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行三国(三国小霸王)(校对)第86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69/1332

  马超有些脸红。他一直说是羌人损失不大,但杨腾是武都羌人的首领,他的阵亡足以说明羌人的损失很大,最后的结果绝非不分胜负,实际上还是曹操占了优势的,马腾只是占了曹操轻敌的便宜,抢了先机,后面的战事其实并不理想。
  “杨腾以前没什么战场经验,指挥不灵。不过羌人还是支持他的,他儿子杨驹还是氐王,对家父极是尊敬,隔三岔五的还送些礼物到长安来。刚才那两匹马,就是他送来的,是雪山里的龙马种。不仅身强力壮,能负重,而且擅长长途行军,爬山涉水,如履平地。”马超嘿嘿笑了几声。“用作甲骑可是绝佳。”
  “是吗?价格怎么样,合适的话,搞个几百匹试试。”
  马超大喜,说了半天,他就等杨修这句话呢。他拍着胸脯,大包大揽。“德祖,你放心,我马上就给家父写信,挑一千匹上好的战马给吴侯送去。我跟你说,这些马不要钱,就当是我父子送给吴王的贺礼。说起来,去年吴王封王大典,我应该去的,可是脱不了身啊,遗憾得很。”
  杨修也不戳破,笑着举杯。他孤身来到长安,要想保证人身安全,马超无疑是最好的盾牌。晾了马家父子近一年,现在也该给他们一点甜头了。真让曹操取了武都,对孙策绝非幸事。
  ……
  鲍出走进尚书台官廨,来到荀彧面前,躬身施礼。
  “令君,杨长史还没回来,怕是要住在那儿了,大将军府里冷清得很。”
  荀彧应了一声,示意鲍出可以退下了。他奉天子之意想和杨修聊聊,结果去迟了一步,扑了个空。杨修被马超接走了。他不好去打扰,只好让鲍出在大将军府门口守着,看杨修什么时候回来。现在已经是半夜了,杨修回来的可能性不大,鲍出只好回来禀告。
  马超主动去找杨修恐怕不仅仅是叙旧这么简单。马腾离开长安,在武都与曹操发生冲突,双方损失都不小,曹纯牺牲,杨腾战死。据刘晔得到的情报,杨腾与马腾很早就有交情,杨腾曾打算将女儿许给马超为妻,只是马超去了关东,后来又尚了公主,杨腾舍不得女儿做妾,这才作罢,将女儿嫁给马超的弟弟马休。有这层关系在,马腾才会不遗余力的支持杨腾的儿子杨驹继承氐王。
  马腾与曹操迟早还有一战。杨修这时候来到长安,马超主动找上门,自然有求援的意思。曹操是朝廷的右臂。如果曹操被马腾打残了,对朝廷的计划影响很大。
  每次想到曹操,荀彧的心情就会很复杂。孔融、祢衡告诉他的那件事让他且喜且忧。如果说在曹昂出生的那一年黄龙见谯真的预示着曹家才是代汉的土德,那孙策就不是朝廷真正的威胁,他要么会止步于权臣,要么会被曹操击败。如果考虑到曹昂被困在兖州,暂时无能为力,那据有益州的曹操才是最可能击败孙策的人。
  可是这样一来,让曹操崛起是不是饮鸩止渴?如果抛除立场分歧,荀彧还是赞同孙策的。他效仿孙策,在关中推行新政,遇到了不少问题,更能体会孙策的深谋远虑和洞见卓识。他相信孙策的做法才是正途,而他和曹操都不过是东施效颦、邯郸学步,徒有其形,不得其神,一不小心就会滑向耕战的暴秦覆辙。
  事实上,他最近收到的消息就是如此,曹操也在益州推行士家制度。不过被他充作士家的不是凉州百姓,而是天师道众。有天师夫人协助,曹操的进展远比朝廷顺利,那些被天师道义蛊惑的百姓可比凉州百姓听话多了。
  荀彧很担心,如果天子不肯放弃,孤注一掷,与孙策决战,很可能是为曹操提供了机会。
  荀彧起身,想再去和天子谈谈。他刚刚走到门口,尚书仆射卫觊走了过来。“令君是准备休息吗?”
  “不,我想去见见陛下。”荀彧看了一眼天空的残月,有些犹豫。“也不知道陛下休息了没有。”
  “陛下还没休息。”卫觊说道:“他正和刘令君等人议事,说明天再与令君商讨。”
  荀彧微怔,回头看了卫觊一眼。卫觊苦笑着拱了拱手。荀彧深吸一口气,屏住片刻,又缓缓吐出来。他点点头,什么也没说,转身走了。
  卫觊看着荀彧微弓的背影,一声轻叹。
第1883章
内斗
  温室殿,天子背着手,站在巨大的地图前,一动不动。
  刘晔、刘巴、杨阜等人围在一旁,拱手而立,静默无语。
  杨修的那份奏疏躺在案上,原本挺刮平整的纸经过了不知多少只手,变得皱巴巴的,有一些地方还沾了水,字迹有些晕开,像一个个污点。
  “时辰不早了,今天就到此为止吧。”天子转过身,掐了掐眉心。他今天皱眉的时间太久,眉心酸胀。“诸卿回去再想想,看看有没有更好的解决之道。”
  “唯。”刘晔等人躬施礼。
  “令君留一下。”天子摆了摆手,示意其他人可以退下了。杨阜等人缓缓退后几步,转身离开。刘晔站在原地不动,等着天子的吩咐。他神情疲惫,但身体却还是站得挺直。
  天子回来踱了几步,见杨阜等人的身影消失在殿门之外,这才说道:“子扬,你今天一直没怎么说话,是不是有什么想法?”
