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谋生手册(校对)第22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22/446

  讲故事嘛,要求一个前因后果,有高潮、有起伏、有悬念,再加上渲染,添加各式各样的佐料……这种事他干多了,端的是驾轻就熟。
  说完这个经过层层包装演绎的故事之后,他就笑吟吟地说道:“所以这些天,外间有不少言之凿凿的传言,说我要选这个官那个官,其实都是胡说八道。今科不选庶吉士,料想不少进士大为意外,吏部铨选肯定名额吃紧,我想我就不和人家去争了。反正我今年也才十八岁,等到明年后年都不打紧。正好这空闲时间,我还可以回一趟南直隶,打理一下这新开张还不到一年的票号银庄,然后带父母妹妹一道去一趟内子的宁波老家,这是我乡试之后就答应内子的,结果却爽约了。”
  登科的新进士每个人都盼望着第一时间选到美官,纵使愿意等的人,也往往是因为好缺没希望,差缺不想去,这才只能耐着性子干等,可就张家三兄弟知道的,汪孚林的两位叔父为了他宁可避考,伯父汪道昆也极其关切,再加上其三甲传胪的名次得益于不知道哪个读卷官的私下操作,人人都认为那是父亲的默许,既然如此,要选个美官应该不算很难。可汪孚林竟然表示打算候选一两年,又或者说,那根本就是优哉游哉玩两年!
  “汪贤弟你这是为了博得弟妹一粲,连做官都可以先丢下,就不怕汪侍郎暴跳如雷?”张嗣修忍不住出言打趣了一句。
  “而且你家现在已经不穷了吧?用得着这样钻钱眼?”问得如此犀利的,自然是为人直爽洒脱的张懋修。
  “我徽州府向来左儒右贾,喜厚利而薄名高。”汪孚林知道这种思想是别地方人不可能立刻接受的,所以只是如此答了一句,就立刻词锋一转道,“再说了,我又不是中个进士挂了名头就立刻回去经商发财,带着家人游山玩水,这不是因为今科选官吃紧吗?既然如此,那就不要给老大人们增添麻烦,等各种官职缺额不那么吃紧了,再来等待安排。当然就像你们说的,我已经做好了被伯父和二位叔父当头怒喷一顿的准备了。”
  当汪孚林和朱宗吉离开张府的时候,朱宗吉留下的是三张一蹴而就的药茶方子,汪孚林留下的是一个爱妻顾家商业天才的形象。至于他去了汪府后经历了那一通狂风骤雨的洗礼,则是连汪府门上都津津乐道。用门房的话来说,汪道昆向来是儒雅谦谦君子,从没见发这么大火!
  而小北在听说汪孚林那番搞怪之后,笑得前仰后合,可最后醒悟过来后,她忍不住担心地问道:“不会弄巧成拙吧?”
  “如果真的弄巧成拙,那便索性这十年我就不做官了,挂个进士名头,在外经商,有些路子容易趟平。”汪孚林嘴角翘了翘,心想那样正好躲过张居正和张四维先后当权这十年的巨大风波,反正自己那时候也还不到四十,现在靠着首辅之力得到的三甲传胪名声,就会变成乡居不仕的贤达之名。
  “一种可能是,那位首辅大人真的就这么让我候选一两年。一种可能是,他对我已经有所安排。还有一种可能是,他因此责我倦怠,派我去哪个犄角旮旯当地方官。这最后一种可能是最坏的可能,但也没关系。调查清楚风土人情之后,聘上足够有能力的师爷,大不了我赔上一大笔,把这三年官当好,然后直接挂冠而去。三年之后金宝应该已经是秀才了,努力一下,他十年八年考个举人总不成问题吧。他随便当个官,就可以支撑家里了。”
  “说来说去,你竟然就想着撂挑子!”小北简直不知道该说什么是好,忍不住拧了汪孚林一把,“你别忘了秋枫特意留下,就是想帮你。而且伯父他们为你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所以啊,那只是最坏的可能性。你就放心吧,今天我去见伯父故意挨训的时候,他还告诉我,说是传言道,读卷官中间有人会错了首辅大人的意思,硬是让三甲传胪落到了我这个毛头小子头上,如今正在捶胸顿足!”
