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谋生手册(校对)第20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05/446

  见不少人都扭转头来看自己,汪孚林便气定神闲地说:“我只是觉得,江兄昨日晕倒也好,险些被抓也好,这都是那桩案子险些陷我东南士林所致,难道不是吗?”
  他这一开口,自然有不少徽州府的举人附和,先后挑衅江文明的两人登时哑口无言。那时候义愤填膺集会请愿的人太多了,几乎囊括了应试秀才中过半,他们自己也因为要表示同仇敌忾而过去了,此时怎能再加以指摘?而其他举人中多有不愿提这桩旧事的,慌忙出言把话题岔开。只有刚刚险些失言失态的江文明朝着汪孚林投来了感激的一睹。看到这情景,邻座的程乃轩便拽了拽汪孚林的袖子,低声说道:“看见没有,咱们那位耿老师似乎一直在看你。”
  “早发现了。”
  汪孚林不动声色地夹了一筷子菜自顾自大嚼,心想他和小北倒是很感激耿定向当初助葬胡宗宪的情分,这次乡试能够中举,就更要感谢人家了,可显然这两件事中不论哪一件,他这辈子都不大可能登门道谢。所以,他只能装作没看见耿定向那不时瞟过来的目光,随意和同席之人说说话。好在因为他这一打岔,再找茬江文明的人总算是没了,至于当场号召作诗之类的,他也没费太大精神,只糊弄了一首。等鹿鸣宴过后回到徽州会馆的时候,早过了未时。
  喝了酒的举人们大多还带着几分亢奋,可一说到江文明竟然被人挑刺便义愤填膺。汪孚林没理会那些七嘴八舌的议论,直接把江文明给送了回房,眼见人面色气息都显然不太好,他干脆又请了个大夫过来看着。等安顿好这位命运多舛的解元郎,他回到房里的时候,却发现小北正靠着床头在那发呆。
  “你这是怎么了?”
  “你回来了!”小北一下子跳起来迎上前去,低声说道,“今天那个东城兵马司的副指挥潘二爷借故到新安会馆来过一趟,东兜兜西转转,他会不会察觉了什么?”
  一听这话,汪孚林一下子想起自己让小北给那两个浙军旧部出主意的事。尽管自始至终,小北和严妈妈都是蒙面见的人,而且又是女扮男装,声音低哑,案子也已经迅速判了下来,并没有听说锦衣卫又或者东厂这种厂卫特务介入的迹象,而且今天来的又只是东城兵马司的人,他仍旧不敢小觑。幕后的人竟然敢挑动冯保的人,又算计了应考的秀才,居心叵测不问自知,如果誓不罢休又想捣鼓什么,那确实要提防。
  “你知不知道他都打听了什么?”
  “别的我不大清楚,他找了不少新安会馆做事的仆役下人问话,我总不可能让严妈妈一个个去打听,但他问过那个解元江文明的事,还说要再来赔礼。”
  想当初江文明险些被抓,汪孚林和其他人大致都是猜测,很可能是因为江文明太过高傲,有金陵豪族子弟要借故报仇。而那个何四是查了新安会馆后被小北和严妈妈给盯上,别人只要心细一点当然能发现此中端倪。然而,谁能想到是小北和严妈妈主仆俩去跟踪的人?
  “没关系,不用慌,该干什么干什么,这样别人反而抓不到把柄。这样吧,别闷着,我们去看看徐家父子,再晚人家估计就要回乡了。”
  毕竟,徐光启的那个父亲这次可不在乡试中举的桂榜上!
