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行三国(三国小霸王)(校对)第81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12/1332

  公孙桓火速后退,连夜退到台山关。他派出骑兵搜罗虎跃塞的溃卒,想从他们口中了解一些具体情况,如果能找到杨祈就更好了,他可以看看虎跃塞为什么会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失守,也好有所准备。但是他失望了,城外别说杨祈,连一个溃卒也没有,杨祈部下的两百多人就全凭空消失了一般。
  公孙桓越想越怕,再次派人给公孙度送信。
  公孙度接到公孙桓的第一个消息,得知虎跃塞失守,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反复盘问送信的斥候,还是觉得不可思议。从他知道孙策可能要攻虎跃塞到虎跃塞失守,前后最多两天时间,孙策是怎么做到的?虎跃塞易守难攻,兵力又无法展开,就算孙策不惜代价,想以多换少,那也需要几天时间,要将塞内的士卒消耗到无法防守才有可能,怎么会在短短的两天时间内失守。
  两天时间,打造攻城器材械都不够,难道孙策早就准备好了?
  公孙度百思不得其解,许攸也无法解释。这明显不合常理,孙策的军械是精良,但他的部下又不会飞,他总不会用抛石机将人直接扔上城吧?
  许攸左思右想,提出一个可能:杨祈会不会被孙策收买了,举塞投降?
  公孙度虽然不愿意承认,但他也觉得非此无法解释虎跃塞的失守。尤其是公孙桓的第二份报告送到时,他便无奈地接受了许攸的意见。如果不是杨祈投降,怎么可能连一个人都没逃出来?就算孙策所部的战力强大,总能派几个送信的吧。
  公孙度大发雷霆,暗自发誓要杀了杨祈全家。虎跃塞的失守让他陷入了被动。不夺回虎跃塞,后续的粮草都进不来,五万大军一旦断粮,将不战自溃。
  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公孙度心里说不出的懊恼,却不能形诸于色。他不想被许攸嘲笑,尤其是发生了这种事的情况下。
  他反复权衡,最后决定派人通知公孙模小心前进,暂时不要靠近虎跃塞,另选道路,哪怕路难走一些,远一些,也不要轻易冒险。虎跃塞易守难攻,想重新夺回来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与此同时,公孙度派兵增援东山关,防止虎跃塞的情况在东山关上演。
  ……
  收到甘宁轻取虎跃塞的消息,孙策也很高兴,击败公孙度的信心又增强了三分。
  他知道夺取虎跃塞是必然的事,但他没想到会这么快,这么轻松。这再一次证明了他之前的判断,公孙度和公孙瓒差不多,因为得不到世家的支持,手下没几个真正能用的人才。他能在辽东迅速打开局面,并不是因为他的团队有多强,而是因为他的对手更弱。
  不管承认与否,知识的传承还是控制在世家、豪强手中,不学有术的天才毕竟是少数。公孙度能有今天也和他的家世和个人际遇脱不开关系。公孙氏本来就是幽州大族,再加上太守公孙琙对他的格外照顾,他才有机会到洛阳开拓眼界。辽东就这么多人口,文化教育都远远不及中原普及。如果说中原寒门只是晋升难,辽东寒门连成才都不是一件易事,就算公孙度礼贤下士,也没多少人可供选择。
  杨祈等人算是矮子里面拔将军,在辽东还算勉强,与甘宁这样的猛人对阵时就不够看了。
  军谋处立刻派出斥候越过虎跃塞,探查东山关附近的形势,很快就发现了公孙桓率领的两千骑兵。在反复推演后,军谋处否决了甘宁进攻东山关的建议,选择正面强攻公孙度的主力。
