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行三国(三国小霸王)(校对)第81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11/1332

  孙策随即让军谋处解释作战方案。这次作战以沓氏城为中心,但范围却不仅仅局限于沓氏城,还包括沓氏城北四十里的两个要塞。这两个要塞是沓氏县向北直至襄平的要道,原本由凌操派人把守,用以阻击从襄平方面来的援兵,不料公孙度虚晃一枪,派骑兵迂回奔袭,凌操措手不及,只好将这两个要塞放弃,退守沓氏城。
  如今孙策要与公孙度决战,自然要先将这两个要塞控制在手中,以免襄平方向再有援军赶到。
  要塞易守难攻,又不能不攻,不仅要攻,还要控制好节奏,尽可能减少伤亡。伤亡太大,不仅影响士气,还会直接影响其后的决战。如果能顺利攻下要塞,并且将伤亡控制在预定的范围内,则不仅可以实现战术目标,切断公孙度的退路和粮道,还能重挫公孙度的自信。
  公孙度数年间横扫辽东无敌手,他是有几分自负的,是个标准的强人,这样的人一旦自信被动摇,崩溃的可能性大增。军谋处以郭嘉为首,针对公孙度近几年的战事做了分析,针对他的性格制定战术方案,先取要塞就是其中一项。
  郭嘉之前就通过麋竺等人收集信息,对这两个要塞的地形有比较详尽的了解,凌操也因此顺利得手,现在再攻,地形上并没有什么陌生之处,军谋处甚至做出了简略的沙盘,让人一目了然。如果说有麻烦,那就是凌操刚刚构建的工事,公孙度来得太久,凌操紧急撤退之计虽然下令焚毁,但肯定烧得不干劲。至于公孙度的部下能恢复几成,那就要到现场再看了。郭嘉已经派出斥候打探,随时修正。
  第一个目标是虎跃塞,位于沓氏城西北四十余里的七虎岭上,是由北而来的第一个要塞。此塞虽不大,却极险要,建于两岭之间,难以攀越,仅有一条宽不过丈余的小道,穿塞而过。
  地势狭窄,兵力铺展不开,正是易守难攻的绝佳之地。但限制进攻方的同时,防守方的兵力也受到了限制,只能容两百余人,对以精兵为主的孙策来说,这反而是一个理想的目标。
  甘宁抢到了首战的机会,不敢有丝毫大意。他上次曾参与夺取沓氏的战斗,却没有到虎跃塞,这次战斗于他而言是一个全新的任务,所以问得非常仔细。在反复推演结果后,他向孙策提出,希望能安排二十名甲等射手提供支援。在这种地形作战,一个甲等射手能抵得上十名普通弓弩手,形成有威胁的远程压制,充分发挥精锐的优势。
  孙策欣然同意。他让强弩都尉谢宽挑选人手配合甘宁出战,尽可能安排甲等一级、二级射手出战,不足的以三级射手补齐,为了预防万一,又让许禇安排四十名虎士保护射手。
  甘宁感激不尽,更不敢大意。甲等射手是射手中的佼佼者,孙策麾下的甲等射手总共不过百余名,都是射手营的中坚力量,他提出要二十人助阵,是预留了讨价还价空间的,没想到孙策一口答应了,而且安排最好的射手,连保护的人选都不用他操心。这可省了他不少心,这么多甲等射手助阵,他等于凭空多出一曲精锐。狙击是射手营特有的训练项目,有很多专业技能是普通弓弩手不能企及的。
  与孙策商定作战方案后,甘宁又不放心,与谢宽一起赶到虎跃塞,就近查看地形。
  谢宽攀上山坡,亲自勘察地形,确定了二十名射手的位置,为他们配备合适的弓弩,连风向、视线都考虑到位,写了满满几页纸。甘宁看不懂那些标记,心里却美滋滋的。有了这些甲等射手的帮助,虎跃塞已经有一半入手了。
  ……
  虎跃塞外出现孙策斥候的消息很快传到了公孙度的耳中。
  公孙度看完报告,将信将疑。他觉得这可能是孙策的疑兵,攻取虎跃塞是假,勘查虎跃塞北的地形,借机劫取粮草是真。为了突然性,他来得很匆忙,随身携带的粮食有限,最多只能支持半个月,后续的粮食即将送到。五万步骑的粮草不是一个小数目,孙策可能已经收到了相关的消息,劫粮的可能性非常大。
  相比之下,攻取要塞反倒是最不可能的事。且不说虎跃塞易守难攻,就算孙策拿下,与沓氏城之间还有一个更难攻的要塞。要攻取这两个要塞,孙策至少要一个月时间打造军械,还要付出数倍甚至数十倍的伤亡,甚至可能付出伤亡也攻不下来。
