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行三国(三国小霸王)(校对)第70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01/1332

  回了城,辛毗将家人安置妥当,赶到治城,正式向孙策表示感谢,并邀请孙策饮宴,以示感谢。孙策听完,忍俊不禁,连连摆手。
  “佐治,你太客气了。其实……代价没你想的那么大,袁谭基本没提任何要求,非常配合。即使有些条件,那也是我和他之间的交易,你不用为此费心。真要感谢的话,谢你自己,谢所有的同僚吧,正因为有这么多的才智之士聚集在一起,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奋斗,我们才能不战而屈人之兵。”
  辛毗愣了片刻,躬身而拜。孙策施恩不图报,又推功于袁谭,大有君子之风。孙策不居功,他却不能不感恩。“主公,臣……有个不情之请,还望主公体谅。”
  见辛毗突然换了称呼,孙策心中一动,却不露声色,坦然受了。“说来听听。”
  “家兄在益州,兄弟相残,非臣所愿,望主公开恩,允臣另择他处。”
  孙策眉头微耸,打量了辛毗片刻。辛毗不是武将,不会临阵厮杀,哪里有兄弟相残的机会。他这是不想再满足于寄寓,想做一番事业了。离开周瑜既是避嫌,也是想有更大的发挥空间。有荀攸在侧,当然不如独立一部。这两个人在一起的确有些浪费,尤其是在眼下这个战线比较长,防守点比较多的情况下。
  “佐治有中意的目标么?”
  “臣想去洛阳。”
第1588章
过目不忘老蔡邕
  孙策很意外。他完全没想到辛毗会想去洛阳。
  洛阳的确缺人。鲁肃移镇洛阳,周异又刚刚辞了河南尹,正处于新旧交替的时候,需要一个既能处理庶务又能把握大势的人协助鲁肃。对他来说,洛阳相当于前线,而且是荆州防线和豫州防线的交接点,干系重大。
  按理说,辛毗满足这个条件,但孙策却担心他立功心切,破坏了他的苦心经营。况且周瑜提出益州方略,背后肯定有辛毗和荀攸的谋划,辛毗在这个时候要求换岗是对益州方略的反对,还是另有想法?
  “佐治,公瑾有一个益州方略,你清楚吧?”
  辛毗早有准备,坦然说道:“自然清楚。此方略是臣和公达联手谋划,本意是对益州保持进攻态势,迫使益州处于战时,造成益州紧张局势,打消朝廷退守益州的想法。臣依然支持这个方略,只是家兄在益州,他非常熟悉臣的行事方式,臣留在周将军身边襄益有限。”他顿了顿,又道:“身处嫌疑之地,不能全力以赴,亦非臣所好。”
  “你担心谁怀疑你?”
  辛毗笑笑。“不是每个人都有将军一般的胸怀,这是人之常情,不能强求。设身处地,换作臣,臣也会作如是想。”
  孙策也笑了。辛毗说得坦然,他没必要太过虚伪。辛毗、荀攸是同乡,又有姻亲关系,他们都在周瑜的身边难免会让人猜疑,分开也好。至于是不是让他去洛阳,还要斟酌。洛阳的位置太重要了,不能有失,他需要和其他人商量一下。
  “你的家人刚到,你不要急着走,先陪陪他们。马上要去襄阳,参加完士元的婚礼,我们要商量益州方略,到时候再做决定。”孙策说道:“况且你是公瑾的幕僚,我也要和他商量一下,征求他的意见。”
  “喏!”辛毗躬身领命。
  ……
  数日后,孙策一行乘船南下,直奔襄阳。
  起程之后不久,孙策带着诸葛亮登上了蔡邕的坐船。蔡邕的从子蔡睦和阮瑀、路粹站在舱外的飞庐上观看两岸的景色,一边的案上摆着笔墨纸砚,看样子正准备赋诗。见孙策上船,三人拱手施礼。蔡睦很从容,阮瑀、路粹却多少有些局促。
  孙策也没和他们多说什么,点头致意,躬身入舱。蔡邕与周瑜正在舱中对弈,蔡琰坐在蔡邕身边,一边观看棋局,一边将剥开的橘子送到蔡邕嘴里。蔡邕眉开眼笑,每一条皱纹里都溢满幸福。见孙策进来,他开心的招招手。
  “伯符,你来帮帮公瑾,他又要输了。”
  孙策凑过去看了一眼,又看看周瑜。周瑜不好意思地笑了,很窘迫。他的棋艺不错,足以杀得孙策落花流水,可惜他面对的是蔡邕。蔡邕是标准的聪明人,琴棋书画,无一不通,棋艺足以跻身一流,周瑜根本不是他的对手。当然了,就算他能赢,他也不敢赢。
  “让开。”孙策将周瑜挤到一边,坐了下来。周瑜很惊讶。孙策平时不怎么下棋,棋艺很一般,他和蔡邕对弈,岂不是自找没趣?他和蔡琰交换了一个眼神,蔡琰也很惊讶,眼神自然而然的警惕起来。
  “孙将军,今天怎么有这雅兴?”
