袁绍一听,一脚踹翻眼前的案几,拔出思召刀,闯出大帐,四下一看,几步冲到石韬面前。郭图吓了一跳,连忙赶了上来,一把抱住袁绍。
  “主公,刀下留人。以大局为重,以大局为重。”
  袁绍气得眼睛都红了,手中长刀直指石韬。“说,这是谁的主意?”
  石韬原本也很紧张,见袁绍被郭图抱住了,这才松了一口气,反问道:“使君这是何意?难道你不想换回那些将士?”
  袁绍看着四周的将士,也明白过来,这时候千万不能说错话,否则后果不堪设想。“换俘就换俘,自当使者来往,何必如此下作?”
  “使君误会了。”石韬不紧不慢地说道,字正腔圆,力争让旁边的每一个将士都听得清清楚楚。“这次使君入侵中原,屡战屡败,损失无数,仅是被俘将士就有一万三千七百六十二人,临阵战亡和伤重不治的还有三千一百五十三人,粮草、辎重更是数不胜数。我家将军担心你拿不出赎金,又不好意思由将士自筹,耽误了行程,这才让被俘的冀州将士自寻出路,有何不妥?”
  袁绍被噎得哑口无言,冷笑道:“你怎么知道我筹不出钱?多此一举。”
  “唉,话可不能这么说。”石韬忍着笑,一本正经地说道:“我家将军最能体谅人,他说之前使君赎令郎袁谭用了三千金,后来再赎张孟卓时已经捉襟见肘,到现在也没拿出来,还是由张仲卓自行筹钱交易,想来使君囊中羞涩,应该拿不出来了。”
  袁绍一惊,转头看向郭图。“张超把张邈赎回来了?”
  郭图也是一头雾水。他知道孙策派人和张超联络,同意让张超赎回张邈,但具体进展到哪一步,他也不清楚。不过这些不是重点啊,石韬说这些话的意思其实是指袁绍有钱赎儿子,没钱赎将士啊。他连连给袁绍使眼色。袁绍半天才反应过来,偷眼一看四周,这才发现将士们的神情不对,不禁后悔莫及。
  有话在帐里说就是了,为什么要在这么多人面前和石韬做口舌之争?现在想改口也不行了。
  赎还是不赎?都是问题。袁绍的脸憋得红一阵白一阵,就像被人剥光了衣服示众一般,无地自容。他很想很大方的一挥手说我有的是钱,我全包了,但他自己也很清楚,他真拿不出那么多钱。就算能拿出来,他也不能把这些钱交给孙策。没有了钱,以后谁还听他的?
  见袁绍不说话,石韬也不着急,转身向郭图深施一礼。“郭公。”
  郭图认识石韬,交情还不错,要不然刚才也不会救石韬。可是此刻看到石韬向他行礼,他还是很不安。不管怎么说,还是先把袁绍请到帐里吧,别在大众广庭之下丢脸了。
  “唉,广元啊,你我虽然相识,毕竟是敌我双方,不必如此客气。有什么话,进帐说?”
  “好,进帐说。”石韬也不拒绝,一边走一边说道:“郭祭酒让我给你带了一封信,关于今年郭家祭祖的事……”
  “祭祖?”郭图一怔,脚下一滞,险些撤倒。
  “是啊,郭祭酒说,郭公明珠暗投,附逆之罪怕是在所难免,为了避免阳翟郭家受牵连,他想请郭公自己迁出阳翟,自为小宗,在别处落藉,从此不再以阳翟郭氏自称,今年祭祖的事就由他操办了。”
第1455章
万事俱备
  郭图的脸瞬间铁青,眼中喷出怒火,恶狠狠地盯着石韬。
  石韬有些后悔,心脏怦怦乱跳。这是不是玩过了?万一郭图翻了脸,要杀我怎么办?
