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行三国(三国小霸王)(校对)第9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9/1332

第0213章
不准走
  张勋领头,在阎象的陪同下走了进来。经过孙策的案前时,他顿了一下,却没停住脚步,直接上了堂,在袁术的灵前行礼,瞻仰袁术的遗容,两行老泪夺眶而出。
  “公路,何以至此啊。”
  诸将陆续进门,有的在孙策面前停住,拱手施礼,算是承认孙策的身份,有一些则和张勋一样,只是看孙策一眼,然后或迟疑,或昂然,直接上堂,拜祭袁术。
  黄猗、袁权姊妹一一还礼,堂上哭声一片。
  陈瑀没有来,他的弟弟陈琮和帐下的几个校尉也都没有来。过来了一会儿,秦牧派人来汇报,陈瑀兄弟带着亲信百余人出了大营,向东去了,问要不要追。
  孙策下令不要追,由他去。这是内讧,不是敌人。他已经是胜利者,要有胜利者的风度,没必要赶尽杀绝。况且他相信他和陈瑀的较量只是暂告一段落,并没有尘埃落定。
  且让你再活几天。
  在蔡邕的指挥下,丧礼井然有序,根本不需要孙策操心。见大事已定,孙策来到侧院。
  文聘已经在等着,周瑜也在,两人正低声说笑,只是笑得有些客套。见孙策进门,他们迎了上来。周瑜看看孙策,嘴角微挑。
  “将军好手段。”
  孙策摆摆手,不以为然。“一群书生而已,不值一提。”他拿出军报,“仲业,事情有变,你必须立刻出发。我给你安排几个人,都是靠得住的,部下将士也以南阳人为主,你一路走一路挑选。”
  文聘看完军报,什么也没说,躬身领命。孙策让人请来苌奴等几个袁术旧部,说明情况,苌奴倒是干脆,直接交出了兵权,却不肯离开宛城。他要给袁术守灵。
  孙策同意了,让苌奴陪同文聘去接管他的人马。文聘出门时,似乎有话要说,但终究还是没有说,跟着苌奴匆匆出了院子,翻身上马,急驰而去。
  “没想到这蛮子还挺忠义。”周瑜笑道。
  “蛮子?苌奴?”
  “你没看出来?正常人哪有叫这个名字的。他虽然留了发髻,面容也和汉人无异,但我敢肯定他不是汉人,不是乌桓人就是鲜卑人。袁将军做过长水校尉,有几个蛮夷做亲随很正常。”
  孙策如梦初醒,怪不得苌奴刚才的反应那么激烈。他打了个寒颤。苌奴是袁术的亲随,都差点跟着陈瑀造反,其他人岂不是更危险?亏得反应及时,要不然这次真要出大乱子。周瑜这是在提醒他不要得意,戒骄戒躁啊。
  见孙策神色凛然,周瑜知道他已经明白了他的意思,话锋一转。“刚才文仲业虽然没说,你应该明白他想说什么吧?”
  “应该是担心我报复南阳豪强吧。”
  “你打算这么做吗?”
  “你有什么好建议?”
  周瑜笑了,握起拳头,轻轻捶了一下孙策的肩膀。“行了,我知道你有主意,不过我还是想提醒你一下。陈瑀之所以能纠集那么多人,一是因为袁将军这个决定不合常理,二是你太年轻,别人很难相信你。陈瑀是书生,又是个外乡人,没什么根基,不足为患。南阳是帝乡,豪杰如云,你就算占了宛城,政令也不出三十里,要想做真正的南阳之主,你还有很多对手要一一征服。路漫漫其修远兮,汝当上下而求索。”
  孙策哈哈一笑。“有公瑾你同行,就算是长路漫漫,又何惧之有?公瑾,我担心武关守不住,新的考验很快就要来了。这一次的对手比陈瑀更对付,你可要有心理准备。”
  “是啊,内乱初定,人心惶惶,强敌骤至,而宛城残破,我们的麻烦可不小呢。伯符,当此危难之时,老将的作用非等闲可比。你莫要争一时意气,因小失大。”
  孙策会意。周瑜说了这么多,不就是想提醒他不要只顾着快意恩仇,杀得血流成河,最后便宜了徐荣嘛。他没这么傻,虽说必要的惩戒必须有,该杀的还得杀,但杀人的办法很多,未必一定要用刀。
  亲自动手杀人,血溅五步是爽,但那是粗人才干的傻事,聪明人杀人,身上连血都不沾一滴,甚至手都不碰刀。
  ……
  张勋拜完袁术,转身下堂。
  阎象追到院门口,拦住了张勋,恳切地说道:“元功兄,你是将军故旧,将军一向以你为心腹,信任有加。你现在离开,对得起将军吗?”
