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行三国(三国小霸王)(校对)第87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73/1332

  杨修介绍完自己,拱手向陈王刘宠施礼。“大王别来无恙?吴王兄弟想念大王,尤其是小妹尚香,嘱托某向大王致意。”
  刘宠含笑还礼。“多谢吴王关心,本王安好。”
  杨修又向看刘宠身边的人,那人长身而起,向杨修致意,自我介绍了一番,却是梁王刘弥。梁国也早就在孙策的控制之下,刘弥没什么存在感,也没和孙策见过面,和陈王倒是有来往,天子迁都长安,征宗室入朝,他也就来到了长安。
  刘弥之后,沛王刘曜等人纷纷自我介绍,杨修一一见礼。
  宗室介绍完,杨修转向文武大臣。皇甫嵩抚着胡须,刚要说话,杨修笑着拱拱手。“太傅请安坐。太傅名扬天下,修虽孤陋寡闻,对太傅还是熟悉的。”
  皇甫嵩淡淡一笑,眼神如刀。“犬子坚寿奉诏出使,承蒙吴王款待数年,颇有进益,本欲当面向吴王致意,可惜无缘得见。嵩老矣,怕是没机会与吴王相见,还请长史代为转达。”
  众臣会心而笑,无数双目光齐唰唰地落在杨修脸上。皇甫坚寿被孙策软禁了两年多,去年才放回来。皇甫坚寿正当壮年,如果不是因为这件事,去年的西征必然有份。白白错过了一个大好机会,皇甫嵩心里这口恶气憋得太久了,今天终于当着天子和众人的面撒了出来,明嘲暗讽,只是不知道杨修会如何应付。
  杨修面不改色,从容应道:“太傅客气了。吴王戎马倥偬,没什么时间与令郎切磋,帮助有限。倒是故太尉黄公经常去看他,有所指导。太傅谢黄公即可,吴王为人洒脱率性,不太在意这些小事的。”
  皇甫嵩的脸色有些尴尬,只得沉默不语。众人听到黄公二字,想起被孙策软禁的可不仅仅是皇甫坚寿,太尉黄琬,司徒士孙瑞,包括在朝堂上的司空赵温在内,都有过类似的经历,赵温已经回来了,士孙瑞在路上,黄琬则根本不打算回来,区区一个皇甫坚寿,孙策根本不在意。
  再说了,你皇甫嵩不爽又怎么样,能奈吴王何?
  杨修随即转向刘巴。司徒士孙瑞还没回来,司空掾刘巴代理整个司徒府的事务。对杨修的态度,刘巴很不爽,如果不是在朝堂上,又有天子口谕,他甚至不想理杨修。大将军长史又能怎么样,大将军府都是一个空壳,区区一个长史还真想接管朝政?
  “司空掾,零陵烝阳刘巴,字子初。”刘巴拱拱手,干巴巴的自我介绍了两句,便不吭声了,不屑与言的意思几乎摆在脸上。
  杨修说道:“刘掾祖父可是故苍梧太守刘曜,令尊故江夏太守、荡寇将军刘祥?”
  “正是。”
  “令尊荡寇将军曾与骠骑将军并肩作战,讨伐董卓,堪称忠臣。”
  刘巴不咸不淡的客气了两句,并无感激之情。杨修也没有再问,接着转向赵温。他和赵温也很熟,寒喧了两句,便找上了司空掾杨阜。杨阜自我介绍了一下籍贯、履历,杨修问了他几句学问师门,便转向下一人。
  堂上官员近百人,杨修一一问过,足足花了小半个时辰。每个人只是三言两语,并无出格之处。杨修礼节周到而克制,既不热情,也不傲慢,却自有世家子弟的矜持和自信。相比之下,群臣就有些逊色,尤其是新进的少壮派,有的傲慢,如刘巴,有的疏简,如杨阜,更多的则是底气不足,面对杨修这样的高门子弟时有些色怯。
  天子耐心地听着,不动声色地观察着杨修与群臣。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杨修来之前,他也没觉得朝中的官员有什么不好,现在与杨修一比,差距就出来了。不论是气度还是学识,甚至是相貌,都没有几个人能和杨修比肩,综合而言,也就是荀彧与杨修相提并论,连刘晔、刘巴都要略逊一筹。
  “杨卿,能入卿眼者几人?”
