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谋生手册(校对)第20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04/446

  一场一度闹得沸沸扬扬的大案,随着东城兵马司的何四死在狱中,最终草草结案,放火的那个秀才被督学御史谢廷杰革除了功名,但念在受人蒙蔽,其他的处分则免了,至于另两个被何四挑唆放火的浙军旧部,则是杖责充军。对于这样的处置,尽管被无辜波及的秀才们很不满意,尤其是五城兵马司在之前的搜查中还抓了不少人这一点,遭到了许多愤怒声讨,甚至还有孟芳干孙子暗中公报私仇之类的传闻,但最终还是被压了下去。
  毕竟,值此乡试放榜前夕,大多数人最关注的是即将出来的桂榜。如果能跻身一百三十五人之中,便意味着越过了一道天堑,哪怕接下来考不出一个进士,可屡试不第的举人也是一样能做官的,哪怕多数止步于同知通判这样的佐贰官,可不是也曾有海瑞这样的异数?
  而一直在悄悄关注这桩案子的汪孚林,对于这样和稀泥的结果就更加满意了。眼见风平浪静,他带着小北遍游城中名胜古迹,仿佛根本没去想乡试结果如何。小北虽说记挂着那两个被充军的浙军旧部,可她当初与人见面是蒙面假音,怎也不可能再继续打听,只能希望这两人判了充军蓟辽,昔日那些浙军袍泽能够照应一点。可心里压着事情,她自然没有太大的兴致游山玩水,每天只是勉强打起精神,晚上却常常只能睡半宿。
  枕边的妻子如此心绪,汪孚林又怎会察觉不到?因此,哪怕对于放榜日去挤着看热闹压根没有半点兴趣,这天一大早,他还是拉着小北出了门。新安会馆在毗邻宫城和大中桥的大中街上,正好在贡院后门,只要穿过一条小巷,就能绕到前头的贡院街。
  尽管这会儿时辰还早,但贡院街上已经里三层外三层挤得满满当当,可以说已经无处下脚。汪孚林顺理成章把小北揽在怀里,瞅见正对贡院的那家饭庄大门口只开了两块门板那么点大的空缺,他就连忙带着人闪了进去。
  “客官,一两银子一个人!”
  小北之前和许大小姐一块到南京的时候,乡试正好结束,曾经亲眼目睹过当时的人山人海,此时再看到这一幕,自然不觉得震撼,可听到这一两银子四个字,她登时眉头倒竖:“一两银子,你怎么不去抢!”
  汪孚林不等那伙计沉下脸,就从怀里掏出一块银子丢了过去,见伙计敏捷地抄在了手中,一掂分量便眉开眼笑,他就大方地说:“不用找了,我要楼上雅座。”他说完不管那伙计如何喜出望外,一把拉着小北就往上走,“这魁元楼靠着贡院发财又不是一天两天了,最好赚的就是道试以及每三年一次的乡试,尤其是乡试总共才一百三十五个名额,在上头等着人家把一百三十五个名字念出来,比在下面眼巴巴等好多了,还能看热闹,何乐不为?”
  小北不由自主地被拽着上了楼,等到了一间单独的临街雅座坐下,她往下张望了一眼,见人越来越多,不禁纳闷地问道:“我记得乡试总共两三千人,全都蜂拥到这里来看榜,挤得下吗?”
  “所以才要早,再晚的话,魁元楼里都没位子可以坐了。这里的东家虽说死要钱,可至少还不会看人头涨价,所以顶多再有一小会就满了。程乃轩那家伙如果来晚,就只能在街口慢慢等着,让别人替他打探消息了。”汪孚林说到这里,便好整以暇地往后头一靠,随即笑眯眯地说,“这家店除却每次都是搭道试和乡试的顺风车,厨子倒也有两把刷子,各种点心做得一绝。之前没带你来,就是因为今天有得好等,正好慢慢品尝。”
  见汪孚林说完便叫来伙计,点了满桌子的吃食,饶是知道汪孚林吃货的本性,小北也不由得笑了起来。吃着吃着,她突然想起之前新安会馆后门口不远那地方的鸭血粉丝汤小摊遇见的父子俩,不由得问道:“那徐家父子后来也没来过,你也没去找过他们,我不是看你对那徐光启很感兴趣吗?”