  张勋叹了一口气,坚决地推开阎象的手。“公路慧眼识人,做了一个最佳的选择,又有元图这样的智囊相助,我相信他的遗愿一定能实现。新主登位,我们这些老臣该让的还得让,要不然岂不掣肘。更何况我有眼无珠,犯下大错,险些成了叛逆,纵使孙将军不计较我,我又有何面目坐在这里,说三道四?元图,我意已决,你就不要再劝了。”
  阎象无奈,只得松开了手。张勋转身招呼亲随牵马来,却看到孙策牵着一匹马,静静地站在他身后。
  “将军,你这是……”
  孙策笑眯眯地说道:“这是我从将军那里抢来的马,还给将军,愿将军一路平安,直到邺城。”
  张勋的脸顿时沉了下来,寒声道:“将军放心,就算我张勋饿死,我也不会去邺城,否则将来宁愿化为孤魂野鬼,也不敢面对袁将军。望将军努力,完成袁将军的遗愿,不要让袁绍得志,免我成为他治下之民之辱,我将感激不尽。”
  “不投袁绍,说明你对袁将军还有一份情义,可是你犯了错就想跑,这算什么义气?记恨我抢你的马?喏,我把马还给就是了。”
  “你……”张勋老脸通红,不知道怎么回答孙策。恍惚间,他有个错觉,这孙策胡搅蛮缠的德性怎么和袁术一模一样?如果要说有区别,那也是孙策比袁术更难缠。
  孙策不由分说,把马缰塞到张勋手里。“我跟你说,你现在不能走,把债还清了再走,要不然,我天天在袁将军灵前告状,让他半夜去找你,让你永世不得安生。”不等张勋说话,转身就走。
  张勋哭笑不得。“这……这算怎么回事?”
  阎象忍俊不禁。“是留下还债,还是等袁将军登门讨债,你自己思量吧,我可帮不上忙。”说完,他耸耸肩,也转身溜走了,留下张勋一个人独立风中。
第0214章
袁术的遗产
  兵不血刃的解决了内乱,孙策却没时间庆祝。配合蔡邕加快袁术的丧事进程,在诸将拜祭后入殓,看着袁术被装进棺椁,安排雷薄、陈兰护送袁术踏上返乡之路,那边就开始履行职责,安排宛城的防守事宜。
  虽然没杀人,但该处理的还得处理。陈瑀跑了,孙策没有安排人去追,暂且放他一条生路,剩下的人却一一处置。袁术原本就不是个会用兵的人,手下虽多,但真正能打的有限,正好借此机会整顿一番。
  张勋留下了,但他自己很识相,坚决要求交出兵权。孙策答应了,请他出任长史一职。长史是武职,名义上可以统领兵马,但大部分时候只是幕僚首席,并不直接掌兵。张勋改任长史,既夺了他的兵权,又给他保留了名份,照顾他的面子,安抚人心。
  阎象官职不变,还是主簿,但孙策对他的信任和支持回予了足够的回报,让他兼领南阳太守。
  其他诸将也各有变动,除了离开的人之外,离下的有一部分人保留原职,但大部分人的兵权都被剥夺了,转为闲职。其实就算孙策保留他们的兵权也没用,与陈瑀一起叛乱,与南阳豪强谈判,出卖部下将士的利益,他们已经失去了将士的信任,在军营里呆着反而不安全,不如做个闲人,避避风头。
  如此一来,有近三万大军要重新分配。
  孙策首先精选了一万士卒充实到自己的中军,亲卫营增加到四千人,黄忠、邓展、董聿和秦牧四部各增加一到两千不等。这和各人的能力有关,能力强的就多给一些,比如黄忠、邓展,每人各领两营四千人;能力弱的就少给一些,比如董聿、秦牧。他们都比较年轻,刚刚统兵,带两千人已经吃力了,兵力再多就指挥不灵,反而坏事。
  然后孙策又精选了一万人拨给周瑜。毋庸置疑,周瑜是这次平叛成功的第一功臣。孙策毫不吝惜地给他重赏,而最好的奖赏无疑就是给他压更多的担子。周瑜帐下原本有三个校尉,三千多人,有了这一万人,他的实力一下子翻了两番,成为仅次于孙策本人的重将。
  孙策又挑出两千南阳本地人,让他们带着粮食,追赶文聘,增援武关。文聘之前带走了苌奴的人马,加上这两千人后,他就拥有了两个营,接近四千人,与黄忠、邓展并驾齐驱。
  剩下的人不是老弱,就是太年轻,或者身体素质较差,孙策将年老体弱的遣散,战力差的整编,有技术的编入辎重营,年轻的单独编为童子军,平时做做杂务、后勤,战时编入预备队。
