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行三国(三国小霸王)(校对)第72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28/1332

  孙策安静地听着,很少发问。他早就从虞翻那里了解到了这些数据,其实并不需要鲜于程解说。他来这里看有两个目的:一是看看情况是否属实,防止有虚报成绩放卫星的情况出现,二是在公众面前露面,表示他的存在和对江东的所有权。
  虞翻建议在阳羡立都的依据之一便是周边有大量的土地潜力可挖,三五年后,都城的粮食供应基本可能在京畿内解决,丹阳的屯田成效便是其中之一。不管他最后是不是会在阳羡立都,丹阳是否会成为京畿所在,江东都是他根据地,是否有充足的粮食直接影响到他的政权稳定。有了粮食才能养兵,江东的生产力有了明显的提升,江东人才会真正支持他继续向前。如果屯田并不是想象的那么好,里面有水份,那就不好说了。而官员为了政绩弄虚作假,这种事从古到今屡见不鲜,从来不是新闻。
  他和楚雄聊天就有这个目的。这些退役的老兵就是他扎根基层的触角,对他了解基层、控制基层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对他们多加关照,就是夯实自己的根基,也是以民心为天命的具体表现。他自己清楚,他离不开世家豪强的支持,不可能将他们一网打尽,杀掉旧的,还会出现新的,这个阶层是无法根除的,不过世家、豪强的人数毕竟是少数,九成以上的人口还是普通百姓,只要安抚住这些人,世家、豪强就算有野心也很难找到追随者。大凡乱世,出现大规模的民变,通常都是经济崩溃,民不聊生所致。有吃有穿,有几个会干这不要命的买卖。
  等鲜于程说完,孙策问了一些问题,又查看了附近屯田民的住所。这些从江北逃难而来的百姓大多拖家带口,除了壮劳力还有不少老人和孩子。鲜于程安排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有的修理农具,有的编织草鞋,有的洗衣做饭,有的放牛放羊,各司其职,虽然大多消瘦,但精神状况不错,对生活还算满意。
  孙策看完后意犹未尽,叫上郭暾、祖郎、贺齐,让他们各带十余骑,跟随自己去远一些的屯田点看看。鲜于程介绍情况的时候,他已经把几个屯田点记在心里,特地挑了一个比较远的。他们乘马而行,就算鲜于程或者谁想弄虚作假也来不及通风报信。
  见孙策数百骑飞驰而去,鲜于程眼中露出异色。
  离开了鲜于程等人的视线后,孙策放马飞奔,郭暾、贺齐的骑术不错,紧追不舍,祖郎就有些吃力了,开始还能勉强跟着,后来就慢慢落在后面。孙策放慢速度,等他追上来。
  “是不是故意拖时间,为鲜于程打掩护啊?”
  “我为什么打什么掩护?就他那臭脾气,我急了都想抽他两下。”祖郎咧着嘴,摸着大腿内侧。“将军啊,最近太闲了,我这大腿上都是肉啊。”
  郭暾、贺齐不约而同的笑了。孙策看在眼里,心知肚明,这是他们共同的心声,只不过他们不像祖郎这么无所畏惧,藏在心里没说。
  “放心,你们闲不了多久了。”
  “真的?”祖郎大喜过望,连忙说道:“将军,平定丹阳南部是郭都尉的功劳,平定豫章是贺校尉的功,我都没机会上阵。这次如果有机会,一定要让我先上啊。”
  郭暾撇了撇嘴,对祖郎的行为表示鄙视。贺齐笑着不说话,但神情间却是一副舍我其谁的模样。
  孙策看在眼里,暗自发笑。他把周瑜的益州攻略大致说了一遍。眼下是蓄势,将来的主战场是荆南,山地战是主要战斗形式,他要征调的自然也是擅长山地战的将领,这三个人是他早就考虑好的人选。郭暾是他的旧部,忠诚可靠,祖郎、贺齐都是江东人,派他们增援周瑜,既有增加周瑜所部的战斗力,也不用担心兵权旁落。