  因为不过是几步路,汪孚林就留下了严妈妈,带着小北和碧竹直接出了新安会馆后门,往当初徐家父子指的那家客栈走去。
  然而,三人谁也没注意到,远远竟是有一双眼睛盯上了他们。
第四七零章
崇正书院一日游
  之前因为一碗鸭血粉丝汤偶遇徐家父子,一转眼外头便是连场风波,汪孚林还是第一次过来拜访。和新安会馆相比,这家小客栈可以说是极其简陋,大堂门面因为是朝北,大白天店堂中仍旧昏暗,里头的一间间客房更是逼仄。当引路的伙计带着他们来到转角一间房的时候,房门正好嘎吱一声打开来,开门的童子一看到伙计那张脸就回头嚷嚷道:“爹,又来要房钱了!”
  屋子里正在整理行李的徐思诚一听到这话,登时忍不住重重丢下了手中一件夹袄,起身快步走了出来:“我说过了,明天就是去拿东西典当,也一定会结清房钱再走,你们也不用一直催……啊,是汪小官人?”
  汪孚林见徐思诚那张愠怒的脸上一下子露出了非常明显的尴尬之色,他自己也觉得挺不好意思的,当即讪讪地说:“徐相公,那次一别之后,因为外间风波不断,所以我一直拖到今天才来拜访。”
  他一面说一面给男装书童打扮的碧竹使了个眼色,见人立刻知机地把伙计给叫走了,他便端详了一下徐光启,因笑道:“看你们父子俩这样子,是打算要回乡?”
  徐思诚没有亲自去看榜,但总共一百三十五人的乡试桂榜,南京城中各处客栈旅舍全都有传抄,再加上汪孚林当初对自己报出了籍贯姓名,他早就知道汪孚林今科榜上有名。自己一大把年纪却落榜了,依旧只是区区秀才,而汪孚林却已经成了举人,他自是五味杂陈。然而,人家高中之后却还来拜访他们父子俩,他只能客客气气地说道:“是要回乡,出来时间太长,也怕家里人记挂。”
  眼见徐思诚丝毫没有让他们进屋的打算,汪孚林又瞅见里头陈设简陋,屋子里甚至还有一股说不出的霉味散发出来,他当然不会强要进屋坐坐。他从江文明身上就知道,这种越是清贫的读书人就越是爱面子,自己要是自认为腰缠万贯,直接帮忙却反而是帮倒忙。就在他和徐思诚在那一来一回说些没营养话的时候,小北已经饶有兴致地问了徐光启之前到南京后都去过那些地方,问着问着,她就问到了那些南京有名的书院上。
  “对了,你这次随父亲到南京来,清凉山上崇正书院可曾去过?”
  “没有。”徐光启摇了摇头,有些遗憾地说,“崇正书院乃是耿大人当初督学南直隶的时候,亲自建起的书院,焦竑焦先生更是驰名东南,但此次耿大人主持乡试,崇正书院就暂时关门了,说是避免沾染口舌。听说今天鹿鸣宴后就要重开,可惜我就要跟着爹回去了。”
  “你很想去崇正书院?”汪孚林倒没想着揠苗助长,只是既然遇上了日后的一代西学大师,他帮不了别的,给小家伙达成点小小心愿倒还是能做到的,当即笑问了一句,见徐光启斜睨了一眼父亲,继而点了点头,他就笑眯眯地冲徐思诚说,“徐兄,不如这样,明日你把行李寄存在新安会馆,大家一块去崇正书院,如果回来的时候还早呢,你就和令郎启程返回松江府,如果时候不早呢,就在我那儿对付一晚上。孩子难得一个心愿,让他达成岂不是最好?”