  杨修微微一笑。“陛下求贤若渴,唯才是举,能振弱扶危,也是意料中事。”
  天子眨眨眼睛。杨修这句话大有深意,看似夸他能用人,却没有回答他的问题。说他唯才是举,其实也可能是说他不重德行。
  “杨卿,你代大将军入朝,当辟除掾吏,不知殿中可有人有资格应募?”
  杨修摇摇头。“陛下言重了。天子之臣,岂能再入大将军府为吏。”他顿了顿,又道:“况且大将军用人虽不拘门第,却极重真才实学,不是什么人都能入幕的。”
  天子正中下怀。“如杨卿所言,这满朝文武竟没有一个能入大将军府的?”
  杨修躬身施礼。“陛下有问,臣不敢不答。他们……都不行。”
  天子歪了歪嘴,暗自得意。杨修毕竟年轻,被他一激,还是说了狂话。此言一出,朝中的文臣都被他得罪光了。他大概也知道大将军府是空壳,不可能真的掌权,索性摆出这副高高在上的姿态。即使如此,那也不能让他轻轻揭过,要把这把火烧得更旺一些。
  “朕甚是不解,杨卿能否明言一二。”
  “唯!”杨修早有准备,躬身领命。“敢问陛下,可曾听说过月旦评?”
  “自然。”天子笑笑。“朕还听说许劭与吴王多有冲突,至今漂泊在外,有家难归。”
  阶下响起一片轻笑声。杨修恍若未闻,不紧不慢地说道:“陛下说得没错,许劭自恃名高,多次与吴王当众激辩,只可惜不是敌手,屡战屡战,屡屡以吐血终,后自知不敌,远走他乡了。”
  天子早就知道这些事,却故作惊讶。“哦,如此激烈却是为何,居然吐了血?”
  “说来话长,今天且说其中一次。许劭以善辨才而著称,月旦评每月一期,十余年间,点评数百人。不少人为求成名,趋之若鹜。”杨修笑了笑。“益州牧曹操也曾请许劭点评,许劭本不肯开口,曹操苦求不果,便以刀威胁,许劭无奈,这才批了‘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十字。”
  天子很意外,看向荀彧。“还有这事?”
  荀彧倒是听曹操说过这话,却不好当着这么多人的面表态,只得推说不知。杨修说道:“许劭兄许虔为南昌令,与臣共治一城,亲口对臣提及此事。许虔字子政,与许劭并称许氏二龙,当初曾得汝南名士谢甄评为干国之器。”
  天子面色尴尬。他说许劭不为孙策效劳,杨修反手就还了一记,许劭不愿意,他兄长许虔愿意啊,而且是以干国之器俯就南昌令。
  “干国之器为南昌令,是不是有些屈才了?”
  “真正的人才不会埋没,如今许虔已经升任豫章太守了。当然,不是每个人都能像许虔一样有真才实学,吴王曾派人统计过许劭评点的人才,其中不凡所谓千里之才之类,但是很可惜,名副其实的人屈指可数,沽名钓誉之辈倒是比比皆是。许劭吐血,正是为此。”
  天子心头升起一丝不祥,没敢轻易接话。
  杨修接着说道:“许劭也就罢了,比起太原人郭泰郭林宗,他还算是有些分寸的。据臣所知,天下人士被题为王佐的有两位,其中一位便是故太傅王允王子师,题他之人便是郭泰。”
  杨修说着,不动声色地看了一眼荀彧。“令人遗憾的是郭泰看走了眼,这位王佐虽在朝廷,却和逆臣袁绍走得很近,所谓王佐之才,恕臣冒昧,实在没看出来。”
第1890章
舌战群臣
  天子一言不发。
  对王允这位已故老臣,他心情很复杂。一方面,王允设计杀死了董卓,将他从董卓的阴影中拯救了出来。另一方面,王允又为袁绍代言,甚至一度打算引袁绍入朝主政。后来袁绍败亡,王允病逝,又因为顾全大局,不仅不能追究王允的责任,还要让他尽享死后哀荣。要说心里没怨气,绝非实情。
  但天子也不可能当着朝臣的面说王允的不是,灭自己的威风,涨杨修的士气。
  见天子不说话,杨修却看向自己,荀彧心里清楚,不得不接过话头。“人无完人,王子师虽有过错,终能悔过,不愧名臣。天子记功忘过,为中兴聚才,杨长史却说朝中无人堪用,陛下垂询,杨长史不答陛下之问,东拉西扯,不知是何用意?”
