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行三国(三国小霸王)(校对)第81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16/1332

  南侧的坡地上,一队辽东军士卒丢盔弃甲,拖矛曳刀,连盾牌都扔了,却跑得飞快,一路超过几队同伴,率先跑回本阵。公孙安见了,气得暴跳如雷,命令亲卫上前阻止。五名亲卫闻令出阵,拔出腰间战刀,抢到阵前,正准备大声喝斥,却见冲在最前面的一个士卒忽然矮身,拖在身后的长矛划出半个圈,砸在中间一名亲卫的头盔上,“当”的一声脆响,亲卫眼前直冒金星,天旋地转。那士卒一个旋步,绕到亲卫身侧,奋力掷出手中长矛,顺手夺下了亲卫手中战刀,唰唰两声,将左右两名亲卫砍在地。
  与此同时,他身后的同伴也拥上前去,将剩下的两名亲卫杀死,迅速组成小阵,杀向中军。
  长矛呼啸而至,正在指挥的公孙安还没反应过来,一旁的亲卫见势不妙,飞身扑上,将他撞倒,堪堪避过长矛贯体的厄运。中军乱作一团,那队抢先撤回的士卒飞身抢入,刀光霍霍,顷刻间连杀数人,势如破竹地杀到公孙安面前。公孙安觉得面生,心知不妙,大声喝道:“你是谁的部下?”
  冲在最前面的少年士卒微微一笑。“我乃青州刺史沈君麾下,九江周泰是也。”长刀一挥,一刀砍下了公孙安的首级。
第1788章
旧习难改
  沈友稳步推进,用三面围攻的办法形成局部兵力优势,利用半天时间夺下第一个山头后,再接再厉,利用辽东军军心动摇,只顾逃命,冲乱了阵地的破绽,穷追猛打,再夺一岭,将阵线向前推进了三百步,顺利完成了第一天的作战目标。
  孙策接到消息,非常满意。在这么大的压力面前,沈友、庞统还能稳扎稳打,伤亡控制得也非常出色,从将领到普通士卒的表现都可圈可点,称得上精锐二字,没有让江东系丢脸。
  不仅孙策高兴,孙策身边的江东籍将士也很高兴,沈友到中军来时,不仅随侍孙策左右的陈武等人对他笑脸相迎,就连董袭、朱桓都赶来庆贺。沈友也很高兴,谈笑风生。
  孙策松了一口气,趁热打铁,召集诸将议事。
  形势依然不容乐观。随着战线向前推进,战场越来越狭窄,已经没有太多的腾挪空间,双方只能面对面的硬刚。即使江东军训练有素,装备精良,面对据阵死守的辽东军,伤亡也会逐渐增加。
  因此,军谋处提出两翼突进的战术。具体而言,就是沈友继续攻夺山岭,甘宁则率水师清障,率领楼船进入港湾,从水路进行包抄,对堵在正面的辽东军形成包围之势,再予以歼灭。
  道理并不复杂,正如沈友围攻山岭一般,都是力求在局部形成兵力优势,最大程度的减少己方伤亡。麻烦之处在于在整体兵力没有优势的情况下要在局部形成优势,不仅需要全军上阵,无法再轮换休息,而且要冒相当的风险,一旦某个环节出现失误,整个战线都有可能因此崩溃,反被对方所趁。
  小鱼吃大鱼吃下去是奇迹,吃不下去很容易被噎着。如果说之前的战斗都是试探,评估双方的战力,一旦形势不利还可以抽身,全面进攻一旦展开就很难抽身了,要么击溃对手,要么被对手击溃。
  当最后的作战方案送到孙策面前时,孙策觉得手中的笔沉甸甸的,比当初下决心迎战徐荣还有紧张。尽管如此,他还是一挥而就,签上了自己的名字,做出了最后的决定。
  “诸君,努力!”
