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行三国(三国小霸王)(校对)第79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96/1332

  孙策转头和郭嘉嘀咕了几句,点点头。“既然如此,那我就再等等。请臧府君为我转告袁谭,我想和他面谈。一年不见,颇为想念。如果能免起刀兵,诚我之愿也。”
  “我一定转告。”
  ……
  章武。
  袁谭站在城门楼上,看着远处的地平线,拍了拍栏杆。他回头看了一眼,正准备说话,却见沮授坐在楼内,靠着窗户打盹,不禁轻叹一声,又闭上了嘴巴。夏日炎炎,人容易犯困,尤其是这些天沮授太累了,他实在不忍心打搅他。
  袁谭走到沮授对面坐下,拿起一部书翻看起来。这是一部诗集,是张纮、杨修的唱和诗文,时间不算太久,诗是去年十月间写的,今年三月间印行,如今已经传到冀州。主记陈琳是张纮的同郡,对这部诗集非常喜欢,逢人便说,袁谭便命人找了一本来读。
  袁谭不太懂诗,他知道这诗写得不错,但好在哪儿,他不是很清楚。他关心的是另一点,孙策公开印书工艺之后,中原出现了很多印书坊,也印行了大量的书籍,既有儒家经传,也有诗赋,更多的是荒诞不经的传奇小说,家长里短的杂事,最流行的一部书是邯郸淳编的《笑林》,言语通俗,故事有趣,读之令人捧腹。听说销量甚佳,有书坊预订了第二部,润笔十金。
  对袁谭来说,十金不算多,可是对普通人来说,这却不是一个小数目,足供一家人一年温饱有余。有不少读书人心动得很,或是闭门造车,或是四出采风,打算编一些类似的。冀州印书坊还没有这样的业务,大多数人都会把稿子卖到河南去,有的人干脆去那里游学。
  这是人才外流的征兆,袁谭为些很担心。他也想在冀州开设印书坊,但冀州纸的质量无法满足印书工艺的要求,如果大量开设印书坊,势必要从孙策治下购买大量的纸,等于是替孙策赚钱,连带着让曹昂也从中捞了一笔,冀州所得反而有限。
  想学都学不了啊。袁谭越想越揪心,不由得又叹了一口气。
  沮授睁开了眼睛,打量着愁容满面的袁谭,慢慢坐直身体。“使君又为何事忧愁?”他看了一眼袁谭手中的诗集,笑道:“因为弘农杨家?”
  袁谭苦笑一声。弘农杨家也是他担心的问题之一。杨彪接受孙策的邀请,留在太湖著书,又召集杨家故吏前去太湖,就连冀州都有人收到了邀请。这对人心是一个不小的影响。
  “使君不必过虑。”沮授安慰道:“弘农杨氏四世三公,的确有很大的影响力,但杨家以经学传家,又以正道选才,连暗室受金都不肯,这样的人不会是趋火附势之辈,赴约的也大多是去做学问。孙策虽用杨彪,却未必愿意看着杨家自成派系,他暂时不太可能让杨家故吏布列州郡。至于做学问,杨彪的名气如何能与郑玄相提并论?人知其不足,方才求之若渴。孙策吸引那么多人去太湖不过是因为孙家出身卑微,名望不足,才不惜重金留下杨彪,欲借杨彪之名望扬名士林。从长远看,的确有利舆论,从短期看,却未免操之过急,甚至是得不偿失。”
  “哦?”袁谭不解地看着沮授。“公与,这是为何?”
  沮授笑笑。“使君还记得董卓入朝,大肆招揽名士是什么结果吗?”
  袁谭眼神闪烁,若有所思。“公与的意思是说,孙策会步董卓后尘,先亲而后仇?”