  杨修拱拱手。“令君莫急。常言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大汉积弊甚深,又岂是一两句话就说得清楚的。陛下不耻下问,我自然要竭尽所能,为陛下答疑解惑,总不能说几句空话大话糊弄陛下。令君以为然否?”
  荀彧语塞,却不能反对。“那就请长史详言之。这和月旦评有什么关系?”
  杨修向天子再拜。“陛下,臣旁引月旦评,并非言不及义,而是想说明一个道理:求才是国政之本,须有章可循,绝不能以某人几句不着边际的空言为凭。处士横议,互相题榜,纵有报国之心,却无益于国家,反倒让有心人利用,煽动民意,结党营私。臣请陛下效大将军之政,设政务堂,培养官吏,去虚名,求实才。”
  天子一下子愣住了,眼珠接连转了几转,扫视殿中群臣。杨修这弯转得太快,他没有一点心理准备。随即一想又明白了,杨修这是有备而来,说月旦评不过是引子,实际剑指党人议政。杨彪是务实派,不像党人那么激进,对党人也一直有所保留,这话从杨修嘴里说出来倒也自然。
  但殿中的大臣可没天子这么淡定。杨修这句话的打击面实在太大了,殿上大臣有的就是党人,比如赵温、荀彧,其他的就算不是党人也同情党人,赞成党人的理念,或者习性与党相近,前者如皇甫嵩,后者如刘巴;纵使对党人的一些做法不满意也不会像杨修这样当众指责,而且用这么重的话。
  刘巴忍不住出列。“杨长史,陛下召集朝会,当议要事,窃以为不宜牵连太广。议政便议政,何必旁及党人?长史若有宏篇大论,何不朝会后再说,或者写成文章,印行天下,让天下人细细品鉴?”
  众人又是一阵轻笑。杨修非议党人,真要写成文章,怕不是要千夫所指,无疾而终。
  杨修转身打量着刘巴。“刘掾以为我是借题发挥?”
  刘巴拱拱手,昂着头。“不敢。”
  “刘掾可知党人于国政之害?”
  “不知,巴学识浅薄,只知党人以天下为己任,义之所在,没身不顾,合乎孟子大丈夫之道。听闻吴王推崇《孟子》,施政也多依孟子之义,难道长史反倒不喜?”
  “司徒滞留江东,刘掾代行司徒事,施政是否依孟子之义?”
  “巴虽不敏,亦知见贤思齐。”
  “布匹专卖,亦是孟子之仁政吗?”
  “事急从权,不得不然尔。”
  “杀鸡取卵,与民争利,称为事急从权。百姓无衣,司徒府囤积居奇,亦是孟子之仁政。恕修愚昧,不敢苟同刘掾高见。”杨修摇摇头。“如今南阳商人宁可将布匹远售辽东,也不来关中,不知刘掾又当如何从权。”
  刘巴面色微变。“你说什么?南阳商人将布匹远售辽东?”