  “喏!”众将轰然应喏。
  ……
  “啪!”公孙度一抬腿,将面前的案几踢飞。
  诸将面面相觑,没人敢吭声。公孙安以重兵守山岭,小小的一个山头安排了近三千人,却在半天时间内被沈友夺走,连公孙安本人的首级都被砍了。这个结果是如此的出人意料,以至于他身后的阵地根本来不及反应,又被沈友一举夺下。
  一天之内连失两个易守难攻的阵地,而且败得这么狼狈,这让公孙度暴跳如雷,大骂诸将愚蠢、无能,尤其是阵亡的公孙安。按照预定的计划,公孙安的阵地就算不是固若金汤,至少也要守三天以上,消耗掉沈友部的士气,将整个战局拖入消耗战。
  公孙安是怎么败的?没人知道,公孙安已经阵亡了,他的部下也伤亡惨重,只知道开始一直打得不错,双方缠斗了很久,才有一些江东军冲到阵前。后来公孙安下令反击,沈友发起全面进攻,突然就败了,而且是一败涂地。幸存的将士人心惶惶,说法不一,有的互相矛盾,有的说江东军杀神恶煞,在山岭上健步如飞,有的说江东军甲胄坚固,箭射不入,刀砍不破,手中的武器却无坚不催,甚至有人说看见浴火凤凰从天而降,一喷火就烧死成百人,公孙度终于按捺不住,大发雷霆。
  许攸沉默不语。他一直在公孙度身边,听到了所有的报告。他没有像公孙度那样失态,但他比公孙度的心情更沉重。孙策的战术并无出奇之处,能取得这样的战绩完全来自于实力,装备是一种实力,训练是一种实力,中级将领的临阵指挥能力也是一种实力——追击溃兵,趁势夺取第二个山头不会是沈友的命令,而是临阵作战的都尉、校尉临机决断,否则时间根本来不及。在这几个方面,孙策都有明显的优势。
  但他不清楚孙策的优势究竟有多大,公孙度还有没有逆转的可能。到目前为止,他只知道公孙度的损失,不清楚孙策的损失,无法估算双方的战损比例。不清楚这个比例,他很难确定公孙度能不能支撑到逆转的机会出现。
  连战两日,公孙度损失了近万步卒,孙策损失了多少?三千还是五千,又或者更多一些?损失的这些人里面有多少是阵亡的,有多少是受伤的,受伤的人中又有多少经过医治能战的?不清楚,一切都不清楚。孙策一直在进攻,公孙度的部下却败得稀里糊涂,没人说得上来对方的损失如何。
  焦灼之余,许攸觉得这简直不可思议。公孙度是怎么横行辽东的?
  “子远,事到如今,奈何?”
  公孙度咳嗽一声,将许攸从沉思中惊醒过来。许攸定睛一看,这才发现帐中空荡荡的,只剩下他和公孙度两人,被公孙度踢翻的案几还倒在地上,没人敢进来收拾。公孙度脸色铁青,鼻息粗重,就像一头被激怒的蛮牛。
  “议事结束了?”
  “议什么议,一群蠢材,都被孙策打傻了。”公孙度挥挥手,一声长叹,欲言又止。
  许攸看懂了公孙度没说出口的言外之意。连续两日受挫,而且是受到重创,公孙度的信心动摇了。损失接近两成,对任何一个将领来说都是不小的心理负担,如果这些不是随公孙度征战多时,打了不少胜仗,还算对公孙度有些信心,说不定已经崩溃了。加上虎跃塞失守,粮食运不进来,久战对公孙度不利,他想趁着实力尚存之际撤退也是意料之中的事。
  许攸迅速权衡了一番,反问道:“升济想撤围?”
  公孙度脸有些发烫,不好意思直视许攸略带讥讽的眼神,垂下眼皮,手指轻叩膝盖。“子远,虎跃塞意外失守,粮草和援兵都无法及时到达。地势狭窄,不利骑兵奔驰,我军优势无法施展。这两点对我军都很不利。我想着,换一个战场也许会好一些。”
  “你说得对。”许攸笑了一声:“我也觉得退守襄平可能会更好一些。”
  “是么?”公孙度很是意外,他本以为许攸会极力反对。他打量着许攸,猜测着许攸的真实用意。他太熟悉许攸的性格了,在许攸眼里,他公孙度和蛮胡差不多,就是一块朽木。若非形势所迫,许攸绝不会踏足辽东,为他参谋军事。此刻见他气沮,说不定想着怎么羞辱他呢。
  见公孙度神色拘谨,许攸一声轻叹。“是啊,孙策善战,数年间所向披靡,连徐荣那样的名将都败在他手下,本初拥袁氏四世三公之资,天下党人、游侠之重,一时不慎,也落得兵败身死的下场,你心中不安也是可以理解的。升济,你虽受小衅,尚未到不可收拾地步,此时撤退,未尝不是存身之道。”
  公孙度心中疑惑,却不好多问,耐着性子听许攸究竟想说什么。
  “我曾经说过,孙策坐拥五州,户口殷实,不会觊觎辽东的财富,他希望得到的只是战马。如果你肯向他称臣,献上辽东之马,我想他不会穷追不舍。你也说过,孙策只是觉得你身为辽东人,做辽东太守不合适,并无杀你之意,对吧?”
