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谋生手册(校对)第34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48/446

  “一点小事便要御前争执,成何体统?”张居正一言定下基调后,随即就开口说道,“汪孚林,你所言之事,仔仔细细写一份陈奏上呈御览。你既是说远隔重洋之外不下十几个国家,那么便一个一个写下来,不得少于五万字,十天之内交上来。”
  在别人看来,这五万字绝对是张居正对汪孚林的惩罚。这年头文人出一本集子,也就这么点字数吧。这还只给十天,不是强人所难吗?
  兵科都给事中徐铭听到这话,便自鸣得意了起来,可他没想到的是,下一刻,张居正便重重说道:“汪孚林得皇上允准,这才御前陈奏,兵科都给事中徐铭擅自打断,一会儿鸿胪寺记名一次御前失仪!”
  此言一出,不但徐铭大惊失色,其余原本还嫉妒此人拔得头筹的科道言官登时噤若寒蝉。因而,当徐铭举目四望时,就只见人人回避自己的目光,竟然没有一人敢替他求情,他登时心头几乎绝望。背着这么一个御前失仪的名声,他怎么还可能留在六科廊,这一出为外官,前途简直断送一半!
  就在这时候,殿外传来了张宏通传求见的声音,原来是刚刚奉旨而去的四人都已经回来了。众人这才体味到刚刚汪孚林口若悬河地讲故事,竟须臾就用去了大半个时辰。而徐铭也好,钱如意也好,看到几位大佬鱼贯而入文华殿,心头还抱着一丝侥幸,可第一个发言的都察院左都御史陈瓒就在他们头上浇了一盆凉水。
  “皇上,臣从前因事去过兵部侍郎汪道昆府,这两个门房臣还记得,确实是多年老人。适才臣奉旨和张公公以及张刘二位尚书一同质询,二人均如实回答。所谓杖杀,不过是有人捕风捉影,以讹传讹,实则不过是因为他们在门前失职,汪孚林禁闭他们月余,放出来之后责罚了一人二十戒尺而已。”
第七八零章
让我当掌道御史?
  二十戒尺,和杖杀比起来,那简直是相当于几乎没有惩罚。此时此刻,大殿中一片寂静,没有人觉得陈瓒是在文过饰非,因为这位都察院左都御史素来就是很有严正刚直之名的人,别说汪孚林只是名义上的下属,绝对谈不上什么私下香火情,就算是有私交的人,这位老爷子何尝买过面子?
  此时此刻,想到自己原本的布置,内阁三辅张四维已经后背心冒汗,咬咬牙之后,便第一个站了出来,声色俱厉地痛斥道:“正如汪孚林之前所言,言官奏事本是职责,但本朝并没有开过风闻奏事这种例子!身为科道,本当体察入微,言之有物,却捕风捉影地上奏,甚至在弹章上不遗余力描述种种臆测细节,宛若亲眼所见,这就更不像话了。你们是言官,不是那些坊间说书人,简直是有辱言官二字!”
  希望某些科道还没有把弹劾张居正和冯保的奏疏送到通政司!
  张四维开了个头,吏部尚书张瀚登时心头咯噔一下。他之前之所以拿汪孚林开刀,只不过是因为汪孚林看似是张居正的亲信,而且偏偏露出了破绽,用这样一个人开刀,成功的话可以立威,不成功的话,也可以表明自己并不是跟着张居正亦步亦趋的傀儡。毕竟,在他看来,自己就任吏部尚书已经好几年了,不再是之前资历浅薄,被张居正强推上去的人。不说别的,现在的六部尚书再加上都察院左都御史,清一色都换过人了,他资格最老!
  可是,他当初本以为背后撺掇自己的是王崇古和张四维,却没想到后来察觉到的那个可疑人竟是游七。而他更没想到的是,张居正突然把游七杖责一顿后逐出家门,而后冯保收留了人,可没几天人就死了!而这么一件事,竟然又绕回到了汪孚林身上,又以一群言官炮轰汪孚林杖杀家奴开始掀起了风浪!
