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谋生手册(校对)第22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23/446

  “大司马这话,其实我也一直在想。我去年秋闱没想到能中举人,今年春闱没想到能中进士,所以之前脑袋晕乎乎的,一直在想自己能做什么官。但之前谣言起时,我就明白了,不说我年轻能不能服众,最重要的是,我固然比起别人来,曾经游历过多地,也曾有过处理紧急事件的经验,但对做官了解还很肤浅,毕竟,之前一心忙着科举就已经很费劲了。与其立刻就去削尖脑袋和人争,我不如在伯父身边好好看看学学,伯父多年的手札经验就便宜我了。”
  如果不是汪道昆之前才见识过汪孚林那惫懒模样,真的会被这小子给骗了,认为汪孚林真的一直在思考,所以,他眼睛看着汪孚林,心里却在哀叹这小子的滑头。居然把原本不情愿的差遣说成磨砺和获取经验的方式,还振振有词在谭纶面前头头是道。可是,他再转念一想,汪孚林不但有急智,而且能多想数步,他今天到那边小宅子去把人给拎回来,安知那小子不是早就料想到了,等着他开口?如果是那样……
  汪孚林不知道汪道昆一下子转过那么多念头。他只是非常诚恳地看着谭纶,心想这位兵部尚书应该不至于抢了吏部尚书的活吧?总算不负他所望,在他的坦然注视下,谭纶最终笑了起来:“好吧,我这老头子算是相信你真的打算候选一两年了。年轻的时候我觉得锐意进取很好,可现在年纪大了,我却觉得有自知之明更好,免得碰个头破血流。之前,你的伯父让我给你取个表字,我还笑他不找别人却找我这个屠夫,你呢,就不怕不吉利?”
  “我听伯父说过,大司马当年曾经在战场鏖战太酣,以至于佩刀上的鲜血全都流到了手腕上,暗红之色不知洗了多少遍才最终洗干净,是有这事吧?”汪孚林巧妙借着反问捧了谭纶一句,见其一时眉飞色舞,仿佛想到了驰骋战阵的年轻岁月,他方才继续说道,“万里河山能得保太平,便是几千里边疆上无数甘为屠夫的人舍生忘死拼来的,何来不吉?要我说,能得大司马取一个表字,兴许能够万邪不侵,诸恶不入。”
  “你啊你,太会说话了!”即便谭纶也不知道听过多少奉承,但能够听得那么舒服,却非常少。他本来就是兴致勃勃过来的,此刻被汪孚林勾起了兴头,就用手指叩击着扶手,若有所思地说,“孚者,信也。林者,多木多植。据说你在家中行长,可用伯字。也可用诸多美字修饰。据我所知,你之前的表字伯信,便是这么起的。可那毕竟只是歙县学宫一介教谕起的,期望虽好,终究平庸。”
  说到这里,谭纶看到汪道昆和汪孚林叔侄全都讶异地看着自己,他就有些得意地一捋胡须,一字一句地说道:“信者,卿君子必备之品行;林者,众木成林,生生世世繁衍不息。因此,表字世卿为佳。”
  汪道昆顿时拍案叫绝,世卿是什么意思?春秋战国的时候,世家林立,掌握实权,以至于原本并不世袭的卿为一家一户所独占,因此有世卿世禄的说法。若以这两个字为表字,确实符合谭纶在某些时候的性格,够霸气!
  而汪孚林见谭纶那神采飞扬的样子,他本来是打算只要还凑合就收下的,更别说这两个字还不错!因此,他几乎不假思索地起身下拜谢道:“多谢大司马赐字!”
  谭纶这一次却亲自伸手把人扶了起来,这才笑呵呵地看着汪道昆说:“我家几个儿孙的表字,都不是我亲自取的,这些年我也不曾送过表字出去,也没人来求过我。伯玉,你是第一个,你家世卿若不是已经成婚,我又没有适龄的女儿,我们两家还能结个亲家!”
  汪孚林顿时很想擦汗。这年头只要两家长辈谈得拢,往往二话不说直接给小字辈的结亲,幸好他的运气不错。他刚打了个哈哈,却只听谭纶开口说道:“既然你伯父说,你曾经手刃过太湖巨盗,来日你自己上我家来,挑一把趁手的好兵器去!别的没有,好刀好剑我那里却多得是!”
