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行三国(三国小霸王)(校对)第97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76/1332

  让孙策意外的还有一点:关羽居然能沉得住气,没有派兵追杀甘宁,看来这两年心性也沉稳多了。年过不惑,不再是那个热血上头就不管不顾的愤青。
  军师处很快做出方案:考虑到满宠等人即将对兖州发起进攻,甘宁最好能进入黄河,与徐盛配合,截断兖州与冀州的联络,形成对兖州的包围,并对冀州施加压力,让袁谭不能安心秋收。如果机会合适,再沿河上岸骚扰,毁掉一部分庄稼,破坏冀州的经济。
  甘宁的水师中有装备巨型抛石机和强弩的楼船,攻击力还是很强的,普通庄园根本挡不住他。
  军师处又提出了动员黑山军下山的方案。袁谭将兵力集中在东部,西部兵力空虚,从河内到常山、中山,都是黑山军可以攻击的目标,就算是抢收一些庄稼也是好的,躲在山里有什么出息。
  随后,孙策叫来了朱桓,派他领五校共一万中军,赶往豫州,与阎行、陈到等人会合后,居中调度对兖州的攻势。陆议将作为他的副将,兼任军谋。
  朱桓喜出望外,躬身领命。
  孙策打量了朱桓很久。“你回去准备一个方略,接受军师处的质询,尽可能一次通过。”
  朱桓眼神微闪,一口答应。他知道,孙策这么久一直没有让他独领一部,不是怀疑他的忠诚和能力,而是对他的脾气不太放心,担心他不够稳重,担当不了如此重任,这才冷藏了他几年。如今机会来了,他自然不能放过,不仅要一次性通过军师处的质询,而且要拿一个好成绩,不能让孙策失望。
  看着朱桓雄赳赳,气昂昂的离开,孙策捻着手指,轻轻地吁了一口气,有些无奈。
  盛夏出兵,对任何一个将领来说都是一个不小的困难,比秋季出兵要麻烦得多。
  天气炎热,雨水又多,晴天的时候晒得铁甲发烫,浑身是汗,下雨的时候又到处是雨,行军困难,如果防范不当,水土不服,引发疾疫,后果更是不堪设想。
  孙策将这个任务交给朱桓,就是对他的一个考验。他不仅要考虑如何作战,还要考虑防止各种意外出现,行军路线要尽可能的短,避开沼泽地,适合大军驻扎,物资运送要方便,减少不必要的消息,粮食、军械、药物,一样也不能少,尤其是药物,各种药都要备齐,以防不测,等出了事再找药就来不及了。
  统领万人作战,几乎上是考验一个将领能不能独当一面的标尺。九督之中,目前能统领万人以上的只有周瑜、太史慈、黄忠和沈友四人,最多再加上刚刚在弘农建功的鲁肃。实际上鲁肃取弘农时,直接指挥的兵力并没有超过万人,协助他作战的还是吕蒙、蒋钦、徐盛这样的老手。
  培养将领不能拔苗助长,要循序渐近,一步步地来。
  以这个标准而言,孙策对朱桓能否胜任并没有十足的把握。选择朱桓是多种因素的权衡结果,实际上有些冒险。江东系是他的根基,他必须给他们更多的机会,保证他们对他的支持,尤其是在江东世家豪强蠢蠢欲动,打算以身试法的时候。进攻兖州,拿兖州世家开刀是杀鸡儆猴,希望江东世家豪强识时务。若是不得已,免不了要杀几个人以示震慑。
  在此之前,他要确保大多数江东世家对他的信任和服从,提拔朱桓就是其中重要的一步。眼下还没有朱张顾陆一说,顾氏、陆氏根基已深,起不到太多的示范作用,朱氏、张氏却还没有那么强,甚至不如沈氏。张允意外阵亡,让他扶植张家的计划落空,朱桓成了不多的选择。
  但这并不是最好的选择。朱桓善战,却也骄傲自负,意气用事,和关羽有些相似,他也许能独领一部,和其他人相处却不太容易,这次让他负责兖州战事是因为兖州就在身边,而且已经被打残了,又有陆议在,就算有所失误,应该也不会出现重大问题。
第2068章
顾雍
  跨出宫门,朱桓停住脚步,按着怦怦乱跳的心口,悄悄地吐了一口气。
  吴王担忧的目光让他很受伤,但他也清楚,吴王的担忧并非没有道理,想通过军师处的质询绝非易事,一向眼高于顶的汝颍人肯定会百般挑剔。他多次参加类似的质询,太清楚这些汝颍人的禀性了,只是没想到这么快就轮到自己。
