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谋生手册(校对)第20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07/446

  尽管汪孚林开玩笑似的说过,晕船的话多坐坐就好了,但这么多年了,小北始终没法适应坐船这种事,尤其是越小的船在水面上颠簸得越厉害,她就越觉得晕,大船倒是渐渐习惯了。因此,潘二爷说了些什么,迷迷糊糊的她竟是过了好一阵子方才意识到,一下子支撑着坐直了身子看了过去。
  而在潘二爷身边的汪孚林,那就完完全全是无语了。他算是明白了自己那位完全没有任何印象的正牌子岳父胡宗宪究竟有多么大的影响力,然而,他更担心的是小北这张脸难道就这么像胡宗宪,那么轻而易举就能被人认出来?若真的是那样,她之前在徽州也算是抛头露面很久,怎么就除却戚良这样极少数的一两个人,旁人都不曾认出她?
  好在潘二爷显然不是卖关子的人,淡淡一笑就开口说道:“我那时候发现何四一案的端倪,暗地里跟踪过你们夫妇。我潜踪匿迹的本事是和军中斥候学的,又只是远远吊着,虽则贤伉俪都是耳目灵敏的人,想来也没有察觉,有些话自然就落在了我耳中。而在清凉山崇正书院的那场风波,耿大人既然和你们打了照面,今日又亲自相见,想来我的猜测自然是不会错的。”
  好吧……原来不是我们不够小心,而是对手心思细腻太有经验!
  汪孚林忍不住觉得,这次南京之行除却考中一个举人,别的真是诸多不顺,乱七八糟的事情接踵而来了,小北那点子秘密在有心人眼里根本就犹如没有秘密。然而,潘二爷今天愿意用这样坦荡的态度揭穿这一点,而且又是在这种不虞被外人听见的船上,他也就痛痛快快地承认道:“不错,之前何四被揭破,是因为内子认出了他,只没想到会正好点穿他受人指使,之所以选择了那样的处置方式,当然是因为幕后指使者居心叵测却又不知根底,只能如此。”
  “看来我没有白白细究。”潘二爷看着在碧竹搀扶下缓缓走出船舱的小北,素来阴郁的他,眉宇间竟是流露出了几许疏阔,“我原本以为,胡部堂在世的二子均是庸碌之辈,只怕绩溪龙川胡家几十年内都难有能够继承胡公胆色谋勇的人才,却没有想到他的幼女尚在,而不像传闻之中……汪小官人好眼光好福气,竟能迎娶胡部堂流落在外的掌上明珠,竟能在仓促之中想出那样的应对之策。”
  “能娶到内子,那是因为家父和胡部堂当年曾经定过婚约。”汪孚林今天被耿定向和潘二爷给一前一后吓得不轻,尤其是后一个虽不比耿定向在朝中在文坛的地位,可洞悉的东西更多,所以他也决定拿点东西吓唬一下人。见潘二爷果然愣了一愣,他当然不会提胡宗宪之后还退了婚,自己那位父亲则是纠结多年想要重续前缘这种乱七八糟的名堂,继而气定神闲地说道,“而胡部堂当年功业,我自然不敢企及并肩,却也不希望此生庸碌平凡!”
  小北目瞪口呆地看着汪孚林,那眼神在旁人看来,却像极了妻子对丈夫的钦慕期许。只有她自己知道,汪孚林根本就不是这种喜欢说豪言壮语的人,这家伙更喜欢的是装傻藏拙,然后在关键时刻来一下狠的,而且没多少治国平天下的雄心壮志,今天这是吃错什么药了?
  然而,潘二爷却完全不认为汪孚林是在放狂言。之前那风波连场,卷进去的是南直隶乡试主考官耿定向、守备太监孟芳、应天巡抚张佳胤,甚至还有南京守备临淮侯李庭竹这样的勋贵,相形之下,汪孚林最初还只是个秀才,如今也不过区区举人,甚至没有动用其伯父汪道昆的名声,就搅动起了这样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惊涛骇浪,此番言语又岂是言过其实?