  整军的同时,阎象发出了第一份太守令,行文各县,一是宣告孙策对荆州的统治权,二是警告各县西凉兵将至,让各县做好防守准备。周瑜说得很清楚,别看孙策控制了宛城,是名义上的荆州牧,但他的政令基本上很难超出宛县的范围,阎象这么做也是尽力而为,至于各县听不听他的,说实话,谁也没数。
  两天后,雷薄护着袁术的棺椁起程,袁权、袁衡姊妹同行。孙策到城外送行,依依惜别。袁权搂着袁衡坐在车上。袁衡偷偷地看着孙策,却不敢与孙策的目光对视。
  袁权却很坦然地看着孙策的眼睛。“我们姊妹在汝阳老家恭候将军的捷报,送先君入土。”
  孙策拱手施礼。“击退徐荣,我就赶到汝南,为将军扶棺培土。”
  袁术的时代落幕,现在该我孙策登上舞台了。
  紧接着,黄猗带着孙策的委托上路,赶往南郡、江夏。蔡瑁与他同行,他要赶回襄阳,一是通知孙辅加强城防,二是扩大蔡家作坊的规模,大战将即,孙策需要更多的军械,仅箭矢就以千万计。
  不久,尹端、尹姁赶到了宛城。孙策在宛城设讲武堂,就安排在太守府西的郡学内。那些新提拔的将领急需专业的指点,尹端这个老将正好发挥余热。除此之外,孙策还从童子军里选拔了一些少年作为讲堂的新生,由尹端进行启蒙。学制一年,一年后或分配到各营做中下级军官,或者到各将领身边做侍从。
  为了激发尹端的积极性,孙策不仅给了尹端一个讲武堂祭酒的身份,按二千石的标准发放薪酬,还举办了一个盛大的入学典礼,请蔡邕作《讲武堂记》,书丹刻碑,立于讲武堂前。尹端很开心,有了蔡邕这篇《讲武堂记》,他就算青史留名了——将来蔡邕著史,这件事必然会载入史册。
  对孙策的安排,不同的人反应不同。尹姁很感激,小别胜新婚,免不了不可描述一番。黄月英很眼馋,强烈要求给木学堂同等待遇,也要请蔡邕作记刻碑。蔡邕却很郁闷,武夫、木匠都能开堂讲学,他这个通儒却只能给他们捧场。可是他又不能说什么,孙策已经答应他在襄阳设立书院,供他著史,还派人去陈留接他的家人和藏书,总不能再在宛城开个学堂。
  心情不好,蔡邕就去找周瑜谈琴论艺。这一老一少很谈得来,引为知音。孙策有一种不好的感觉,看这架势,蔡琰怕是抢不成了。蔡邕话里话外的已经有把周瑜当作了女婿,根本没打算给他公平竞争的机会。
  出于对周瑜的强烈嫉妒,孙策决定要改变一下历史,既然有了蔡琰,小乔你就别想了。
  当然,小乔过了年才七岁,又远在梁国,孙策也就是发发狠而已,并不能有什么实际行动。况且大战在即,他忙得脚打后脑勺,还真没什么时间去考虑这些事。
  黄承彦接管了南阳铁官,但他忙着城防,根本没时间研究铁官的封存档案。黄月英手臂受伤,干不了活,反倒有时间来看这些档案,孙策干脆让人将将铁官的档案也全部搬进了木学堂,由尹姁配合黄月英整理这些档案,帮着抄抄写写,兼着照料黄月英的饮食起居。
  两人虽说年龄差了五六岁,却很谈得来,很快就好得蜜里调油,尹姁常常在木学堂留得很晚,有时甚至干脆住在木学堂的后院,让孙策独守空房。
  接连两天没看到尹姁的影子,孙策有些想她了。趁着有空,来到木学堂查看情况。进了后院,孙策就看到屋里灯火通明,几个窈窕的人影映在窗户上,清脆悦耳的笑声响个不停,除了尹姁、黄月英之外,似乎还有其他人。
  更让孙策不解的是从映在窗上的剪影来看,这些人都穿得不多,娇好的身材若隐若现,竟似只穿了贴身衣服一般。这大冬天的,她们就不怕冷吗?
  带着疑惑,孙策敲响了房门。
第0215章
惊鸿一瞥
  房里顿时寂静无声,尹姁的声音响了起来。“谁啊?”
  “我。”
  “将军来了,将军来了。”尹姁连声说道,杂夹着几个略显慌乱的陌生声音。“怎么办,怎么办?”
  “躲起来,躲起来。”
  “躲哪儿啊?”
  “床后面,快进去,快进去。”
  屋里的声音很小,但孙策的耳力非常好。他本该转身离开,可是一看黄月英和尹姁不想让他知道,他却更想看一看这究竟是谁。他装作没听见,继续敲门。过了一会儿,门吱呀一声开了一条缝,露出尹姁半张红扑扑的脸。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9/133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