  “不用急,你们三人都要去。不过有几件事要关照你们。”
  “请将军吩咐。”三人拱手,齐声应诺,即使急促的马蹄声也掩盖不住他们的兴奋。
  “第一,去之前,要安排好留守的人马,江东不能乱。因为是增援,所以兵力不用太多,三分之一即可,剩下的三分之二留守,同时征发一部分兵役,补齐缺额。”
  三人齐声答应。这等于无形中增加了他们的兵力,他们当然求之不得。
  “第二,除了增援周瑜之外,此战还是为取交州做准备,你们三人不仅是统兵将领,还要承担起教习的作用,我希望你们每人能带出至少十名精通山地战,能独当一面的校尉、都尉,将来有三到五万精锐入交州,战事会顺利很多。”
  “喏!”三人大声应喏,就连贺齐都有些抵制不住心中的兴奋。十名校尉也就意味着少则一万,多则两万的兵力,万人是方面之将的标准,目前周瑜、太史慈等人统率的兵力就是如此。孙策虽然没有明说,但意思已经很清楚,他们之中至少要提拔一个做战区督。一个是孙策旧部,一个是丹阳大帅,一个是会稽世家,各有优势,最后谁能上位,就看在周瑜麾下作战的战绩了。
  “第三,作战是烧钱,战必有利,不能贪功冒进。若非得已,不打无利之战。”孙策看看三将,语重心长地说道:“还有最后一件事,我们都还年轻,只要身体健康,至少还能打三十年,有的是建功立业的机会,不必急在一时。所以,安全第一。”
  “喏!”三将再次躬身应喏。
  ……
  孙策查看了一个屯田民的居住点。
  这个居住点没收到通知,对孙策一行的到来没有准备。当孙策等人到达的时候,迎接他们是百余名手持武器的壮丁,为首的是几个老兵,几匹马冲出了居住点,向不同方向驰去,远远地观望着。
  陈到上前报上姓名。他曾经做过丹阳太守,丹阳籍的将士大多认识他,得知是孙策前来巡视,老兵们如释重负,一面解除警报,一面赶到孙策面前拜见。看到孙策,他们都有些激动,连话都不会说了,傻呵呵的一直笑。等回到神来,连忙邀请孙策进去说话。
  这个居民点的情况不如鲜于程领他看的居住点那么好,但也不算差,基本可以排除故意作伪的可能。孙策很满意,夸了鲜于程两句,祖郎脸上有光,乐得合不拢嘴,对孙策说起这鲜于程的轶事,说到有趣处,孙策也不禁哈哈大笑。
  在居住点吃了一顿便饭,孙策等人原路返回。与虞翻等人会合时天已经快黑了,鲜于程准备了晚餐。晚餐很简单,鲜于程的脸上还是没什么笑容,但神色缓和了很多,说话也不那么冲了。
  就在席上,孙策与唐固商量,希望他能从郡学中抽调一些学业比较扎实的毕业生到各居住点任教,教适合年龄的孩子读书。屯田区离县城比较远,条件也比较艰苦,到目前来止还没有设立学校,有条件读书的曲指可数。
  唐固表示支持孙策的决定,但他也提出了一些难处,希望孙策能够予以考虑。虽说如今读书人不一定以入仕为目的,但他们学成之后也不愁出路,或者进木学堂学习技术,或者继续攻读经书,或者外出游历,即使是愿意做先生,县城周边也有大量的机会,到屯田区既不方便又无利可图,如果不能在政策上有所补偿,仅靠个人道德,恐怕很难吸引足够多的人才,就算来了,也未必能安心教书。
  孙策觉得有理,要求虞翻从提升整个江东文化水平的高度来考虑这件事,做一个能够持久可行的发展计划。江东的潜力很大,可是要将这些潜力发挥出来,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现在屯田的地方还是平原,更多待开发的地方在山区,如果没有一个整体方案,仅靠个人道德是支撑不了太久的。
  虞翻趁势提出将扬州治所迁至阳羡。他认为,扬州的辖区大多在江东,而历阳在江西,扬州刺史无力顾及,每年的例行巡视都难以实现。因为制度原因,扬州刺史都不是本州人,而以中原人为主,在他们眼里,扬州就是化外之地,从心里上就有鄙视,这也是扬州一直以来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如今孙策崛起江东,应该将扬州刺史治所迁至阳羡,将重心由江西转到江东。