  在豪言壮语之后,汪孚林用要多诚恳有多诚恳的目光注视着潘二爷,一字一句地说道:“潘二爷昔日也曾经是一时风云人物,就甘心只在东城兵马司中蛰伏吗?汪某人虽不才,却愿意为岳父昔年旧部做一点事情,不希望今后还有别有用心者利用了这些人做之前那种无稽之事。希望潘二爷能够体察我这份心意,帮我这个忙,也算是帮一帮那些昔年曾在战场抛头颅洒热血的袍泽!”
  听到这里,小北终于明白了汪孚林的心意何在。她完全不会怀疑汪孚林是在空口说白话,他在杭州帮那些打行的人找到了一条出路;在镇江帮牛四这样的机霸以及不少失业机工找到了一条出路;而现在于南京,他应该也能够为一些浙军中郁郁不得志的旧部找到出路,如果父亲泉下之灵有知,也一定会点头赞许这个女婿的长远心思。她一下子惊觉过来,遂万福行礼道:“潘二爷既然肯在我的身上如此费心,还请体谅夫君的一片好心。”
  自己追查这么多天,甚至主动找上门来,换来了对方抛出这样一个问题,值得吗?
  潘二爷手中竹篙在河底淤泥上停顿了片刻,最终再次高高地离开水面。他点了点头,沉声说道:“血未冷的,并不只有那两位充军的兄弟。这件事,我答应你们!”
第四七五章
召集旧部
  胡宗宪自尽狱中,谭纶节制蓟辽,戚继光北调蓟镇,俞大猷平广西蛮乱后镇守闾峡澳,刘显连续用兵西陲平蛮。
  昔日嘉靖中后期,在东南抗倭战场上声名赫赫的几名文武,却是境遇各不相同。而各奔东西的他们带走了一部分精心训练的心腹兵马,但更多的浙军乃至于闽军,却都留在了当地。倭寇都没了,朝廷养不起当年募集而来的精兵强将,自然是给了安家费遣散回乡。只可怜当年上阵力抗倭寇留下累累伤痕的英雄们,如今却成了官民人厌狗憎的害群之马,却少有人想过他们这一身伤换来了什么。
  南京城中的浙军旧部并不算很多,其中如潘二爷这样拿着实打实军功换来官职的更是凤毛麟角,能和何四一般靠着胡宗宪早年安置,有份安稳营生的,就已经是烧高香了,更多的人混迹于车马行,当着泥水匠,甚至于沦落到给人打长工做雇工的,也并不在少数。昔日功绩夸于人听,他们早已没有那样的力气了,不论如何,日子总是要过下去,在这种承平盛世,武艺荒废了不要紧,可谋生的手艺如果荒废了,却要饿肚子。
  所以,当潘二爷亲自出面,找来了二十几个潦倒的昔日袍泽,请了大家一起喝酒时,觥筹交错之间追忆往昔峥嵘岁月,不免有人泪流满面。今天来的有好几个是当初追随胡宗宪多年的亲兵,说起不久之前那桩大案,更是有人义愤填膺破口大骂,气氛一下子就变得非常热烈。
  就在这时候,潘二爷突然不轻不重放下了手中酒碗,沉声说道:“我知道大家这些年过得不好,只可惜我在东城兵马司也不过区区副指挥,上头压着正印,兵马司也不能随便进人……”
  他顿了一顿,又苦笑道:“这次要不是应雄捅出了险些构陷解元郎的大篓子,我连这根钉子都拔不掉,更谈不上帮大家多少。”
  潘二爷这么一说,立刻有人跳起来说:“潘二哥你别这么说!你好歹是个秀才,有功名的,却不管别人说咱们这些泥腿子军汉粗俗,逢年过节从来不忘给我们送东西,平时有事也极为关照,咱们都领你的情!”