  在那一瞬间,郭图的确有想杀了石韬的心。他不仅要杀石韬,还想杀郭嘉。竖子狂悖,这种话你也敢说?逐我出阳翟郭氏,你为大宗?亏你敢想。不过他毕竟是谋士,又深知郭嘉禀性,知道郭嘉不会在这个时候和他讨论这种家事,必然有其他的企图,一怒之下杀人只会中他的计。
  这个企图并不难猜,以郭图的智慧,几乎一转眼就明白了郭嘉的想法。如果他杀了石韬,不仅坏了两军交战不斩使者的规矩,得罪了颍川乡党,还会成为破坏换俘的罪魁祸首。袁绍为了安抚众心,说不定会杀了他,向将士们谢罪。
  奉孝啊,你这可有点过分了啊。
  “胜负未定,谁明珠暗投尚未可知,他现在说这些,是不是太早了?”郭图强作镇静地笑了两声,伸手相邀,请石韬入帐。他决定,绝不能让石韬再在帐外说什么了,他是有备而来,句句暗藏杀机。
  石韬从容入帐,郭图又把袁绍请入大帐,同时派人去请沮授,让他安抚诸将。这些急于赎人的大多是冀州将领,而且以冀南人为主。这些人往这儿一站,大家心里都有数,愤懑如火上浇油,一发不可收拾。这次作战损失大的都是冀南人,冀北人连捕獐山都没过,损失屈指可数。袁绍不肯赎回俘虏,就是冀北人和颍川人沆瀣一气,从中作梗。
  审配自杀,田丰不在,现在能安抚这些人的也只有沮授了。
  袁绍也明白这些,所以情绪格外的恶劣。他也由此认识到麾下派系的隔阂有多大,连孙策、郭嘉都知道得一清二楚,石韬轻飘飘的几句话,就将他好容易弥合起来的裂痕挑得鲜血淋漓。坐在大帐中,面对石韬,他气不打一处来,根本不想和石韬说话。
  石韬也不着急,奉上文书,静静地坐着。他的主要任务其实已经完成了,现在就看袁绍怎么应付,借以观察袁绍和他麾下的文武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心境,还有没有一战的勇气。
  郭图看着石韬就来气,交接完文书后,就让人把石韬带到一旁的帐篷里休息,严加看管,不准他随便出入。石韬出去了,大帐里空了些,袁绍看看郭图。“怎么办?”
  “依计行事。”郭图沉默了一会,又道:“必须一战,否则冀南人怕是不肯退。”
  袁绍一声长叹。不打一场,他是走不掉了,就算冀南人肯走,他也不敢相信冀南人。打一场,要么击败孙策,胜负逆转,要么借孙策之刀,再一次重创冀南人,让他们彻底失去反抗的力量。
  沮授正在各营安抚诸将,说得口干舌燥,嗓子冒烟,却见效甚微。听说孙策的使者来了,袁绍召唤,只得匆匆回到中军大帐。看完公文,他想来想去,也觉得只有和孙策打一场了。赎是不能赎的,赎得起也不能赎,钱粮也罢,战马也罢,都是重要的战略物资,没有道理割肉资敌。不能赎,又不能置之不理,那就只有用武力夺回来。既然俘虏是在战场上被俘的,就应该还在战场上赢回来,血债只能血偿。
  审英等人没有理由拒绝,只能表示血战到底,以血雪耻。
  袁绍最后同意了郭图和沮授的建议,向孙策下战书,约他在官渡一战,一决胜负。
  石韬拿着战书,一脸遗憾。他对袁绍说,你们这么做是不明智的,只会输得更惨,连最后一线生机都输得干干净净。气得袁绍脸色铁青,恨不得一刀直接砍了他。
  送走石韬后,袁绍召集诸将议事,排兵布阵,准备与孙策决一死战。
  ……
  石韬来的时候不慌不忙,回程的时候却是快马加鞭,恨不得肋生双翅,只用了一个时辰就赶回捕獐山。他能感觉到袁绍冲天的恨意,生怕袁绍后悔了,派人追杀他。
  看了袁绍的战书,听完石韬的汇报,孙策和郭嘉非常满意。袁绍不得不战,那事情就好办多了,他们可以从容的调兵遣将,与袁绍会战。他等得起,袁绍等不起。等的时间越长,对袁绍越不利。最好能等到甘宁他们率水师进入黄河,占领白马津,截断袁绍后退。
  官渡还是官渡,但主动权已经易手。袁绍不是拥兵十万,气势汹汹的袁绍,他也不是既无援兵,又无粮草的曹操。当然他也不敢大意,毕竟就兵力、兵种而言,袁绍还有明显的优势,翻盘的可能并非没有,离胜利越近,越是要戒骄戒躁,小心谨慎。
  经过反复商量后,孙策决定以慢打快,不急于和袁绍决战,而是步步为营,稳扎稳打。时间的优势在他这一边,他的部下是脱产的,打多久都不会影响生产,袁绍的部下却是且耕且战,而且以世家部曲为主,这些人在外征战,不可避免的会影响耕种,拖得越久,他们的心态越焦虑。
  唯一的不利因素就是炎热的天气和夏季丰沛的雨水,但这些对袁绍的影响更大。