  “今天放榜后再去吧。”汪孚林倒是想去的,可自己被之前的案子绊住,不想事有万一把某种麻烦传给徐家父子。此刻居高临下俯瞰下头人群,他又在金陵城呆了这么多天,向小北笑着介绍各方风云人物,点评时而犀利,时而搞笑,倒是把小北给逗得莞尔。果然,直到大街上人满为患,程乃轩也一直都没出现,想来回头一定会使劲数落汪孚林的不讲义气。小北想到这不是兄弟胜似兄弟的两人,嘴里咬着个烧麦,脸上却忍不住笑了起来。
  就在这时候,下面突然传来了一声响亮的铜锣,紧跟着就是一声巨吼:“放榜了!”
  下头的人群一下子骚动了起来,几个差役护持了榜文出来,又有人驱赶了围观的士子往后,开始往墙上刷浆糊准备张榜,就连汪孚林也忍不住探出头去。毗邻的雅座以及各种临窗座位上,与他一般动作的人很多,就只见这二楼窗口一大堆脑袋探头张望,若是从外头从底下看,场面恰是尤为滑稽。然而,这时候所有人的关注点都只有一个,那便是徐徐展开的那张桂榜!
  也不知道今年谁能成为那一百三十五名幸运儿中的一个!
  尽管汪孚林的目力不错,但隔着那么远的距离看清楚榜单上的姓名,那自然是决计不可能的。因此,他只能靠那每敲一下铜锣之后,报出来中举者的姓氏籍贯。如此一来,哪怕同名同姓的人也大多能够彼此区分开来。这报榜的活计要的是声若洪钟,不疾不徐,从后往前一名一名地报,尤其是那些被挤在外围看不清榜单的人,就全都靠亲耳听闻这样的报榜了。所以,四周围虽有喧哗鼓噪,却还在可以忍受的范围之内。
  一个个名字和籍贯府县过去,须臾就已经报了二三十人。哪怕事先自己觉得根本不紧张的汪孚林,此时此刻也忍不住有些悬心,脑子里杂七杂八的思绪也渐渐多了起来。汪道昆事先捎信过来,如果今科落榜,就让他去北京国子监,过三年再借籍从顺天府考。但汪孚林深知张居正执政期间动荡多多,汪道昆是否能始终让张居正青睐下去根本就没准,三年后什么情形谁能知道?
  尤其是随着时间推移,眨眼间已经到了前五十名,汪孚林就更加心烦意乱了。就在这时候,他突然只觉得自己被小北猛地一推:“快听,是你的名字!”
  “徽州府歙县汪孚林,高中南直隶乡试第四十三名举人!”
  汪孚林一下子回过神来,好在这报榜一遍之后还重复一遍,他须臾就确定了不是自己出现了幻听,登时长舒一口气,整个人往后重重一靠,脑海中只有一个念头,运气真好!结果这靠后的劲头实在是大了一些,椅子的靠背重重撞在了板壁上,发出了一声刺耳的摩擦声。下一刻,他就只见小北一下子从座位上蹦了起来,上前一把拉起了都快滑倒的他。也不知道小丫头哪来那么大劲,竟还抱着他打了个圈子。
  “太好了,这下回去爹娘一定会高兴死的!”
  汪孚林好容易才挣脱了下来,忍不住哭笑不得地在小北的头上敲了一下:“小声点,别那么激动,小心左右正等着听报榜的人发火!”
  就两人闹腾的这一会儿功夫,中举的名单又报了七八个过去,汪孚林自然是全都错过了那些名字。见下头气氛越发凝滞,报榜没完,可挤在最前头看榜的人中,却已经有看完全部名单的考生心灰意冷往外挤去,但还有更多的人往前拼命挤,希望从中找到自己的名字,他生怕自己刚刚错过了程乃轩,连忙起身到外头,吩咐伙计帮忙去抄录一份榜单。
  这种要求伙计见识得多了,接过钱之后自然满口答应立刻去了。而等到汪孚林回到原位,却已经开始报前十了。
  从第二到第十统称为亚元,每一个名字报出来,都是几家欢喜几家愁,当最终揭晓到今次南直隶乡试解元的时候,就只听报榜那汉子陡然之间提高了声音:“徽州府婺源县江文明,高中南直隶乡试头名解元!”
  历来南直隶乡试解元,那都是无数读书人梦寐以求的光环,一时底下起了一阵巨大的骚动。小北更是失声惊呼道:“江文明?就是那天那个江文明?”
  “是啊,婺源应该不会有第二个江文明了!”汪孚林耸了耸肩,笑呵呵地说,“所以说我这运气还真好,自己中了举人不说,仗义救下来的竟然是今科解元郎!”