  “就是,这次刘巴和丹东那两个家伙险些被何四蒙了去,充军辽东,又是你亲自打点,这又不知道用掉多少钱,谁不说你仗义?”
  “只恨朝中那些当官的瞎了狗眼,忠义勇武的压在污泥里,只会纸上谈兵的却都一个个蹦跶欢快!有时候想想,真为胡部堂不值!”
  胡宗宪如今已经追赠了官职,官赐祭礼,再也不像当初那样祭祀一趟都得偷偷摸摸,就是这名头提起来的时候也得小心谨慎。众人被这话勾起兴头,忍不住你一言我一语,纷纷加入了进来。就在这时候,潘二爷方才开口说道:“其实我今天找你们过来,是为了一件事。虽说南京城里还有其他不少兄弟,但他们有些安家乐业,有自己的小日子,而各位兄弟却一直都没有固定的营生。我以前一直有心无力,这次却总算找到了一条路子。”
  哪怕从前在浙军中打倭寇,并不是一帆风顺,有输有赢,有死有伤,可相比如今这潦倒没有半点安定的生活,不少人还是更加怀念当初那至少还有袍泽,还拿着朝廷军饷的日子。所以,潘二爷这么一说,当即有人好奇了起来,下一刻,潘二爷就继续问道:“各位可曾听说,从杭州,宁波,到松江,苏常,镇江扬州,浙江到南直隶这一条运河以及官道的途径各府县,原本混迹于街头的打行少了,而是多了镖局?”
  镖局从最初的出现到现在,已经有一两年了,在场的浙军旧部中,却还有不少人没听说过,经身旁人你一言我一语地解释,这才明白了过来。对于这么一种路子,当年就是打打杀杀出来的他们自然觉得颇为契合自己这些人,可终究还是有明眼人忍不住问道:“潘二爷,这种既保人镖,也保物镖的路子,咱们这些曾经打过倭寇的去做,确实不在话下,可这开镖局不止要人手,还要钱。租房子,备兵器,乃至于招揽生意等等,可都不容易。”
  “我当然知道这并不容易,所以从前虽听说过,也从来没提起,这次是正巧与徽州府一位公子结识,这才觉得可行。”有汪孚林的嘱咐,潘二爷也知道小北在胡家早就是死人,贸贸然在太多人面前提起实在无益,因此只轻描淡写地把汪孚林拿出来说。当他说起汪孚林是今科举人,又说起人把号称金陵十三少的盛祖俞给整得很惨,一群浙军旧部顿时哄笑了起来。而听到对方出钱租地方备办所有东西,甚至还能招揽徽商们的生意,每一个人都心动了。
  乃至于少有人去细想潘二爷说的理由。徽商有钱是有名的,再说各地那些镖局既然都是汪家产业,这位有心在南京打开局面,找上他们也不奇怪。
  闹哄哄的商量过后,大多数人在离开潘宅时,心头自然都犹如装着热炭团似的。然而,潘二爷不过才让人收拾了东西,自己坐下来倒了一杯茶,却不想就有两个人又折返了回来。来的是出自同姓却并非亲兄弟的哥俩,年纪大略有些跛足的是张喜,年纪稍小站姿不正而有些驼背的是张兵。两人从前也常常承潘二爷人情,但一向都不喜欢客气。此刻哥俩一屁股坐下来之后,张喜就直截了当地问道:“潘二哥刚刚说的那位公子,是不是另有名堂?”
  “二哥,喜哥非得拖着我来的。他说别看你只是东城兵马司副指挥,可眼高于顶,哪怕那位汪公子是举人,还整了那金陵十三少,可未必放在你眼里。其中肯定还有别的关节你没说。”张兵主动给兄长当了补充说明的角色,见潘二爷笑而不语,他就好奇地说道,“你肯定不会是因为人家出身不错,还给了你好处,这就引介给了诸位兄弟,这咱们都是知道的,你就给个准话吧,别吊着我们的心思。”
  那么多人里头,就只有张家兄弟折返了回来,潘二爷倒是轻松不少。此刻见兄弟俩一搭一档,就是硬要从自己口中挖出端倪,他想了想便开口说道:“当初胡部堂有幼女如掌上明珠,甚至还曾经让人教她武艺,你们也应该听说过吧?”
