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谋生手册(校对)第19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90/446


第四三四章
不客气的岳父母
  叶明月之前是代表母亲先见的谢老安人,然后再来见的小北。尽管谢老安人不太明白,分明有男丁的叶家缘何是让长小姐过来,可叶明月行事落落大方,言行举止让人没有半点挑剔的地方,却又和小北的活泼敢言截然不同,她顿时对素未谋面的苏夫人产生了好奇。思来想去,问明叶家姊妹俩打算等汪孚林此间事了回徽州时同路回去,她也生出了回乡祭扫省亲的打算。
  毕竟,松明山那座老宅交由老仆看管,她只在十五年前回去过一次,如今既然生出了回乡之念,也该回去看看了!
  所以,叶明月前脚刚到,汪孚林便前来拜访,谢老安人不禁有些迷惑,等汪孚林相见之后,笑着挑明了来意,她这才恍然大悟。
  “这次是叶县尊礼聘的门馆先生柯先生护送了大小姐过来,是因为叶县尊忧心我出门在外耽误学业,毕竟,就连程老爷家的公子也是和我一样,一度受教于先生门下。至于大小姐,此来扬州一是为了接妹妹,二来也是为了探亲。我也是刚知道,原来夫人的远房堂姐是两淮盐运使顾大人的夫人,她们姊妹团聚之后,怕是要去拜见长辈,留住一阵子。我今天来,也是为了此事和老安人商量,顺便和她们姊妹商量一下日程。”
  谢老安人原本还有些担心汪孚林的到来会让汪道旻看出什么端倪,压根没料到小北的姨母居然便是两淮盐运使夫人!想到之前小丫头一直没提过这一茬,她顿时有些不悦,脸上虽没带出来,心下却是叹了一口气。还以为那丫头真是言语无忌,却原来还是把她当成了外人!
  这时候,汪孚林却干咳了一声道:“不瞒老安人说,其实这一门亲戚有点远,再加上小北的那位姨母常年随丈夫在任上,小北只不过儿时见过,所以不太清楚,她到扬州之后一直也没去拜见,也正是因为压根不知道。夫人在歙县得到了我们送回去的信,听说我们到了扬州,这才想到了那一层亲戚,故而就让大小姐过来,领了小北前去拜见,顺便在那里暂住一段日子。”
  否则他能说什么,小北原本不是叶家女儿,故而没法把亲戚都记全?
  这么一说,谢老安人登时打消了刚刚那一丁点不快,连忙开口说道:“既然不是那么近的亲戚,何必去麻烦人?大小姐也留在我这里住岂不是正好?”
  汪孚林很庆幸谢老安人相当容易地相信了自己的解释,于是他一口答应帮忙劝说,最后方才得到谢老安人的允准,被带着登堂入室去见人。等到了见着眼睛红肿得如同桃子似的小北,以及一旁紧挨着她的叶明月,他就开口说道:“柯先生都告诉我了,这是天大的好消息,而且相比曾铣当初斩首示众,几十年蒙冤,胡公勉强还算是幸运了。逝者已矣,你就别伤心了。”
  叶明月也跟着帮腔道:“你说的是。小北刚刚还说,本来因为邵芳的缘故,她对首揆高阁老也连带着没好感,这次却要记他的情。”
  “高新郑确实是靠着邵芳之力,行贿权贵大珰,方才得以复相,而且入阁之后行事多刚愎,对政敌也心狠手辣,但有魄力,能反贪腐,革弊政,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而且他并没有留着邵芳这种人在身边奔走,足可见心志不凡。”
  嘴里这么说,汪孚林心里却在想,只可惜这位首辅的政治生命,已经完全是倒计时了。见小北接过碧竹递来的冷毛巾,敷在红肿的眼睛上,他就岔开话题说道:“话说回来,你们真的要搬到运司街的盐运司后衙去?”