  刘晔摇摇头。“臣支持陛下的决断,孙策绝不可能止步于吴王,他迟早会谋求鼎革。之所以派杨修来长安主政,不过是掩人耳目,虚应故事罢了。”
  天子点点头,示意刘晔接着说。他和刘晔相处这么久,听得懂刘晔的言外之意。刘晔支持他对孙策的判断,却不提现在什么时候出兵征讨,显然是不同意。
  “只是……臣以为现在出兵并非最佳时机。”刘晔躬身一拜,声音柔软了些。“陛下刚刚封孙策为王,不期年便发兵征伐,那究竟是封王错了,还是征伐错了?孙策虽有反意,尚须以新政掩饰,派杨修入朝。陛下何不虚以委蛇,待机而动?”
  “子扬,不是我心急,我是担心时间拖得久了,等孙策势力已成,错失时机。荀令君虽说沮丧,有一点说得却是不错,孙策羽翼已丰,接下来的发展会越来越快,我们……”
  “陛下恐怕误会了荀令君的意思。”
  天子惊讶地看着刘晔,顿了顿,才说道:“子扬,说来听听。”
  “唯!”刘晔拱拱手。“陛下,荀令君是荀卿之后,服膺荀卿之学,一心崇礼法,佐陛下行王道,为尧舜。但王道难行,霸道易就,存亡之际,自然还是霸道见效快些,所以陛下推行士家之法,与秦之耕战近似,这是形势所然,无可厚非,却与令君志向背道而驰。臣斗胆臆测,令君还是希望陛下以柔道治之,行王道,与孙策争民心,而不是决胜于战场。”
  “行王道就能争民心?”天子冷笑道,声音有些沙哑。
  刘晔躬身再拜。“陛下,臣不能说令君有把握,但臣也不得不说这未尝不是一种选择。周有天下八百年,武王至幽王不过两百七十余年,平王东迁至洛邑却有五百余年,即使田氏代齐之后,犹有一百三十余年。若陛下愿意垂拱而治,汉祚未必不能再延续百年。陛下春秋正盛,还有很多机会,若决意征伐,倒有可能一战而败,彻底断绝了中兴的希望。”
  天子眉心紧皱,眼角不住的抽搐,死死的盯着刘晔。
  刘晔不紧不慢。“敢问陛下,与孙策决胜疆场,胜率几何?”
  天子咬着嘴唇,一声不吭。
  刘晔又道:“就算陛下有列位先帝相佑,击杀孙策,孙策还有四个弟弟,两个儿子,尤其是他的父亲孙坚正当壮年,孙家不会分崩离析。可是陛下万一有所不讳,谁来继承你的事业?是伏贵人刚刚诞下的皇子,还是宗室中的哪位支系?恕臣冒昧,宗室中唯一堪与孙坚匹敌的就是陈王,而他要比孙坚年长近二十岁,已是花甲之年,他那几个儿女也不是孙坚的对手。”
  天子深吸了一口气,脸色变了几变,过了好一会儿,他才恢复了镇静。“这么说,子扬也如荀令君一般,建议我垂拱而治。”
  刘晔摇摇头。“臣只是说荀令君所言也有一定道理,并不是赞同他的看法。在臣看来,出击固然仓促,坐等也未免消极,可取其中。”
  天子大感兴趣,催促刘晔快说。刘晔走到地图前,指指交州和幽州。“陛下,孙策封王,曹操、刘备、袁谭难道就不想?驱狼搏虎,使其自斗,不论孰胜孰负,皆对朝廷有利,何乐而不为?幽州关系到战马,交州关系到海外之货,皆不可失,孙策纵有财力,两线作战,又能坚持多久?彼消此涨,数年之后,未尝没有一战之力。”
  天子扬了扬眉,看看刘晔,又看看地图,忽然笑了。“子扬,你是不是对凉州人也有些想法?”