  潘二爷突然问这个,张家兄弟不禁有些狐疑。他们虽不像何四那样当过胡宗宪亲兵,也不像潘二爷那样谒见过这位昔日浙直总督,但有些传闻当然还是听到过的,对视一眼后就当即点了点头。这时候,潘二爷方才继续说道:“胡部堂在狱中自尽之后,不久就传出这位千金病故,没过两年,胡部堂的夫人和另一位千金也都相继病故,如今还在世的也就是两位公子。世人都知道,这二公子和三公子都不成器。我也是刚知道,胡公那位最小的千金其实在世。”
  “啊?”
  张家兄弟一下子瞪大了眼睛,同时惊呼了一声。张喜灵机一动,急忙问道:“难道潘二哥你说的那位公子……”
  “是胡家千金的夫婿。你们不必怀疑是人诳我,人家本来是不想露出此中端倪的,是我锲而不舍一再追查,这才逼出了真相。”潘二爷干脆当着张家兄弟的面,将此中缘由一一道来,当说到耿定向竟然也私底下见了那对夫妻,他见张家兄弟再无任何怀疑,这才收尾道,“我本想问清楚之后,今后就能心安,谁知道人家竟还有这样的心思。不愧是胡家姑爷,若是胡部堂在天有灵看到这样的女婿,一定会老怀大慰!”
  张喜和张兵也都觉得心里异常高兴,一种被遗忘多年之后还有人记得的高兴。两人再次彼此交换了一个眼色,就齐齐对着潘二爷单膝跪了下去。面对这一幕,潘二爷吃了一惊,慌忙伸手去扶人,却不防两人齐齐说道:“还请潘二哥带我们去见一见姑爷!”
  见潘二爷登时犯了踌躇,张喜就笑了笑说:“当年东南这些大人们,胡部堂,谭大人,戚大帅,俞将军,刘将军,我全都远远看到过,如今大家都去了天南地北,当年老卒散了也没人管了,胡部堂更是早逝。我这辈子大概都见不到其他各位了,只想见见胡部堂自己都未曾见过的这位姑爷。也许日后死了下黄泉见到胡部堂,还能对他形容形容,毕竟他还记得咱们这些没用的老卒。”
  尽管说到生死,理应是有些悲怆,可听到张喜这口气,潘二爷却不禁有些乐了。见张兵也来胡搅蛮缠,他思量再三,终于点了点头。他这个东城兵马司副指挥不能不做,因为只有这个官职,他才能照应到上上下下这么多昔日袍泽,所以镖局的事情,他不可能揽总,当年打仗凶狠拼命,为人却很得信服的张家兄弟自然是最好的选择。
  “好,我带你们去就是。不过,你们别以为那就只是大家闺秀配世家公子,当初盛祖俞的那些打手,可被两人揍得找不到北!”
  “胡部堂掌上明珠嫁的人,哪能手无缚鸡之力?上马治军,下马抚民,读书人就应该这样,这些年却都让些只会耍嘴皮子功夫的得势,再这么下去若再闹起倭寇这样的乱子来,靠谁去解?姑爷如果真能打,我们这才心服!”
