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行三国(三国小霸王)(校对)第67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79/1332

  他们也不怨郭嘉,换成他们,他们也会这么做,任何一个合格的谋臣都会这么做。信任都是有前提的,不设前提的信任反倒是危机,比如郑庄公对共叔段的“信任”。在孙策任命鲁肃而不是黄忠镇守洛阳的消息传到南郡时,他们就知道这一点。
  “对了,将军,公达,你们知道这白马亭的故事吗?”辛毗兴致勃勃地说道,岔开了话题。
  “白马亭有什么故事?”
  “白马亭北有一个山洞,当地人称为马穿洞,据说深不可测,尝有白马入,不知所踪,后来有人在汉中发现了这匹白马,循着这马也找到了一个山洞,同样深不可测。他们将白马赶入洞,白马又回到了这里。”
  “有这种事?”周瑜和荀攸异口同声地说道。
  “我也是刚刚听亭父说的,是真是假,不清楚。要想确证,唯有派人入洞一探,不知公达有没有兴趣?”
  荀攸笑道:“乡野之言,不足为凭,适可为谈资耳,岂能当真,徒耗人力物力。”
  周瑜也说道:“正是如此,说起来,我也听子纲先生说过一个类似的故事。你们可知道广陵城位于一道土岗之上?”
  “广陵近海,地势卑湿,立城于土岗之上再正常不过,莫非这土岗有什么神奇之处?”
  “没错,这道土岗名为蜀岗,故老传说,这蜀岗下原本有一洞,直通成都……”
  荀攸、辛毗忍俊不禁,齐声大笑。辛毗拍案道:“早就听说江淮人好大言,没想到连子纲先生这样的名士也不能免俗。回南阳后,我要去问个究竟,如果真有这回事,那倒好办了,派一支精锐,由广陵出发,直捣成都,将那曹孟德从睡梦中擒住,益州唾手可得,也免得我兄弟为敌。”
  荀攸道:“是啊,取了益州这丰腴之地,朝廷就没什么指望了,幽并凉虽然有马,却无粮赋,难成大事,只能俯首认命。倒是这益州,西取凉州马,东取荆扬舟,可攻可守,是个守成之地。”
  “难道有益州,朝廷就能成大事么?”周瑜不紧不慢地说道:“公达,佐治,秦能以关中而拒六国,在于秦强而六国不一,几次叩关伐秦都功亏一篑。如今形势正相反,关中弱而关东一,幽并凉各怀心思,孙将军却得百姓之力,一旦叩关,关中崩溃在即,只能出塞,苟活于蛮夷之中。至于益州,曹操固守无事,一旦顺水而下,此生恐难再见成都。袁绍与将军战于河南,他不肯出一兵,只派吴懿出兵试探,可见他还是聪明人,不做以卵击石之举。”
  周瑜轻叩案几。“这次与将军见面,我欲请战攻蜀,二位当为我谋划,看看如何才能克敌致胜。”
  荀攸与辛毗交换了一个眼神,心领神会,躬身领命。“喏。”
  ……
  成都。
  曹操背着手,在堂上来回踱步。天气闷热,他上身只有一件蜀布单衣,下身只有一条裤子,光着脚,在席上踩得啪啪响。手中的方扇虽然扇得呼呼作响,但汗珠还是一层接一层的涌出,淋湿了衣裤。
  戏志才坐在一边,看着案上的公文发呆,脸色很难看。
  在官渡之战结束一个多月后,他终于接到了相对详细的作战报告。报告来自袁谭,他集结参战的文武复盘整场战事,最后整理出一份战记,派人抄送了一份送到成都。
  这既是袁谭的善意,也是警告。袁绍大败,袁谭固然不是孙策的对手,可一旦冀州落入孙策之后,益州的曹操也难独善其身。袁绍与孙策作战的时候,曹操按兵不动,看起来逃过一劫,但他的压力并没有因此减轻,反而更大了。
  孙策稳住了豫州,接下来很可能会进兵益州。戏志才已经收到消息,周瑜多次视察三峡,鱼复、朐忍附近都出现了周瑜的斥候,游学士子也多了起来,其中不乏细作。由此可见,周瑜正在部署对益州的战斗,战事随时可能爆发。
  孙策与袁绍大战,除了黄忠的一万人之外,基本上没有动用南阳的人力、物力,显然就是为攻取益州做准备。曹操知道这一点,但他以为袁绍实力雄厚,攻势凌厉,一定会逼得孙策调荆州兵增援,他故意按兵不动,只让吴懿在汉中试探了一下,就是希望孙策放松对益州的警惕,将主力调到豫州战场。
  谁也没想到袁绍这么蠢,不仅败了,还败得如此可耻,孙策根本没有调动荆州主力就击败了他。曹操一直想不通袁绍为什么会败,现在看到这份报告,他知道原委了。
  “袁本初死得其所。”曹操停住脚步,再一次恨恨地骂道。“审正南死有余辜,郭公则也该杀。”他顿了顿,又骂道:“黄子琰徒有虚名,不堪大用,身废名裂也是应得,早知道他们这么不中用,我又何必逃到长安来。”
  戏志才不紧不慢地说道:“你留在兖州,就能比子修强吗?”