  刘晔无声地笑了笑,淡淡地说道:“陛下,凉州士庶深受朝廷恩宠,立功心切,臣以为其志可嘉,但他们入朝不久,更没有与孙策对阵的经验,初生牛犊不怕虎,仓促上阵怕是会重蹈徐荣覆辙,正中孙策下怀。这是陛下最后的倚仗和希望,不宜孟浪。臣是关东人,贸然反对,难免会有非议。陛下不如问问皇甫太傅父子,皇甫坚寿在太湖住了那么久,就算足不出帐,天天听战鼓声,对孙策的了解也要比我们多得多。陛下,孙策是朝廷劲敌,陛下要想战胜他,需要利用每一点机会,即使是杨修也不例外。”
  天子豁然开朗,虚握起拳头,轻轻地敲击着掌心。“还是子扬有见地,我未免意气用事了,被杨修一封奏疏激得方寸大乱,险些中了他的计。对了,士孙瑞到哪儿了?他这一路走得真够慢的啊,去年十一月就起程了,三个月还没到长安。”
  “士孙瑞走得慢,是不知道陛下心情。如果知道陛下心情,他会快马加鞭赶回来的。”
  天子瞥了刘晔一眼,“噗嗤”一声笑了起来。“他赶回来不是为了出谋划策,而是阻止我犯蠢,对吧?”
  刘晔一本正经地说道:“臣不敢妄言。”
  天子摆了摆手。“皇甫太傅年高,身体又不好。太尉久缺的确不合适。等士孙瑞回来,看看他的收获,如果可用,就让他任太尉,你觉得如何?”
  “陛下圣明,非秦穆公可比,必能成一代圣君。”
  天子没有再说什么,示意刘晔可以退下了。刘晔退了出去,天子脸上的笑容渐渐的淡了,多了几分无奈。刘晔的建策的确很高明,但是他对杨阜等人的排斥也非常明显,随着凉州士人大量入朝,关东、关西的矛盾有激化的趋势。委任士孙瑞这个关中人为太尉,居中调和也是一个办法。
  如果士孙瑞对朝廷还有忠心的话。
  可是人心隔肚皮啊,谁知道他究竟是怎么想的。荀彧这样的亲信说话都拐着弯,让他险些误会,更何况其他人。
  天子暗自挠头,说不出的疲惫。他转身入室,眼睛余光一扫,看到曹丕站在一旁,忽然想起刚才刘晔的建议,不禁暗自后悔。
  怎么没想到曹丕今天当值?
第1884章
琉璃杯
  刘晔出了温室殿,下了台阶,正准备向秘书台去,一旁忽然有人说道:“令君请留步。”
  刘晔停住脚步,缓缓转身,借着殿中的灯光凝神细看。阎温正站在阶下,拱着手,神情恭敬,笑容满面。刘晔看看四周,见没有其他人,当值的郎官也都站得比较远,阎温显然是刻意找了这么一个位置等他,绝非偶遇。
  “将军有什么指教?”
  “岂敢,岂敢。”阎温再拜。“夜色已深,本不该打扰令君休息。只是有一事不解,想请令君指点几句,免得彻夜无眠。”
  刘晔的眼角抽了抽,似笑非笑。他明明知道阎温想问什么,却不点破。“那将军可能会失望的。”
  “令君奇计无双,陛下倚为心腹,我这点小困惑,令君必能迎刃而解。”
  “不敢,请将军指教,我尽力而为。”
  “那就先谢过令君了。”阎温很客气,再次拱了拱手。“陛下为天下万民求太平,征吴王入朝主政,吴王婉拒,派长史杨修来代理,令君以为合适否?”
  刘晔略作思索。“既合适,又不合适。”
  “此话怎讲?”
  “说合适,是因为杨修是故太尉杨彪之子,名门之后,对朝廷向来忠心,家学渊源。他先在大将军身边,后又主豫章之政数年,通晓大将军施政之妙,又有实践经验,兼年富力强,的确是个施政的人才。”
  阎温不动声色,佯装听不出刘晔的嘲讽,接着又问。“那不合适又是为何?”
  “关东、关西地理不同,风土人情各异,关东之政未必能行于关西。勉强行之,难免方凿圆枘,龃龉而难入。别的不说,若由他行大将军之政,这士家之法恐怕首当其冲,无法幸免。”
  阎温立刻追问了一句。“那令君以为士家之政当行与否?”
  刘晔笑了,眼神讥讽。“当行不当行,全看能不能经世济用。士家之法在耕战二字,耕有其食,战有其卒,如果士家之法能提供足够的钱粮和战士,佐陛下平定天下,那就当行。如果不能,那就不当行。诸君倡士家之法,又已经在关中推行,就应当证明士家之法当行,而不是问我当行不当行。难道我说不当行,你们就能废除此法?”
  “这么说,令君不反对陛下出征?”
  刘晔停顿了片刻,然后笑了笑。“恕我浅薄,对商君故事不太熟悉,将军能否告诉我商君是哪一个变法,又是哪一年建功的?”
  阎温愣了一下,正准备回答,刘晔又道:“有一点要提醒将军,杨修是大将军长史,不是吴王长史,千万不要搞混了。”说完拱拱手,扬长而去。阎温不及阻拦,只能苦笑着目送刘晔离去。杨阜从拐角处转了出来,看着刘晔昂扬的背影,赞了一声:“不愧是关东英才,一语中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69/133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