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行三国(三国小霸王)(校对)第97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77/1332

  “临事而惧,好谋而成,是好事。休穆,你不缺勇气,缺的是耐性。这几年算是有所长进,这次好好打,让我们看到你的成绩。”
  “喏。”朱桓心中一暖,连忙答应。
  胡综端来冰饮,孙策取了一杯,朱桓也取了一杯捧在手中,他小心翼翼的啜了一口,凉意沁人,浑身通泰。喝了几口,他慢慢冷静下来,思考着孙策说的话,知道孙策还不放心,担心他想得到,做不到,临事激动,又忘了章程。
  “请大王放心,臣此去兖州,有事必和陆议商量。陆议虽年轻,却比臣稳重,有他参谋,时时提醒,臣一定会受益良多。若有分歧,能纳陆议之计则纳之,不能纳陆议之计,臣则……”
  “则行之。”孙策放下手中的冰饮,摆了摆手。“休穆,我只是希望你耐心一些,多听听别人的意见,而不是让你唯唯喏喏,如提线木偶一般。若是为此,我何必让你上阵,派三将军去好了。”
  朱桓有点不好意思,心里却放下了一块大石头。
  “别人的意见要听,但决定一定要自己做。有功不让,有过不诿,要有一个大将的担当。”
  朱桓用力地点点头。“喏,臣记住了。”
  “嗯,你再跟我说说,谁帮你出了主意?”孙策斜睨着朱桓。“你别想瞒我,这不是你的风格。”
  朱桓嘿嘿笑了两声,再次拱手施礼。“生臣者父母,知臣者大王。臣不敢有瞒,臣领命之后,去见过顾雍。”他顿了顿,又道:“他是臣在建业不多的好友。”
  朱桓随即便将与顾雍见面的经过说了一遍。孙策静静地听着,一点也不觉得意外。听到朱桓方案的那一刻,他就知道有人指点过朱桓,考虑到朱桓那眼高于顶的脾气和他极其有限的交际圈,他猜到可能是顾雍,这种稳定压倒一切的作风除了顾雍也找不到第二个人。可是对朱桓来说,怎么谨慎都不为过,真到了战场上,他的本性一定会释放出来。方案做得稳妥些,就算放肆也能有余地。
  孙策又和朱桓商量了出征的将校人选,安排好出征的日期,就让朱桓出去准备了。大军出发在即,朱桓要准备的事情很多。他独坐了片刻,军谋处送来抄录后的方案,孙策又打开看了一遍,过了一会儿,郭嘉进来了。
  “大王还没休息?”
  孙策说道:“再看一看朱桓的方案。”
  “方案没什么问题,就看执行得如何。不过有陆议做军谋,应该问题不大。其实说起来,仅人选而论,陆议比朱桓更合适。大王保护陆议,不想让他承担太重的责任,是对他的爱护,却有点不公平。”
  “有什么不公平?走得稳比走得快更重要,天下那么大,路那么长,本来也不是一两天就能走完的。”
  “那倒也是。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拔苗助长是害他。”
  孙策合上方案,看向郭嘉。“猜猜是谁给朱桓出的主意?”
  “顾雍。”郭嘉不假思索。“我一听就知道了,除了顾雍,不会有别人。”
  “你对顾雍怎么看?”
  “我不喜欢这个人。”
  “为什么?”
  郭嘉摇着羽扇,沉吟良久。“此人是瑚琏之器,与臣禀性不合。”
  孙策笑笑,没有再说。郭嘉虽然放荡,却也不是背后说人坏话的人,他能将话说到这个份上已经不容易了。瑚琏之器听起来很高大上,其实不是什么好词,尤其是从郭嘉这种讨厌礼法的人嘴里说出来。
  郭嘉实在对顾雍没什么好感,主动转换了话题。朱桓的方案很稳妥,但也带来一个问题,他需要的时间会更多,钱粮消耗也成倍增加。郭嘉建议,在将战线推进到兖州境内以后,尽快恢复豫州的生产,不仅要赶上宿麦,最好还能抢种一些其他的作物,比如芋头、薯蓣(山药)之类的,再从徐州买一些小猪来放牧,到年底就能吃上肉了。必要的时候还可以组织百姓打渔。豫州水系发达,水产也能解决不少问题。
  孙策表示同意。郭嘉是豫州人,军师处也有不少豫州籍的军谋,他们知道什么东西能种什么东西不能种,只要能挽回一些损失,都可以尝试。他随即表示,已经通知首相张纮,随了免去豫州今年的赋税之外,还将拨一部分救济粮,确保豫州百姓不会因为粮食短缺出现饿死等情况。
  两人谈到夜幕降临,孙策本打算留郭嘉吃晚饭,郭嘉却没兴趣,说是钟夫人今天准备了丰盛的晚饭,他要回去享受去了,不陪孙策吃工作餐。自从上次孙策说母强子弱,钟夫人的强势会影响她儿子郭奕的性格后,钟夫人改了不少,郭嘉最近的日子好过多了。孙策打趣了他几句,郭嘉得意地大笑着,甩着袖子出去了。
  孙策回到宫里,来到稻香殿。袁权已经准备好了晚餐,正在等候,甄宓也在,和袁权说着什么。看到孙策进来,两人都站了起来,躬身行礼。孙策打量了甄宓一眼,歪了歪嘴。
  “你是又遇到什么麻烦事了?”