  许攸也觉得可能性不大,这个办法太笨拙了,不像是孙策的风格。他建议公孙度提醒押运粮草的部将公孙模,让他千万小心,尤其是不能暴露隐藏在暗中的骑兵,哪怕慢一点都没关系。孙策做事谨慎,他麾下的斥候营也很精练,郭嘉尤其擅长从蛛丝马迹中发现破绽,如果他觉察到了公孙模准备好的暗招,计划可能会落空。
  公孙度依计行事,还不放心,又安排两千亲卫骑去接应,以防意外。
第1779章
致命错误
  秋风猎猎,战鼓声声。
  虎跃塞都尉杨祈一手扶着战刀,一手扶着城垛,眼神阴郁。
  一队甲士在塞外的山路上集结,人数不算太多,也就五六百人,山路狭窄,容不下太多的人。这些甲士身材并不算特别高大,但身形矫健,行动也很整齐,虽然地窄人多,却听不到太多的声音,每个人都很安静。他们的甲胄很精密,不仅保护前胸后背,连胳膊和大腿都有保护,最与众不同的是头盔,他们的头盔不是用甲片连缀起来的,而是一个整体。
  塞上的将士发出羡慕的惊呼声,且不说这些甲胄的形式,仅是人人披甲就足以让他们眼红了。辽东的匠人有限,铁甲难得,以虎跃塞的关键地位也无法做到人人披铁铠,有些士卒只能以皮革为甲。
  久闻江东军军械精良,今日一见,果然大开眼界。
  不过杨祈并不担心。再好的铠甲也挡不住弓弩的近距离射击,当这些甲士低近三十步以内,蹶张弩能将他们连人带甲射个对穿。十步以内,即使是最普通的弓也能射穿铁铠,对方有盾牌也无济于事。踩着云梯向上爬时,没有人可以防护周全,举着盾牌防箭和举着刀砍杀,两者只能选一。
  再好的铠甲也不过是战利品而已。想到这儿,杨祈忽然有些兴奋起来。
  “都尉,你看。”一个士卒忽然指着西侧的山坡,大声说道。
  杨祈沿着他的手看去,只见一个人影小心翼翼地从山崖上爬了下来。崖上怪石嶙峋,根本无路可走,他走得非常小心,几乎是在挪动。很快,杨祈又发现了第二个,第三个,两侧都有,位置散乱,看不出什么规律,如果一定说有规律,那就是他们离城墙都比较远,最近的也在百步之外。
  这么远的距离,就算强弩能够射及,命中率也会非常低,而且人数有限,形成不了真正的威胁。
  大概过了一顿饭的功夫,那些人都在山坡上站定,又有人从上面用绳索掉下一些东西,看起来是弩和箭矢。不出杨祈所料,这些人都是弩手,从弩的大小来判断,应该是军中常见的三石弩、四石弩,这些弩的确可以射到城上,但劲力不足,未必能射穿甲胄,只能对付一些穿皮甲或者干脆没有穿甲的士卒。
  杨祈估算了一下距离,放弃了用强弩进行射击的打算。那些人很谨慎,利用山岩掩护身体,只露出很少的身体,即使是强弩也无法保证命中率,反倒会浪费宝贵的箭矢。
  小心些便是了。如果他们企图靠近,再用弓弩齐射来阻击,或者干脆派一些步卒去驱赶。
  崖上的射手到位,城下列队的步卒开始行动,一些刀盾手先赶了上来。他们举着明显加厚加宽的大盾,两两一组,在山路的两侧立阵,中间留下不到五尺宽的路,只能供一人通过。他们互相配合,一人扶着大盾,另一人用大锤猛击大盾的上缘,轰轰几声响,大盾的下缘居然陷进了土中。杨祈凝神细看,这才发现些大盾背后似乎立着大架,底端削尖,可以楔入土中。如此一来,大盾就不需要人扶持也可以自行立住。
  “这些中原人还真是想得出呢。”杨祈不禁暗自称赞。这的确是个好办法,至少可以节省一些空间,多安排一些弓弩手。
  一组大盾立好,另一组跟上,向前两步,十余组之后,这些大盾便逼近百步以内,还有继续向前延伸的迹象。杨祈不敢大意,命令弓弩手射击,进行阻击。那些刀盾手非常谨慎,将自己严严实实地藏在大盾后面,城上射下的箭不是射在大盾上,就是从他们头顶飞过,偶尔有箭矢射在他们的头盔或者甲胄上也只是溅出一串火星,并不能射穿。
  盾阵继续向前延伸,已经进入八十步以内。
  杨祈看了一会,皱起了眉,叫来几个弩手,让他们用三石弩齐射。弩手们扣动弩机,箭矢飞驰而去,一个正在挥锤的甲士被射中一箭,身影消失在盾牌之后。杨祈死死盯着,眼睛眨也不眨,连呼啸都屏住了。过了一会儿,那名甲士又站了起来,用力挥舞大锤,一下又一下的猛击,将盾牌立好。从他刚劲有力的动作来看,他就算受伤也不会太重。