  曹操转头看着戏志才,干笑了两声。“志才,听你这意思,我还不如我儿子?好吧,好吧,我不跟你辩,反正我都在益州了,辩也无益。咦,你说子修夹在他们中间会不会有危险?实在不行的话,让他来益州吧,我们父子团聚,并肩作战,总比为敌好。”
  “暂时应该不会有问题,以后就很难说了。”戏志才抚着稀疏的胡须,沉吟着。“子修可以来益州,陈宫等人却未必肯来,故土难离,若非不得已,有谁愿意背井离乡。孙策与世家为敌,兖州世家未必愿意与他合作。袁谭忙于冀州内务,暂时不敢与孙策交锋,也不会接纳兖州,两害相权,兖州世家还是支持子修的可能性大一点。虽说夹在孙袁之间难有作为,多坚持一日总是好的。”
  “是啊,孙策力雄,袁谭势众,子修与他们纠缠无异于虎口夺食,他能做到这些已经非常不容易了。”曹操脸上露出掩饰不住的得意,拍着圆滚滚的肚子说道:“有此佳儿,我心甚慰。”
  正说着,辛评从外面走了进来。“使君,法正有消息来,南阳传言,周瑜要成亲了。”
第1538章
合纵
  辛评浑身是汗,丝衣都贴在了身上,领缘的颜色更深。曹操看了他一眼,又看看自己坦露的肚皮,哈哈一笑。“仲治,成都四面皆山,比颍川热得多,你不要穿得这么严整嘛,你看看你。”说着走了上去,用手中的竹扇为辛评扇风。辛评尴尬地笑笑,递上刚收到的消息。曹操接过,将竹扇塞给辛评,迅速扫了一眼,快步向戏志才走去。“志才,你看看。”
  戏志才接过,展卷而读,沉吟不语。曹操背着手,瞅瞅辛评。“仲治,佐治有没有消息来?”
  辛评用竹扇扇着风,总算凉快了一些。他摇摇头。“佐治就算有书信,也不会提到南阳一字。”
  曹操挠挠头。“那你觉得这事意味着什么?法孝直虽然年轻,但机敏过人,他传回这个消息必有深意。周瑜不在江陵备战,突然回去成亲,太让人费解了。”
  “恐怕是朝廷当初埋下的种子萌芽了。”
  曹操眼珠一转。“你是说孙策怀疑周瑜?这有关系吗?”
  “使君,袁本初战败,袁显思自顾不暇,战线收缩河北,且冀州四面受敌,袁显思在平定幽州之前无力渡河,对孙策来说,豫州已经安定,不再是他不得不亲自镇守的地方。接下来,他的注意力会移向荆州,周瑜拥重兵,如果他还想成为方面之将,立不世之功,自然要取信于孙策。”
  曹操一声轻叹。“是啊,孙策根基已固,可以取质了。仲治,你说佐治的家人会不会有危险?”