  “大王怎么能这么说臣妾?臣妾是特地过来陪大王用膳的。”
  “算了吧,你要是说过来偷师,我还能相信你,陪我用膳,你有这么好么?”
  “唉呀——”甄宓抱着孙策的手臂,撒起了娇。孙策一边和她说笑,一边入座,袁权派人取来水,侍候孙策冼脸净手,又摆上晚餐。甄宓乖巧的坐在一旁,为孙策夹菜倒酒。孙策笑眯眯地看着她,也不说话。袁权见状,笑道:“大王今天又和谁说事,拖了这么久,让阿宓好等。”
  “为了豫州的事。”孙策将和郭嘉商量的事说了一下,又说起钟夫人的事,三人笑成一团。袁权想了一会儿,又说道:“豫州有事,我们这些豫州人也不能坐视,要不我联络几家,出点钱,从交州买点米吧。”
  “去交州买米,还不如去海里打渔呢。”甄宓突然说道。
  “你什么时候又研究起打渔了?”
  “上次听水师甘大都督说的。大王,交州有米,可是太远,本来就无利可图,只是因为战事紧张,这才不惜成本。如今麋都督已经去了交州,大量买米,交州米价肯定飞涨,很可能有价无市,想买也买不着。依我看,不如去海里打渔。弄几条大船,打几个熟悉鱼情的渔夫,出海半个月就能满载而归。也不用太远,会稽之外就是上好的渔场。”
  孙策很惊讶。他知道甄宓出身商人世家,对做生意很有兴趣,却不知道她对渔业还这么在行。说起来,随着海船的成功制造,远洋渔业已经在渤海推广开来,只是在东海、黄海还不多,因为这片海域太大了,不像渤海那样知道边界,心里有底。人对未知的事总会有恐惧,尤其是在没有生存压力的时候,更没人愿意去冒险。
  “你这么熟悉,交给你处理吧?”孙策打趣道。
  “那大王能给臣妾几条船?”
  “你要的又不是战船,自己去船官看,有用得着的,你就提走,到时候再还回去就是了。”
  “那我还带几个人吗?”
  “你想带谁?”
  甄宓抿着嘴笑,却不肯说话。孙策明白了,瞅瞅袁权,笑了一声。不用说,这是两人商量好的,一唱一和。“说吧,究竟是谁?”
  “不是谁,而是谁们。”袁权笑道:“除了她三兄,还有两个姊夫,十来个族人,都到建业来了。”
  孙策吃了一惊,随即想到了刚收到的消息。“甄家是这大逃亡吗?”
  甄宓叹了一口气。“不逃还能怎么办,等着被他们敲骨吸髓么?别家还好说,我甄家是无论如何也逃不掉的。亏得我二兄有先之明,早做准备,否则现在中山成了刘备的封国,想逃都来不及了。刘备可是连家乡人都不放过的狠毒之辈,中山人这次可苦了。”
  甄宓拉着孙策的手臂,央求道:“大王,你什么时候进攻冀州,灭了刘备啊,可别再让他祸害人了。”
  孙策忍俊不禁,一口汤喷了出来。
第2070章
商机
  人在做,天在看,刘备在涿郡干的那些事终于结出了苦果。千夫所指,不知道他这个中山王会不会无疾而终。
  袁权递过布巾,孙策擦了嘴。“中山出逃的人多吗?”
  “往哪儿逃?”甄宓反问道:“周边都是刘备的地盘,根本逃不出去。我阿兄是从草原上绕了一个大圈,赶到辽东,这才搭上了船,仅在路上的开销就能让中户破产,普通百姓哪支撑得起。就是这样,还有两个孩子得了病,死在路上。”
  甄宓吸了吸鼻子,撅着嘴,眼眶有些湿。
  孙策也收起笑容。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日难,这个时代出远门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水土不服、劳累、盗贼,随便一样都可能要了命,民间有句话,迁徙等同伏法,所以绝大多数人的生活圈子都很小,无事尽量不出门,一辈子就在方圆十几里的范围内。让普通百姓翻山越海,长途跋涉,来到中原,这根本不现实,就算袁谭、刘备不拦着,他们也未必能活着走到目的地。
  兖州、青州的百姓迁到豫州和江东屯田,也是花了几年时间逐步迁移,还是在沿途郡县尽可能提供帮助的情况下。为了让这些人平安到达,付出的代价也是惊人的。
  “你三兄在哪儿?我见见他,问问情况。”
  “谢大王。”甄宓又高兴起来,眉目生春。“大王,太史慈会出兵吗?如果太史慈出兵进攻,中山人可以响应的。”
  “你二兄静极思动,又想带兵了?”