  今天统共才是和汪孚林的第二次见面,徐思诚当然很不想欠别人的人情,可崇正书院并不止儿子想去参观,他自己也非常希望能够去看一看。说句实诚话,如果不是父亲传下来的家业都已经因为他的科举路而全部耗尽,他不得不考虑家人的生计,他自己也非常希望能够进崇正书院读书。因此,看到儿子那充满期冀的目光,他最终轻轻点了点头,算是答应了下来。
  等到告辞离开这家破旧的小客栈,汪孚林方才问起碧竹,得知徐家父子住的一直都是五十文一天的房间,然而积少成多,总共一个月下来,饭钱加上房钱,总共也已经累积到了三两银子。徐思诚在老家时是靠着给人当私塾先生,再加上卖字画赚钱,从不肯接利润更丰厚的状纸生意,因为松江人力贵,一个长工一年得十二两银子,其妻只得带着一个老仆照管几亩薄田,自己也有时候帮着劳作。可如今南京城秀才扎堆,字画根本卖不出去,银子就不够了。
  “看来那对卖鸭血粉丝汤的夫妻还是聪明人,至少他们能够维持一家三口在南京的开销。”小北说着便问碧竹,“那徐家父子的房钱你没帮着……”
  “虽说我带着钱,但想想还是没给。”碧竹见汪孚林点头赞许,她立刻解释道,“但我向伙计问过,那个徐相公寄卖书画的店,不如回头让人悄悄去买几幅,让人给他们父子送去钱就行。”
  “这年头做点好事都这么多讲究。”小北听到这里,忍不住有些犯嘀咕,随即喜上眉梢地对汪孚林说,“幸亏我正好问那一句,崇正书院我也想去!耿大人是这次乡试主考官,你都不好去单独见,我就更不行了,去看看他一手创建的书院也好。娘当初除了讲起他编排史桂芳是排毒散,还说过他很有学问,又出自王学泰州学派,也算是和你有些渊源,更何况父亲当年的后事,他也有出力,我还未曾谢过,去瞻仰一下崇正书院,算是了结了心愿。”
  尽管小北没有继续说下去,但汪孚林自然知道什么意思。不论如何,耿定向派人将胡宗宪灵柩从宁国府路边草棚送去绩溪龙川,而且抚棺痛哭亲自祭奠,哪怕小北如今姓叶不姓胡,这点人情当然还是要记得的。于是,他轻轻抓住了小北的手,笑着说道:“那这样最好,明天去一趟崇正书院,一举数得。”
  碧竹抿嘴一笑,等到进新安会馆后门的时候,她不经意地回头看了一眼,只觉得不远处的墙角似乎闪过一个人影,再细细一看却又不见端倪。以为是自己多心的她没太在意,抬脚跨过门槛就进去了。直到他们主仆三人消失在里头许久,墙角方才有人探出头来,却是盯着大门口的方向看了好一会儿。
  “是徽州府的人……又是耿定向处理过父亲的后事……还有那张依稀能看出儿时轮廓的脸……难道真的是……”
  嘉靖四十一年,耿定向督学南直隶的时候,创建了崇正书院,并亲自与王畿、罗汝正等人讲学,一时清凉山东麓的崇正书院声势极盛,如焦竑这样的年轻才俊投身门下,光是宿舍就有几十间,听讲的学生数百。但因为耿定向十年之后主考乡试,一贯不禁学子旁听的崇正书院立刻破天荒关了一个月的门,直到这一天鹿鸣宴次日,方才重新大开山门对学子开放。而一直都因为避嫌没来此处的耿定向,也只带了两个仆从悄然来到了这里。
  焦竑乃是耿定向的得意弟子,这些年崇正书院不设山长,内外事务几乎都是他打理,哪怕来此讲学的多有名儒,他在交接之间也从不露任何怯态,哪怕多次会试屡屡落榜,依旧声名赫赫,隐隐有第一才子的美誉。如今恩师故地重游,他陪着走过讲堂学舍,谈及昔年故事,不觉也是渐渐动情。而耿定向自知如今身份不同,在外头闲逛片刻就来到了焦竑起居的房舍,见和寻常学子的学舍没什么不同,他不禁满意地点了点头,考较了得意弟子一番学问。
  直到最后,他才大发感慨道:“昔日阳明先生创心学一脉,而后延续为泰州学派,可这些年来不少人却实在是太肆无忌惮了。有人以禅入儒,又以儒入禅,有人荡轶礼法,蔑视伦常,更有人一味沉溺于赤手搏龙蛇,自命为侠义,越来越失了王学精要!反身自省,不虚见空谈,即事即心,秉承圣人伦理之学,这才是王学传人真正应该做的!”