第五一五章
好为人师
  从独门独户的小院搬进汪家大宅,对于习惯了自己当家作主的汪孚林来说,自然是不太习惯。从前汪道蕴和吴氏不在,虽说是两个妹妹主持家务,可他在家里便是说一不二的角色,后来尽管接回了二老,但因为他给家里做出了巨大贡献,即便是汪道蕴这个当爹的,也不能不重视他这个儿子的意见。再说婚后他是松明山和城里两头住,父子之间留有很大的空间。所以,现在这种和好几位长辈共同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的体验,汪孚林这还是第一次。
  但他很清楚,日后若是步入官场,未必就能够当一个说一不二的主司,如何处理各种关系,从眼下的家庭关系中也可以汲取一定的经验。故而,他之前在谭纶面前说的话并不完全只是说说而已,也确实是身体力行打算学一学汪道昆多年以来的做官经验。毕竟,县令、知府、兵备道、按察使、巡抚,汪道昆可以说是把地方官各级序列上的官几乎都做了一遍,同时也当过六部郎官和堂官,绝对算是经验丰富。
  在丢掉科举这块敲门砖,又不用担心需要削尖脑袋通过馆选,从而进入翰林院的情况下,他大可把工作重心完全转过来。
  所以,他把秋枫提溜在身边,整天泡在书房里。但头两天安生日子一过,仅仅是第三天,被汪道昆专门调过来给他用的芶不平就在门外叫道:“小官人,外间有人求见老爷。来人是歙县人,说是之前在广东广州府南海县当县令,如今任满回京等待吏部选官,特意来拜见老爷。”
  现在这个时辰来拜访汪道昆?这还没到中午吧,除却休沐,哪个六部侍郎在这种时候可能呆在家里?
  汪孚林心里转过这样一个念头,随即便意识到,既然是走门路的,对方估计也知道未必能见到正主。既然汪道贯和汪道会如今当了撒手掌柜,真的出去会文论诗去了,他又从汪道昆那儿接下了任务,当下就丢下手里那本看得津津有味的汪道昆亲笔手稿,站起身来。看到秋枫还在那认认真真练字,他突然笑道:“秋枫,歇一会,反正你要参加会试还得再等两年,科考也至少是一年半之后,随我去见见客,了解了解人。”
  秋枫当然求之不得,但想到自己说得严重点就是妾身未明的处境,又有点犹豫。等到被汪孚林不由分说地拎了出去,他突然听到汪孚林低声说道:“嗯,你虽说就比我小三岁,可却是和金宝一块读书长大的。我就托大点对人说,你算是我半个学生,这又是在京城,以后就没人拿你的出身说事了。徽州府那边我会让人打个招呼,料想也没人会那么多嘴。”
  秋枫一张嘴登时张得老大,好半晌才讷讷叫道:“小官人……”
  “不愿意?不愿意就算了,我学问毕竟不咋的,和方先生柯先生没法比,要么回头我去对仲淹叔父说一声,让他收你……”
  “不不不,我当然愿意!”秋枫想都不想就打断了汪孚林的话,可声音立刻又小了下来,“我只是怕丢了老师的脸。”
  听到这一声老师,汪孚林顿时哈哈大笑,回过头来一本正经地说道:“嗯,那就好好努力,今后我说不定还要靠你和金宝撑门面!”
  父亲有事,儿子服其劳;师长有事,弟子服其劳。这人生简直不要太完美!谁能像他这样才十八岁,儿子弟子就都齐全了?