  公孙度的脸色有些难看。许攸果然旧习难改,借着这个机会挖苦他。他向孙策称臣,要放弃的又岂是辽东太守,他可是辽东王。孙策之所以没提,可能是他之前不知道,或者他根本不承认。等他投降了,交出控制权,任人宰割,谁知道孙策会不会旧事重提。
  许攸故作没有看到公孙度的脸色,接着说道:“放弃沓氏,退守襄平,未尝不是一个办法。别说是沓氏,就算退到高显也是可以的,实在不行,再向北,总有孙策鞭长莫及之地。我听说你曾嫁族女与高句丽王,正好,本初也曾嫁族女与他,有此交情在,我想他收留你应该不成问题。实在不行,杀了他,鸠占鹊巢便是。你不能战胜孙策,还能战胜不了那些蛮夷?”
  公孙度哼了一声,打断了许攸,后背却直冒凉气。他明白许攸的意思。退守襄平,他放弃的不仅仅是沓氏,襄平以南都不是他的了。况且他是以武力征服辽东,如今被孙策击败,灰溜溜的退走,还有谁把当回事?说不定根本不需要孙策招揽,就有人主动效力。
  不能退啊,即使再难也要坚持下去。
  许攸停顿了一会儿,等公孙度有琢磨的时间,见他眼神重新坚定起来,接着说道:“升济,我对你说过孙策是如何战胜本初父子的吗?”
  公孙度缓缓地点了点头,更加惭愧。许攸说过,孙策步卒精练,但他真正的杀手锏却是骑兵。他有万夫不当之勇,擅长把握战机,骑兵战术出神入化,颇有项羽之风。任城一战,以骑兵击破袁谭。官渡一战,又是以骑兵重创袁绍。他唯一的劣势就是战马不足,骑兵优势无从发挥。如今他的大将太史慈已经到了辽西,公孙范、公孙续都成了他的附庸,再得了辽东,战马资源得到缓解,还有谁能是他的对手?
  公孙度反复考虑了很久,不得不承认自己思虑不周。这时候撤退,就算能回到襄平,他也不会再有机会战胜孙策,只会一退再退,直到被人杀死。
  “子远,依你之见,该当如何?”
  许攸微微一笑。“升济,我有撤守二计,你想先听哪一计?”
第1789章
机不可失
  公孙度命人进来收拾了案几,又备了一些酒食,借此机会平复一下心情,让自己冷静下来,认真评价许攸的撤守二计。他就是听了许攸的计策来奔袭沓氏的,结果先胜后败,反将自己陷入了困境。是许攸所料未及,还是他故意如此,他无从判断,但让他再像之前那样相信许攸,那是不太可能了。
  还是要有自己的判断,别让许攸耍了。从时间上计算,孙策应该是从涿郡赶来的,如果没有出现在辽东,他很可能正和袁谭交战。从这一点上考虑,许攸利用他的嫌疑不言自明。
  见公孙度面带笑容,眼中却看不到一丝暖意,许攸便知道公孙度在想什么,暗自叫苦,也不好急着表白,只好装出一副问心无愧的模样,与公孙度把酒言欢。
  两人喝了一阵,公孙度才话题一转,扮作一副随意而问的模样。“子远,何为撤,何为守?”
  许攸放下酒杯,一声轻叹。“升济,两军交战至此,我有责任。虽然我没有轻视孙策,却还是低估了他的实力,没想到他的部下强悍若斯,吴起所练的魏武卒想来也不过如此。”
  公孙度有些意外,眼神闪了闪,没吭声。吴起仕魏,练就魏武卒,大战七十二,全胜六十四,无敌于天下。曾以一当十,一战破秦军五十万,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即使后来号称虎狼之师的秦军也没有如此骄人的战绩。勉强而言,也只有项羽以三万骑奔袭彭城,大破刘邦五十六万联军的战绩可比。孙策号称小霸王,毕竟不是真正的霸王。他以往的战绩虽然也是以少胜多,却没有悬殊到如此地步。许攸按照既有的战例估计,有所失误也情有可原。
  对公孙度来说,一向自负的许攸主动承认失误实在难得,至少给他的失败挽回了一些颜面,心情不知不觉的松动了些,对自己的猜忌心生歉疚。
  许攸接着说道:“综合双方实力,孙策胜在步卒精锐和楼船运输方便,暂时不会有断粮之虞。我军胜在兵力雄厚和骑兵善战。若是升济舍得牺牲,就坚守阵地,逼着孙策强攻,将他的精锐消耗一空,堂堂正正,让他输得心服口服,从此望辽东而兴叹。只是现在有一个问题。”
  “什么问题?”