  辛评苦笑不语。辛家早就搬到了邺城,辛毗的妻儿也不例外,只不过袁绍败亡,袁谭此时自顾不暇,未必敢与孙策较量,承认现实,放回辛毗的妻儿几乎是必然的事。但袁谭会不会放了他的妻儿,那就不好说了。他孤身一人来益州,妻儿在邺城情况如何,无人知晓,只能指望郭图看在乡党的份上多加关照。
  “你也不必担心,待袁谭向朝廷称臣,使君一封书去,你便可以接回家人了。”戏志才淡淡地说道:“辛氏从陇西搬到颍川,如今又多成都一脉,也很好。”
  辛评苦笑。“有劳祭酒费心。”
  戏志才没理他,接着说道:“周瑜与蔡琰名将才女,神仙眷侣,成亲是迟早的事。若只是为取质,周瑜大可不必赶回南阳成亲,就算不回庐江老家,也可以在江陵嘛,再不济也可以在襄阳,现在改在南阳,怕是另有原因。”他轻叩案几,面露忧色。“使君,如果是孙策要来南阳,这件事可有些麻烦。”
  曹操脸色微变。“志才,你是说,孙策有可能坐镇荆州,亲自负责对益州的战事?”
  “不得不防。周瑜虽坐镇荆州,但荆州诸将大多是孙策一手提拔,若孙周嫌隙,他们未必会听周瑜的命令。朝廷拜周瑜为镇南将军、封舒侯,明显有挑拨之意。此次孙策击败袁绍,立下大功,必然加官晋爵,并肩之势打破,他如果不想再给朝廷挑拨的机会,自然不会让周瑜独得取益州之功。只是这样一来,我们的麻烦就大了。”
  曹操哭笑不得。“这可是弄巧成拙了。”又道:“袁本初战败而亡,一了百了,倒是自在,却不知道害苦了多少人。朝廷明明一手好棋,现在却成了昏着。”
  “这也未必。或孙策真的移兵西向,亲自攻击益州,对使君来说是祸事,对朝廷来说却也是机会。使君,孙策势盛,非使君所能独当,还是向朝廷求援吧。”
  曹操无奈地点点头。“看来也只能如此了,仲治,你辛苦一下,传书各郡国,查看仓库,就说朝廷困难,我们要逐年补交刘焉之前欠下的赋税,请他们多想想办法。”
  辛评躬身领命。“使君,既要供应朝廷,又要备战,只从各郡国抽调怕是不足,为防万一,还是应该与益州诸家联络,请他们出手帮忙。”
  曹操吐了一口气。“好吧,你先去联络,看看他们能帮多大忙,再作定论。”
  辛评应了,转身出去。曹操看着辛评的背影消失在门外,眉梢轻轻地挑了挑,一声轻叹。“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孙策好用少年,自有其道理。”
  ……
  陈县。
  巨型楼船缓缓停靠,将士们系好船缆,放下跳板,一切安排妥当,这才打出旗语。在岸边等候的陈国官员、名士相互谦让着,踩着跳板,依次上船,来到甲板之上。站在岸边看这艘巨型楼船会让人有强烈的压迫感,站在楼船上向下看却是另一种感觉,自信油然而生,大有碾压一切的力量感。
  一个卫士出现在楼梯口,向陈相骆俊拱手致意。“骆相,将军有请。”
  “好,好。”骆俊向一旁的官员、名士们拱拱手,跟着卫士上了飞庐。他牵着一个三四岁的男孩,夫人杨氏抱着一个婴儿。孙策正凭栏而坐,看着一望无垠的稻田眉开眼笑,听到脚步声杂乱,不像一两人,转身一看,见骆俊一家人,连忙起身相迎。骆俊上前一步,躬身行礼。“陈相骆俊,见过将军。”又让妻子向孙策行礼。
  孙策还礼,看了一眼杨夫人怀中的婴儿,笑道:“早就听说骆相一连生了两个儿子,还没向你贺喜,恕罪恕罪。可曾取名?”
