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行三国(三国小霸王)(校对)第77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72/1332

  孙策点了点头。他也担心这个问题。吴景是自己的舅舅,信任自然是没有问题的,但他是个老好人,如果宗族故旧有什么托请,他未必抹得下脸拒绝。久而久之,江东可能会被这些亲戚搞得一塌糟。也正因为此,他一直到现在都没有做出决定,还是要和张纮商量。
  “先生可有合适的人选?”
  “杜伯侯,满伯宁,二者选一。依资历和政绩,杜伯侯更适合。荆州世家豪强也整治得差不多了,剩下的事留给其他人处理也可以。”
  孙策点点头。杜畿也是他计划中的人选,满宠当然也是,但豫州的事还没处理完,这时候调离满宠并不合适。“那谁来接任荆州刺史,先生可有合适的人选推荐?”
  “将军还记得王朗吗?”
  “他?”孙策皱了皱眉。他对王朗的印象并不好。
  “将军,王朗是个读书人,可能有点迂腐,但他并不是一个奸恶之人,能力不如杜伯侯也无妨,为他配备几个干吏就是了。将军要重整徐州,首先要从收拾人心开始。王朗是陶谦安排给陶应的心腹,将军不将他调离,如何能掌控徐州?”
  孙策权衡了片刻,点点头。“先生说得有理,那就这么办。”
  ……
  正月末,孙策起程离开太湖,楼船沿松江东行入海,又沿着海岸线一路北行。中途,在一个风平浪静的晴天,他又演示了一次楼船在海平面上渐次消失的情景,让随行的军谋处亲眼见证了一番。这些年轻人都是他将来的倚仗,让他们有点直观的认识非常有意义。
  十余天后,船到江都。陶应赶来迎接,王朗也在随从之中。陶应主持下邳、广陵两郡事务,王朗作为他的得力助手,实际上担任了下邳相的职务。不过他这个下邳相做得并不舒心,他学问很好,道德也不错,剿匪却非其所长,比陶应还要差一大截,所以他的任务就是镇守后方,为陶应筹集粮食。
  见到孙策时,王朗脸色很憔悴。决定了要调王朗为荆州刺史后,孙策就详细了解了王朗的情况,对他此刻的心情一清二楚。这些读书人擅长的是教化,不是治乱,在治世,他们如鱼得水,可以安安稳稳,一路直到公卿,在乱世,他们的作用非常有限,在生存和道义之间依违不定,心理上也备受煎熬。
  “王君辛苦了。”孙策欠了欠身,脸上却带着一丝调侃的笑意。“仲允对我说了,没有王君的配合,他简直手足无措。”
  王朗很尴尬。“将军谬赞,愧不敢当。朗本书生,不谙案牍之务,蒙故使君所托,不敢有辞。如今将军亲临青徐,朗终于可以卸任了。”
  陶应吃了一惊。“景兴兄,你要请辞?”
  王朗看看陶应,很是无语。陶应的反应也太慢了,孙策本人亲临徐州,你们兄弟还要分割徐州吗?他躬身施礼。“府君有所不知,我年前收到师门之邀,只是下邳尚未安定,不敢有辞。如今孙将军临鄙州,太平可期,我也可以放心了。”
  孙策也有些惊讶。“王兄的师门是哪一家?”
  王朗抬起头,不紧不慢地说道:“弘农杨家,故太尉伯献公是我的授业恩师。”
  孙策哑然失笑,心里却绷起一根弦。杨彪约王朗去干什么?研究学问还是拉帮结派?弘农杨家、汝南袁氏,这是大汉唯二的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这些人如果集结起来,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势力。再和袁衡、袁权绑在一起,这就有点可怕了。
  “是杨公文先邀你去太湖?”
  “正是。”
  “他有没有说干什么?”