  小花厅中候见的,是前南海县令黄景其。尽管广东偏远,但广州府是广东首府,南海县则是广州府首县,他以隆庆二年进士之中三甲靠后的名次,苦苦候选两年多才能够选到这个还算不错的缺,也不知道有多少同年羡慕。然而,他在南海县令任上却很不好过,三年考满政绩平平,因而如今再来候选,自然是异常惴惴不安。因此,明知道今天能够见到汪道昆的机会微乎其微,他只有希望当年见过的汪道贯又或者汪道会能代自己美言两句。
  可当他托人把拜帖送进去,自己等了许久之后,出现在小花厅门口的却是一前一后两个少年。前头那个约摸不到二十,手中拿着一把折扇,形容俊秀,举止潇洒,而后头那个大概只有十四五,人仿佛有些紧张,瞧着却也不像是书童。他以为这是上头长辈不肯出面,所以只让子侄出来见自己,心里不禁大为郁闷,但还是不敢怠慢地站起身来。
  “是黄前辈吧?从广东一路到京城,据说走得慢就要三四个月,路上辛苦了。”
  见对方笑着招呼自己,称呼的又是前辈二字,黄景其登时有些意外。前辈这两个字可是不能随便乱用的,科场不论长幼,只论登科前后,而能够以前辈相称的,也只有功名相同的人,比如同是秀才,同是举人,又或者……同是进士!他一下子意识到这弱冠少年竟是进士,起头的小小不满和郁闷登时飞到了爪哇国外,立刻满脸堆笑地说:“不辛苦不辛苦,一路走来,就只见一片万物回春的景象,倒是欣赏了一番好风景。恕我眼拙,不知道贤弟是……”
  你看上去都至少有四十岁了,比我家老爹岳父都年纪大,顶多比汪道昆小几岁,这一声贤弟叫得真是……
  汪孚林腹诽不已,但还是笑道:“晚辈歙县松明山汪孚林,伯父和两位叔父恰巧都不在,只能我接待黄前辈了。”
  黄景其猜测对方应该是今科进士,又是汪道昆的侄儿,他立刻更加殷勤了起来:“本来就是我冒昧来访,未能见到侍郎大人和仲淹仲嘉二位先生,那也没办法,能见到汪贤弟却也不虚此行!”他到底是在官场厮混过三年的,接下来好一通寒暄探底,终于证实了最初的猜测。得知汪孚林乃是今科三甲传胪,却还在候选,刚到京城的他甭提心里多嘀咕了。可这种事不好多问,他琢磨再三,便小心翼翼地拿出了自己今天来的目的。
  最好能求个六部主事,实在不行闲职也行,他算是对外官有心理阴影了!
  对于这种超过自己能力范围的事,汪孚林当然不会立刻答应下来,少不得如同闲聊似的问黄景其在南海县令任上的见闻,发现此人动不动就顾左右而言他,对于三班六房的种种勾当,竟然还不如他这个一天官都没当过的新进士,他就知道,黄景其这三年县令即便不是白当,那也好不到哪里去。临到最后,他突然词锋一转问道:“敢问黄前辈,你在南海多年,可会说广东话?”
  “这怎么可能。”黄景其不疑有他,直接摇了摇头道,“南海县说的是粤东的广府话,拗口难辨,听都听不懂了,还怎么说?我平日里都是靠两个精通广府话的亲随从旁翻译,这才能听得懂。”
  到广东当官却不学粤语,这县令怎么当?
  汪孚林算是彻底把黄景其这个人扫进了不值得期待的名单。耐着性子与其继续说了一会儿话,他就端起了一旁的茶。这年头还没有端茶送客的规矩,所以他早就和秋枫商量好了这个暗号,秋枫觑着动作立刻说道:“老师,之前约好的那位客人应该已经来了。”
  黄景其听说还有客,哪怕还有满肚子话说,也只好站起身来。而听到秋枫的这一声老师,他少不得多瞅了这更小的少年两眼,而汪孚林就笑着引荐道:“这是我半个学生,因得我资助方才能够继续课业,才刚考中秀才没两年,他执意要叫我老师,我也没办法。”
  虽说不知道汪孚林这完全是得了便宜还卖乖,可黄景其算算秋枫考上秀才的年纪,仍然险些没把眼珠子瞪出来。而更让他没想到的是,汪孚林亲自送他出了花厅后,又和某个亲随模样的人耳语了几句,等他出大门的时候,竟然有人送了他一个礼盒!他回到轿子上一看,见其中东西赫然和自己送出去的价值差不了多少,这心头自是百般滋味。
  而晚间汪家三兄弟回来时,听到汪孚林今天见客的经过,都非常满意。虽说是同乡,但也不是人人都要帮一把,如黄景其这样连入乡随俗都不知道的前县令,考评差自然可想而知。
  于是,接下来应付各种来拜的亲朋故旧官员这种事,汪道昆放心地全都交给了汪孚林,而汪道贯和汪道会的逍遥生涯也告一段落,汪道昆本待把兄弟俩赶到京城几家有名的讲学书院去讲讲课,却被汪孚林忖度张居正的性子,给死活拦了下来,最终则是变成了他们为汪道昆整理宦游手稿。
  换言之,便是为了结集出书做准备!