  取虎跃塞的目的是截断公孙度的粮道,延缓公孙度粮草补给的速度,造成他的军心不稳。现在目的已经达到,没有必要再强攻东山关。东山关离沓氏城很近,公孙度随时可以派兵增援,且东山关的地形与虎跃塞不同,兵力更多,精锐的作用减弱,最后还是要靠强攻。
  既然是正面强攻,攻城不如野战。
  孙策同意了这个方案,派人接替甘宁镇守虎跃塞,将甘宁调回主战场。甘宁屠了虎跃塞,一个活口都没留,不少人对他很有意见,但孙策觉得这种时候不是追究甘宁道德人品的时候,两军对垒,需要这种一往无前的杀意,虎跃塞本来就是军事要塞,并没有平民,甘宁的屠杀有杀俘的嫌疑,但没人能够指证,不必太过计较。
  甘宁欣然同意,带着两百多颗首级回到大营。他对谢宽率领的甲等射手赞不绝口,简直夸上了天,说得谢宽都不好意思了。孙策心里清楚,甘宁可不是愿意让功劳的人,他这么客气一是因为甲等射手的确在夺取虎跃塞时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二是因为虎跃塞的功劳不够大,让给谢宽,甘宁才有理由继续争夺出战的机会。甘宁只是看起来粗猛,实际上他精明着呢。若非如此,怎么可能横行长江这么多年。
  孙策部署任务,将主力分作两部,一部由他亲自指挥,一部由沈友指挥,两部轮番上阵。甘宁划拨在他麾下,并将首战的任务交给了甘宁。甘宁心花怒放,比得了重赏还开心。
  用两天时间打探消息,准备战具,第三天清晨,孙策下达正面强攻的命令,弃舟登岸。
  公孙度也做好了准备,亲自赶到到前沿阵地指挥,许攸随行参谋。
第1781章
先声夺人
  从港口到沓氏城有五里多路,公孙度部署了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紧临海港,一万步卒,两千骑士,依山沿海列阵。沈友第一次尝试进攻时就被阻于这道防线之前,无法前进。
  孙策对这里的地形并不陌生,既有事先准备的详细地图,也能亲眼看到地形,清楚公孙度能做出什么样的安排,不用担心因地形不熟而出现意外,最适合正面作战。
  毫无疑问,地形对公孙度有利。阵地之南是一道连绵的山岭,阵地之北是海湾的几座土坡连成的高地,中间只有不足三百步宽的平地。由阵地向东,平地渐渐收缩,最窄处不过百步。公孙度在两侧的高地上设置骑兵阵地,一旦有需要,这些骑兵就能从高地上冲下来,借助坡地加速,直冲阵势不整的步卒。即使骑兵没有冲锋,仅是在坡上立阵就像在头上悬了一口剑,随时可能落下,足以让对手不敢掉以轻心,时刻警惕,威慑力非同小可,任何人都无法忽视。
  一万步卒在三百步宽的阵地上列阵,阵势厚实得让人没有任何机会取巧,只能用硬拼。在没有兵力优势,甚至连骑兵都不足的情况下,聪明如沈友也无计可施,只能望城兴叹,识趣的放弃了强攻,以免自取其辱。
  阵地之北便是海湾,原本楼船可以通过,但公孙度在入口处停了十几艘船,只要楼船有进攻的迹象,他就将这些船沉下港口,足以让楼船搁浅。孙策自然不希望这样的事发生,沉了船,将来他还要费事打捞。公孙度又在两岸的高坡上设置了阵地,准备了大量的引火物,如果楼船强行过,可以用弓弩抛射,焚烧战船。楼船巨大,却也是最容易攻击的目标,面对密集的箭阵,没有人可以幸免。
  既然公孙度要逼着正面作战,那就满足他的心愿。不投机,不取巧,用堂堂之阵正面击败公孙度的阵地,让他看看什么叫实力。
  下船之前,孙策将甘宁叫了过来。“兴霸,稍后你先登陆,我会跟着你一起去,为你押阵。作战步骤想必你都记得了,不要着急,一步步来,只有一个要求:不躁进,不轻退。”
  甘宁哈哈大笑。“主公,臣斗胆,改一字。”
  “哦?”