  “昭姬,你这是什么话?哦,只能你们一家子雅,我就只能打打杀杀?”
  “将军言重了,我可没这意思。”蔡琰掩着嘴笑了起来。
  孙策也不理蔡邕的白眼,盘腿坐好,双手抚着膝盖,笑眯眯地说道:“蔡公,我有自知之明,知道不是你的对手。不过我可是有备而来,今天我们玩点新花样,如何?”
  蔡邕心情大好。“行,我看看你能玩出什么新花样?”
  “听说蔡公过目不忘,我一直有点不相信。”孙策指指船舱里的书。“我们今天就赌这个,我点题目,你背书,背对一篇,无一字讹误,我输你一金,若有错字,每一字扣一千钱。敢赌吗?”
  蔡邕撇了撇嘴,不屑一顾,眉眼间既有老人的骄傲,又不失儿童般的纯真。“听说你欠了南阳人好几亿,我怎么忍心再赢你的钱。”
  “这个不用蔡公操心。”孙策笑道:“会赚钱不算本事,会花钱才是本事。你只看到我欠他们钱,却不知道我这些都是投资,将来要成倍收回来的。你就说敢不敢赌吧。”
  蔡邕转头看向蔡琰,抚着胡须,笑眯眯地说道:“昭姬,我用背书赢来的钱为我外孙备一份见面礼,你不反对吧?”
  蔡琰笑道:“当然不反对,只是不能太累着,赢个三五金也就够了。”
  孙策冲着诸葛亮使了个眼色。诸葛亮会意,将手里提的木盒放在案上,打开盖子,舱中顿时金光灿汕,里面是满满一盒的金饼,至少有二三十枚。孙策道:“三五金怎么够,我可是准备了三十金。若是不够,我待会儿再让人送来。”
  蔡邕又从蔡琰手中叨了一瓣橘子吃下,扬扬袖子。“既然如此,恭敬不如从命。公瑾,备茶,我润润嗓子,别让伯符听错了字音,赖我的账。”
  周瑜忍着笑,到一旁准备茶水去了。诸葛亮走到蔡邕的书架前,随手取出一册,做好了准备。蔡邕很大气的挥挥手,让诸葛亮随便提一句,诸葛亮挑了一下,念道:“得士者强,失士者亡,故……”
  蔡邕立刻接了上去。“故说得行焉。身处尊位,珍宝充内,外有仓麋,泽及后世,子孙长享。今则不然……”他字正腔园,顿挫有致,如行云流水,连一个磕巴都没有,一边背一边得意洋洋地看着孙策,不大功夫便将大半篇文章背完。
  孙策点点头,挑起大拇指,从盒子里取出一枚金饼,摆在蔡邕的面前。蔡邕哈哈一笑,扬声道:“小子,这个太简单了,扬子云的《答客难》有几个不会背?挑一篇难一点的。”
  诸葛亮欣然同意,又挑出一篇,刚念了几个字,蔡邕便接了上去,朗朗上口,一字不讹。孙策又输了一金。周瑜端过茶水来,蔡邕呷了一口茶,润了润嗓子,意气风发,大声让诸葛亮再挑生僻一点的。诸葛亮从书架上连选几篇,都没能难住蔡邕。孙策皱了皱眉,亲自起身,走到书架前。
  “孔明,你挑这些天天读的有什么用?要挑那些落了灰,一看就是多少年都没读过的文章才行。”
  诸葛亮忍着笑,转身佯作从书架上挑文章,悄悄地从怀中取出一部书稿,正是虞翻带来的《论衡》校定稿中的一卷,转过身来。“蔡公,这儿有一篇,你应该很久没读了,可能有点生。‘建武三十一年,蝗直泰山郡,西过陈留、河南……’”
第1589章
书生习气
  蔡邕愣了一下,沉吟良久,转头看着书架,眼神狐疑。“这是《商虫篇》啊,你什么时候放回来的?”
  孙策顿时紧张起来,注视着蔡琰。蔡琰笑而不语,慢条斯理的剥着手里的橘子,掰下一块,塞进蔡邕的嘴里,眼神如飞刀,刺得孙策心里一慌,嘴角似吴钩,砍得孙策懊悔莫及。
  坏了,被蔡琰识破了,这金子算是白花了。
  “将军,你这么做,太不厚道了吧?上次在讲武堂学生面前调侃公瑾,这次又在我阿翁的弟子面前考他这么生僻的文章,你这是什么意思?”
  孙策灵机一动,立刻明白了蔡琰的意思。这不是为蔡邕打抱不平,这是为周瑜讨还公道啊。他嘿嘿一笑,挤挤眼睛。“昭姬,你这可就错怪我了。你说我这读书少的人,为什么要在讲武堂当众演讲,这不是自取其辱嘛?可是这有什么办法呢,开设讲武堂,重提尚武之风,就像提倡女子入仕一般,是为天下先,非议者甚伙,你不讲,我不讲,任由流言四起,岂能心安?”