  说到这里,耿定向不由自主又想到了汪孚林那篇不带丝毫心学痕迹,反而对伦理阐述得非常精到的文章,忍不住怔忡了片刻。
  可偏偏就在这时候,外间有人敲门道:“耿大人,焦山长,外间有士子带妇人进书院,和人争吵了起来。”
  耿定向这个人,心学是一张皮,理学却是里子,骤然听到这话,他登时脸色猛地一沉,竟是有些怒不可遏。然而,焦竑为人却要开明得多,连忙在旁边说道:“老师,崇正书院也常有士子家眷前来寻亲,毕竟事涉人伦,从来都不禁女子出入,所以……”
  “哼,我却要看看,如今乃是乡试刚刚结束,是不是有某些得意忘形的人拥妓出游,甚至把崇正书院这样读圣贤书的地方当成了某些藏污纳垢的地方!”
  见耿定向竟是气咻咻径直往外去了,焦竑先是一愣,随即连忙快步追了上去,却不忘叫上那刚刚来报信的书童。然而,那书童也并不知道具体经过,等到他们来到那围着不少人的地方,就只见最中央传来了一个尖厉的声音。
  “今科南直隶乡试,结果算不算数还未必可知!”
第四七一章
君子先动口再动手!
  邀约了徐家父子同游崇正书院,再加上小北也想看看耿定向创建的这座著名学府,汪孚林一大早就接了徐思诚和徐光启过来,雇了两辆车行到山脚下,然后开始登山。这里在城西隅,其实不过是百米左右的丘陵山岗,相传在唐以前长江曾经直逼山下,最是拒敌要塞之处,但如今长江水早已西退,昔日雄景不再,但山上仍然散落着如清凉寺这般的众多古迹。不过,汪孚林一行人都是冲着崇正书院来的,其余地方一概不去,径直进了崇正书院山门。
  大约是因为今日刚刚重开山门的关系,而且并非讲学之日,书院中并没有太多的人。包括汪孚林在内,今天同行的每一个人都是头一次来,徐思诚是怀着一种踏入象牙塔的激动,徐光启是纯粹的好奇,小北是带着几分对当年归葬过父亲灵柩长辈的敬意,只有汪孚林是纯粹的无心闲逛。
  尽管他也算是大半个王氏泰州学派的弟子,但他是个俗人而非雅人,心学说深刻一点那就是某种哲学,他能够理解体味一点皮毛,再深入就兴趣不大了。所以,他反而是心情最轻松的一个,纯当今天是在游览风景名胜。
  好在崇正书院中也没那么多破规矩,一路看到他们的书生士子,有的会笑着问两句打个招呼,有的则自顾自拿着书卷不理人,至于洒扫照料花草树木的仆役等等,也都很自觉地不打扰他们这样的参观者。然而,崇正书院终究并非占地极其广阔,小半个时辰后,能够进去的建筑他们都进去瞻仰过了,不能进去的也在外看够了,徐思诚终于忍不住长长舒了一口气。
  “这么多年了,终于来南京参加过一次乡试,终于来过一次崇正书院,于愿足矣!”
  “哟,徐兄你这要求可真够低的。不过也是,中了秀才之后这多年也就够格参加过一次乡试,来过一次南京,也是该回去了!”
  听到背后传来了这等刻薄的话,徐思诚不禁气得直发抖。他霍然转过身,当看清楚身后的人时,他登时更是眉头倒竖:“是你!”