  即便察觉到事情已经急转直下,可让他现在就跟在张四维身后改弦易辙,他却又觉得难以甘心。毕竟,这代表着要把自己的形象重新扭转成张居正的走狗,这是已经打算自立门户的他无论如何都不愿意接受的。一个唯唯诺诺的吏部尚书,和一个强硬的吏部尚书,他自然更希望成为后者。
  张瀚没做声,也没有禀告刚刚出去讯问的事情始末,而刘应节就不能保持沉默了。毕竟,三人当中,他这个新晋刑部尚书资历最浅,和汪孚林看起来最没关系。但真正说起来,当初汪孚林游历蓟辽,恰是在他这个蓟辽总督管辖的地方转悠。然而,和完全绝私交的陈瓒相比,他做事虽说也是一板一眼极其认真,却是个很懂得变通的人,否则也不会与戚继光李成梁全都配合默契,也不会能容得下张学颜这么个性格突出的巡抚。
  正因为如此,此刻他比陈瓒还要仔细,竟是一丝不苟地将问话的细节原封不动复述了一遍。末了却又说道:“这两人的家属不知怎的也在宫门,发现两人安然无恙,目瞪口呆之后便上去抱头痛哭。据臣查问所得,广东道掌道御史钱如意之前特意找到了他们,打算如若事有不谐,便让他们去敲登闻鼓。”
  刘应节说到这里,一旁的司礼监秉笔太监张宏赫然瞧见,左都御史陈瓒太阳穴青筋毕露,显然气得不轻。知道刚刚陈瓒自己不说,是羞于都察院的御史中间竟是出了这样一个败类,而刘应节代禀,则是大公无私,他便在四周围那众多人的目光中最后一个上前复奏。等到他也肯定了陈瓒以及刘应节的那番证词之后,大殿上的大臣们终于起了一阵小小的骚动,但很快便安静了下来。
  每个人都知道,这只是暴风雨前的宁静。因为就如同汪孚林之前痛骂捕风捉影,颠倒黑白一样,这件事的性质实在是太恶劣了。科道言官又不是锦衣卫,却在那弹章中信誓旦旦地说什么汪家半夜运尸体,怎么在荒地掩埋的,难不成是在汪家左邻右舍安了耳报神?而且,上疏之后,还去把苦主的家属给找了过来,那是不是表示,如果朝中大佬若是要维护汪孚林,这些家伙就不惜把事情闹大,以全自己不畏强权之名?
  “太不像话了!”
  “简直闻所未闻,定要严惩!”
  “不狠狠整治一下这种风气,日后若再有仿效者,青史上岂不是成了笑话?”
  此时站在文华殿上的官员中,出自科道的有一小半,这一小半人还能保持克制,但那一大半人当中,曾经挨过科道炮轰的人,却因为汪孚林之前痛斥钱如意等人的话而生出了共鸣,一个个站出来慷慨激昂地痛陈利害,要求严惩钱如意等人以儆效尤。除了一雪心头旧恨之外,张居正已经摆明了态度,张四维这个喉舌也已经跳出来了,再不痛打落水狗,今天难道白来看这样一场热闹吗?
  看到这一面倒的结果,汪孚林在心里暗念成王败寇。如若今天是自己露出破绽,只怕也一样会被穷追猛打。然而,当看到左都御史陈瓒犹如又老了十岁那般疲态尽显,他忍不住生出了几分歉意。要说他回京之后陈瓒召见时,虽说训了几句,但也有好意的提醒,可他的回报却是先休假二十天,二十天之后又请病假一个月,现在更是又成了往科道言官这个群体身上捅刀子的主力。
  可是,哪怕他布设下了陷阱,如若别人不往下跳,也不会有今天,可谁让有人就喜欢把他当成软柿子捏?而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已经不是他能够跳出来装好人的了,那样的话,他就不是利用这一起事情给张居正和冯保挡枪,而是明显的投机了。
  眼下要装模作样扮好人,向万历皇帝求情,宽宥那些言官,至少得是三品朝上堂上官的层级,而不是他这种小角色。这其中,肯定不包括死了游七之后被人泼脏水的张居正和冯保,就不知道是谁有胆量撞在枪口上,用官职前程来博取科道言官群体的感激。
  “皇上,颠倒黑白,危言耸听,这虽然可恶可恨,然则若是一味重罚,只怕科道言官从此心生忌惮,不复敢言事!”
  当这样一种和其他人迥异的言论突兀传来的时候,汪孚林侧头看去,便认出了那个老人,正是之前任刑部尚书,如今取代谭纶的兵部尚书王崇古。在殿上的众多官员当中,王崇古的年纪仅次于左都御史陈瓒,此时毅然决然地站出来,颇有一种老成谋国的风采。然而,汪孚林知道在如今这年头,任何阻碍张居正的人全都是螳臂当车,而王崇古绝不愚蠢,反而该是个审时度势的智者,为何是他第一个跳出来?