  小北这会儿已经不像刚开始听到消息那样又高兴又伤心了,更何况汪孚林急急忙忙赶过来,这样的态度让她有一种被人重视的欣悦。她丢下毛巾给碧竹,这才看着叶明月说:“姐,你刚刚说的那位姨母我都没怎么见过,要不,我们一块去拜见一下,可回头你还是和我住在这儿吧?谢老安人可好了。”
  “娘说的话,你现在也不听?”叶明月在小北鼻子上刮了一下,这才对汪孚林说,“是娘听说你到了扬州,想起松明山汪氏也在扬州经营盐业,正好顾家姨父调任盐运使不久,这才特意嘱咐我带小北去见人。娘对我们那位姨母颇为推崇,小北的身世固然没有轻易说出去,却对人家提过那是一位蒙冤的朝廷官员之后,所以姨母她应该很好相处。再说,都到了扬州不住在亲戚家,反而在未婚夫的同族亲戚家里住,你让姨母到时候怎么想?”
  小北只不过是被从前叶家那七大姑八大姨的亲戚搅得实在有些不想应付,听到是苏夫人的意思,而且人家还是盐运使的夫人,她就没有再坚持,更何况那句未婚夫的同族亲戚让她颇有些尴尬。于是,她只能低声嘟哝道:“想当初我们在杭州的时候也结识了两浙盐运使史大人的两位千金,史家两姊妹温柔可亲,都是好人,不知道姨母那儿的亲戚如何?”
  “你们什么时候去,我送你们?”
  见汪孚林这么说,叶明月不禁莞尔:“知道你忙,现如今还多了个耳提面命的柯先生,好好去忙你的吧!”
  “对对,你自己去忙你的,别忘了正事,还有读书!”小北也赶紧附和了一句,眼睛却四处乱瞟。上次汪孚林对谢老安人直说自己是未婚妻,她就已经够狼狈了,这次要再对娘的本家亲戚信口开河,那可就大大糟糕了,毕竟姐姐也在,回去就会告诉爹娘!
  汪孚林此来是因为胡宗宪得到了平反昭雪的事,不太放心小北的反应,再加上既然叶明月到了,他总不能连面也不露,此刻姊妹俩既然都赶人,他也就不再坚持。他又仔细问了问叶县尊近况。
  得知新任县令在叶明月出发前已经到任,而徽宁道按察分司的衙门已经改造得差不多了,在此之前,叶钧耀先到了府城那边去上任,因为家眷的院子还没修好,叶家人就和他的父母商量了下,除了叶钧耀之外,其他人暂时搬到了他那小宅院住,他顿时生出了一种微妙的感觉。
  就不知道是叶大炮的主意,还是苏夫人的主意,这还真是一对不客气的岳父岳母啊!不过话说回来,叶明月和小北去见那位盐运使夫人,当然不止是为了认亲戚,也是为了帮他,从这点来说,还真是另一种不客气。
  叶明月虽不像小北这样一路上女扮男装,可此来扬州并不打算过分抛头露面,连程老爷处也只是让汪孚林转致问候,并没有亲自前去。她和小北最后还是去辞了谢老安人,把话说了清清楚楚,然后双双去拜访了两淮盐运使司的盐运使夫人苏氏。小北早就得了叶明月嘱咐,只字不提那些盐商们的勾心斗角,只说是苏夫人听说苏氏随着丈夫到扬州上任,想着两地相距不远,而正值新昌吕公子路过歙县,就托付他带她们到扬州来见姨母。
  两个娘家外甥女过来,苏氏意外的同时,也有些高兴。苏夫人早年写信告诉她说,小北是一位蒙冤友人之后,最初寄养在家中,如今孩子大了要出嫁了,为了名分,故而认在叶钧耀名下,所以她对姊妹俩竟是别无二致,一定要两人从客栈搬到自己这里来,甚至还立刻打发人去搬行李。叶明月费尽口舌把人劝住,说是自己随行的家人自会去取,总算没暴露小北在谢老安人那儿住了许久的内情。