  他本以为吴王会直接任命的。朱然、陆议外放之前,都没有类似的流程。
  一想到这件事,朱桓就有些郁闷,但他又不敢掉以轻心,好容易得来的机会,他可不愿意就此放弃。他站在宫门外想了想,翻身上马,决定去找建业令顾雍商量商量。
  吴县人在建业的很多,能让他信服的却很少。顾雍不仅和他一样是吴县人,还有和他类似的经历——从吴王过江开始,顾雍在会稽做了八年的郡丞,直到最近才被任命为建业令。顾雍是吴县顾家子弟,又是蔡邕的得意弟子,还是吴王任会稽太守时的郡丞,这么久没有提拔,总算提拔了又只是一个县令,而不是郡守,这实在不合常理,甚至可以说充满了恶意。
  如果他是顾雍,他肯定接受不了。
  朱桓一边想着心思,一边策马来到建业县的县寺,翻身下马,将马缰扔给亲卫,自己大步进了门。他是常来的,县寺外的郡卒都认识他,纷纷行礼,却没人来拦他。朱桓快步来到中庭,顾雍正在堂上处事公务,两个掾吏跪在面前连连叩头,涕泪横流。
  “国家自有制度,你们家中人口多,负担重,可以提出申请,县里解决不了,会向郡里反应,向大王反应。收受贿赂是违法的,就算轻微,记在考评簿里也会影响以后迁转,若是严重了,成了赃吏,不仅误了自己的前程,还会让家族蒙羞,子弟受到连累,不值得啊。”
  “明廷教训的是,明廷教训的是,小吏下次再也不敢了。”
  “去吧,好好反省,把收的东西都还了,把扣的船修好,尽快还了,不要影响百姓的生计。”
  “喏。”两个掾吏叩了两个头,转身去了。看到朱桓时,满面羞惭,连头都不敢抬。
  朱桓上了堂,笑道:“元叹兄不仅理事,还育人,真是令人钦佩。”
  顾雍看了朱桓一眼。“稍等片刻,我手上还有两份公文批一下,马上就好。”说着,命人上茶水点心。
  “不忙。”朱桓说着,在一旁的走廊上坐下,远远地看着顾雍看公文。顾雍看公文不快,翻来覆去看了好几遍,不时放下叹息,又让人取其他的公文来对照。朱桓茶都喝得饱了,他还没看完。朱桓有些着急,却又不好多问。他知道建业令不好做,顾雍又是个谨慎的人,做事追求滴水不漏,考虑起来很费神。
  过了很久,顾雍处理完了公务,来到朱桓面前,拱手致歉。朱桓递过一杯茶,笑道:“又出了什么事,这么纠结?”
  顾雍摇摇手。“能浅任重,惭愧,惭愧。休穆,看你一脸喜气,这是外放了?”
  朱桓惊愕地看着顾雍。“元叹兄,你真是神了,这都能看得出来?”
  “这么说,我说中了?”
  “说中了,说中了。”朱桓兴奋不已。“可你得告诉我,你是怎么猜到的。”
  顾雍笑笑。“因为我想不出除了外放,还有什么事能让你这么兴奋。”
  “呃……”朱桓大窘。“元叹兄见笑了。”
  顾雍祝贺了朱桓两句,又收起笑容,问起朱桓来意。朱桓就要即将统兵前往兖州作战,出发之前还接受军师处质询的事说了一遍。顾雍听了,忍不住问了一句:“伯言做你的副将兼军谋?”
  “是啊,我也很意外。”朱桓的眼神有些躲闪。顾陆两家联姻,顾雍的夫人就是陆康的女儿,陆议脱颖而出,不仅对陆家意义重大,对顾家同样很重要。陆议连续两战取得大捷,甚至还淹死了对方的大将,很多人都以为陆议这次要升职,很可能会主持对兖州的战事,没想到这件好事落在他的身上,陆议反成了他的副将,这让人有一种他抢了陆议机会的感觉,所以他才要第一时间来向顾雍通气,以免引起误会。
  顾雍拿起一块点心塞进嘴里,慢慢的咀着。朱桓心中不安,正待解释,顾雍摇摇手,示意朱桓不要急,将嘴里的点心咽下去,又喝了一口水,擦净了嘴,才不紧不慢地说道:“休穆,你我至交,我明白你是什么样的人。你不用担心太多,尽力去做便是。大王对你期望甚厚,千万不要辜负了他。”
  “那是自然。我只是有点捉摸不透该怎么打。”
  “一个字:稳。”
  朱桓目不转睛地盯着顾雍。顾雍却不肯再说,朱桓再三拱手,他推辞不掉,这才解释道:“你知道对大王为说,兖州是什么吗?”
  “请元叹兄指教。”
  “兖州是一块砺石。”
  朱桓眼神微闪。“那我就是大王要磨的刀?”