第四七六章
信口胡诌纳兰诗
  南京之行,本来只是为了来参加这次还不知道能过不能过的南直隶乡试,可这次乡试招惹出来的一系列事情,汪孚林却想想都觉得自己这灾星二字名号名不虚传,甚至还能传染给妻子。只不过,他既然在潘二爷面前放下豪言壮语承担了下来,在和两位张姓老卒见面的时候,当然要拿出最完美的表现。
  哪怕松明山汪氏由农人变富商,至今不过三四代人,他那个小家子气的父亲更不可能传给他什么世家气度,贵族风仪,可他前世今生何止才活了十七岁,这三年多来打交道的人又囊括了上至巡抚高官,下至贩夫走卒,端的是挥洒自如。再者,他曾经和戚良那些老卒走得很近,甚至就连徽州米业行会的总仓守卫,全都是老卒们帮忙训练出来的,至今还有几个闲不住的在那边兼职领一份薪酬,自然和张喜张兵这样的抗倭老兵颇有共同语言。
  一番攀谈下来,张家兄弟哪怕不是纳头便拜,可已经对汪孚林这位不为人知的胡家姑爷心服口服。引荐他们的潘二爷在旁边看着,暗想当年汪道昆到底也是在抗倭战场上一步一步升上来的,和胡宗宪交情非比寻常,兴许这才有后来那位千金的金蝉脱壳以及如今的联姻。虽说他不知道自己完全会错了此中的那番波折,可并不妨碍他对汪孚林的认同,然后开口提醒一下某件要紧事。
  “姑爷,南京城不比其他地方,更何况你之前把盛家招惹到了死处,哪怕守备太监孟芳因此怒责盛祖俞,只怕心里也对你存下了芥蒂。若是如此,这镖局一旦开门,只怕也会惹来孟芳和盛家的打压。若是这两边的阻力不能解决,就算兄弟们心思热乎,徽商们肯出力照应,我再从旁照拂,也绝对撑不下去。”潘二爷一口气说到这里,这才突然发现自己竟是顺嘴就叫出了姑爷两个字。他又不是胡宗宪的亲兵家臣,怎至于如此轻易服膺他人?
  汪孚林刚刚就听到张家兄弟叫自己姑爷,那叫一个五味杂陈。胡宗宪不比戚继光俞大猷等人,因为和严嵩父子那些不清不楚的关系,在眼下也好,后世也好,名声都不咋的,他并没有料到其在浙军旧部当中还有如此威望。此时对于潘二爷这个称呼,他也忍不住怔了一怔,随即才笑道:“潘二哥提醒得很对。不过如果我没猜错,孟芳这个南京守备太监应该当不了太长时间。冯保哪怕再讨厌东南士子,也不会用一个自作主张的干儿子。”
  见潘二爷若有所思,张家两兄弟则不太了然,汪孚林也不往深处解释,随即笑吟吟地说道:“至于盛家。盛祖俞自称金陵十三少,但你们是地头蛇,盛家什么光景你们会不知道?他不过是三房嫡子而已,真正管事的长房会因为他被教训了,就为了给他出气而抛开一宗大生意?不瞒你们说,我看中了盛家手中的那些风雅产业,打算看看有没有合作的机会。我记得,前任南直隶提学谢大宗师重修的阳明先生全集,只印了没多少,更何况我这还要印别的。”
  潘二爷听说过汪孚林和应天巡抚张佳胤见过几面,却没想到汪孚林压根没准备去求见这位管辖了南直隶一半多府县的高官,而是打算自己来想办法。可细细一想,张佳胤是差不多能和汪道昆并肩的大佬,汪孚林一个晚辈确实没有那么大的面子去让人照拂什么。可让他更没想到的是,汪孚林突然又词锋一转问道:“对了,潘二哥和南京守备临淮侯身边的人有没有往来?我还想求见一下临淮侯,却又不便动辄把伯父南明先生的帖子拿出去。”
  在这种勋贵面前,只有官面上有点关系才好谈,财富泼天的徽商程许面子都不好轻易拿出来,省得人惦记。毕竟,临淮侯一家可不比魏国公定国公英国公这样从国初就世袭至今,那爵位从嘉靖中期方才得来,家底也都是现在这位临淮侯李庭竹一人积攒下的,这是一个不错的切入点,但也要防着对方太过贪婪,引狼入室。
  张喜和张兵兄弟却几乎不分先后地说道:“我认识临淮侯府上的人!”