  “我们必须搞清楚孙策的损失,两军兵力对比是五万比两万,如果抛却我军的数千骑士,大概是二比一,损失也应该相当。如果孙策的损失超过或接近我军一半,那他就无法坚持到最后。如果孙策的损失远远小于我军一半,再战就于我军不利,只能先撤了。”
  公孙度心有同感,又有些不好意思。连战两日,先后七战,他是一战未胜,只知道自己的损失很大,却不知道有多少斩获,甚至有没有斩获。这不是许攸的责任,是他的部下实在太弱。
  许攸顿了一会,又道:“如果步卒接战不利,不如改换战场,发挥我军骑兵的优势,也就是升济刚才所言。不过,我建议毋须撤得太远,撤到汶县即可。平郭近海,孙策的水师可及,汶县离海数十里,可供我军骑兵驰骋,一旦孙策弃舟登岸,形势对我军有利。当然,这也有一个问题,万一孙策得了沓氏便满足了,不再进击,那我们纵有铁骑千群也无可奈何,只能坐视孙策踏足辽东。”
  公孙度抚着胡须,沉吟不语。许攸这几句话说到了他的心里,正是他所考虑的,而且比他考虑的还要周到。撤到汶县比撤退襄平好,就算有所放弃,也不过沓氏、平郭二县,损失更多是名声和士气,而不是实力,不失为上策。如果孙策贪心不足,继续追击,那他还有机会借助骑兵优势反败为胜。
  撤到汶县还有一个好处,可以与公孙模会师,不用再担心粮草不济的问题,等于跳出了对自己不利的地形,以退为进,重新掌握主动权。
  公孙度沉吟了良久。“如今已是九月,秋风一起,辽东很快就会变冷,辽水都会结冰,孙策所部以江南人为主,未必适应这里的气候,楼船也无法行动,对我们似乎更有利。”
  许攸心知肚明,公孙度已经被孙策打败了,乱了阵脚,没有信心与孙策决一死战,撤退是最好的选择。一战而败,从此辽东落入孙策之手,绝不符合袁谭的利益。孙策就算现在赶回涿郡,前后也耽误了近一个月,想必袁谭已经解决了涿郡危机,他的任务其实已经实现了,毋须勉强。
  “升济所言甚是。当断则断,既然决定撤退,宜早不宜迟。”
  公孙度欣然同意,随即召集诸将议事,安排撤退。
  ……
  孙策半夜被朱然叫醒,当值的将士发现一个问题:公孙度的大军有异动。
  孙策翻身坐起。交战期间,他都是和衣而卧,连战甲都不解,旁边就备着冷水、布巾,搓两下脸就能清醒过来,迅速登上中军的将台。当值的士卒连忙赶了过来,指点远处的辽东军大营,解说现象。
  远处的辽东军阵地黑乎乎的,看不清形势,火把像是夜空的星星,在夜风中闪烁着。隔得太远,他只能从火把的数量看出不正常,但究竟有什么不正常,他无从分辨。
  “斥候派出去了吗?”
  “派出去了。”陈武大步上了将台。“郭祭酒已经安排了斥候去查看消息,还将老谢和刘磐、刘虎借去了。军谋处也被叫起来了,正在重新梳理情况,准备预案。沈使君和甘将军处也通知了。”
  孙策点点头。身为军谋祭酒和细作营的负责人,郭嘉在战时比他更要紧张,一有风吹草动就要做出反应。两军交战,各种意外随时可能发生,既要高度警惕,又不能反应过度,一惊一乍,自乱阵脚。
  敌情未明之前,自然是先守住自己的阵地,不让对手有机可乘。郭嘉的安排非常妥当。
  “公孙度可能要跑。”孙策忽然说道:“子烈,让军谋处优先考虑这个方案,然后去骑兵营,通知陈校尉,让亲卫骑做好出击的准备。”
  “喏!”陈武大喜,兴冲冲地转身去了。
  朱然有些不解。“主公,你为什么会觉得公孙度要跑?”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16/133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