  “这倒不是,谁不想平平安安的啊,可现在刘备入主中山,平安不可得,只好奋起一击了。中山近燕代,原本民本就剽悍,也是出精兵的地方。如果大王能支援一些军械,就算不能赶走刘备,给他找点麻烦还是足够的。”
  孙策笑着摇摇头。“你这可不是什么好主意。身处是非之地,还是低调些比较好。安份守己,刘备或许不会主动找事,最多讹点钱粮,真有了军械,刘备就算拼了命也要灭了你们甄家。除非你二兄能招募到足够的兵力与刘备对抗,可是那样一来,需要的军械太多,我就算给他也运不进去啊。”
  “这倒也是。”甄宓托着腮,眨着眼睛,若有所思。“可是就这么坐等,真是憋屈啊。”
  “想出气?”
  “是啊,就是想给刘备找点麻烦。”
  “那倒有个办法,就是不知道你二兄敢不敢干。”
  甄宓又兴奋起来。“什么办法?快说,快说,大王,你别卖关子了,快点说嘛。”
  孙策无声的笑了。刘备,你可别怨我,是你自己造的孽。中山靖王之后?嘿嘿,中山靖王要被你害惨了。他若是在天有灵,一定不会认你这个冒牌子孙的。
  ……
  第二天,孙策就接见了甄尧一行。甄尧年近三十,五官端正,相貌出众,言谈举止都很得体,见到孙策时跪拜进退,一丝不苟,看得出事先认真演练过。其他人也有些紧张,连看孙策都不敢看。甄宓已经亡故的长兄甄豫的儿子甄像正当弱冠,一表人才。
  甄家的基因也很强大,几个人站在一起,让人眼前一亮。
  孙策问了些甄家的近况,又问了些旅途上的见闻,然后问起各人的才能,读过什么书,做过什么事。甄俨挑这些人出逃是花了心思的,几乎都是家族里年轻才俊,读过书,做过事,有的擅长做生意,有的经常出远门,有的武艺不错,统领过家中的部曲,有一定的带兵经验。
  孙策很满意。他留下甄像在身边做侍从,其他人则按照各人的能力和兴趣去不同的部门应聘。既然有真才实学,就走正规的渠道,免得落人话柄,对将来升迁反而不利。甄像是甄逸嫡孙,也是下一任的甄家家主,甄俨将他送到建业来,象征意义很重,自然要优待一些。
  甄家来到建业,虽然带了一些随身细软,毕竟有限。孙策答应了甄宓的请求,让她带着几个有出海经验的人去船官挑选大船,准备出海捕鱼。在任何时代,商人的冒险精神都是最强的,只要有利可图,他们无所畏惧。远海捕鱼在渤海已经得到证实,风险可控,黄海、东海只是反应慢了一步,还没有铺开,甄家想抓住这个机会,既能解决孙策的实际问题,又能积累财富,公私两便,孙策自然不会拒绝。
  甄尧毕竟年长些,为人处世的经验比甄宓丰富。他和甄宓商量后,拿出了带来的细软,又通向甄宓向袁权等人借贷了一些,筹集了近千金,向船官租借了十条海船,又高薪招募了一些水手、渔夫,又与张纮签订了相关的收购条件,这才出海捕鱼。为了保鲜,他还订购了大量的冰块,这是在来的路上就准备好的,已经和相关的海商签订了长期的合作协议。
  孙策没有直接过问,但他对甄尧所有的操作都一清二楚。术业有专攻,甄尧虽然看起来像个读书人,真正擅长的还是商业运作,这一套组合拳打下来,他已经将出海捕鱼的门槛提得很高,等他满载而归,其他人发现利润丰厚,想要效仿时,就会发现没有足够的投入,根本无法和他竞争。
  所以有时候引进一些外来的竞争者,制造一些鲶鱼效应还是有必要的。水师在渤海捕鱼,进行水产加工,充当辽东战区的物资补给并不是一个新鲜事物,荆襄系、吴会系,甚至包括东海系的商人这么久都没想到远海捕鱼,他们赚得太容易,思想上有些懒惰了,对近在眼前的商机都没有留心。
  ……
  八月初,无当营校尉朱桓迁荡寇将军,率领无当、解烦等五营,共一万中军出征。
  八月正是秋收的时候,通常很少会出兵,但中军是脱产的精兵,随时可以出征,并不影响秋收,而豫州今年又没有春耕,秋收的任务极轻,沿途的徭役征发也没带来什么大的影响,反倒是中军奔赴战场让豫州军民士气大振,热火朝天的准备反攻,一心要进入兖州,报一箭之仇。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77/133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