  杨修笑了。“不相信?这是自然。关中近,辽东远,布匹利薄,本不该舍近求远,但关中专卖,形同抢劫,商人无利可图,反倒不如远售辽东,利虽薄,量却大,在辽东售布,再购辽东之人参、鹿茸、皮货返程,利润再翻一倍。”
  杨修将南阳商人的成本、运费、利润一一说来,如数家珍。他的话还没说完,刘巴的脸色就变得非常难看,荀彧、刘晔等人也意识到了问题,都变了脸色。刘巴已经通报过他们,南阳商人到关中做生意的越来越少,尤其是布匹,不仅普通布匹没有了,丝帛也突然不见了。刘晔已经派人去查,还没结果,却没想到杨修告诉了他们结果。
  南阳商人不到关中做生意,改去辽东了。这可是个大麻烦,南阳布匹不仅关系到关中的布匹供应,还关系到与西域的交易,直接影响朝廷的财政收入。
  杨修转身面对天子。“陛下,刘掾出身官宦,其祖为苍梧太守,其父为江夏太守,刘掾天资聪慧,少有令名,又曾在郡中历职任事,可谓难得。可他主政关中,行布匹专卖之制,实在是饮鸩止渴,智者不为。以刘掾之出身高才尚且犯下如此错误,其他人可想而知。何也?经验不足,又自恃才华,鄙视商贾,自以为生杀予夺,作威作福,却不知为商之道,为政之本。”
  杨修毫不留情,将刘巴的几项措施批得一文不值。刘巴既理亏又心虚,一时竟无言以对。论执政经验,他固然不如杨修,但归根到底还是被杨修透露的消息震懵了。他之所以敢对南阳布匹实行专卖,就是他相信孙策控制下的五州采用新织机后布匹产量猛增,销路紧张,南阳商人不可能放弃关中这个市场。
  他怎么也不会想到南阳商人会不远千里,将布匹卖到辽东去。他不愿意相信,可是以他的聪明,只要将杨修报出的账目核算一遍就知道杨修没有骗他,而且这不是恐吓,已成事实。
  看到刘巴脸色不对,天子也知道麻烦大了。
  杨修再次强调:这不是刘巴一个人的错,而是读书人做官普遍会遇到的问题,尤其是名士。普通人做官都由郡县小吏做起,一步步升迁,有了一定的行政经验之后再授县令长、郡守,就算遇到一些问题也不会太离谱。名士因为升迁速度过快,经验积累不足,又自以为书读得多,往往会做出不切实际的举措,出了问题还不知自省,总以为是别人见利忘义,与他们做对。软弱些的随波逐流,强硬的就以权压人,甚至大开杀戒。
  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建政务堂,让他们知道为政之道,会遇到什么样的问题,又该如何解决,避免他们走弯路。这是大将军的创见卓识,已经在南阳、吴郡推行,效果不错,可以在关中推广。
  杨修侃侃而谈,声音虽然不大,却理直气壮。殿上群臣都识相的闭上了嘴巴,没人敢跳出来帮刘巴说话,免得惹火上身。但他们都不赞成杨修的建议,尤其是新入朝的凉州人。刘巴尚且不合格,他们又有几个能胜任本职工作?按照杨修的标准,他们都应该进政务堂学习,然后由县令做起。
  但事实证明,有些事躲是躲不掉的,该来的总会来。
  杨修批完了刘巴的经济民生,立刻把矛头指向士家制度。士家制度的倡议者杨阜不得不硬着头皮出来应答,强调耕战虽是法家故计,却可以救亡图存,解决朝廷目前的危机。
  话音刚落,杨修便问道:“以杨掾之见,朝廷目前的危机是什么?”
  杨阜闭口不言。朝廷最大的危机是什么,大家心知肚明,可是没人敢说破,尤其是当着杨修这个大将军长史的面说破。说孙策是朝廷的心腹大患?那无异于与孙策撕破脸,决一死战。如果朝廷有这样的实力和勇气,又何必封孙策为王,还征他入朝主政?
  “杨掾缄口,怕是有难言之隐。”杨修微微一笑,环顾四周,笑意盈盈。“诸君想必和杨掾一样,以为大将军异姓封王,是朝廷的心腹大患,关中实行士家制就是为了对付大将军。不过我想告诉诸君的是,如果大将军真的成为了朝廷的心腹大患,那也是诸君逼的。大汉如果要亡,一定是亡在诸君手中,而不是大将军的手中。诸君不仅是大汉的罪人,更是无尽杀戮的始作俑者,那些无辜战死的将士、百姓的不会忘记你们,一定会诅咒你们,让你们永世不得安宁。”
  说到最后,杨修脸上已经看不到一丝笑容,只剩下严冬般的冷冽。他走到皇甫嵩面前,躬身一拜。“皇甫太傅,我想问太傅一件事,请太傅务必如实相告。”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73/133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