  骆俊笑容满面。三年时间,他连得两子,可谓功德圆满,心满意足。当初孙策第一次和他见面并不愉快,还借故夺了他的权利,不过后来两人相处得还算不错,他这个陈相做得也是安安稳稳,在豫州诸郡国相继更换守相时,他没有受到波及,也算是孙策对他侬个乡党的信任。
  “大儿名统,小儿不足三月,尚未取名,不过我已经想好了,打算取名为靖,以贺将军平定中原之捷。”
  “骆统,骆靖,不错,不错。”孙策连连点头,笑道:“骆相真是一心为民,就连为孩子取名都不忘为百姓祈福啊。有你这样的乡党,我与有荣焉。”
  骆俊眨眨眼睛,深施一礼。“多谢将军。”
  孙策瞥了他一眼,脸上笑容更浓。他摆摆手,让人带杨夫人和孩子去内舱见袁权,伸手揽着骆俊手臂,走到一旁。“怎么着,骆相有事要求我?这可真是难得啊。我们相识这么多年,你还是第一次向我开口。”
  骆俊苦笑一声,瞥了一眼下面的甲板。“将军看到那两人了吗?”
  孙策眉梢轻扬,心中暗自冷笑。他早就看到了被人众星捧月般簇拥着的袁遗、袁叙,但他却没想到这两人还把人情托到了骆统这里。这些人还真是不见黄河心不死啊,碰了个软钉子还不够,非要撞得头破血流。既然如此,那就别怪我不客气了。
第1539章
不自量力
  看到杨夫人带着孩子,袁权立刻意识到有问题。众目睽睽之下带妻儿拜见,叙乡党之情,不合骆俊的性格。她与杨夫人寒喧了几句。杨夫人出自乌伤杨家,深知官场惯例,便将情况说了一遍。
  这是袁家的事,骆俊只是迫于情面,不得不然。
  袁权听完,面色不变,笑容平和而不失矜持。“原来夫人是啮臂杨君的后人,失敬失敬。说起来,你们家原本是河东杨氏一脉,和弘农杨氏本属同宗吧?”
  杨夫人哪里有心思和袁权掰扯这些事情,她现在关心的是丈夫骆俊粉会不会有麻烦。她勉强应了几句,主动问道:“夫人出身袁氏,对那位同宗隐士想必有所了解,他究竟是何等样人?”
  袁权莞尔一笑,伸手轻按在杨夫人的手背上。“夫人,骆相的处境我感同身受,不过你不必担心,安心等着就是。”
  听了袁权这句话,杨夫人放了心,和袁权说起家长里短来。得知袁权可能要去吴郡过年,她热情的介绍起吴会的风土人情,相约到时候一起游览太湖。袁权听了,抚掌而笑。闻弦音而知雅意,骆俊看来也算是承认事实了,要将妻子送往吴郡为质。汉家故事,但凡二千石的官员都要在京师留质,孙策割据之势已成,但毕竟没有与朝廷撕破脸,骆俊如果不愿意依附,坚决不送质,孙策也不能强求,最多罢免骆俊而已。现在骆俊主动送质,也算是对孙策的支持。
  乡党毕竟是乡党,他们应该不会反对孙家鼎立新朝。说不定这位杨夫人也起了作用,乌伤杨家仕途不顺,对朝廷早就失望,甚至有些怨恨,她如果劝骆俊支持孙策,袁权一点也不觉得意外。看来骆俊带妻儿来见,不仅仅是迫于人情,也有他自己的打算。
  孙策与骆俊谈了一会儿,主要涉及陈国的安排。击退袁绍后,陈国已经成为孙策的内郡,九江、庐江就更不用说了,再让程普、吴景这样的将领担任太守意义不大,孙策有意将他们调到前线,另换其他人镇守九江、庐江,以屯田、生产为主要任务。这两个郡近山泽,山贼水盗也不少,不能用完全不通军事的人,孙策就想到了骆俊。骆俊有一定的军事经验,让他去庐江应该能胜任。
  骆俊欣然同意。扬州是孙策的本州,也是孙策的根基,孙策调他去庐江,既是对他能力的肯定,也是对他忠诚的认可。
  孙策又问了一些陈国的情况,尤其是问到了人才。骆俊心领神会,这是给他推荐亲朋好友的机会,自然不能放过,当下提了几个人名。孙策让人记下,以后相机录用。
  骆俊之后,孙策又陆续见了一些人,有些人见过就离开了,有些人却被他留了下来,他虽然没有郭嘉那样的家传,但是人见得多了,对方是真的来拜见他,还是想看热闹,他还是分得清的。对于后者,就算他不留,这些人也会找借口赖着不走,既然如此,不如主动留他们看戏。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79/133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