  杨祈暗叫不妙。从那些甲士的身形和动作来看,他们并没有穿重铠,所穿的铠甲也不比普通的甲重多少,在八十步的距离,三石弩应该是可以射穿,如今那甲士被射中却没有丧失战力,要么是他很勇猛,要么是他的铠甲防护能力超出预期,三石弩也没未能射穿。
  江东军的甲胄这么好吗?杨祈心中升起一阵强烈的不安。
  盾阵继续向前,一直逼到城外三十步才停住。除了靠得最近的三排盾阵之后,后面盾阵中的甲士都退了下去,接着便有强弓手举着小盾掩护,鱼贯进入盾牌。杨祈虽然命令弓弩手齐射,但大部分箭矢都被大盾挡住,没能射中那些强弓手。
  城下战鼓声大作,一阵甲士奔了出来,他们没有带盾牌,身形也比刚才的甲士臃肿一些,五人一组,将云楼举在头顶,穿过盾阵,向城下奔来,虽然不是很快,脚步却非常坚定。杨祈一看他们臃肿的身形,就知道他们穿了重铠,这些人就是攻城的勇士。一旦到了城下,竖起云梯,他们就会直接附城了。
  杨祈厉声下令,弓弩齐射。
  盾阵中的强弓手突然起身,拉开强弓,一枝鸣镝箭发出刺耳的利啸,冲上天空,扑上城头。
  杨祈不敢怠慢,喝令部下举盾,遮蔽即将射到的箭雨。
  话音刚落,耳畔突然数声厉啸,几枝羽箭飞驰而至,杨祈身边的传令兵身中两箭,闷哼着倒地。杨祈还没反应过来,又有箭矢射到。
  “都尉小心!”有亲卫大吼着,冲到杨祈身边,用盾牌护住杨祈。盾牌刚刚举起,便听到被箭矢射中发出的闷响。杨祈心中一寒,扭着头,向两侧的山崖上看上去。
  他的直觉没错,这些箭不是从要塞下面的盾牌中射出来的,而是从两侧山崖上射来的。那些箭手正伏在岩石之间不停的射击,射速虽然不是很快,却极其精准,一会儿时间,杨祈的头顶上就响了两箭,声音沉闷,力道极强,如果不是有盾牌护着,杨祈难免中箭。
  孙策麾下哪来这么多神箭手?杨祈大吃一惊,他觉得这些箭手简直可以和草原上的射雕手相提并论,隔着超过百步的距离还有十中五六的精准度,如果出现一两个,他还可以理解,但同时出现十几个,大出他的意料。
  耳畔惨叫声接连响起,杨祈听得清楚,从方位来判断,应该是负责强弩的强弩手被射中了。
  惨叫声此起彼伏,几名强弩手先后被射杀,对方非常有耐心,每次都是三四人瞄着同一个目标,就像约好了似的,杨祈实在无法理解他们是如何联络的。要塞上的强弩手完全没料到对方能射得这么准,伤亡惨重。强弩手被重创之后,又有普通弩手开始中箭,城上一片大乱。
  “注意隐蔽,注意隐蔽!”杨祈急得大呼,却没几个人响应。
  “嗖嗖嗖,嗖嗖嗖!”盾阵中的强弓手抓住机会,开始急射。他们站在大盾之后,只露出半张脸,手中的强弓连续射击,形成一阵密集的箭幕,扑向天空,又转身射向要塞,射向要塞上乱作一团的士卒。
  “噗噗噗!噗噗噗!”箭矢入体声不绝于耳,一个又一个将士倒下,发出痛苦的哀嚎。一个将士滚到了杨祈面前,抽搐了两下便不动了,一支羽箭射穿了他的皮甲,从前心入,从后心出,三棱形的破甲箭头从后背露了出来,鲜血沿着箭杆往下滴,箭头上的鲜血也迅速敛去,露出寒光。
  杨祈惊骇不已。对方的配合简直太默契了,重甲士准备强攻,盾阵中的强弓手进行反制,山崖上的射手进行精准射击,两百余人的行动在一瞬间完成,连一点喘息的机会都没有。尤其是山崖上的射手,在百步外发射,不仅力道强劲,而且精准过人,一下子射杀了城上的数名强弩手,更打断了城上的节奏,为强弓手的覆盖式打击创造了绝佳的机会。
  接下来,就该重甲士登城了。杨祈猜到了结果,却无法阻止。至少有五张弩瞄准了他,连续不断的射击,让他无法正常指挥。从箭矢射中盾牌的声音来看,这些弩绝不是他以为的三石弩、四石弩,至少是六石弩,只有如此强弩,才能在百步外还有如此劲道。
  江东军的装备比他估计的还要好,他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
  在重甲士奔到城下,竖起云梯的短短十余息内,山崖上的射手每个射出了至少五枝箭,杀死杀伤超过三十人,不是强弩手便是临阵指挥的军侯、都伯,虽然人不是很多,却将城上的指挥体系摧毁大半,而盾阵中的强弓手则射出了近千枝羽箭,不分清红皂白,将城上的有生力量摧毁大半。
  甘宁一手缠着铁链,一手提着战刀,登上城头,目光一扫,笑骂道:“不愧是主公的心肝宝贝,这些甲等射手太值了。”他随即眼睛一瞪,大吼一声:“杀!一个不留!”