  苏氏今年四十出头,比苏夫人大八岁,膝下却已经有了三个儿子,唯一的遗憾就是没有女儿。不但如此,她的长子和次子都已经成婚,两个儿媳妇都是进门没多久就喜结珠胎,又给她添了两个孙子。所以,见叶明月温雅,小北俏丽,又是脾气颇相合的堂妹的女儿,她留下人之后,竟是亲自张罗了屋子不说,还絮絮叨叨地请她们在扬州多住一阵子,甚至颇为热忱地打算给她们引介几位扬州官员的千金。
  面对这样过分热情的亲戚,小北如释重负,拉着苏氏笑吟吟地说起当初叶明月在徽州参加衣香社的事。苏氏本担心小北幼逢大变,性子不免谨小慎微沉默寡言,可没想到她竟是这样容易亲近人,自然而然便更生怜意,当即点点头说道:“扬州这些闺秀千金也一样都爱结社自娱,只可惜我家里就是没有女儿,两个儿媳妇虽说年纪都还小,却都是为人母的人了,虽说这些未嫁闺秀相邀过几次,可毕竟说不到一块去。你们若是喜欢,回头我让人领你们过去。”
  明代的盐运司大不如宋朝盐运司的地位,甚至被人视之为浊流,按照官场升迁的定律,各地盐运使都是从知府任上升迁来的,而任满之后,则多半会升为布政司参政,也就是级别较高的分守道,能够入朝为官的凤毛麟角,但两淮盐运司毕竟地位不同。
  天下五大盐运司,淮盐是送往边地最多的,甘肃、延绥、宁夏、宣府、大同、辽东、固原、山西神池诸堡全都靠的淮盐,而每年送进太仓的银子中,五大盐运司总共九十多万两,两淮占了六十万两!故而五个盐运使的缺额,两淮是头等美缺,两浙则次之,苏氏方才有这样的底气。
  小北却赶紧摇头道:“我们又不会在扬州留很久,姨母不用费心了,我和姐姐没事陪你说说话就好。再说了,还有嫂子和外甥呢!”
  “之前在歙县,那也是因为娘不在,爹初到任两眼一抹黑,我们姊妹闲来无事,也帮着给爹打探一下消息,并不是就喜欢扎堆凑热闹,姨母就听小北的,不用费心了。”说到这里,叶明月便状若无心地问道,“对了,我在路上听说外间都说近来黄河上流多雨水,运河水位高,扬州这边甚至要提早开镰?”
  “正是。”苏氏点了点头,随即有些担心地说,“老爷为了这事去过知府衙门好几次,不怕别的,就怕像从前那样,运河遭遇水患,淮盐淤塞不通。而且,按照老爷的意思,尽快把钞关东边的那些盐给放行,然后随那些盐商往哪里运去卖,可巡盐御史那边却不好说话,还是一板一眼地在开单掣验。”
第四三五章
夏末的第一缕寒意
  盐运使是浊流,巡盐御史却是清流,哪怕官品相差悬殊,但盐运使隐隐还要受到巡盐御史节制。故而苏氏说到巡盐御史的时候,口气中自然而然就带出了几分不快,显然平日丈夫也没少抱怨。对于她流露出的这一丁点态度,叶明月和小北全都察觉到了,但初次相见,她们默契地没有继续追问。然而,就在这时候,苏氏冷不丁问了一句。
  “对了,你们俩的年纪也都不小了,可曾定亲了?”
  这话长辈直接问原本不免唐突,可苏氏知道堂妹苏夫人为人最是阔朗,今天见其两个女儿也是谈笑自如,故而想到自己的幼子,少不得便问了一句。此话一出,她就看到小北面上一僵,而叶明月却大大方方地说:“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爹娘心里自有主张,我们怎好多问?”