  汪孚林说着便轻薄地在妻子下巴上勾了勾,眼睛奕奕有神地说:“反正我已经被某些人给拱到风口浪尖了,现在既然已经对张家三位公子道明心意,接下来别人要怎么折腾悉听尊便,我索性就闭门当瞎子聋子!”
  “那些人难道就忘了,京城还有锦衣卫和东厂?”
  “历经嘉隆,现在的锦衣卫和东厂远不及当年最巅峰的时期,唬不了人,否则那次雪夜的事情怎么发生的?不过,幕后黑手躲着不现身,在前头上蹿下跳的某些人总要倒霉的。这几天我闭门思过,正好我这次进京带了几卷胡梅林文集,我们就着书研究一下,以后我要是有可能和岳父大人那样做那么大的官,该怎么给后人著书立说,写点东西传世……”
  汪孚林开始一心一意蜗居家中,两耳不闻窗外事,但外头的风波却渐有弥漫之势。毕竟,不选庶吉士的结果就是,二三甲中那些文名卓著的新进士们平白无故少了一条最好的青云之路,再加上对有身世有背景的官宦子弟挤占美官缺额的担忧,所以某种流言几乎一经传出就旋风似的酝酿发酵,最后竟是有人信誓旦旦地说,汪孚林已经内定了一个行人司行人的美缺。为此,汪道昆气得在顶头上司谭纶面前抱怨了不止一回,恨得牙痒痒的。
  在这一片不平的浪潮中,当朝首辅张居正召见了吏部尚书张瀚,问及新进士授官的进度之后,便淡淡地说道:“今科三甲传胪汪孚林,年不满二十,不用急着放缺选官。今科进士选官,年资四十以上的先选,五十以上的也需优抚,须知当年太祖皇帝在时,曾经从儒林中广选年纪在四十以上,卓有经验的,在太学历练之后,一外放就是布政使之类的高官。如今一味推崇年轻,失了太祖选官尚沉稳之道。翰林院今岁不选庶吉士,天下又不是没有储才的地方,那么多府学教授都出自举人甚至杂途,以至于各地生员聒噪无人管束,正好调一批新进士坐镇各地府学!若是能扭转风气,三年后我亲自调他们入科道!”
  张瀚听到张居正授意把汪孚林的选官搁置下来,连年限都没提,原本还在怀疑外间传言说哪个读卷官会错张居正的意思,误将汪孚林放于三甲传胪,这消息是真的,可听到张居正后面这些话,他就忍不住心底直冒寒气了。
  从前考中进士的人中,年纪在四十左右的还可能进翰林,但前提是名次非常高,又或者馆选成绩非常优异,但年纪超过五十的基本上就选不到什么好官,反而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很容易得人青睐,选为翰林庶吉士。而历来进士之中,只有那些成绩糟糕的三甲进士可能会因为想留在京城或是东南,于是屈就一个七品府学教授,可这次张居正显然打算来真的。显而易见,张居正对外头那场风波中推波助澜的某些人,是深恶痛绝了。
  当看到张居正信手推了一张字条过来,张瀚一扫上头那些名字,心中再无任何侥幸。显然,冯保的东厂已经去调查过了,某些蹦跶得最是欢快的已经罗列在了这些名单上,甚至每个人都注明发配到哪里去。其中,有什么贵阳府学教授,零陵府学教授,长沙府学教授……从贵州、云南、湖广、广东、河南,总之没啥出众的好地方,这一色官职派下去,足够这些进士喝一壶了!
  相形之下,汪孚林候选不管多久,只要避开眼下,无疑就躲过了这一劫!
  “至于余下的,之前各地巡按御史报上来的不称职州县主司当中,革退一批,正好就可以安置一批新进士。府推官也是一样道理,我想多安置二十个人还是没有问题的。而今岁行人司行人,二甲传胪孙鑛算一个……”张居正随口说出三个名字,见张瀚一张脸已经很不好看,显然这些缺额兴许早就有人打好了招呼,他就没有再建议剩下的名额,而是不动声色地说道,“至于其他美官,优先照顾那些籍贯在云贵、琼州、河南等地的进士。”
  如此一来,倒要看东南那些最喜聒噪的进士们还敢怎么闹!