  虞翻的提议得到了甘琰等人的一致支持。孙策没有轻率的答应唐固的要求,而是很慎重的要求虞翻予以通盘部署,这说明孙策不是一时心血来潮。如果孙策真的用心经营江东,将有大量的资源进入江东,他们当然求之不得。虞翻的建议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扬州刺史的治所迁到江东,对江东诸郡来说是一个发展的最佳机会,尤其是将在阳羡设立治所,对丹阳的好处不言而喻,阳羡位于太湖以西,对吴郡来说是偏僻之地,在阳羡设立治所,自然是为了更方便关注丹阳。
  孙策心知肚明,这是虞翻的一次试探——虞翻是知道他准备撤销刺史治所这个决定的——要看江东人是否愿意表态支持他,有没有立国的基础。他没有立刻决定,宣称要从长计议,让虞翻广泛征集意见,不要急于求成。
  虞翻心领神会,躬身领命。
第1638章
百年大计
  孙策的船队进入溧水,穿过丹阳北部。
  溧水又称中江,原本是一条人工运河,由夫差所凿,为的就是争霸中原时运输兵员和粮草辎重,由太湖起程,在芜湖入江。几百年过去,虽然时常疏浚,却挡不住自然环境的变迁,水量越来越小,已经不复往日盛况。
  孙策上次来的时候是普通楼船,通行时还没什么问题,现在船队中有新造的大型楼船,就看出河道的不足了,虽说还不至于阻塞,行驶时却要小心,大部分时候只能靠着河道中轴线行驶,一旦偏离就有搁浅的危险。与普通船交会不成问题,可两艘楼船交会就成了大麻烦。
  站在飞庐之上,孙策看着为了避让他的船队而停泊在支流中的船只,拍了拍栏杆。
  站在一旁的虞翻转头看了过来,正和孙策的眼神交汇,刹那间有些不安。孙策笑笑,抬了招手。虞翻走了过来,拱手施礼。孙策指指他看两侧的船只。“仲翔,好像有点问题啊。”
  虞翻沉默了片刻。“子纲先生也提过这件事,不过我觉得并非不能解决。”
  “子纲先生?他说什么了?”
  “他说太湖停泊不了海船。”
  孙策暗自点头,张纮眼光看得很远。“你准备如何解决?”
  “河道可以疏浚、拓宽,像这样的楼船并行完全不成问题。再者,阳羡为都终究只是临时决定,将军迟早要迁都中原的,作为陪都,阳羡绰绰有余。”
  “做陪都不成问题,但不能停靠海船,作为出海基地就不行了。”孙策伏在栏杆上,眼睛看向远方。“仲翔,你建议将扬州刺史治所移到江南这件事,我觉得可以更进一步考虑,你应该再往前看一看。”
  虞翻也来了兴趣。“怎么说?”
  “即使将治所转到阳羡或附近的什么地方,依然无法控制整个扬州。扬州太大了,目前真正能控制的部分其实就是北部,浙江以南的大片山区对我们来说都是不可知的所在。但现在不可知,不代表将来不可知,尤其是我们要面向大海,更不能让这片山区成为法外之地。”
  虞翻思索片刻。“将军是准备分割扬州?”
  孙策没有急着回答虞翻的问题。“仲翔,你先算一个账。假设夫妻二人,去除夭折的孩子,生子女三人,多长时间人口可以增长一倍?”
  虞翻掐指数了数,脸色有些凝重。
  孙策接着说道:“你再把人的平均寿命延长考虑进去,比如说由五十岁增加到六十年。”
  虞翻叹了一口气,放下手。“将军,这么说来,开发扬州是迫在眉睫啊。”
  孙策笑笑。“对于治国者而言,迫在眉睫这四个字一点也不夸张。也就是三代人到四代人的时间,人口翻一倍是必然的事,就算我们将土地兼并控制得再完美,地少人多的现象也一定会出现。到那时候再考虑往哪儿发展未免有些迟了。过去,朝廷官员视江东为蛮荒之地,不予重视,如今你我都是江东人,难道也要和他们一样,只把目光局限于中原?”