第1780章
匪夷所思
  身披重铠的甲士以什为单位,分作三路,两路沿城墙左右展开,一路奔下城去,准备打开城门。
  城下守护城门的一队辽东军将士只听到战鼓声、箭矢破风声和惨叫声,知道情况不妙,却不知道要塞已被攻破,忽然看到一群陌生的重甲士杀气腾腾地奔下来城,大惊失色,队率刚准备上前问话,两名重甲士拔步飞分,左右包抄而至,刀光一闪,队率就被砍倒在地,身首异处。
  辽东军大乱,有的转身要逃,有的鼓噪而前,但这些都没有影响重甲士的行动,他们五人一组,双手持刀,大砍大杀,长刀飞舞,鲜血喷溅,转眼便砍倒数人,剩下的也被逼到城门中,挤成一团,瑟瑟发抖。
  十名重甲士也不说话,你进我退,我进你退,进退有序,却又将城门堵得严严实实,无视辽东军哭喊或反抗,无情的砍杀。
  盾碎,矛断,人亡。
  惨叫声接二连三的响起,五十名辽东军士卒一个接一个的倒在血泊之中。虽然也有人鼓起勇气,怒吼着冲上去前,但孤勇不可恃,面对配合默契的重甲士,他们几乎没有造成任何实质性的伤害。即使偶尔刺中、砍中重甲士,也不过是溅起一溜火星而已,根本挡不住这些身披重铠的勇士前进的步伐。
  “朴虎,好了没有?”甘宁一刀割下了杨祈的首级,身体探出城墙,大声骂道:“你们这些龟孙,是不是骨头软了,杀不动人,这么久还没开门?”
  “将军,就好了。”什长朴虎闷声应道,再次冲上前去,杀死挡在城门前的最后两名辽东军士卒,然后几人合力,放下了城门后的横栓,打开了城门。
  等在门外的杨宏提着战刀大步走了进来,一看城门洞里横七竖八,鲜血淋漓的尸体,吓了一跳。“怎么全杀了?”
  扑虎推起面甲,伸手抹了抹脸上的汗水,嘿嘿笑道:“将军吩咐的,一个不留。”
  “一个不留?”杨宏大步走到城门内侧,仰起头,刚要说话,甘宁在城门上戟指大骂。“磨蹭个甚?赶紧去抢门,跑了一个,老子砍了你龟孙。”
  战刀上的鲜血被甩落,正落在杨宏的脸上。杨宏识相的闭上了嘴巴,手中长刀一指。“跟我来!”领着五十名亲卫直扑南门。虎跃塞只有两个城门,堵住南门,避免有溃兵将虎跃塞被攻破的具体情况泄露出去,这是甘宁事先就安排好的战术,为的就是保守战术秘密,为攻取下一个要塞做准备。
  杨祈被甘宁斩杀,军侯、都伯也在第一波打击中或伤或死,辽东军已经没有像样的指挥,一盘散沙,在如狼似虎的甘宁等人面前,他们几乎没有还手之力,不到半个时辰,虎跃塞易手。从杨祈开始,要塞中二百余名将士全部被斩杀,无一活口。
  甘宁立刻派人汇报孙策,并请求继续攻击。在二十名甲等射手的帮助下,虎跃塞来得太容易,连一滴汗都没出,不过瘾。
  ……
  公孙桓率领两千骑兵赶到虎跃塞,赫然发现虎跃塞的战旗已经不是杨祈的战旗,大惊失色。
  在确认虎跃塞已经失守之后,公孙桓吓出一身冷汗,连忙派人回报公孙度。他从沓氏赶到这里,不过一天时间,虎跃塞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是如何失守的,他无法理解,但他很清楚公孙度的脾气,虎跃塞失守,他无法通过虎跃塞,更无法接应即将到达的粮草,这将严重影响接下来的战事,如果公孙度认为是他行军缓慢所致,后果不堪设想,砍了他的首级都有可能。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11/133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