  “说是将军委托他研究官制演变,朗不才,略通《周官》,故蒙相邀。”
  孙策点点头。这么说杨彪还是知道轻重的,只是邀王朗去做学问。这的确是个不错的选择,王朗政务能力一般,学问还是很扎实的,是个真正的学者,他的儿子王肃后来还创立了王学,和郑玄所创的郑学相抗衡。既然如此,那就让他去做学问吧,荆州刺史另外再选一个人。
  孙策笑道:“看来还是杨公出手比较快。既然如此,仲允,你就别强人所难了,王君要做的三立之业,你把他当老吏,案牍劳形,太可惜了。”
  陶应很无奈,只好点了点头。王朗的师门邀他去做学问,他是不好阻拦的。见他为难,孙策顺势提出,为陶应换一个富庶安逸之郡,这广陵、下邳的烂摊子就别管了,九江、庐江都不错,你选一个。陶应考虑了半天,决定去九江。九江不像庐江多山,境内比较安定,又是通往江东的必经之地,来往商旅多,经济情况要好得多。
  孙策慨然应允。
第1708章
驱狼吞虎
  “杀!杀!杀!”天子连声怒吼,挥刀猛劈木人桩。“扑”的一声,战刀深深楔入木桩,天子一下子没拔出来,狂怒之下,用力猛拔,“叮!”战刀折断,天子一个踉跄,险些摔倒,向后连退了几步。
  王越一个箭步上前,轻轻托住了天子的背,借机在天子耳边说道:“陛下,请制怒,自胜者强。”
  天子回头看了他一眼,眼角抽了抽,将半截断刀扔在地上,看向站在一旁的马超。“爱卿,听说你那口刀是南阳所造,可否借朕一观?”
  马超愣了一下,连忙摘下腰间的革带,一起奉到天子面前。天子没有接革带,握着刀柄,抽出长刀,举在面前看了看,曲指一弹,刀作龙吟,久久不绝。
  “好刀。”天子耍了个刀花,又向木人桩走去。马超一看,顿时慌了,张大了嘴巴想喊,话到嘴边,又生生咽了回去。天子对他非常器重,刚回到长安就嫁了一个公主给他,婚后又提拔他为羽林中郎将,统率羽林骑,现在天子心情不好,他总不能因为一口刀违逆圣意,毁了大好前程,但这口刀是南阳精工制造的好刀,只有孙策身边的十几个侍从骑士才有,他死乞白赖的求了孙策很久,孙策才送了他一口做礼物。这要是被天子砍断了,他可就没机会再求一口了。
  看着天子挥刀猛劈,劈得木人桩摇摇晃晃,马超的手也跟着打颤。终于,这口刀也叮的一声折断了,只剩下半截握在天子手中。天子看看咬在木人桩上的刀刃,又看看手中的残刀,皱了皱眉。
  “南阳刀也不过如此嘛。”
  马超气得直跺脚。再好的刀也不能这么用,你当是砍柴啊?见天子看过来,他挤出一丝比哭还难看的笑容。“陛下好……大的力气。”
  天子斜睨着马超。“你是说朕刀法不精,只会用蛮力吗?”
  “臣岂敢。”马超吸了口冷气,强迫自己镇静下来,免得一时怒起,暴揍这自以为是的小屁孩一顿。“陛下有所不知,南阳刀不仅锋利,可斩甲三十扎而不卷刃,而且韧性上佳,一般人就算有意折拗也不能断。陛下能断此刀,臂力非等闲可比。”
  天子将信将疑,握着手里的残刀试了试,刀身纹丝不动,直到他用上吃奶的力气,残刀才稍稍弯了些,但一松手又恢复了原样,可见马超所言不虚。他又交给王越,王越也试了试,点头附和马超所言。天子发泄完了,心情稍松驰了些,将断刀还给马超,又命人取来一方尚方所制的长刀。
  “朕一时失手,损了爱卿的好刀,赏你这口刀,算作补偿吧。”
  “不敢,谢陛下赐刀。”马超虽然不爽,却也只能接过长刀,躬身施礼。
  刘晔出现在宫门口,看了一眼殿中的情形,尤其是木人桩上嵌着的两截刀刃。天子挥挥手,让马超退了下去。马超与刘晔擦肩而过,刘晔看着他手里捧着的御赐战刀,嘴角挑起一抹浅笑。他来到天子面前,躬身施礼,轻笑道:“陛下,南阳刀如何?”