  随着报榜告一段落,消息灵通闻风而动的报子立刻往四面八方散去,全都是去抢着报喜领赏的。毕竟,能到现场来看榜听榜的,只是很少一部分应试秀才。而被汪孚林差遣去抄录桂榜的小伙计,也在一刻钟后送了新鲜出炉墨迹未干的榜单上来,虽说字迹略有几分潦草,但汪孚林只要看得清就行了,倒没有太多要求。他顺着名单一个个按照籍贯一个个数下来,当看到自己的名字之后,他便看到了下头紧挨着的一个名字,顿时笑开了。
  “我就说嘛,没想到漏掉的几个人里还真有程乃轩!我还以为上次科考总算是拉开了名次,这回竟然又是难兄难弟,我四十三,他就四十二!”
第四六八章
考生欢喜主考愁
  像汪孚林这样起个大早亲自去贡院门口等着放榜的徽州士子虽说不少,但更多的人还是不愿意到那边去扎堆,而是故作闲适地等在了新安会馆中。毕竟,这里距离贡院很近,但凡有人中举,报子们一定会第一时间过来报喜。于是,程乃轩发现汪孚林和小北不见踪影,虽说很是嘀咕抱怨了一下,但还是去找了几个歙县的生员一块聊天打发时间。哪怕每个人其实都是心急如焚,却一个个都装成气定神闲的没事人,甚至还摆开棋盘轮番厮杀。
  可这样的对战常常是昏招连连,等到逐渐有捷报一条条传来,他们就更加坐不住了,纷纷再也顾不上什么气度风仪,纷纷起身到外头大堂等着报子的喜讯。随着一个个报子喜气洋洋冲进来,嚷嚷着谁谁中了第几名,有幸中举的自然是喜出望外高声嚷嚷打赏,暂时没等到消息的则是故作无事地继续在那苦等。当程乃轩等到了一个报子来给他和汪孚林两人一同报喜的时候,只觉得浑身轻松的他大手一挥,连汪孚林那份赏钱都一块给了。
  这时候,对于汪孚林不讲义气,他那小小的不满全都丢到了九霄云外,他只知道,这下子不用再继续被那两位先生给死死揪着继续天天做八股文了!他完全忘记明年还要参加会试,亲自一溜烟跑回去给妻子报了喜讯之后,又神采飞扬地出来,却发现前头大堂中等候的那些秀才们都在窃窃私语。
  他记得自己进去给妻子报喜时,陆陆续续来的喜报已经有将近十几条,不输给往年徽州一府六县的中举人数,见情形有异,不禁抓了个相熟的秀才问道:“这是怎么了?”
  “刚刚报了第十一名,可婺源的江大才子却仍旧榜上无名,婺源那帮人有些沉不住气了。毕竟,自从六年前江文明落榜后,三年前他故意没考,苦苦磨练文章制艺,这两次岁考科考全都没出过前三,之前还差点被东城兵马司给抓了,要是再落榜,那打击就太大了!”尽管平时看不惯江文明的清高,可此时此刻说话的那个歙县秀才却对人颇有几分同情。毕竟,在只剩下前头亚元解元的情况下,他完全不认为自己此次乡试能发挥得这么好,多半也落榜了。
  程乃轩想想,不禁也觉得心有戚戚然:“科举这条路,真能磨死人,想当初主考官耿大人督学南直隶的时候,创建了崇正书院,亲自收进书院那位大才子焦竑,他二十四岁中举,崇正书院的事务几乎都是他打理的,就连那些东南名儒都说他学问文章无可挑剔,就连这样的都一连三次会试落榜,何况别人?”
  就在之前已经报过一个第五名亚元,中的那人欣喜若狂,而大堂中好些人又是惋惜又是感慨的时候,突然只见一溜四五个披红挂彩的报子直接闯了进来,四下里一看就高声嚷嚷道:“哪位是徽州府婺源县江文明江老爷?恭喜江老爷高中本科乡试头名解元!”
  此话一出,大堂中先是一片寂静,紧跟着便是一声饱含着无尽喜悦的惊呼。然而下一刻紧随而来的不是笑声和恭喜声,而是一阵慌乱的嚷嚷。程乃轩发现场面混乱成一团,不禁有些纳闷,赶紧三两步赶上前去,却发现江文明竟是直挺挺躺在地上,脸色青白,赫然昏了过去!吓了一跳的他赶紧吩咐人去请大夫,也顾不上三七二十一,把人稍稍扶起之后,就直接用拇指一下狠狠掐在了江文明的人中上。他下手极狠,须臾之间,就只听到哎哟一声。
  “好了好了,总算醒了!多亏有程公子在!”