  蔡琰眼珠一转。“我没有说你不该去讲,我只是不明白你为什么要调侃公瑾。”
  “我那可不是调侃,我是有意而为之。”孙策一本正经地说道:“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反对女子入仕?什么男尊女卑、阴阳有序,都是狗屁,他们就是怕自己不如女子,被女子反压一头,以后不能在家里横行霸道。我以公瑾为例,就是向他们证明,女子弱,不代表男子就强,女子强,也不代表男子就弱,他们心虚,不愿让女子出仕,说白了还是自己弱。若是人人如公瑾一般自强自信,又何惧女子出仕?妻子有才,不更显得丈夫有胸怀么。”
  蔡琰忍俊不禁,含笑道:“将军果然非等闲人,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
  孙策哈哈一笑。“过奖,过奖。”
  蔡邕沉下脸,瞪了蔡琰一眼,咳嗽一声:“昭姬,不可放肆。”
  蔡琰吐了吐舌头,说道:“阿翁,《论衡》我已经还回来了,忘了告诉你。”说完,似笑非笑的瞥了孙策一眼,起身到内舱去了。
  蔡邕没有再说什么,接着背了起来。“遂入夷狄。所集乡县,以千百数,当时乡县之吏,未皆履亩。蝗食谷草,连日老极,或蜚徙去,或止枯死,当时乡县之吏,未必皆伏罪也。夫虫食谷,自有止期……”
  孙策松了一口气,示意诸葛亮继续。虞翻拿来的书稿中有一篇王充的自序,里面提到全书共有一百零八篇,但盛宪等人收集到的文稿只有八十余篇,有些篇目也不全。孙策和蔡邕相处时间比较长,知道这老头虽然学问渊博,但文人恶习也不少,他得到《论衡》之后秘不示人,知道他读过《论衡》的人都非常少,贸然去问,他很可能推说没读过,一口回绝,就算用其他条件,他也未必肯和盘托出。
  孙策没办法,想来想去,想出了这个办法。当然,这有一个前提,他需要一个强记能力出众的人,听蔡邕背过一遍之后,他要能记住这些内容,以便回头及时默写下来。这个任务就交给了诸葛亮。诸葛亮当然很聪明,但能不能完成这个任务,他其实心里也没底。诸葛亮读书向来不讲究死记硬背,而是追求贯通大义,这个任务对他来说其实有点勉强。本来虞翻更合适,但虞翻一出现,蔡邕就会警觉,而且虞翻在讲武堂太嚣张,惹得蔡琰很不高兴,孙策没办法,只好退而求其次。
  费了半天功夫,让蔡邕将读过的《论衡》背了一遍。蔡邕见过的书稿也不全,他读过的大概有九十多篇,离完本还有不小的距离,看起来要补全是太不可能了。
  等蔡邕背完,孙策借口金子带得不够,让诸葛亮回去再取。诸葛亮匆匆走了。蔡邕很得意,看着金子,瞥瞥孙策,一副大获全胜的得意。孙策也没理他,说了几句闲话,起身告辞,急着回去看结果。下了飞庐,正准备上等候在一旁的小船,蔡琰从一旁闪了出来。
  “将军好手段,不愧是名将,虚虚实实,机变百出。”
  孙策哈哈一笑,拱拱手。“什么名将,雕虫小技耳,我欠你一份人情。”
  “虞翻突然来此,就为此事?”
  “任务之一。”孙策把盛宪等人编撰《论衡》的事大致说了一遍,最后特别说明了一下《论衡》的意义。《论衡》不同于那些解释经传的书,这是一种有创见性的思想,尽管有瑕疵,却是难得的清醒思考。
  蔡琰静静地听着,等孙策说完,她打量着孙策。“这是将军自己读后观感,还是虞翻的推崇之辞?”
  孙策张开口,却不知道如何回答。要说读后感,他其实并没有通读过《论衡》,勉强冒充,蔡琰几句一考就能让他露原形,要说是虞翻的推崇之辞,也不尽然,说不定反而激起蔡琰的反感,弄巧成拙。
  “都不是。”孙策眼珠一转,忽然计上心头。“其实是我的一点私心。”
  “怎么说?”
  “江东偏僻之地,向来被你们这些中原人鄙视,我想印行《论衡》,证明我们江东也有所创见,并非刀耕火种之地,茹毛饮血之人。”他笑道:“以你们父女的才华,似乎不必要担心吧?”
  蔡琰忍俊不禁,转过身,靠在栏杆上。“既然将军这么说,我如果再有所隐瞒,反倒显得小家子气了。当年抄录的《论衡》书稿在宛城。家父抄录之后,经常研读,写了一些评语,我本来准备整理一下,一直没抽出时间来。你如果需要,我让人回去取来。”
  “那可太好了。”孙策正中下怀,连声称谢。
  “你不要谢我,这是我力所能及的事。”蔡琰轻叹一声:“我只有一个要求。”
  “你说。”
  “将来书稿完璧,不能忘了家父的一份心血。”
  孙策迎着蔡琰的目光,心领神会。蔡琰拦不住《论衡》的印行,也不想蔡邕因为这件事留下污点,所以才主动配合。“这是自然。”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01/133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