  尽管张瀚乃是吏部尚书,六部之首,堂堂天官,但他很清楚,自己能当上这个吏部尚书,完全是因为杨博致仕后,廷推的三个人选中,张居正不喜欢左都御史葛守礼的戆直,讨厌工部尚书朱衡的自大,这才拔擢了资望都比较浅薄,只列在第三位的他。就因为他登上天官之职,满朝都真正见识到了张居正的一言九鼎,趋附的人一时远远多过了还敢直言的人。
  所以,他就算不满,也不敢忤逆张居正的意思,更不敢在背后玩什么花样。他这个资历比其他各部尚书都浅薄的吏部尚书和当朝首辅掰腕子,还远不够资格。而这次如若遵照张居正的意思选官,也不知道要得罪多少人。
  最重要的是,传言中得张居正之力才得到三甲传胪的汪孚林会搁置起来,而不会和其他进士争抢那些一等一的美官,而张居正的安排没有任何出格,其中甚至还有沿用洪武祖制的地方,谁能说什么?哪怕再挑剔的科道言官,也挑不出一丝一毫的错处!
  心头苦涩的张瀚犹如僚属一般应了张居正,等到离开文渊阁之后,这才倍感屈辱地长叹一口气。
  他的年纪比张居正大十五岁,在外又有政绩,又有战功,功劳苦劳一样不缺,可吏部尚书廷推时却位居第三,就是没当过翰林,人人说他资望浅薄,可张居正呢?张居正几乎就不曾离开过翰林院,所谓资望又在何处?若要真的复洪武旧制,什么翰林储才,全都应该一体革除,连亲民官都没当过的人却执掌天下大政,何其滑稽也!
第五一三章
别想老偷懒
  有大人物说汪孚林太过年轻,不如等一等放一放,不急着选官的消息,和之前汪孚林被人误认为卷子极得首辅大人赏识,因而被人放在三甲传胪的消息彼此一印证,自然而然便引来了无数自以为是的恍然大悟。谁都知道,如果不是第一时间占据位子,那些一等一的美缺,错过这个村就没那个店了。于是,某些进士们原本对这位名不见经传的少年出了大风头而心怀讥诮,如今就越发得意了起来。
  更有人认为正是因为此前的舆论,这才压制住了某种不正之风。然而,这些初出茅庐的进士们很快就体会到了,什么才叫做天有不测风云。
  吏部尚书张瀚的动作非常快,第一时间就定下了二十几个出为府学教授的进士,清一色都是三甲进士,正是之前聒噪最厉害的一批人,全都分在天南地北,压根没有顺天府又或者南直隶浙江那些好地方的缺。然而,府学教授毕竟也是正七品,安置进士并无不可,因此哪怕被派官的人觉得天大的委屈,可顶着三甲的名头,今年又不选庶吉士,竟也只能凄凄惨惨戚戚地离京前去上任。
  而这仅仅是五月间事。
  六月初,前半年累计下来的,因为各地巡按御史弹劾而罢官的府县主司足有十几个,再加上空出来的缺,从二甲到三甲进士,一下子又派出去三十多个县令,再加上十多个府推官,全都鲜少有一等一的好地方,而是在各种艰难困苦之地,安置的无一不是今科进士中剩下的刺头。如此一来,前后两批,已经安置了七十多名今科进士,效率之快,对于从前的吏部来说简直是少有。为此,吏部尚书张瀚得到了万历皇帝很高的褒奖。
  可谁都知道,小皇帝今年才十二岁,三六九的上朝那就是虚应故事,平时票拟批红都是张居正和冯保一手包办,谁该褒奖,谁该贬斥,都是张居正和冯保一句话的事。张瀚得到褒奖,无疑是张居正的授意,这下子还未派官的那些进士谁能不噤若寒蝉,谁还敢跟在别人背后鼓噪喧哗,传出一些似是而非的流言来,不怕自己被打发到岭南贵州那些一等一的穷县去数星星吗?
  在一片安静之中,新进士心目中的四大美官终于开始发派了,发现二甲传胪孙鑛赫然出任行人司行人,其余得到美官的也是新进士中有名望有才学同时名次又高的,大多数翘首盼望的同年们也全都无话可说。而发现汪孚林并不在其中,又有传言说是汪孚林自己要求多候选一两年,甚至为此遭到长辈责备,之前流言信誓旦旦地说三甲传胪是某个读卷官给错了,现在却又变成了是某个读卷官故意耍诈,这才把汪孚林放在那个招人嫉恨的位子。
  于是,那些被发配到艰难困苦地区去当府学教授,去当县令以及府推官的刺头们,在人们心目中,便成为了朝堂某位大佬挑战首辅的牺牲品。至于汪孚林那个少年进士,反而成了人们同情的对象。据说这位连日以来闭门不出,老老实实,怎么就碍着大人物的眼了?