  “这倒不会,孙策毕竟不是董卓,他只会让这些名士做做学问,不会让这些名士掌权。”沮授摇摇头。“但养名士需要花钱,董卓可以去抢,可以去掘帝陵,孙策却无处可掘,他用的钱都是赋税。我听说一个木学堂祭酒等同于二千石,那供养一个饱读经诗的学者该花多少钱?孙策纵使再富,也未必承受得起这么大的开销。”
  沮授沉默了片刻,冷笑一声。“他跨海而来,途经辽东,我想他很可能对辽东有意。如果是这样的话,许子远应该会有用武之地。四面出击,孙策太急了,有轻敌躁进之嫌,这是使君的机会。”
第1752章
放下
  袁谭原则上同意沮授的看法。孙策最近四面出击,的确有躁进的嫌疑。他缺少战马,取辽东的动机很强烈,可是在西线胜负未定,孙坚又远赴交州的情况下再进取辽东,即使孙策治下人口多、财赋充足也难免捉襟见肘。且以南攻北,江东子弟兵能否适应幽州的寒冷气候也是一个大问题。
  沮授早就料到了这一点,提前做了准备,安排许攸去了辽东。
  但袁谭并不觉得这会是一个机会。与沮授相比,他不仅与孙策正面交锋过,还在平舆做了半年俘虏,对孙策治下的情况有切身体会。就算孙策受挫,一时会有些困难,形势却不可能出现根本性的逆转。双方的实力差距太大了,一州岂能与五州对抗?更何况他已经身不由己,能不能战,并不是他说了算,关键要看冀州世家愿不愿战。
  见袁谭兴致不高,沮授心里有些失落,却没有说什么。他知道袁谭最近压力比较大,朝廷宣布袁绍矫诏,袁谭不仅要面对看得见的对手,还要很多看不见的敌人,被迫向朝廷称臣虽然能解决道义问题,却又不得不从本来就很紧张的钱粮中割出一部分送给朝廷,对冀州来说伤害很大,怨言不少。
  如果不是他和田丰从中斡旋,这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可是对袁谭而言,这何尝不是一种无形的威胁。
  两人相对沉默,只有城外树上的蝉声高亢。
  不知过了多久,脚步声响起,臧洪大步走了进来,躬身施礼。他满头大汗,身上的战甲、战袍已经脱了,只穿着单衣,即使如此,他也浑身是汗。袁谭站起,拿起布巾,在一旁的水盆里浸了,拧得半干,透给臧洪。
  “子源,擦擦汗。”
  “谢使君。”臧洪接过,扯开衣领,迅速擦了几下。这天气实在太热了,太阳像火炉一样晒人,为了让孙策知道他们严阵以待,他不得不全副武装的去见孙策,这衣裳都湿了几次,可惜不仅没吓住孙策,反而被郭嘉嘲讽了一番,着实有些失策。早知如此,还不如轻装上阵来得从容一些。
  “子源,见到孙策了?”沮授问道,将一杯冷茶推了过来。
  “见到了。”臧洪入座,端起茶杯一饮而尽,润了润快要冒烟的嗓子,这才把情况说了一遍,就连他被郭嘉奚落的事都没有漏过。袁谭和沮授听了,相视而笑。臧洪虽然被郭嘉损了一顿,但孙策的态度还是非常客气了,说明派臧洪去的确是个明智的选择。
  最让他们高兴的还是孙策的态度。孙策显然无意发动战事,只是想恢复之前的疆界而已,甚至退一步说,只要理由充分,他甚至愿意维持现状。有了这一点,他们心里就有了底。把涿郡吐出来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能不交战,那当然是最好的。万一战事不可避免,能让孙策置事外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单独面对刘备,袁谭的胜算要大得多。
  “使君,孙策约你见面,你……”
  “当然要见。”袁谭不假思索。“他都这么远的赶来了,我如果不见,岂不失礼。”
  沮授笑着点点头。“使君所言甚是,我们不能弱了气势。那我们安排一下,让子源率部为你壮壮声势……”
  袁谭抬起手,打断了沮授。“公与,吴侯不是那种人。天气炎热,不用劳动将士,我去去便来。”
  沮授勃然变色,厉声阻止。“这怎么行?万万不可。”
  袁谭笑了,伸手按住沮授肩膀。“公与稍安勿躁。我与吴侯亦敌亦友,深知吴侯禀性。匹马相会,那就是朋友。他待朋友一向真诚。如果是率大军前去,那就成了敌手。他待敌手可没什么好客气的。再者,他需要我和刘备互相牵制,绝不会在这时候取我性命,便宜了刘备。”
  “可是……”
  “没什么可是,刘备敢见,我不敢见吗?”袁谭拍拍沮授的肩膀,不容置疑。“就这么定了。”
  见袁谭坚持,又自信满满,沮授一时无计,只好点头答应。
  ……
  袁谭头戴皮弁,身穿单衣,配上略显消瘦的面容,修长的身材,步履如风,飘逸中自带三分忧郁。
  孙策赤脚站在沙滩上,看着袁谭快步走来,朗声笑道:“经年不见,显思兄越发英华内敛了,令人自惭形秽。”
  袁谭快步来到孙策面前,拱手施礼,一揖到底,含笑道:“涸辙之鲋,如何敢与在渊之龙相提并论。君侯此言,谭愧不敢当。”
  郭嘉笑道:“既知吴侯乃在渊之龙,使君莫不是前来称臣?”