  叶明月轻轻巧巧一句话,竟是把这个问题给含糊搪塞了过去。见苏氏有些怅然,小北顿时心虚地打哈哈道:“姨母,娘在家里常常提到你,说您福气好,三位哥哥读书好,人又孝顺,如今您又当了祖母,姨父官运亨通,可以说最是顺遂不过了。”
  这纯粹没话找话说,苏氏却最高兴人家夸丈夫儿子,自是喜笑颜开。三人说笑了一会儿,苏氏的两个儿媳便领着各自的儿子过来了。第一次见辈分比自己矮一辈的晚辈,又发现两个孩子一个两岁,一个尚在襁褓,小北稀罕得不得了,若非叶明月早就打点好了见面礼,她一时冲动差点要去摘项圈了。而她这个动作也引来了苏氏的注意,见姊妹俩脖子上全都是一个黄澄澄的金项圈,只镶嵌的宝石颜色不同,她不禁暗自佩服苏夫人。
  能把自己的女儿教养好就很不容易了,更何况是把别人的女儿抚养得如此好性子?而且就连用的首饰也一模一样,着实舍得。
  苏氏的长媳二十岁,次媳十七岁,在婆婆面前毕恭毕敬,直到苏氏一再吩咐,她们方才显得亲近一些。得知叶明月和小北的父亲中进士至今不过四年,可一任县令还没当满便连升三级为徽宁道,她们嘴上恭维,心里也着实咂舌。待见姊妹俩言谈并不拘束,和自己的婆婆也一点都不像多年没见一般,妯娌俩总算渐渐放开了。看见叶明月和小北笑吟吟逗着孩子,叶明月还提到有一个还不到三岁的一母同胞小弟弟,她们忍不住交换了一个眼色。
  看来苏家人的御夫之术真是传统,苏夫人三十出头还能生下一个幼子!就如同她们的婆婆苏氏也牢牢拴着丈夫,对她们这两个儿媳虽不能说完全当女儿一般看待,可也从来没有塞人之类添堵的事,她们还曾经隐约听说过,婆婆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便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以,对于两个突如其来寄住在家里的客人,在最初的试探接触不习惯之后,她们都很快就接受了。
  原因很简单,叶明月和小北随身带足了家人,送她们和孩子的见面礼也贵重,又只说住十天半个月就回,打赏下人从不吝啬,对三个表兄也是头天见面后就尽量避开,谁会怠慢这种知情识趣又大方的客人?
  于是,叶明月和小北便安安心心住在了盐运司后衙,至于出门往汪孚林那儿通风报信的,自然就是严妈妈。尽管身为盐运使的顾廷贞总共没见过姊妹俩几回,但通过走夫人路线,她们打探到的消息却很不少,又通过严妈妈顺顺当当递了出去。这下子,汪孚林等同于在堂堂盐运使身边安了两个高精度眼线,程老爷这边他再配合一撺掇,一操作,钞关东面堆栈中徽商们的那些正额盐,终于在盐运使顾廷贞的竭力主张下,从巡盐御史那里得到了放行许可。
  汪孚林心知肚明,这些都是得了叶家姊妹的帮忙,所以少不得托严妈妈捎带点东西过去。当然传字条就算了,反正他脸皮厚,要说什么直接捎口信就完了。他知道小北不爱红妆爱武装,按照自己对某些武侠小说的记忆,找能工巧匠定制了点柳叶小飞刀,梅花针,飞镖飞梭……反正林林总总装了一匣子。至于叶明月,他就更加省事了,反正当初最早被人嘲笑吃货就是因她而起,他索性就让严妈妈送过去一个能做宁波菜和徽菜的厨子,省得她们不习惯口味。
  尽管徽商们正在等着程老爷对汪道旻以及那些商人们采取应对措施,但程府却是外紧内松,程老爷甚至还有工夫拿着当年举人的架势,来指点汪孚林和程乃轩的制艺。汪孚林对此很欢迎,毕竟柯先生平日不拘一格,可负责应试教育的时候比高考老师还要凶残,各种题海战术用得得心应手。
  要说八股文,并不像后世某些人驳斥得那样一文不值,要知道他当年上学时那些议论文记叙文乃至于给材料作文,还不是另类八股,只不过结构没有要求那么严谨而已。后世的高考作文尚且都有佳作,更何况如今这文道至上的年代?明朝开国这一百多年来八股高手辈出,历经发展形成的八股文确实令人叹为观止。程老爷当初能中举人,也算是此中高手,和柯先生一搭档,这师资力量顿时平添五成战力。
  当然,真正的儿子总是被他训得狗血淋头,汪孚林则是每每受赞扬。
  当这天傍晚程老爷又是故技重施时,程乃轩终于再也受不了了,梗着脖子顶道:“爹你太偏心了,柯先生也说我和双木的水平不相上下,我的文章哪有你说的这么糟糕!”