  天子看了一眼木人桩,王越上前握住刀刃轻轻一提,就将刀刃取下下来,找在手中,送到天子面前。天子接在手中,翻来覆去地看了一会儿。这截刀刃有近三尺长,虽然被折断,刀身却依旧挺直,明亮如镜。
  “与百辟刀相似,但优势有限。”天子用刀刃拍了拍掌心,又递给王越,让王越送去尚方铁作供匠师们检验模仿。王越转身去了。天子转身上殿,刘晔快步跟了过去,轻声说道:“陛下,赵温有消息来了。”
  “谈妥了?”
  “还没有。”
  “还没有?”天子眉头上挑,停住脚步。“孙策想干什么,是不是要朕禅让给他?”
  刘晔笑了。“陛下,并非如此,孙策倒没有提出这样的要求,他有三个条件:一是宣布袁绍罪名,二是立国,三是拜其父孙坚为交州牧,除了最后一条,并未超出陛下的要求。”
  天子冷笑一声:“交州牧?他的反应倒是快得很啊,交州刚出了事,他就想要交州了。”
  刘晔笑道:“陛下所言甚是,这孙策简直是狡如狐,贪如狼,见机而作,不俟终日。”
  天子目光微闪,有些诧异于刘晔的反应。他欲言又止,起步上殿,赐刘晔入座。刘晔将刚收到的赵温急件递了上来,天子展开,看了一遍,眉梢跟着颤了两下。孙策起程去了青徐,将谈判的事情全权委托给张纮,赵温跟着张纮正在赶回南阳的路上。赵温用六百里回急传递消息,除了通报孙策的底线之外只有一个建议:希望天子慎重考虑,左传云唯名与器不可以假人,这名分一旦给了孙策,孙策名正言顺的控制了五州,以后再想要回来可就难了。
  “这赵温还真是迂腐。”天子将赵温的书信扔在案上,不满的哼了一声。“他去之前不是说得很明白了吗,为什么还要来回折腾,浪费时间。”
  刘晔躬身道:“陛下,臣以为赵温处理得倒还算妥贴。既然孙策的要求并未超出陛下的诏书范围,达成协议是迟早的事。但孙策将此事托付给张纮,自己率部北上,如果赵温急于达成协议,岂不是让孙策轻视朝廷,更不以朝廷为意?”
  天子苦笑。“难道这样,孙策心里就有朝廷了?”
  “陛下,孙策虽然力强,但他并不没有强到能横扫天下的地步。陛下固不能讨他,他也无法进攻关中,达成协议不仅对朝廷有利,对他更有利。陛下急,他就不急。陛下不急,他就要急了。”
  “他急什么?”
  “陛下,幽州、交州同时出事,孙策去青徐,只怕意在幽州,孙坚又要去交州,一南一北,同时开战,即使孙策手握五州也会力不从心。此时此刻,他岂敢与朝廷交恶?”
  天子眉心微蹙,沉吟了片刻。“你是说,他是欲擒之,故纵之?”
  “陛下圣明。”
  天子挺身而起,看了刘晔一眼,脸上露出笑容,有些抑制不住的兴奋,来回踱了两步,又快步走到刘晔面前。“子扬,你说,他会不会轻敌躁进,亲自跨海击幽州?”
  “现在还不好说,只有说有这个可能,而且可能性并不大。孙策虽年轻,却颇能隐忍,甚于其父孙坚。如此重大举措,他不会不慎重。”刘晔再拜,脸上也露出难得一见的笑容。“如果他只是坐镇青徐,遥望幽州,形势尚不至于失控。如果孙坚去了交州,而他本人又踏上了幽州,形势如何发展,恐怕就不由他了。不管是南是北,只要有一处受挫,他就可能大伤元气。当年秦始皇挟平定天下之威,北使蒙恬驱胡,南使任嚣、赵佗平越,尚且蒙受重大损失,致使天下崩解,孙策初定五州,腹心未安,就南越岭而征交州,北跨海而征幽州,岂能不败?”