  天知道闭门不出的汪孚林放着好好的正门不走,带着同样乔装打扮的小北翻墙出门,把京师内外很多名胜古迹全都给兜遍了!
  当然,汪孚林也知道没得到上头首肯之前,真的想要像对张家几兄弟说的那样,自顾自离开京城跑东南去料理生意,探望叶家老太太,那还不太可能,所以这番放纵也都是悄悄的。他也担心被赫赫有名的厂卫特务盯上,化妆的时候特意把自己的年龄加大了不少,和他前世里相当,如此在外待人接物分毫不露破绽,就连小北也为之啧啧称奇,常常忍不住打趣他是不是妖怪变的。
  可连程乃轩程大公子几次上门也全都被拒之门外,某人自然气闷非常,想要硬闯却无法突破浙军老卒的阻挡,有一次还在门口大叫大嚷,引来了不少人围观。奈何汪孚林一心一意要塑造闭门不见客的形象,他也只能悻悻而归。
  这天傍晚,当汪孚林和小北夫妻俩再次在严妈妈和碧竹接应下,翻过后墙回到家里。还不等他们换衣服,前头就传来了声音:“小官人,汪侍郎来了!”
  汪道昆来了?是了,他这两个多月没去过汪府,只有小北隔三岔五去过,常有书信捎过来。但在外人看来,那边没人过来,瞧着就像是闹矛盾似的。
  汪孚林看看自己这一身装束,还来不及赶紧换上家常衣裳,门外却已经传来了一声咳嗽。意识到汪道昆竟然直接闯到了这里,他只能授意小北赶紧躲里屋去,自己则亲自上前打起门帘。一打照面,他看到汪道昆发现自己的伪装,脸色顿时极其微妙,他就坦然笑了笑说:“刚出门回来,伯父请进。”
  汪道昆又好气又好笑,抬脚进了屋子就指着汪孚林说道:“我就想,你什么时候变得这么老实,竟然能够足不出户,天天呆在家里,原来是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不对,你连栈道都没修,我记得这座宅子连后门都没有,你是直接翻墙出去的是不是?”
  见汪孚林一本正经点了点头,这位兵部侍郎顿时不知道该说什么是好,竟然很想翻白眼。他气呼呼地在居中主位上一坐,等到汪孚林笑呵呵地过来侍立在身边,一副恭聆训示的样子,他索性一手支着下巴斜眼看人,似笑非笑地说道:“你这一闭门,先是前前后后七十多个进士都被派了各式各样的外官,全都是刺头,全都不是去什么好地方,然后又是几个素来颇有声望才华的派了美缺,这下对你的评价来了个大逆转,都觉得你是受害者,倒是给你办成了。”
  “要是没有伯父和二位叔父的帮忙,狠狠批了我一顿,那当然是不可能的。”汪孚林赶紧拍马屁,见汪道昆丝毫没有罢休的样子,他少不得又加了一句,“当然,最重要的是首辅大人早有成算,我只不过是一个推手。”
  “你知道就好。”
  汪道昆也没料到,张居正在不选庶吉士的背后,对今科进士的安排竟然这么绝,打压刺头,对某些人则少许给个甜枣,这种扬抑手段立刻让剩下的人噤若寒蝉。而对于汪孚林这三甲传胪的质疑风波,张居正则是丝毫没去理会,也不追查流言,也不抑制流言,冷眼任其发展,无非是给某些读卷官一个警告。可是,他能够理解汪孚林这是以退为进,但对于其明面上老实,实则上懒散却非常不满意。
  “可你这也太胡闹了,万一出门被人识破呢?是不是还带着小北一块出去了?”
  见汪孚林老实承认,他知道这小子不管怎么说都不会改,顿时有些气馁。此时此刻,他索性站起身来,恨铁不成钢地说:“我本来不指望你今科一蹴而就,可你既然一蹴而就了,就别只想着偷懒!之前我叫你上京就是想让你历练一下,现在帅嘉谟也回徽州了,柯方二位也带着金宝和叶明兆回去了,你和小北秋枫搬回到我那里,我那书房各种事务堆积如山,幕僚我也不请了,你给我把担子挑起来。但凡徽州来人,你见,你两个叔父本来就不耐烦这些,文会诗社才是他们最喜欢的!”