  汪孚林见程老爷立刻一瞪眼睛,他成天被程老爷当成鞭策程乃轩的标杆,实在有些无奈,这时候便干咳道:“程兄,你还没明白程伯父的心思?不夸你是怕你飘飘然,所以他越是满意你的成绩,越是要把你批驳得无所是处,天底下当爹的大多都这样。你和程伯父继续,我先出去透口气。”
  见汪孚林溜得飞快,程乃轩登时向父亲看去,见其脸上果然掠过一丝不自然,他一下子就信了。可积威之下,他哪敢调侃父亲,只能在那嘀咕道:“可成天只训斥却没夸奖,就不怕我给压垮吗?双木他爹就不是这样的,我看他对双木是说一句都怕重了,每次都是和颜悦色的。”
  正走到门口掩上门的汪孚林听到这话,差点没呛出来。真当他爹汪道蕴不想摆父亲威风?那是根本就摆不起来!老爹当年那些不靠谱惹出了多少事端,而他则是无可奈何擦屁股解决了多少麻烦,所以老爹才会在他面前抬不起头,又被吴氏给压住没法出邪火,只能对他客客气气好不好!
  就在这时候,汪孚林听到前头一阵喧哗,登时有些奇怪。他连忙叫了墨香出去打听,不消一会儿,墨香就一溜烟跑了回来,却是脸色煞白。
  “汪小官人,外头说是皇上……说是皇上龙驭上宾了!”
  皇帝驾崩?真的驾崩了?等等,按照历史,隆庆皇帝该不该是年中这时候驾崩的?
  汪孚林却只是稍稍有些惊讶,想的却不是这消息的真假又或者震撼力,而是历史对不对。可他又不是全知全能的史学家,想了片刻就放弃了。而在他发呆的这当口,墨香已经不管不顾冲进了屋子,显然是为了把这个大消息告诉程家父子。不消一会儿,程老爷就脸色铁青地从屋子里出来,后头还跟着同样大为震惊的程乃轩。
  尽管从表面来看,天子是谁,对于他们这些并不在官场中的人影响非常有限,可有些问题不得不往深处思量。
  比如说,隆庆皇帝即位至今,这才是第六个年头,而且年纪也算不得很大,据说太子也还小,怎会就驾崩了?会不会是宫中又或者京城有什么事变?大明开国至今,已经有过两次少君登基,第一次是英宗,结果有土木堡之变;第二次是武宗,结果先有刘瑾,后有江彬等人借豹房危害一时……现如今太子也不过八岁,不说别的,若是重蹈覆辙,这天下岂不是又要乱了?
  “遇到这样的噩耗,只怕官府忙着国丧还来不及,其他的应该再也顾不上了。”程老爷第一时间清醒过来,随即苦笑道,“幸好田间地头已经提早开镰了,否则万一被什么见鬼的御史弹劾国丧期间割稻有失敬意,府衙断然不敢坚持。”
  汪孚林压根没想到程老爷竟然会提到这一茬。后世丧礼也有各种各样的禁忌,可比起这年头那就真是简略太多了,尤其是国丧。他心有戚戚然地点了点头,随即却在心里默默地想,高拱是不是正自以为是托孤重臣,于是打算大刀阔斧干一场,借由大权在手的威势把冯保给赶走?而邵芳是不是也正进入死期倒计时了?说实在的,高拱距离他实在太遥远,而且胡宗宪能够平反昭雪终究有其支持之力,邵芳之前又只是自作主张,他没有理由迁怒于那位首辅。
  当然,他也没能力做什么,他不过是惠州歙县松明山的一个小秀才,不是救世主。现在他救不了高拱,以后他应该也救不了张居正……那么将来,他能否挽救得了萨尔浒大败?是否能够停止满清入关的铁蹄?