  刘晔随即为天子分析了一下情况。孙策坐拥五州,的确拥有较多的钱粮财赋,但他的财赋依然不足以同时支持两个战场。交州是越人,幽州是胡人,这些人都是蛮夷,他们作战没什么成本,就是一条命而已。况且他们本土作战,战败将失去存身之地,没有后路可退,所以一定会不惜代价与孙坚、孙策纠缠。而孙策则不然,千里远征,后勤辎重的消耗会很大,如果有伤亡,将士的抚恤也是一笔沉重的负担。官渡一战就让他背负了十多亿的债务,同时征交州、幽州的消耗将数倍于此,即使是孙策也承受不起。
  所以,现在要担心的不是孙策抢占交州、幽州,而是他引而不发,以势迫人。如果能将计就计,想办法诱他付诸行动,只要战事一起,他就顾不上朝廷了,甚至还要稳住朝廷,朝廷也就有了喘息的机会。
  天子反复权衡,越想越觉得刘晔说得有理。他眼神闪烁,嘴角挑起一丝抑制不住的笑意。“要不……效刘虞故事,许他节制七州?”
  刘晔笑道:“陛下圣明。不过,臣以为这个诱饵还不够香甜,未必能诱他入彀。”
  天子忍俊不禁。“那你说说,什么样的诱饵能够让他动心?”
  “陛下,孙策不是要立国么?立国也分很多种,封侯也是立国,但孙策显然意不在此,他要的是封王。可是异姓封王有违本朝制度,就连他自己也知道不太可能,所以只说要立国,并没有明确提出要封王。臣以为,可以朝中老臣反对为由,先封他为公,再与他谈判,若他能为朝廷讨平幽州,就封他为王。”
  天子眼珠转了转。“他会答应吗?”
  “陛下,五州富庶,唯缺战马,孙策取幽州是为了战马。如今幽州已乱,袁谭虎视眈眈,孙策绝不希望袁谭控制幽州,即使没有封王的许诺,他也会全力以赴。若能因此封王,对他而言是火上浇油,锦上添花,更难推却。纵使不成,于陛下又有何害?三五月后,凉州世家、羌族首领与朝廷联姻已成,羌人内迁关中,关中安定,陛下进可耀兵关东,退可闭关自守,静观时变,孙策能奈陛下何?”
第1709章
旧事重提
  马超提着刀,出了大殿,摸着刀环,想着只剩下一尺余的残刃该怎么处理,懊丧不已,犹豫着要不要找妹妹马云禄再讨一口。不过一想马云禄当初就提醒他不要佩着这口刀在天子面前晃悠,免得天子不悦,他又不好意思开口相求。一念及此,他心里就更不是滋味。
  当初为什么没和孙策联姻,偏偏一时口滑,嫁给了庞德?
  马超正想着,前面走来两个虎贲郎,一边走一边说话,见马超身着羽林中郎将的官服,两人停下,让在一旁,拱手施礼。马超也没在意,匆匆点了点头,也没说话,大步向前走。走了两步,忽然听到身后两人轻笑,一人说道:“且,看他还能得意几时。”马超心中一惊,停住脚步,回头看了一眼。
  那两人只顾着向前走,也没往身后看,只当马超走远了,继续说笑,一个说道:“仲举,你可别这么说,他如今圣眷正隆,可得罪不起。”
  “你是说取公主么?如今凉州娶公主的又不是他一个,我郭家也有公主,放眼整个凉州,迎娶公主的比比皆是,马家又算什么?一个被招安的叛将罢了……”
  马超听得恼火,喝了一声:“嘿!”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72/133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