  潘二爷还不等答话就被人抢去了话头,不禁哑然失笑:“姑爷,这位侯爷是个风雅人,不像徐家那样豪奢,架子天大,对东南士人也多有帮助,所以风评很不错,这次科场案子听说也是他出来做和事佬。你若想找他,其实不必见他本人,这位老侯爷的嫡长子小侯爷李言恭最是礼贤下士,而且颇好诗词,别业白雪山房中曾汇聚众多文人墨客,姑爷身为今科举人,去结交这位,那是应该最容易的。至于他府中人,我和张喜张兵一样,也认识两个,牵线搭桥让你偶遇那位李小侯爷,倒也不难。”
  这年头武将好文蔚然成风,戚继光李成梁等人全都会做诗,动不动还和文人雅士诗词答和,这还是草莽中拼杀出军功的大将,想李家这样的世袭勋贵也要附庸风雅,这就更加不奇怪了。汪孚林听着却有些头疼,难不成要他去和这风雅父子二人谈诗论文?可要在南京打开局面,别说他和张佳胤根本就没深厚交情,就算有,一百个张佳胤也比不上一个李庭竹。
  因为应天巡抚一两年换一个,南京守备却少则当上三五年,多则一二十年,李庭竹就算哪天没了,那还有儿子在南京呢,说不定还能继续当着南京守备!
  既然决定了要做,就不能瞻前顾后。片刻的迟疑过后,汪孚林就沉声说道:“那就有劳三位,帮忙留心那位小侯爷的行踪。”
  老而弥坚的李庭竹估计难对付,从儿子入手试试再说!
  一场波澜无数的乡试过后,主考副主考以及提调官同考官们纷纷各回各的地方,士子们无论中与不中,多数也都分道扬镳回家乡去了。对于汪孚林竟然准备在南京过了中秋节再回去,程乃轩虽说有些不理解,可他也不在乎多留几天,只不过有妻子在旁边盯着,秦淮河上夜行船这种艳俗的勾当,他就无缘得见了,倒是鸡鸣寺陪着妻子前后去过两次,为的是求子。对于这一点,他自己倒不太愁,却禁不住祖母和母亲全都盯着,私底下对汪孚林抱怨了几次。
  “我才刚十八呢,我爹娘怎么就急成了那样子?”
  这天小北又非常无奈地陪着许大小姐去栖霞寺名为拜佛,实为求子,汪孚林拉着程乃轩出去散心,这位程大公子就忍不住再次抱怨了起来。汪孚林当然不能说这年头头疼脑热就可能要人性命,磕着碰着就兴许要短寿,所以程家人不放心。他耸了耸肩道:“嫂子自己比你还急,甚至都给我家媳妇灌输了一通贤妻良母的教训。不如这样,我们去找个地方淘澄几本古书,说不定能有几个生儿子的仙方?就算不是儿子,先有个女儿让你娘你祖母乐呵一下也好。”
  “狗嘴里吐不出象牙,就知道消遣我!你也是家里独子,你爹娘怎么就不急?”
  程乃轩嘴里抱怨,但却还是想都没想就同意了汪孚林的建议。一连在三山街上逛了好几处有名的书肆,所谓秘藏的春宫图他倒是看到不少,神乎其神的口诀他也找到了几条,可都怎么看怎么不牢靠。虽说他是为了给妻子解忧,堵住祖母和母亲的嘴这才来的,可仍然免不了抱怨。这会儿他一面翻看手里的书,一面对身边的汪孚林说道:“这些话本也是,全都是些俗套的艳情,你看看这本,竟然还是拿玩弄娈童当风雅的,也不觉得恶心!”