  孙策派人回复袁绍,决战可以,不过你不要急,我还有一些事要处理,比如这一万多俘虏,我得先送到江南屯田去,总不能这么白养着。其次我得确认安全,不能中了你的埋伏。最后我还要准备一点粮食,打败你之后,又有成千上万的俘虏要吃饭,不能不做好准备。
  总之一句话,你不要急,洗干净脖子等我。
  袁绍接到消息,气得暴露如雷,却无可奈何。
  数日后,陈武传来消息,黄琬出面劝降了襄城的守军,沮鹄带着几个亲卫出了城,不知去向,应该是间行归河北了。他们从守军中挑选了三千丹阳兵,会合了全柔,共七千余人,带着粮食,正在赶往战场。
  接着,吕岱、吕蒙也传来消息,他们已经赶到浚仪,与孙坚、满宠会师,即将发起对甄俨的进攻。击退甄俨后,他们将溯鸿沟西进,配合孙策作战。
  与此同时,黄忠也传来消息,留守洛阳的屯田兵投降,成皋、荥阳闻风而下,他们正沿着鸿沟东进,五日内就能赶到战场。
  孙策大喜,下令进军官渡。万事俱备,可以与袁绍决战矣。
第1456章
困兽犹斗
  官渡水。
  袁绍勒着马缰,立于沙堆之上,看着远处的地平线,眼神忧郁中带着一丝决绝,唇角的胡须不时的轻颤一下。阳光灿烂得有些刺眼,让他不得不眯着眼睛。即使如此,眼角还是不时有泪水溢出。袁绍的心头有一丝悲怆。即使不用揽镜自照,他也知道自己老了。精力越来越不足,目力也越来越差,明明知道远处有人影,但他就是看不清楚。
  “公与,那是孙策的候骑吗?”
  沮授看了一眼。“主公所言甚是。”他顿了顿,又道:“根据斥候打听到的消息,孙策已经通过圃田泽,进驻中牟县城。”
  “此子甚是稳重,年轻人中难得一见。”袁绍轻轻地叹了一口气,转身对郭图说道:“公则,上次你见到显思,显思可有进益?”不等郭图说话,他又说道:“他若能有孙策这般城府,就算被囚半年也是值了。欲做大事,需得狠忍二字皆备,显思既不狠,只能在忍字上多下点功夫。”
  郭图心中微动,忍不住说道:“主公,玉不琢,不成器,显思是块很不错的璞玉。”
  “但愿如此才好。公与,我听说审正南有一个孙女,尚未婚配,可有此事?”
  郭图眉心微蹙,眼中掠过一丝不安。沮授正在观察远处,听到袁绍这个问题,他明显愣了一下,回头看看袁绍,又看看郭图,将郭图的神情尽收眼底。他想了想,说道:“这个倒是不太清楚,回头可以问问审英。”
  “有劳公与费心。”袁绍轻轻吁了一口气。“让令郎伯志回一趟邺城,请田元皓代掌州牧府事务。显思年少,不足以主持大事,元皓有大才,有他助显思一臂之力,再有伯志这样的少年俊杰从旁辅助,庶可无大错。”
  郭图和沮授都愣住了。郭图忍不住说道:“主公……”
  袁绍抬起手,示意郭图不要着急,他的目光扫过郭图和沮授的脸。“我听说故太尉朱儁举荐孙坚为卫尉,想让孙氏父子染指朝廷。我不能让他们得逞。公与,我决定现在就发出请罪疏,请天子回都洛阳。若此战得胜,自然无话可说,万一战事不利,我就移驻洛阳,入朝辅佐天子。公与,公则,你们随我一起入朝,如何?”
  沮授听了,心潮激动,躬身一拜。“唯主公马首是瞻,万死不辞。”
  郭图迟疑了片刻,也躬身领命。虽说把冀州的事交给田丰不合他的期望,但袁谭能顺利接任也不是坏事。黄琬投降,王允年老,袁绍对朝廷的控制能力下降,他本人愿意入朝主政,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未尝不是一个选择。形势迫人,现在顾不得那么多了。
  袁绍挺起了腰,看了一眼远处的圃田泽和嵩山,轻笑一声,策马下了沙堆,奔驰起来。沮授神情激动,面色微红,快马加鞭,追赶袁绍去了。郭图看着远处,一声轻叹,喜忧参半。他主掌情报,比沮授更清楚袁绍此刻的心情,随着黄忠、吕岱等人从东西包抄而来,合围之势已成,袁绍又不能退,只能背水一战。他此刻安排袁谭接任冀州牧与其说是决绝,不如说是安排后事。
  换句话说,他没有信心击败孙策。置之死地而后生,这当然没错,但不到万不得己,谁会这么做?袁绍与孙坚、孙策父子短兵相接,以命相搏,就算他能置之死在而后生,又有几分胜算?
  看来阳翟郭家以后只能由奉孝那竖子主祭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44/133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