  里屋门帘后偷听的小北忍不住扑哧笑出声来。但这下子,她也不能躲着不出去见人了,只能就这么一身走出去,不好意思地行礼见过汪道昆,却看也不看汪孚林就说道:“伯父说的是,他这些天都闲够了,是应该好好做做事。”
  媳妇都胳膊肘往外拐,这叫什么事!
  汪孚林无奈地摇了摇头,却也知道这事没得商量,而且在做官之前,熟悉一下某些官面来往的东西,也确实是历练。然而,在这独门独户的地方住惯了,一下子要住到别人眼皮子底下去,他还是不得不小小抗争一下:“伯父,我就住在这里,每天带着秋枫过去帮忙不行吗?你那地方有限,人口又多……”
  “不行。”汪道昆一口回绝了汪孚林的软磨硬泡,随即淡淡地说,“而且眼下就走。晚间的时候,子理兄会但我那去,他对你颇有兴趣。”
  谭纶谭子理?曾经在东南抗倭,名声不下胡宗宪,而后又在蓟辽坐镇多年的那位兵部尚书!
  汪孚林这下再也不讨价还价了,郑重其事点了点头。至于收拾东西,他在这新家还没有添置什么,不过一些衣物书籍,但带上两个厨子才是最正经的。两刻钟之后,一辆骡车就跟在汪道昆的轿子后头出发,不多时稳稳停在了汪府门外。这一天是汪孚林在汪府少有吃的一顿安稳饭,虽说有食不言的规矩,但饭后上茶时,汪无竞便对汪孚林的到来表达了毫不掩饰的喜悦,以至于汪道昆都不禁面露微笑。
  他年近四十方才得子,而且汪无竞又是庶出,另一个庶子更小,若非吴夫人贤惠,亲自教导,汪无竞性子养得很好,只怕他若有个万一,这孩子的将来总难免坎坷。所以,他越发觉得自己把汪孚林拎回家里住是正确的选择。
  一家人正说着话,外间便通报说谭尚书到了。这时候,汪道昆便站起身道:“仲淹,仲嘉,你们和大家继续说话,我和孚林一块去见客就行了。”
  出了屋子之后,汪道昆就低声说道:“之前你在徽州加冠成婚的时候,虽说歙县学宫冯教谕给你起了一个表字伯信,你那时候是秀才,所以可以接受这份好意,也是表示你不忘本。但如今进京之后,另外由朝中名臣取个表字,则表示你已经步入官场。我本意是请首辅大人定夺,但没想到你居然和张家扯上了这么深的关系。现在看来,谭子理最合适。”
  听到这里,汪孚林忍不住大为感激汪道昆的周到。他其实并不太想和张居正这位强势首辅关系太深,可一切的发展根本由不得他。好容易这次把关系给扯清楚一点,那么就把这件重要的事托付给汪道昆和戚继光的老上司谭纶,那肯定绝对没错。
第五一四章
大司马
  兵部尚书谭纶这一年五十有四,比吏部尚书张瀚小十岁。和张瀚从廷推第三位盖过呼声最高的葛守礼和朱衡,一下子掌管吏部相比,他这个兵部尚书虽说因为在东南抗倭有功而名至实归,但实则并不是没有和他一样资历雄厚的人,比如说王崇古。尽管王崇古还要年长五岁,但往日朝会上相遇,别人暂且不提,就连谭纶自己,都觉得王崇古更显得年轻些。
  究其原因,他先在福建这样气候温暖湿润多风雨的地方干了很久,而后又在酷寒的蓟辽呆了多年,两边迥异的气候让他的身体负担很大。此时此刻,哪怕在通着地龙的温暖室内,他仍然坐在火盆旁边,身上披着厚厚裘袍,不时咳嗽一两声。
  当汪孚林看见这位疲惫老者的时候,几乎难以相信,那是在胡宗宪之后一度叱咤风云的人物,而且还是比胡宗宪更深通自保之道,能够在倭寇之乱渐渐平息之后,又在蓟辽保定总督任上练兵有成,大受褒奖,成功证明了自己不但适合东南,也能镇得住北面蒙古人的中流砥柱,真正能文能武的全才。只是眼下,当年那位意气风发的谭部堂,成了一个蜷缩在火盆旁边的年迈老人,只有这会儿那完全睁开的眼睛中,透出了犀利的光芒。
  “拜见大司马。”