  就在汪孚林过着时而逍遥时而忙碌的日子时,这天傍晚,程大公子就登了门。
  之前汪孚林闭门谢客的时候连他都挡了,他自然很有意见,但汪孚林搬到这里之后,他嘴里说不来,但还是走动过好几回。这会儿,他直接来到了书房,推开门之后见只有秋枫和汪孚林两个人,他便直截了当地说:“双木,我要外放彰德府安阳县令了。那地方距离京城虽说不大远,可地处河南,据说民风颇为彪悍。我家中媳妇刚有身孕,她就留在京城,你帮我照应照应!”
第五一六章
师爷面试会
  许国那一进的小院子东厢房里,小北从进门之后就一直坐在许大小姐床头,一个个问题就没停过。
  “什么时候有的?叫来的大夫怎么说的,有没有提醒都要注意什么?”
  “听说有喜的人都喜欢吃酸的,怎么你之前就一点迹象都没有?”
  “我听汪孚林说过,要孩子之前忌讳这个忌讳那个,得把身体调养好,你这突然从南边到北边,身体吃得消吗?”
  “程乃轩怎么偏偏在这时候要去安阳上任,之前许学士就没提过希望他能够授什么官?”
  许大小姐本来就是腼腆的人,小北这一连串问题,她回答得上的也就是关于自己的那几个,至于丈夫的官路仕途,这都是父亲和丈夫翁婿两个商量的,她恪守妇道不敢多问,程乃轩告诉她多少就是多少。可不管怎么说,对于小北大晚上和汪孚林一道急急忙忙赶过来,她心里自然感激,不过嘴上说的话却全都是偏向丈夫和父亲。到最后,发现小北忍不住握着她的手,她还以为小北也正在忧心子嗣,不由得安慰道:“你别担心,你比我还小呢,很快就会……”
  “姐姐,不说我。虽说程乃轩那家伙有时候不着调,但也算是很把持得住的人,可在外做官不比在家里,扬州程老爷那边得知他中进士之后,有没有送人过来?当县令不是那么容易的,你看看我爹那会儿狼狈成什么样子。要不是有汪孚林,险些就出大乱子了!娘当初本想依着爹不带师爷,让他先吃点苦头,也就能改了老说大话的毛病,谁能想到险些就摊上徽州夏税丝绢纠纷这种大麻烦。别的不说,程乃轩身边可靠的师爷人选有吗?亲随人选有吗?还有就是,女仆带不带?”
  小北正在那替许大小姐操心,汪孚林在许家书房,当着翰林侍读学士许国的面,他也问了程乃轩一连串类似问题。要比学问,他完全承认自己和翰林院公认的“记不得问老许”相差犹如天壤之别,可许国在考中进士之前一直在苦读,在中进士之后就一直没出过翰林院,为官之路和张居正如出一辙,所以,他也顾不得是不是抢了人家岳父的工作,直接把一个县令的必备条件给罗列了出来。和跟着叶钧耀耳濡目染的小北提到的那些相比,还多了几样。
  比如,熟悉当地人文地理的当地人帮手;比如,有关当地豪族大户乡宦以及各种刺头的信息……在他看来,知己知彼,方才能够立于不败之地。
  看到自己最铁杆的朋友如此热心,程乃轩自然觉得在岳父面前很有面子,当即干咳一声说:“祖母和母亲之前给了我四个亲随,爹先头听说我中了进士,又送来四个,都是有家室儿女在程家的,忠诚可靠。身边人我有墨香,女仆就先不带了,毕竟娘子在京城待产,需要人伺候。至于师爷,我之前就算到我这三甲进士多半可能要外放县令又或者是府推官,所以接触过两个说是擅长刑名的,还没定,至于其他的也还没来得及,毕竟之前放出去那么多县令和府推官,我以为至少还得候选大半年。”
  见汪孚林一边听一边点头,随即偷偷看了自己一眼,许国顿时有些不自然。要是问谁的文章写得好,最是才俊,他绝对随口就能说出十个八个落第举子的名字来,但他走的是标准翰林储相路线,对于师爷这种真正处理事务的人才,那就真的是不太熟悉了。所以,他想了想,最终还是实话实说道:“子昂虽然做好了外放的准备,但我之前原本是已经与人提过,打算放他京城或是南京国子监博士。虽说只是从八品,但重在清贵,没想到会有变故。”
  程乃轩从来不知道岳父竟然打算给他谋国子监的职务,别看国子博士看似从八品不起眼,但那是新进士视之为美官的好缺!当然,他是真的敬谢不敏,半点兴趣都没有,毕竟他才多大,根本不想和那些老学究混在一起。再说,从行人司行人到国子博士、中书舍人、大理评事,早就都派完了。可许国之前没提,显然不是因为出了岔子不好说,就是主意和汪孚林类似,打算拖个半年一年候选。