  几个报子全都知道给解元报喜,能得的赏钱肯定最多,这才一窝蜂赶到了新安会馆。发现正主儿竟然欢喜得昏了过去,他们全都吓了一跳,眼见这位被周遭秀才称之为程公子的当机立断把人给救醒了,他们如释重负,自是也赶紧围上来讨赏。程乃轩看到江文明还有些迷迷糊糊,干脆就吩咐了墨香去掏钱打赏,等这些报子终于乱哄哄地散了,而周围秀才们全都围了上来,他才开口问道:“江兄,我已经让人去请大夫了,你还好吧?”
  自从到了南京这六朝金粉地,江文明这一颗心可谓是一会儿到高峰,一会儿到谷底。他吃喝都靠新安会馆赞助,高昂的物价,又囊中羞涩,在参加了诗社文会之后,再也负担不起任何东西,只能看着其他同乡士子四处游逛,在外还遭纨绔子弟轻蔑冷眼,这才愤世嫉俗地讥讽那些有钱商家子弟,没想到还差点被东城兵马司抓去惹上官司……此时此刻,天上掉下来一个解元砸了脑袋的他只觉得整个人都有些昏昏沉沉,竟不知道怎么回答程乃轩的话。
  “还是先送江兄回房去!这一科的解元落在了咱们徽州府,可够扬眉吐气的,江兄你可千万保重身体!”
  听到四周这七嘴八舌都是声音,江文明突然想到一件事,被人扶起来之后,他下意识地抓住了程乃轩的袖子:“汪贤弟呢?我要谢谢他!”
  如果真的惹上了这次纵火案的官司,他哪怕中了解元也一定会遭到无数质疑……不,只要贡院之中的同考官得到这个消息,根本就不会给他解元,说不定连举人功名都会泡汤!
  总算还知道惦记人家汪孚林救你那点情分!
  程乃轩心里嘀咕归嘀咕,可他并不是那种爱计较的性子,当即笑道:“双木那家伙估计是去贡院街看发榜,江兄你中了解元,他肯定也知道了,一会儿就会回来。这一榜咱们徽州府夺下一个解元,还有那么多举人,看来铁定要在南直隶拔个头彩,江兄你回去之后,庆功宴肯定连场,你别的都不用管,先把身体调养好再说!这回头大家还得约好了去见老师呢,你要是病怏怏的,传出去岂不是要让人在背后说闲话?”
  江文明这才松开了手,而其他的秀才们不管今科是高中还是落榜,此时也多半都很认同程乃轩这话。等到大夫匆匆赶来给江文明看过脉,确定只是一时情绪激动,静养一会儿就好,只开了点静心凝神的药汤,上上下下才算是放了心。
  而新安会馆的主事自然也少不得笑容可掬来探视打招呼,同时预约江文明以及今科所有举人的墨宝,说是要悬挂起来,让今后的士子们都沾沾喜气。这是往年的老风俗了,住在会馆中的秀才们之前就是在那些成功前辈的字画激励中熬过这一个多月的,已经中举的当然不会拒绝,而没有的则只能暗自在心里给自己打气,寄希望于下一刻能够蟾宫折桂。而对于作为乡党纽带的新安会馆来说,这样的举措纯粹是为了增强同乡之间的凝聚力。
  汪孚林和小北却直到中午方才回来,一来早走下头看榜的人还没散,不免拥挤,二来汪孚林也不愿意浪费自己在魁元楼丢下的那锭银子,硬是和小北吃了个肚圆。他一进新安会馆,就得知新科解元江文明在听闻喜讯后差点乐极生悲,幸亏程乃轩见机得快早早把人弄醒,又请来了大夫。虽说当初夏税丝绢闹得不可开交那会儿,婺源和歙县人之间矛盾很不小,但因为去告状的帅嘉谟杳无音信,这事情暂时搁置,如今已经不如当年那样剑拔弩张了。
  再说还有人转告汪孚林说江文明要谢他,汪孚林怎么也得去探望一下。因此,先送了小北回房,他就径直去了江文明那边,可敲门进屋之后,他就发现满满一屋子人,自己竟是没地儿下脚!可还不等他找个借口回头再来,就有人热情地让路,还有人在一旁添油加醋助阵:“江兄,汪贤弟来看你了!”