  “不躁进,不后退。”甘宁伸手一指远处的辽东军阵地。“臣既与贼接战,不破其阵,绝不旋踵。”
  孙策看着甘宁,满意地点点头。甘宁战意甚炽,不用他再多说了。
  “去吧。”
  甘宁拱手再拜,转身戴上头盔,雄赳赳、气昂昂的下船去了。他的部下已经在司马杨宏的率领下弃船靠岸,陆续上岸立阵。公孙度闻知孙策亲自出战,准备看看孙策的真本事,也没有在岸边立阵阻击,留下了足够万人立阵的空间,颇有几分古战之风。
  甘宁弃船登岸,离岸边百步立阵,他并不急着前进,而是先押住阵地,手持大盾的刀盾手在前,长矛手紧随其后,将长矛架在大盾之间,防止对方方的骑士突袭。两楼楼船冒险靠岸停泊,千名弓弩手站在舷边,严阵以待,一旦对方骑士发起冲锋,强弓硬弩就可以提供必要的掩护。
  甘宁立阵完毕,弓弩手陆续弃舟登岸,在甘宁身后立阵。
  一拨拨的士卒登岸,一艘船战船卸下战士后依次驶离,让其他的战船靠岸,几十艘船、几千人来来往往,却没有一人喧哗,只有沉稳的战鼓声一声接着一声,间杂着一道道命令,井然有序。
  大半个时辰后,甘宁的阵地向前三百步,孙策的亲卫营开始登岸。四千亲卫营在甘宁两翼展开,护住甘宁的侧翼,然后一起向前挤压,腾出空间,供孙策的中军立阵。
  这时,站在最前列的甘宁部离辽东军已经不足百步。辽东军开始射击,一阵阵的箭雨向甘宁的阵地倾泄而下。甘宁却没有下令反击,只是举起了盾牌,任凭辽东军的箭矢射得盾牌咚咚作响,却没有一个人发出声音,只是静静地等待命令。
  在他们的身后,许禇、典韦登岸,立下阵地,并从楼船上推下一个高约三尺的高台。高台上部两丈见方,下部三丈见方,装有三对与人等高的巨大木轮,可以由义从骑推着移动,四周装有旋转而上的扶梯。一切准备妥当,孙策拾级而上,在高台上坐定,孙翊、朱然分占前方两角,怀抱三角彩旗,充当传令兵,诸葛亮、陆议在两侧坐定,准备好笔墨纸张,准备记录孙策发出的每一道命令和战斗进展,郭嘉坐在右侧,摇着羽扇,孙尚香、徐节坐在左侧,临阵观摩学习。身后的海面上停靠着孙策的座舰,张承及当值的军谋们在飞庐上待命。
  虽然不远处箭矢飞驰,破风之声刺耳,甚至有流矢射到台前不远处,但高台上下安静肃称,没有一声杂响,只有不急不徐的战鼓一声接着一声,低沉而雄浑,借着微拂的西北风,吹向公孙度的阵地。
  ……
  公孙度负手站在坡上,眯着眼睛,看着远处的孙策阵地,一动不动。
  从甘宁开始登陆起,他就在观察,看着孙策部下近万将士陆续登岸、列阵,一丝细节都没有漏过。孙策的部署说不上有什么精彩之外,步卒立阵,弓弩手掩护,按部就班,步步为营,是正常人都知道的套路。
  可正是这些人人皆知的套路让公孙度感受到了不小的压力。近万人立阵不是几十几百人,诸部之间能如此默契,连一点混乱都没有出现,不断登岸的将士就像一滴滴水融进大河,悄无声息的汇入,阵地却在不断的壮大,即使辽东军密集的箭阵攻击也没能打破这种从容,不禁让人心生寒意。相比之下,他们身上的甲胄反倒不那么显眼了。
  若非训练有素,绝对做不到如此从容。出现几百名甚至上千名训练有素的精锐并不稀奇,但是上万名将士都如此精悍,这便让人有点不安了。相比之下,辽东军简直就是一群乌合之众。
  许攸说孙策擅长练兵,常年不辍,果然所言不虚。
  公孙度转头看了一眼许攸。许攸也在看,但他神色平静,看起来并不意外。
  “子远,官渡之战时,孙策的部下就如此精练吗?”
  许攸沉默了片刻。“官渡之战时,我未曾与孙策对阵。”
  公孙度眉梢轻挑,想起许攸是筑堰不成,中途被袁绍罢了兵权,赶回冀州的,不免有些后悔。大战之前,不该说这些不吉利的事。
  “这些是孙策的亲卫营,本来就是孙策麾下最强的将士,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如此。”许攸上前一步,与公孙度并肩而立,抬了抬下巴。“正前方的那个阵地是他的水师都督甘宁,你看他的阵地如何?”
  公孙度早就注意到了。甘宁是最早上岸立阵的,当时他觉得甘宁的部下非常严整,不可轻撼,后来孙策的部下立阵,比甘宁的部下更精悍,就显得甘宁的阵地有些松散了。倒不是说阵型不够完整,只是气势上稍逊一筹。再联想到之前沈友的战阵,公孙度点点头,接受了许攸的解释。
  “你这道阵地肯定是拦不住孙策的,但可以消耗他一部分士气。俗话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孙策的部下再精练也是血肉之躯。顶住他的第一次攻击,让他看到你的决心,碰得头破血流,他就不会这么骄傲了。你有两倍于他的兵力,还怕拼不过他?”