  “当然,我本打算让他候选一年,所以这次他突然外放县令,我也有些措手不及。当县令需要的师爷,我虽说不太熟悉,但已经请同僚帮忙举荐。至于掌眼,我想世卿你应该比我更熟悉,就只能拜托你了。至于河南彰德知府是谁,与谁交好,姻亲故旧,以及其他当地乡宦缙绅,我自会让人详细整理出来。另外,彰德府安阳城不比其他地方,那里还有皇族,自从赵王分封在彰德府之后,赵王一系的郡王都在那里,再加上各种宗室,绝对不是易与之地。”
  许国把话说得这么透彻,程乃轩对这位岳父本就敬畏有加,此刻当然谈不上什么怨言,可一想到管辖之地竟然还有那么一群皇族祖宗在,他脸色也好,心情也好,全都非常糟糕。而汪孚林更是皱了皱眉后,直截了当地问道:“许学士可知道吏部这官是怎么派下来的?是和之前那批人一样,天官大冢宰张大人亲自定的,还是文选司的手笔,抑或是还有什么别的名堂?”
  “这一批只定了子昂一个县令,两个推官,所以我也无法确定。”许国顿了一顿,似乎犹豫是否该说,最终还是吐露了一丝隐情,“据说还是和首辅大人有关,当然也许是有人向首辅大人进言。”
  之所以是“还是”,自然意味着张居正对于这一科进士真是关切备至,之前那七八十个进士的去路问题,汪孚林就通过汪道昆从谭纶那的消息渠道得知,是堂堂首辅直接给吏部尚书张瀚授意的。此时此刻,他见程乃轩那张脸和见了鬼似的,当即一合手中扇子说:“事已至此,想别的无益。还请许学士把那些举荐来的师爷明天都找来,程兄你也一样,那两个师爷都叫来,我亲自把关。安阳那种地方可不是什么师爷都能胜任的,不求有功,至少决不能有过!”
  次日午后面试师爷的地方,当然不会是在逼仄到只有一进院子的许家。汪孚林既然觉得程乃轩被放到安阳去,说不定也是被自己牵累的,那么不想袖手旁观的他直接就把地点选在了自己搬出来后空着的那座小宅子。几个籍贯天南地北的师爷先后抵达,见这小宅子看上去小门小户不太起眼,当下便是神情各异。有知道翰林院那位赫赫有名的许学士实则非常清贫的,自然反而觉得言过其实;有只知道程家豪富的,此刻也不由得犯了嘀咕。
  直到芶不平出来带他们入内,看到外院里正站着几个垂手侍立一动不动的随从,看上去规矩森严,五位师爷方才显得郑重了一些。然而,一进明厅,他们就发现正中的位子上坐着两个年纪相仿的弱冠少年。两个程乃轩曾经见过的师爷自然认得谁才是正主儿,另外三个许国同僚举荐来的师爷虽说不知道谁才是将来的东家,可却无不清楚,程乃轩的密友便是今科三甲传胪,那位兵部汪侍郎的侄儿,传闻中得到当朝首辅青眼相加的。
  尽管那事到底是怎么回事,到现在都没人说得准。
  而汪孚林在众人跨进明厅的时候,就和程乃轩一块站了起来。这年头当师爷的,一般顶天就是一个秀才的功名,但毕竟只是主幕有别,不同于普通的上下之分,所以哪怕不是他给自己挑师爷,也总得客气一些。此时此刻,他不等程乃轩介绍自己,就笑着说道:“程兄和我乃是多年至交,他这次要出京牧守安阳,所以今天是我借了地方给他见人。想来各位大概听说过我,我便是和程兄今岁同年登科的汪孚林。”
  这下子,就连最初只接触过程乃轩的那两位师爷,也都清楚了。于是,哪怕是最初一看到今天竞争对手这么多,难免有些不快情绪的人,也一下子想到,倘若谈吐能如意,就算程乃轩那边不需要那么多人,那么能让汪孚林中意,绝对也是不错的选择。在汪孚林自我介绍之后,程乃轩只说了没两句客套话,他们便少不得彼此谦让按照年纪也介绍了一下自己,这才一一落座。
  可是,在他们看来,今天做主人的两位乃是少年进士,总难免要在他们面前炫耀文章学问,文采诗赋,也准备好了奉承几句,可谁知道汪孚林一开口说出来的话,便让他们齐齐吃了一惊。
  “各位可知道,彰德府安阳县每年夏税秋粮之外,还有什么其他的方贡之物?”