  直到这时候,他方才能够感觉到,在如今这夏末之际,已然有了一丝微微寒意。
第四三六章
罢相的余波
  天子驾崩的消息由各路信使从京城出发,快马加鞭送到各地,沿途知会官府,所以扬州官民得知此事的时候,距离隆庆皇帝驾崩已经整整过去了六天。
  从国初开始,天子大丧都是有定制的,再者不少官员六年前就曾经历过嘉靖皇帝的大丧,所以也算有经验,可问题就在于这猝不及防四个字。在最初的震惊过后,府衙摆香案,从主司到属官齐齐换上乌纱帽黑角带,四拜听了天子丧告之后,上上下下就张罗着换孝服,以及哭灵事宜。
  至于民间,则不至于要换麻布丧服这么麻烦了,只不过穿三天白衣而已。三日之后,嫁娶饮酒全都没有限制,这是太祖洪武皇帝留下的旧制,这么多年来全都是如此实施,常常被臣民称之为仁政,但头三天却还是需要克制一下的。哪怕寻常平民之家不至于有人时时刻刻窥伺动静,可大多数人都不会因为一时嘴馋而在这三天中犯禁,程府亦然。
  由于和官府的特殊关系,程府的消息也远比普通人灵通。什么高拱、张居正和高仪三位阁老受命为顾命大臣,什么张居正和司礼监太监曹宪往天寿山勘察陵寝,什么大赦天下,蠲免除金花银外的夏税秋粮……林林总总各式各样的消息之中,汪孚林最留意的是皇后陈氏以及皇贵妃李氏虽未正式尊封太后,但李氏的称呼在新君祭祀天地太庙临朝之后,已经改成了圣母皇后。而高拱则是迫不及待地推出了五条要加紧实施的新政,措辞竟是异常强硬。
  尽管距离京城数千里之外的扬州,感受不到那种皇位更迭的汹涌暗流,但汪孚林从这些消息当中,还是嗅出了几分紧张。然而,三日丧服过后,官场民间虽不能说一片欢腾,扬州城内却已经恢复了往日人声鼎沸,商旅云集的富庶和繁华。各种花街柳巷照样人来人往,酒肆饭庄觥筹交错,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不过是皇帝换个人当而已,反正都是朱家嫡亲父子,和寻常人关系不大。至于对于少君的担忧,也不过少数官员和有识之士暗地里议论两句。
  被这国丧一搅和,几乎没人在乎之前传闻中的黄河水患了。而巡盐御史那边因为这突如其来的大事,掣验官盐的工作再次被拖延了下来。这一天,亲自去了几个盐场的汪道旻匆匆赶回了扬州。利用程老爷的承诺,他此行又敲定买下了两百万斤余盐,送了其中第一批五十万斤回到扬州,眼看这些盐船被人从船上卸下存入了堆栈,他立刻马不停蹄地来到了巡盐御史衙门。
  正打算请人进去通报的时候,却不防里头程老爷带着那个叫双木的少年出来,两边一打照面,他顿时冷笑了一声。
  “程兄倒是稳坐钓鱼台啊,你就不怕今年收不到余盐,你这个盐夹(加竹字头)祭酒丢了人望?”
  “多谢汪兄操心了。”程老爷面色丝毫不变,淡淡地说道,“国丧期间,也正好歇一歇,银钱虽好,可也是赚不完的。”
  汪道旻险些被程老爷这话给噎得背过气去,正要反唇相讥,却不防一骑快马风驰电掣一般行来,在衙门前头堪堪停下,紧跟着一个人急匆匆从马背上滚落下来,一个踉跄险些倒地,继而就不管不顾快步冲进了衙门。见此情景,紧跟着程老爷的汪孚林忍不住回头望去,就只见此人径直冲往巡盐御史理事的大堂,不过数息功夫,里头就传来了一声惊呼,继而就是碰翻了什么东西的声音,然后是重重的拍案声。
  “怎么可能!”
  汪道旻眼神一动,程老爷已经对门前张头探脑的门房说道:“汪老爷来拜访侍御大人,还请替他通报一下。”
  这话明里是说给汪道旻通报,实际上却不外乎是撺掇人借机去看看怎么回事,那门房自然心领神会,答应一声就一溜烟跑了进去。汪道旻见程老爷竟然利用自己这一来去打探消息,顿时有些恼火,可他也同样好奇到底又有什么新消息,当下也翘首往里头张望。这一来一去,却是足足有一盏茶功夫,先头那门房这才走了回来,和去时那兴冲冲的脚步相比,这时候他却走得很慢,显然还在消化刚刚听到的话。
  此时此刻,耐不住性子的汪道旻已经快步迎上前去,低声问道:“侍御大人怎么说?”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90/44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