  孙策伸出手,划出半圈,最后落在东南方向。“我们要向外看,不能让这片山挡住我们的视线。相反,我们要登上这些山,越过这些山,把这些山当然我们出海的基地。”
  虞翻微微颌首。“将军所言有理,易道重变,我们不能把目光局限吴会,要看得更长远一些。从长远来看,我觉得钱唐也许更适合作为出海基地。”
  孙策笑了。钱唐在江海交汇会,的确比阳羡更适合作为出海基地。即使千年以后,杭州也是重要的沿海城市。孙家是富春人,他又是钱唐侯,花点心思开发钱唐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不过钱唐基础太差,做陪都还有不足。相比之下,既能停靠海船,又与中原保持联系的地点还是长江入海口,也就是现在的丹徒到秣陵一带,倒是和历史上的张纮的建议暗合。
  “子纲先生有没有具体的意见?”
  “没有。”虞翻摇摇头。“我想子纲先生是出于谨慎,需要亲自走一圈,看一看,再下结论。”
  孙策直起身。“百年大计,的确不宜轻率。十全十美大概不可能,但也要尽可能的考虑周全一些。仲翔,我们先看看,听听各方面的意见,等看完江东的情况,子纲先生来了,再做决定不迟。”
  “喏。”虞翻倒是拿得起,放得下,躬身领命。
  不远处,并肩站在一起看风景的黄承彦夫妇互相看了一眼,黄承彦无声地笑了。蔡珏瞋了他一眼,也笑了。她转头看看孙策的背影,撇了撇嘴,眼中却露出一丝欣赏。
  “没想到家事荒唐,国事却是个老成人。”
  ……
  张纮和杨彪并肩而行,杨修和张玄走在后面,轻声交谈。张钧和两个侍童走在最后面,神情有些沮丧。
  一行人来到湖边,鄱阳湖在眼前铺展开来,波光浩渺,浮光跃金。几艘渔船在湖中飘荡,撒下一张张渔网,收获满满的希望。有人唱着渔歌,歌声轻亮,缥缈不定。
  “你看,这样多好。”张纮轻声笑道,回头看着山坡上的书院。“文先兄,我真羡慕你能在这儿过冬。如果可能,十年之后,我也想在这里教几个蒙童读书,写写文章。”
  杨彪苦笑,嘴唇动了几次,最后还是叹了一口气。他拱拱手。“子纲一路顺风,我就不远送了。”
  “多谢文先兄相送。”张纮躬身还礼,招了招手,张玄向杨修告别,抢先上了船。张纮向杨修扬扬手,也上了船。杨彪站在岸边,看着张纮起锚扬帆,楼船缓缓驶离岸边。巨大的楼船越来越小,越来越小,渐渐变成一个黑点,消失在波光水影之中。
  杨修走到杨彪身边,轻轻地托住他的手臂。“父亲,回吧。湖边风大,别受了凉。”
  杨彪应了一声,转过身,沿着来路,慢慢地往回走。张纮走了,但杨彪却轻松不起来。相比之下,他甚至觉得张纮在这儿的时候还能轻松一点,毕竟还有谈的余地。如今张纮走了,决定已经不可更改,他能做的就是将孙策的要求传到长安,其他的什么也做不了。
  长安能接受孙策的要求吗?他觉得不可能。承认孙策统治五州的现实可以,给他合适的名份却难,这无异于宣布放弃五州。这五州之中,荆豫青徐都是富庶之地,扬州在孙策的治理下也正在迅速追赶中,五州户口、赋税占全国大半,放弃五州,朝廷就像一个人被割去腹部,只剩下骨架。如果考虑到兖州已残,冀州又被袁谭控制,朝廷手中只剩下一个益州,想和孙策抗衡,甚至收复失地,可能性太小了。
  但杨彪也想不出朝廷有什么破解的办法。孙策没有进攻的实力,防守却是绰绰有余。朝廷如果主动发起进攻,除了撕破脸,双方大打出手之外,不会有更好的结果。孙策也许会有损失,但朝廷肯定捡不到便宜,捡便宜的只会是其他人。
  “德祖,如果……我是说如果,你为天子谋划,如何破局?”
  杨修看了杨彪一眼,无声地笑了。自从在柴桑接到杨彪,父子重逢,杨彪从来没有问过类似的话。他们之间有个默契,他为孙策效劳,杨彪为朝廷效命,公私分明,互不牵涉。此刻杨彪问他这句话,可见是真的无计可施了。
  杨彪话出了口,又觉得不安。“如果你不想答,那就算了。”
  “无妨。”杨修笑道:“孙将军大度,就算他知道了也不会说什么的。不过,我的答案未必就是父亲希望听的,我也不知道你能不能接受……”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28/133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