  “是我。”说话的乃是一位青衣公子,他哧笑了一声,摇了摇手中扇子,气定神闲地说道,“如果换成是我,乡试一次不中,那就三年后再考,三年后不中,那就再等三年,古语说得好,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锲而舍之,朽木不雕,徐兄既然是心头没了这口锐气,回乡也罢。”
  “董其昌,我和你无冤无仇,你竟如此刻薄辱我!”
  “辱你?当初是谁当众讽我董氏家道中落,乃是子弟不用功所致的?”
  “我不过无心之言,你却耿耿于怀!”
  汪孚林在旁边听着这番极其没有水平的争吵,忍不住有些想翻白眼,心想偶遇徐光启已经算是很有运气了,可紧跟着没几天之后竟然又偶遇了董其昌?他不知道从哪个犄角旮旯里看到些记载,说是徐光启和董其昌这两个全都出自松江府的才子交情不错,可这会儿怎么徐父和董其昌反而仿佛有天大仇怨似的,就在这种地方仿佛乌眼鸡似的争吵了起来?
  见徐光启在那拼命拉着父亲劝人少说两句,他不知道自己该不该也去当个和事佬,正犹豫的时候,却不想那边厢传来了一个轻浮的声音。
  “哟,这崇正书院果然不愧是书香之地,连女子也不像别地那样,尽是庸脂俗粉!这位小娘子,小生有请了,可否请你同游玄武湖?”
  汪孚林扭头一看,这才发现小北不知道什么时候正好远离了他们这边的吵架二人组,正在一棵桂花树下站着出神,而搭讪的年轻公子身边簇拥着好几个随从,衣着华贵,显然出自什么大户人家。面对这俗套的戏码,他正打算上前去,却只见小北似笑非笑地说道:“哦,你是谁?”
  “小生盛祖俞,人称金陵十三少。”年轻公子一面自我介绍,一面竟是直接伸手上去想要拉小北的袖子,“小娘子既是到这崇正书院来,想来定然爱慕风雅,我家中珍藏典籍无数……”
  汪孚林前世今生都没少见过登徒子,但此刻在崇正书院里碰到这种样人,他第一感觉不是愤怒,而是滑稽——这就好比堂堂清华大学里有纨绔子弟公然调戏漂亮女生!然而他也顾不上去想这事有没有什么阴谋,当看见小北敏捷地躲开那只咸猪手,却是往自己看了过来,他就立刻走了上前。
  “我家夫君就在此处,这位公子还请放尊重些。”
  “你夫君?”自称金陵十三少的盛祖俞今天到崇正书院,乃是替自己背后那人来传话,警告耿定向和焦竑师生,因此根本丝毫无惧。在山脚下偶尔听闲人说起今天崇正书院里有女眷出入,素来好色的他本就春心大动,这会儿听到对方以夫君二子来推搪自己,登时面色一变。
  待见一个十七八岁的年轻人施施然朝自己走了过来,虽说衣着质朴,但容貌俊雅,嘴角含笑,他登时有些挂不下脸来:“昔日罗敷也是拿着罗敷自有夫的借口搪塞有心人,我却没这么好骗。小娘子难不成会告诉我,你家夫君也是什么了不起的人?”
  “我家夫君自然不能和盛公子这样的金陵十三少比。”小北微微一笑,等到汪孚林已经站在了身边,她才扬了扬下巴说,“他不过是今科举人而已。”
  徐思诚和董其昌一老一少原本正你眼瞪我眼,冷嘲热讽吵着毫无技术水平的架,但听到那边的动静,他们已经默契地停下了争执。尤其是徐思诚想到今日雇车也好,其他开销也好,全都是汪孚林出的,而且自己因为卖出书画有钱结账付房钱,汪孚林还送了儿子一套文房四宝当礼物,他怎么也不能看着人吃亏,赶紧一把拉着徐光启赶了过去。董其昌也就是讥讽两句过过嘴瘾,瞧见有人在崇正书院调戏妇人也觉得火大,可两人刚过去就听到这样一句话。
  别看董其昌贬损徐思诚颇为起劲,可他今科一样落榜了!却没想到汪孚林看着比他还小些,竟然能够桂榜提名!