  公孙度点点头。他已经做好了血战的准备,赏罚都已经传达到位,相信他的部下会死战到底。哪怕这一万人折损尽半,也要挡住孙策的进攻,不让他轻易得手。自己是守方,可以依托阵势,且战且退,节节抵抗。如果能耗得孙策心浮气躁,露出破绽,那就再好不过了。安排在两侧山岭上的骑兵会直捣中军,让孙策见识一下辽东突骑的战力。
  “孙策要进攻了。”许攸再次扬了扬下巴,示意公孙度看前面。公孙度向孙策的中军看去,只见站在一角的传令兵举起了手中的令旗,用力挥动,绣有浴火凤凰的大纛也向前倾倒,以特定的节奏晃动。
  这是开始进攻的标志。战斗要开始了,公孙度不由得屏住了呼吸,甚至连负在身后的拳头都不由自主的握紧,指甲刺入掌心,一阵刺痛。公孙度却浑然不觉,凝神屏气,不愿漏过任何一丝细节。
  许攸看得真切,嘴角不由得轻挑。他知道,虎跃塞的失守对公孙度打击不小,如果不能尽快战胜孙策,他将面临断粮的危险。这一战辽东精锐尽出,他就算想退也没法退,如果这一次不能战胜孙策,就代表着他以后也无法战胜孙策。
  两虎相争,必有一伤,不管是谁倒下,都对袁谭有利。当然,如果两败俱伤,那就更好了。这正是他为公孙度献计的目的所在,而且他相信,这应该是最可能的结果。
  对面不急不徐的战鼓声节奏一变,猛敲数下,紧接着,甘宁的阵地也做出了反应,战旗摇动,鼓声如雷,一阵箭雨从阵中跃出,与辽东军的箭阵在空中交错,又瞬间分开,飞入百步外的辽东军阵中。
第1782章
首战告捷
  两军交战,箭阵先行,能否取得压倒性的优势影响甚大,甚至可以决定一场战斗的胜负。
  在兵力相当的情况下,能否取得优势不仅取决于双方使用的弓箭,更取决于阵势的完整与否和弓弩手面对袍泽不断受伤时能否保持镇定,持续稳定的射出箭矢。再严密的盾阵保护也不可能面面俱到,为了方便射击,减少体力消耗,弓弩手的甲胄保护也最少,除了躯干部位和头部,四肢不披甲,中箭的可能比普通步卒要高出数倍,受伤之后还能不能忍着疼痛,维持阵型完整,继续攻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箭阵能否保证战力,拖到对手支撑不住。
  除非拥有绝对优势,否则箭阵对射就是一个拼消耗的过程,至少开始的时候如此。接战伊始,双方都体力充足,兵员完整,箭阵杀伤力差距不会太大,可是随着时间的延续,总有一方会承受不住压力,出现混乱甚至破绽,射出的箭矢或者射程不足,或者不再整齐。一旦箭阵被对方压制,伤亡就会迅速增加,直至最终崩溃。
  与辽东军相比,孙策麾下的弓弩手并没有绝对的优势,装备好一些,但没有质的区别,射出的箭整齐一些,却也不可能一下子击垮对手,甲胄轻便坚实一些,却也不是刀枪不入,被射中依然会受伤,当密集的箭雨从天而降,还是有不少弓弩手中箭受伤。但是没有人喊叫,受伤轻的由身前负责保护的刀盾手帮忙处理伤口,重伤不能再战的则被拖出后阵,由专业的医士救治,空缺由其他人补上,其他的人目不旁视,听着号令,一次又一次的射击,每一次攻击都稳定而有效。
  一通鼓罢,原本势均力敌的箭阵分出了高下,辽东军的箭阵有些散乱,射出的箭雨也变得稀薄了不少,肉眼就能看出区别,江东军虽然也有损失,但损失并不明显。短暂的休息之后,他们再一次发起攻击,射出一阵密集的箭雨,压得辽东军抬不起头来。
  优势显现,江东军掌握了主动权,并且比孙策预料的要来得快一些。孙策原本以为至少要经过三通鼓的较量才能奠定优势,现在看来,两通鼓结束便能实现预定的目标。
  “问战损。”孙策大声说道。
  “喏。”朱然应道,挥动令旗,向前阵发出询问,前阵很快发出回应,一名传令兵飞奔而来,在台下大声报出伤亡数字,诸葛亮手不停挥,在准备好的纸上记下数字。
  第一通鼓结束,己方阵亡人员共二十一人,重伤五十三人,皆低于预期数字。
  “比我们预期的少三成。”郭嘉一边听一边掐着手指计算,台下的传令兵刚刚报完,他便笑着点点头。“看来这一通鼓罢,甘兴霸就可以冲阵了。”
  孙策点点头,暗自松了一口气。开局不错,比他预期的还要好一些。除了那些阵亡的,有专业的医士和上好的伤药,受伤的将士救治率也会明显高于对手,看起来只是一成两成的比例,落实到最后却是天壤之别。压倒性的优势不太现实,一点点优势集中起来却能发挥巨大的作用。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12/133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