  “你是,伯言也是。”顾雍靠近了些,拍拍朱桓的手。“伯言虽说接连取胜,但一次是偷袭,一次是守城,并没有正面作战。这次大王给你们机会,让你们指挥数万人的大战,这样的机会很难得。只要能胜,时间长一点没关系,消耗多一点也没关系,大王在乎的只有一点:你们二人指挥数万人大战,并且取胜,兖州就是让你们练兵的校场。”
  朱桓恍然大悟。他知道孙策为什么担心他了,孙策担心他急功近利,浪费了这次机会。以兵力而言,击破兖州并不难,难的是如何借这次大战取得足够的经验。攻克兖州之后就要进攻冀州,孙策需要一个能像周瑜那样独当一面的大将,他和陆议就是孙策心目中的人选,而且他还排在陆议前面。
  当然,如果他的表现不能让孙策满意,那机会就是陆议的了。
  “休穆,努力,千万不要辜负大王。”
  “这是自然。”朱桓拍着胸脯,慷慨激昂。
  顾雍看了他一会儿,突然说道:“你有多久没回吴县了?”
  “还是正月里在家的。”
  “写封信回去吧,告诉你几个叔父,你朱家光宗耀祖的机会就在眼前,不要被一些蝇头小利耽误了。”
  朱桓一愣,随即明白,脸色顿时阴了下来。
  ……
  送走朱桓,顾雍回到中庭,在堂上站了一会儿,让人取来刚刚批复的那两份公文,看着上面的处理意见,提起笔,打算修改一下,可是想了想,又放了回去。
  这两件事其实是一件事:一个建业本地豪族说有一块地原本是他家的产业,想要回来,但屯田中郎将不肯还,双方各执一词,告到建业县。涉及到屯田,这件事原本不在建业县的管辖范围内,但主告者是建业县人,顾雍作为建业令,不能不问,向屯田处发出了询问,今天才批复。
  他的处理决定是双方协商解决,耕地是不可能还的,但屯田处可以提供一些补偿,双方各让一步就算了。可是朱桓外放,他感受到了孙策扶植江东人背后的目的,这么处理就有些不妥了。
  孙策入主江东之初,并没有像在豫州那样强行掠夺当地世家、豪强的土地,大部分都是通过协商,由世家、豪强主动献地,然后再给予相应的补偿。主动献地难免会有保守,最好的地不太可能献出去,数量上也会超出一些,孙策对此没有深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不过份,就算默认了。
  这么做,对保持江东的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也留下了隐患。豫州世家被孙策来来回回折腾了几遍,元气大伤,至少有一半世家的家主被杀,首级挂在了官道上,剩下的世家也都严格按照计口授田,多一亩都不行。豫州人心里不平,自然不能看着江东人逍遥法外,尤其是杜袭任丹阳太守之后,风声就渐渐紧了起来,私下里有传言说要在江东丈量田亩,清理超出标准的土地。
  顾雍在这个时候调任建业令,有充当缓冲的作用,平衡杜袭的一些过火措施,以免激化矛盾,至少他自己是这么认为的。从几件事的处理来看,他的判断基本无误。但他低估了孙策推行新政的决心,涉及到土地,孙策绝不会让步。这个本地豪族要倒霉了,孙策如果下令清查他家的土地,肯定会超出标准,不仅他想讨回的土地要不回来,说不定还会被当作典型,割掉一块肉。
  他的处理决定不符合孙策的要求,现在改也来得及,却不符合他之前的作风。一旦孙策发现他改变作风是因为朱桓来访,他从中嗅到了风声,那性质就不同了。
  宁可挨孙策的处罚,也不能留下见风使舵的坏印象。以顾氏在吴郡的影响力,就算孙策不想用他也不可能压制他一辈子。已经做了八年郡丞,再做几年又如何?实在不行,去襄阳随先生蔡邕修书就是了。
  倒是老家的土地要尽快处理,不能被孙策找到借口,借题发挥,对整个顾家进行打击。
第2069章
望风而逃
  朱桓准备了两天,拿出了一个让军师处也挑不出什么大毛病的方案。
  跟随孙策征战六七年,大大小小的战役十余次,听过军师处无数次的质询,他对怎么做方案并不陌生,需要注意哪些事项也了然于胸。他拿捏不定只是孙策对他的具体期望,听了顾雍的点拨,确定了主要指导思想,剩下的对他来说并不难。
  至少拟定方案没什么困难。
  顺利通过了军师处的质询,朱桓随孙策来到殿中。朱桓有些忐忑,他不知道孙策满意与否,在他接受质询的时候,孙策很平静,看不出他的心情好坏。
  “方案不错。”入座之后,孙策先给朱桓吃了一颗定心丸。
  “谢大王。”朱桓如释重负,强忍着没笑出声来。
  “能执行到位吗?”孙策瞅瞅朱桓,也笑了。“伟则,取些冰饮来,我们的朱大将军满头是汗。”
  胡综忍着笑,应了一声,转身去了。朱桓也有些不好意思,连忙拱手。“大王,你就别取笑臣了。第一次担当大任,臣心里没底得很。”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76/133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