  面对这样的待遇,汪孚林不好抽身走人,只好就这么走上前去,却只见江文明正斜倚床头,脸色和精神确实不大好。两厢一打照面,江文明竟是一手支撑着床板就要下床,汪孚林吓了一跳,赶紧上前把人拦住按回了床上。
  “一回来就听说江兄一时身体欠安,还是多多休息。”
  “只不过情绪大起大落而已,没什么太要紧的。”江文明客套了一句,随即低头说道,“之前我太过孤傲,说了不少汪贤弟你们的闲话,可真正出了事的时候,却多亏了汪贤弟你帮忙,否则我……我真不该说什么是好,总而言之,若无汪贤弟仗义,就没我这个解元,这份情我一身一世都会记得!”
  汪孚林没想到江文明竟然这么认死理,不禁有些汗颜,赶紧谦逊了一下。而满屋子人中有举人,也有落榜之后此刻纯粹是来拉关系的秀才,自然不会吝惜赞美,直把汪孚林捧到了天上。幸好不多时就有人敲门,却是来通知次日鹿鸣宴的。尽管乡试不比会试,主考官也没有座师的身份,可谁也不会吝惜在进入官场之前先拜个老师,故而满屋子人的注意力须臾就被转移了。
  南直隶应天府和北直隶顺天府一样,每次乡试指派一正三副考官,此外还有同考官提调官众多,哪怕耿定向也算是极富盛名的学者型官员,但因为最初并非出自翰林,原本是不够格的,奈何他顶撞高拱这一行为很得张居正赞赏,回朝之后就给他在翰林院挂了几天职,因此虽说有人觉得其曾经督学南直隶,如今去主持南直隶乡试不合适,但张居正乾纲独断,宫里冯保又点了头,这一任命方才得以强行通过。
  正因为曾经遭到非议,耿定向又知道言官好名,到了南京后就一步不出,谨慎无比,只叫了几个仆人在南京城四处士子出没的地方着力打听各种讯息,尤其是注意是否有人卖试题又或者其他舞弊,又或者留心人才。结果到乡试结束一直都风平浪静,可在阅卷期间却是风波乍起,若非到最后突然来了个惊天转折,他几乎断定有人故意坑他。于是,在阅卷定名次的时候,他特意多用了点心眼,但凡那些带着王学泰州学派烙印太深的,他不是黜落就是压名次。
  闹出这么一场风波的乡试一定会受到朝堂内外关注,这时候不能露出半点纰漏!他是心学弟子不假,可却也不是学派的傀儡。
  可怕什么竟然就来什么,他万万没想到,自己为了表示公允,一直到最后发榜前才联同提调官同考官一块拆糊名,可千挑万选出来一份清清白白的卷子点为头名解元,那却偏偏就是徽州府的!
  此时此刻的鹿鸣宴上,坐在主位上的耿定向看着鱼贯而入拜见自己的那些举人,心里那五味杂陈就别提了。自己这个和胡宗宪颇有交情的主考,取了一个徽州府婺源县的解元也就算了,可今科徽州府竟然井喷似的出举人,风头和苏州府平齐,那些犹如苍蝇一般闻到腥味就一拥而上的言官会怎么说?
第四六九章
鹿鸣宴
  心里这么想,面对黑压压一百多名拜见自己的举人,耿定向还不得不端着老师的架子微微颔首,心里却无比后悔为了以示公正,直到抄榜前方才拆开糊名,直接记录名次。结果这看似绝对公正的手段,却拆出来一个徽州府的解元,外加二十个徽州府的举人!南直隶总共是十四府四州,苏州府的举人每次都在二十上下,其次是常州府松江府,再接下来才会轮到徽州,这次苏州府也总共不过二十一个举人而已。
  要怪只能怪自己只注重绝对公平,忘记了相对公平地调剂一下各府中举的人数!
  而且汪道昆那个颇有名气的侄儿竟然也上了榜,名次竟然还比较靠前,他事后特意找出了汪孚林的卷子来看,就只见文字四平八稳,根本不像是十七岁少年的行文风格,而且带着几分新安理学的正统严谨,丝毫没有王学泰州学派的影子。就算当初再让他看十遍,他也不会黜落这样的卷子,就不知道柯镇和方岩一个王学一个湛学的嫡传弟子,怎么会教出这样的学生来,完全是见了鬼了!