  盛祖俞见小北一面说,一面亲昵地挽住了汪孚林的胳膊,他在一瞬间的惊愕过后,不由得冷笑道:“举人又如何?这天底下三年就得出一两千个举人,可三年才出多少进士?这崇正书院的代山长焦竑中了举人快十年了,可进士却就是考不上!而就算是进士,又能几个官进三品?便算是三品官,得罪得起我干爷爷南京守备太监孟公公?小娘子,你不炫耀你家夫君便罢了,你既如此炫耀,我不妨给你一句实诚话,今科南直隶乡试,结果算不算数还未必可知!”
  耿定向和焦竑刚赶到这里,正好听到了最后半截话,耿定向顿时气得直发抖,焦竑赶紧一把搀扶了这位老师,认出盛祖俞的他一下子就醒悟到了某些玄机,一颗心也不禁沉了下去。然而,还不等他开口说什么,那边厢却已经有人忍不住了。
  “今科南直隶乡试结果不算数?”汪孚林自打昨天鹿鸣宴后,因为江文明曾经和某个金陵十三少起过冲突,甚至还差点被东城兵马司抓走,就再次让人打听过这位盛祖俞盛公子的底细,甚至连要抓走江文明的应雄这等小人物也查了个底清。此刻,他从对方这讽刺中品味出了某种隐伏的危机,一时眯起了眼睛。
  “敢问盛公子这话从何说起?是听你经营风雅产业的父亲说的,还是听你那位乃是南京守备太监的干爷爷说的,又或者是主观臆测,就拿出来在崇正书院这种公众场合大放厥词?”
  盛祖俞一下子被噎得愣住了,这才醒悟到自己今天是得知耿定向到此来见焦竑,匆匆过来代孟芳警告,这一席话应该是要私底下说的,却不想竟然当众露出了口风!可还不等他想办法遮掩,就只见汪孚林冲着自己微微一笑,竟是又抛下了几句话。
  “话说回来,我倒是还有另外一件事好奇得很!想当初那桩烧了意文书肆,意图挑起应试秀才和孟公公之间矛盾的案子之后,东城兵马司曾经搜查到了新安会馆,在拿不出丝毫证据的情况下,竟然想要抓走如今是新科解元的江文明江兄,据我所知,那位发号施令的应雄应七爷,正是收了盛公子你这金陵十三少不少好处,因此这才故意抓人欺辱,我说得对不对?”
  说到这里,汪孚林发现四周围已经有不少崇正书院的学子以及今日前来瞻仰游玩的士子聚集了起来,顺势又提高了声音。
  “盛公子,意文书肆明明是你家的产业,出了事情你家却退居其后,把孟公公给拱了出来在前头顶灾,欺辱应试士子不说,更买通兵马司中人要诬人入罪,你这个金陵十三少好大的威风,好大的煞气!还竟敢当众大放厥词说今科乡试的结果不算数,难道你就没看到耿大人这个主考官自打到了南京后,在乡试前后从不外出从不见人,立身公允凛然正气?难道你就没看到崇正书院今科总共也只出了一个举人?如此狂悖大胆,莫非以为南京城中就没了王法!”
  要说汪孚林这一世的翻身第一仗,就是从歙县学宫明伦堂上那场功名官司开始的,要说打嘴仗的功夫自是炉火纯青。不少官员都被他斩落马下,更别说盛祖俞只不过是纨绔子弟,此时此刻被连番讥讽抨击,简直都要被逼疯了。气急败坏的他完全忘记了今天来的正经用意,暴怒之下竟是大喝道:“来人,给我打,给我好好教训这该死的小子!”
  见盛祖俞终于被自己骂得气昏了头,发出如此命令,汪孚林这才露出了一个志得意满的笑容。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05/44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