  孙策微怔,想了想,才明白过来。袁谭说他在渊之龙既是指他趁船跨海天赐而来,也有说他离九五之尊只差一步的意思。不管这是恭维还是陷阱,总之他不能默认,否则难免给人轻狂之感。
  袁谭笑道:“祭酒说迟了一步,我刚刚已经向长安天子称臣,暂时还不能易帜,否则岂不成了朝汉暮吴的小人?不过这一天想必也不会太久,我虽然不如祭酒慧眼明辨,却也对吴侯充满信心,只可惜身不由己,不得附吴侯骥尾。”
  孙策大笑道:“行了,行了,你知道我读书少,就不要在这儿斗机锋了。过来喝酒、吃肉。”
  袁谭也笑了,与孙策挽臂而行,沙滩上已经摆好了烧烤的用具,新鲜的海鲜,冰镇好的饮料和酒。木炭烧得正好,孙翊、甘宁等人站在一旁,有的烤肉,有的喝酒,正说得开心,见袁谭走过来,有的上前见礼,有的点头致意,煞是热闹。孙策将袁谭拉到遮阳伞下。袁谭以朋友之礼见,所以他也没有拿出长公主的青盖伞来撑门面,用的是普通的帷盖。
  两人入座,是两张孙策按照前世沙滩椅的样式制作的新式坐具,袁谭很是新奇,在上面试了试。孙策献宝似的演示了一下折叠收拢的方法,袁谭见了,连连点头。“此物形似胡坐,却更加舒适了。”
  “那当然,要的就是舒适。”孙策顺手一指。“你看,很受欢迎的。”
  袁谭举目一看,见沙滩上到处都是各种颜色的遮阳伞,伞下大多都有一两张这种样式的沙滩椅,有的上面躺着人,有的上面却只有衣物。大海上随处可见劈波斩浪的矫健身影,沙滩上有不少人走动,有的正向大海奔去,有的却浑身是水,刚刚从海里上来,但他们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大呼小叫,呼朋唤友,一派欢乐景像。
  “君侯离家万里,这些将士就不想家?”
  “家随时都可以回,开眼界的机会却未必天天有。这些大多是年轻人,思乡之情还不重,好奇之心却很强,从江南来到河北,很多人又是生平第一次横跨大海,兴奋还没兴奋过来呢,哪有时间想家?”
  “君侯横跨大海,在海中几日?”
  “最长的一次是五日。”孙策挥了挥手臂。“四面全是海水,看不到一点陆地,只能根据太阳、星辰的位置来判断自己有没有迷失方向。不过那几天,我们看到了很多内陆河流中永远看不到的珍物,几乎每一种都让我们大开眼界,味道也不错,待会儿请你尝尝。”
  孙策说着,招呼人取一些烤好的海鲜来,又递过一瓶果饮。果饮是在冰里镇着的,入手凉爽,喝一口,暑气全消。时间不长,朱然端来一盘烤好的大虾,诸葛亮则取来几条烤好的鱼。孙策热情的招呼袁谭品尝。袁谭倒也不拒绝,拿起来就吃,尝了两口,便挑起大拇指连声称赞。
  “好,好,这味道好。”
  “得知显思将至,我特地派人入海打捞的,清晨刚到,绝对新鲜。”
  “感激不尽,感激不尽。”袁谭哈哈大笑,三两口将一条鱼吃完,又喝了一口果浆,一抹嘴,感慨不已。“早知如此,我当初就不回冀州了,白白费了三千金,却换了一身不自由。”
  孙策躺在沙滩椅上,呷着酒,笑道:“怎么,你这冀州牧做得不舒服?”