  然而,榜都挂出去了,今天都已经是鹿鸣宴了,耿定向也只能把名利得失之心全都抛在一边,按照一贯的套路对举人们加以劝慰和训诫。然而,终究这师生名分不像会试那么严格,副主考又是风趣的人,鹿鸣宴开始没多久,他就和举人们说笑了起来,同考官亦然。只有耿定向始终淡淡的,并没有理会那些试图拉关系的举人。而他毕竟曾经督学南直隶,今次高中的举人们昔年几乎全都受过这位大宗师的训导,也就只能凛凛然如对大宾,不敢调笑。
  因为百多人不可能一个个报名,夹杂在众人当中的汪孚林自然乐得低调不出头。然而,尽管大明朝出过杨廷和这样十二岁中举,十九岁中进士这样的天才少年,可少年举人还是和少年进士一样金贵,颇受人瞩目。眼尖的副主考似乎是瞅着他脸嫩,竟越过前头几桌人,指着他笑问道:“你,对,就是你,今年应该不到二十吧?”
  汪孚林一见很多双眼睛全都集中到了自己脸上,不禁有些头疼,暗自埋怨身边的程乃轩比自己瞧着要老,这才让他被挑了出来。可被当众问了,他又不能不答,只能尽量从容地答道:“是,学生今年十七岁。”
  “十七岁的举人啊!”那副主考惊叹了一声,随即看着左右笑道,“我记得我十七岁才刚考中了秀才,果然是后生可畏。”
  汪孚林吃不准自己该不该回答,这时候,一直没怎么说话的耿定向却突然开口问道:“你是哪府哪州的人?”
  “学生徽州府歙县汪孚林。”
  面对这么一个回答,耿定向简直不得不哀叹自己这糟糕的运气。他只是想随口问一声,以免回头举人们回去说自己高傲不好相处,可谁知道无巧不巧竟然就挑中了汪孚林!他和汪道昆不算交情非常深厚的朋友,那次汪道昆也只是作为巡抚正好巡视到衡州府,他因被贬心情愤懑,又是旧识见面,不免想起昔年旧事,有些忘情。这段过往明明应该没什么人知道的,但他总觉得有些忌讳。于是,他便点了点头,略有些生硬地说:“年轻人不要自矜,路还很长。”
  尽管这话有些倚老卖老,但汪孚林承受能力强得很,再加上发现耿定向的态度有些微妙,他自然非常恭敬地拜领训示。好在那个刚刚问自己的副主考注意力转移得很快,须臾就开始问别人了,其他举人显然也没有在这种场合挑刺的意思,没人找茬。
  他对于今天这种宴会上的饮食很不满意,觉得都是应付差事的食材,端上来又没有多少热乎气,更谈不上特色,正暗自算着时间,心想什么时候能回去,突然就只听有人开口说道:“对了,听说之前那桩案子闹得沸沸扬扬的时候,五城兵马司四处搜查,江兄你这个解元也险些被人抓了去?”
  此话一出,四处顿时一片寂静。作为今科解元的江文明原本就在最前面的一桌,一瞬间不禁心里咯噔一下,面色一下子就白了。紧跟着,他身旁却还传来了一声轻笑:“听说江兄在昨日放榜之后听说喜讯的时候,也险些欢喜得昏厥了过去,这可要保重身体啊。”
  尽管知道夺下解元之后,除却光宗耀祖的荣耀,还会遭到各种明枪暗箭,可是在今日鹿鸣宴的时候就爆发了出来,江文明还是有些始料不及。那次东城兵马司放过了他,副指挥潘二爷又亲自致歉,可被人拖出去时那种被人围观的屈辱,以及举止粗暴的军士们在他的肩头和手臂上留下的淤青却还未褪去,连日以来的忧思少食,昨日听闻喜讯之后的大喜大悲,所有这些都不是这不到一天的休养能够弥补回来的。因此,他张了张口,竟发现喉咙突然哑了。
  就在四周一片沉寂,仿佛只等着他自己为自己辩白的时候,他听到后头传来了一个熟悉的声音。
  “有道是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江兄在徽州府素来有才子之名,从前那次乡试受挫后,他苦苦磨砺文章学问六年,却险些折辱于军余之手,本来就只是纯粹运气不好。要知道那桩案子后来惊天逆转,咱们这些当初应试的秀才险些被人当了刀子使,如江兄这样受辱的何止一人?再说了,乡试三场九天,谁不是熬得险些虚脱?他昨天在连日忧愤之后骤然得悉喜讯,支撑不住也不奇怪。”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04/44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