  见五个师爷一下子都卡了壳,汪孚林笑了笑,神情轻松地说:“毕竟各位从前就算是积年的师爷,也不可能一张口就能说出一个没去过的地方都有什么样的出产,每年除了夏税秋粮,方贡何物,岁派何物,可有分摊各种军费。不过,各位有的是和许学士共事的老大人们推荐来的,有的是之前和程兄接触过的,全都对县衙事务颇为了解,未知可知道,县衙三班六房,三班班头一般都是谁人统管?而三班再加上铺兵、驿夫、禁子,又如何分割统管?”
第五一七章
露底的汪小官人
  这是很简单的问题,只要真的在县衙呆过,绝对不难,甚至张口就能回答,但汪孚林却清清楚楚地发现,左手边程乃轩自己接触过的两个师爷倒是神情自若,另外右手边的三个人中,坐在最下首的那人却是面色一僵,另外两人倒是用一种惊讶莫名的眼神端详他,仿佛发现了什么珍稀动物。而坐在汪孚林一旁的程乃轩却已经暗自笑痛了肚子,心想要是这些人知道,想当初汪孚林在歙县那可是编外师爷,影子县尊,那会怎么想?
  而率先开口的,正是程乃轩很看好的那个刑名师爷马明,他客气地欠了欠身,从容答道:“县衙快班、壮班、皂班的班头,在名义上全都是归典史管,然而国初典史位卑职低,权责却大,大多有功名,如今却因为不入流,大多都是在吏役中简拔有功者充任,鱼龙混杂。如果是当地人出任典史,那么便形同土皇帝,县令都难以辖制。如果不是当地人,则无职无权,三班班头根本就不会听。”
  他顿了一顿,又继续说道:“至于皂隶、捕快、禁子,照例由刑房管带,司吏说话会很有用。而民壮、铺兵、驿夫由兵房管带,也一样是司吏说话管用。然则在实际操作上,刑房往往会越权把皂隶、捕快、民壮这三班全都掌握在手里,所以县衙三班六房之中,刑房权责最大,户房统管户籍赋役,亦是让人趋之若鹜。相形之下,反而是名义上作为六房之首的吏房要差很多,兵房多数只管铺兵和驿夫,权责被刑房侵夺的地方很多。”
  见其说到这里就打住了,汪孚林大略判断出,这位马师爷确实扎扎实实在县衙干过,理论经验很丰富。他笑着点了点头,当下拿出当初自己在歙县衙给叶钧耀当参谋的时候遇到的几桩疑难案子,前因后果一说,见马师爷虽不至于桩桩件件都有独到见解,但刑律了解得扎实,人情世故分明,他少不得看了程乃轩一眼。后者闻弦歌知雅意,立刻满脸堆笑地说:“马师爷若是肯屈就,便随我一同去安阳如何?我当即日礼聘,绝不会怠慢。”
  马师爷刚刚被汪孚林那一连串问题问得都有些出汗了,暗想这些案子显然都不是书本上的,绝对是实际发生过的,可汪孚林一个少年进士当年忙着应付科举都来不及,怎么有时间关注这种东西?可不管如何,听到程乃轩如此相邀,喜出望外的他立刻起身长揖道:“自然愿为东主效力!”
  师爷挑东家有一个最大的原则,那就是最好是家境殷实的有钱人,如此出手大方,自己当官期间也不会太贪,只要能够听得进去师爷的意见,把考评做到中上是很容易的,相反那些太穷的,要么就清廉刚正到古板犹如海瑞,要么就是恨不得刮地皮三尺,再要不然就是自不量力去和豪绅巨室打擂台。所以,程乃轩这样的东家不止马师爷自然满意十分,其他师爷也都颇为眼热。眼见一个名额定下了,其他人免不了面色微变,却见汪孚林又开口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23/44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