  汪孚林听得一乐。东南士林本来就以艳俗为美,狎玩娈童美婢这种事更是被很多士人津津乐道。他故意看了一眼左右,见那边厢一个三十出头的青年眼睛在看书,但脸上却带着淡淡的笑容,他便扭头瞅了一眼门外,果然见不远处张喜正在那拼命挤眉弄眼,他就知道此人便是临淮侯长子,那位敬重文士比其父有过之而无不及的小侯爷李言恭了。
  他眼珠子一转,当即随口说道:“君子好色,犹如寡人有疾,这又禁绝不了,又不是人人都纠结着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话音刚落,他就只听背后传来了猛地一声合扇,紧跟着就是一声赞叹:“好一个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可有后诗?”
  汪孚林徐徐转身,见那开始看书偷笑的青年已是欣然走了过来,他便笑吟吟地说道:“此诗是我当初访一隐居浊世佳公子时,他写给朋友的一首诗。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零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哦?那位公子乃是何人?”
  “那位公子复姓纳兰,单名性德,字容若。”汪孚林心想你李言恭就算是临淮侯世子,天大的本事,把这个世界找个遍也找不着人,因此乐得信口胡诌,“我也不知道纳兰公子是否假托姓名,然则才华横溢,不逊当今诗坛之中赫赫有名的诸公,只可惜,一面之后,鉴赏了几首天下少有的好诗,他便飘然而去,再难觅影踪。”
第四七七章
古道热肠李小侯
  临淮侯李庭竹自从年轻的时候出镇湖广开始,就一直有礼贤下士的美名,可到了他嫡长子临淮侯世子李言恭的身上,这份美名反而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架势。想当初这位世子小侯爷名下的别业白雪山房刚落成,络绎不绝的贺诗就堆满了白雪山房,到如今短短两年,这座别业简直成了南京城内文人墨客聚集的新地标,素来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之前忙着参加会试,程乃轩是只听过没见过,就算他老爹执两淮盐业之牛耳,可和人家临淮侯这样的世袭勋贵比起来,自然不是一个层面的人,他也不可能找到一个人带着自己上白雪山房去逛逛。所以,和汪孚林出来找书,竟然偶遇临淮侯世子李言恭,然后被人热情地请去了白雪山房,他只觉得这际遇实在是太离奇了。尤其是汪孚林张嘴成诗,又煞有介事在那说是什么纳兰公子所做,他忍不住撇了撇嘴,心里有点可怜李言恭。
  想当初在状元楼英雄宴上,汪孚林曾经拿出类似的一招,让找茬的人全都恨不得找一条地缝钻进去,现在竟然又拿来糊弄人家临淮侯世子。直接说是自己做的不就完了,这要是李言恭打算托你找人,你上哪找去?
  然而,踏入白雪书房那大得过了分的书斋,程乃轩才恍然大悟,汪孚林干嘛非得要藏拙。就只见书斋中满满当当尽是书架,他翻了两本,近五十年来那些文坛名流的文集一应俱全。除却大书桌之外,屋子里还见缝插针似的摆着好几个大卷缸。他征得主人同意之后去翻了几卷出来看,全都是这一二十年来有名文人墨客的手笔。
  其中有文名更胜汪孚林伯父汪道昆的王世贞的贺诗和书画;有隆庆二年武状元,也是尚书杨博之子杨俊卿的书法;还有什么胡应麟,喻均……反正放眼看去进士满地都是,名士一抓一大把,他们两个年轻举人那就是小字辈中的小字辈。
  他和汪孚林那点经史文章的水平若是拿出来,非得贻笑方家不可!
  汪孚林也看到了程乃轩翻看卷缸中的名人字画,而后那牙疼似的表情。事实上,从潘二爷和张喜张兵口中打听到李言恭平素往来的都是些什么人,他就知道,这位不是拿蝇头小利就可以打动的人,得从一个雅字着手。然而,他自己顶多只能算是附庸风雅,若是把一首首诗全都往自己身上揽,回头李言恭给他发张帖子,邀请他参加什么海内名家云集的诗会,命题做诗也就罢了,赌一赌碰到难题的可能性就行,万一再限韵呢,他岂不是立刻就要露馅?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07/44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