  “我舒服不舒服,君侯应该比我更清楚吧。”袁谭卷起袖子,拿起一对大虾,为了避免油滴到衣摆上,他尽可能将身体前倾,又将两腿岔开。如果被礼学之士看到难免会骂他失礼,可是在这一群烧烤、喝酒的人群中却自有一番不羁。他用手撕下虾头,剥去虾壳,将大块虾肉塞进嘴里,大块朵颐,吃得津津有味。
  孙策笑眯眯地看着袁谭。他觉得眼前的袁谭很有意思,明明是世家子弟出身,却比刘备更洒脱,更放得开。这当然和他曾经被俘有关,但也说明了人是可以改变的,只看你有没有那样的机缘。像袁谭这种含着金钥匙出生,然后又经历了各种磨难,最后战败被俘,落到人生最低谷,当他再次爬起来的时候,自有一番普通人无法理解的豁达,反倒是刘备那样从来没有发达过的人会汲汲于富贵。
  “显思,你这话说得我有点过意不去啊。”孙策笑眯眯地说道:“你要是还愿意做俘虏,我可以再俘虏你一次,反正葛陂旁的那个小院还给你留着呢。”
  袁谭咽下嘴里的虾,从一旁的扶手上拿起布巾抹了抹嘴,又细心地擦着手上的油脂。“我倒是不反对。正相反,我等这一天可是等了很久了。只不过以君侯的为人,想必不会现在俘虏我。若说是在战场,我又觉得你未必有和我决战的勇气。”
第1753章
佛系袁谭
  孙策很惊讶,从沙滩椅上坐了起来,歪着头,来回打量着袁谭,嘴角带笑。
  袁谭开始还很镇静,被孙策来回看了两眼,便有些不自在起来,伸手摸摸嘴角。“我脸上……有油?”
  “脸上没油。”孙策笑了两声,又躺了回去,举了举手中的酒杯。“心里有没有油,我可就不清楚了。”
  袁谭没听过“猪油蒙了心”这句俗话,但他听得出孙策的调侃之意,正准备再反驳几句,孙策又道:“好吃你就多吃点,就算你出自四世三公,尝过很多山珍海味,但这种味道你应该没见过。你仔细品品,是不是有些不一样?”
  袁谭咂摸了一下,觉得这烤鱼烤吓的味道的确有些特别,以前没尝过。他正在想该是什么佐料,忽然一惊,顿时失笑,调侃道:“君侯虽然还没称王,这一式左顾右盼却使得漂亮。”
  孙策斜睨了袁谭一眼。“行啦,你是我辛辛苦苦救出来的,若是气得你投海自尽,岂不是白忙一场。口舌之争这种事以后还是由沮授来吧,哪怕是何伯求也行,这不是你的长项,勉强行之只会自取其辱。”
  袁谭眼神微闪。“在君侯眼中,我就这么不堪一击?”
  “不,你不是不堪一击,你是不够无耻。辩论这种事并不仅仅在于口才,更在于谁能颠倒黑白、指鹿为马,你做不到,当然,我也做不到,所以我只会干一件事:我用事实来说话。有位伟人说过,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实践。我不在乎你怎么说的,我只在乎你是怎么做的。”
  孙策转过头,笑眯眯地看着袁谭。“你肯定我现在不敢和你开战吗?”
  袁谭被孙策看得心里一紧,正准备回答,话到嘴边,又有些犹豫。他和沮授反复商量,认定孙策现在决战的可能性不大,因为他胜算不大,甚至可能后力不继,反给了朝廷反扑的机会。但他们也不得承认,胜算不大,不代表一点机会也没有。如果孙策发动曹昂、张燕、贾诩和刘备诸方力量,从四面发起攻击,冀州很可能面临灭顶之灾。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96/133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