  见那个随汪道昆进来的少年上前下拜,谭纶便微笑着摆了摆手说:“无需多礼,我和伯玉是相交共事多年的老朋友了,他的晚辈也就是我的晚辈。不过,就是他嫡亲的弟弟,堂弟,他也从来没有这么上心在意过,可之前因为你遭人非议,他背地里对我倒了一堆苦水。所以,风波既然过去了,我就想着来看看他这个如此维护的侄儿到底怎样。毕竟,我这个兵部尚书时时刻刻有人盯着,要是哪天不在衙门,不称职三个字立刻就上来了。”
  这是说的谭纶自从回京任兵部尚书之后,就被几个御史弹劾体弱多病的旧事了。那时候先有高拱的门生御史雒遵弹劾谭纶不称职,打算推举海瑞取而代之,而后隆庆去世万历登基,谭纶在陪万历皇帝祭祀的时候咳嗽不止,又有两个御史先后弹劾,若非最初有吏部尚书杨博助言,后来又有张居正杀鸡儆猴,哪怕就是谭纶这样战功彪炳之人,也坐不稳兵部尚书的位子。即便如此,谭纶也曾经三次上书请辞。
  因此,汪道昆忍不住皱了皱眉道:“子理兄,事情都过去了,那三人全都降三级出京,如今那些科道没那么大胆子!”
  “还是小心一些好,某些人贼心不死。否则,你的侄儿又怎会无巧不巧处在三甲传胪的位子,而且被人传得什么似的?”谭纶哂然一笑,等到汪孚林起身上前,在相隔三步远处站定,眼神自然,神情自若,他就笑道,“十八岁的进士,这确实是少见,即便只是运气,那也说明他的气数确实不寻常。伯玉,你我中进士都算得上年轻了,但还是一个二十四岁,一个二十八岁。他比我们早十年进入仕途,将来自是不同。”
  听到谭纶这类似于闲话家常的语气,汪孚林也就颇为放松。但这是谭纶和汪道昆说话,他也就没有胡乱插嘴。果然,汪道昆代他谦逊了几句,而后便在谭纶对面坐下了,随即用眼神吩咐他倒茶。他当即照做,毕竟跟着方先生和柯先生,茶道之类他也算是驾轻就熟了。叶钧耀又私藏颇丰,他之前准备乡试期间一半时间在松明山,一半时间在徽宁道官衙,没少给顶头大上司兼岳父大人斟茶倒水。专心致志的他没注意到,谭纶一直在看着他。
  直到他将分好的茶水双手呈给谭纶,这才发现这位年老的兵部尚书一直都在看着自己。虽说奇怪,但他还是把茶水送了给汪道昆,这才自己也在一边坐下了。还没来得及喝口茶歇口气,他就听到谭纶开口问道:“若是让你外放蓟辽,你可愿意?”
  嗯?
  汪孚林有些讶异地抬起头,见谭纶一脸认真,他想了想就摇摇头道:“我不通兵法,也不懂军事,蓟辽军政一体,即便州县主司不能插手军务,可什么都不懂的人去那里治民,只怕总不是办法。当然,不懂可以学,如今蒙古封贡称臣,边境看上去太平多了,但也只是看上去。更何况,白山黑水之间还有女真人。蒙古也好,女真也好,都是曾经建立过王朝的,不可等同于一心图利的倭寇视之。”
  “嗯,那东南一地的县令呢?”
  见谭纶不置可否,又直接问东南,汪孚林这一次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认真地说道:“平心而论,我觉得如唐时那般,新进士初授官往往是县尉之类的佐贰官,其实更能让人知道如何做官。现如今不少州县主司一上任都是带着积年师爷,自己则是半点不通政务,骤然接手一县,哪里知道怎么处置?于是前任弊政不能革除,自己任上更添疏漏,说一句实话,东南我也是不大敢去的,如苏州之地豪族林立,稍有触动便会唆使生员闹事,县令知府都要受其辖制。不熟悉某些东西,上任之后便犹如提线木偶。”
  “那你想做什么官?”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22/44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