  “荒谬,难不成就放任此等人败坏风气,日后都察院和六科廊全都出些只敢盯着别人家里后院,成天禀奏些鸡毛蒜皮阴私的人不成?”
  嘴里厉声反驳王崇古,张四维的心中却是转着无数念头。他不知道王崇古为什么选择就在眼下出来打擂台,在他看来,有自己的痛斥,原本安排好的某些人一定会知难而退,不复敢再拿着张居正和冯保毒杀游七的流言说事,如此一来,事情勉强就算是揭过去了,可王崇古突然维护这些言官,却是陡然让事情平添了许多不确定性。可他一贯非常信任王崇古,知道必定不会无的放矢,因此只能咬咬牙顺着舅舅的发言改变了既定计划。
  一时间,就只见舅甥俩竟是你一言我一语针锋相对,到最后争得面红耳赤,直叫其他人插不进嘴,也不敢插嘴。
  到了这份上,汪孚林终于品出了滋味来。就和他与汪道昆演了一出所谓反目的好戏一样,王崇古和张四维这对舅舅和外甥更加夸张,直接在这文华殿上便直接翻脸,只怕事后就算查出某些端倪,张四维只要一股脑儿全都往王崇古头上一推,那么便能避开一场政治猜忌,事后张四维在朝中失去强援,若再跟着张居正亦步亦趋,做一个合格的走狗,张居正只怕会越来越放心。
  更绝的是,如果王崇古这个兵部尚书还没当多久便下台,赋闲,致仕,对于朝廷的威信来说也极其不妙,总还能多留一阵子,拖一天是一天。
  今天还真是没白来……
  坐在主位上的万历皇帝饶有兴致地看着堂堂次辅和兵部尚书在那吵架,瞧见王崇古提高了声音的同时,竟捋起了袖子,他更是目不转睛了起来,恨不得下一刻两人立刻扭打成一团。毕竟,这两位也是有资格参加经筵的高官,平时只看一本正经,道貌岸然,何尝看到过他们如同那些太监彼此争斗时那样你刺我,我刺你,恨不得掐出脑浆来?当然,太监争执原本他也看不见的,还是托张鲸的福,远远躲着看了两次热闹,却是绝不敢让太后和冯保知道。
  足足看着两人争执了一刻钟,张居正方才出声喝道:“都够了,仔细御前失仪,一个个都想学徐铭吗?”
  再次被首辅大人点名的兵科都给事中徐铭脸都绿了,深深悔恨今天明明不关自己的事,却非要站出来和汪孚林打擂台,于是把自己给陷了进去。可当发现张居正看也不看自己,又继续说下去的时候,他又有些如释重负。不论怎么说,他总不至于比钱如意等人更倒霉。
  “臣当年曾经上书多次,请求先帝宽宥奏事言官,但那是因为这些科道言官只是指斥时弊的时候言语失当,又或者不知避讳,以致触怒先帝,这些人至少不曾歪曲是非黑白,捕风捉影,闹出今时今日这种笑话。钱如意等辈若是不加以严惩,今后殿上各位难道想要自己家中鸡毛蒜皮的事情全都被拿到朝上来被人指指点点?此辈皆可贬外官县丞,让他们好好知道,什么才是脚踏实地,什么才是虚言误国!”
  竟然直接贬县丞?
  听到这话,钱如意等几个科道言官登时面如土色,就连汪孚林也不禁轻轻吸了一口气,暗想这真是够狠的!从监察御史放到外任分巡道就已经被人称之为不得上意了,派去任县令更是铁板钉钉的左迁,而若是给个同知通判,那就简直是给仕途宣判了死刑,而张居正直接把人赶去给知县任佐贰官,那可是连真正有点志气的举人都不屑为之的!
  “准了!”万历皇帝今天热闹看了,心情也很不错,此时想都不想便一口应道,“便如张先生所奏,内阁立时票拟,司礼监就批红吧!”
  尽管天子宠信张居正,这是很多人都知道的事,但如今万历皇帝并未亲政,朝会一个月没几次,官员们不过是远远磕头,虚应故事地奏三件事而已,哪里像眼下这样,能够亲眼目睹这幼主和权臣之间的亲近关系?此时此刻,再也没有像之前王崇古那样敢于出头的人,甚至直到万历皇帝起驾回宫,官员们各自散去的时候,仍然有人没能回过神来,私底下嗟叹异数的人就更多了。
  至于汪孚林,他极其“幸运”地被再次召入了张居正的内阁直房。因为首辅大人日理万机,往日能单独到这里来的几无三品以下官,所以当他跟着张居正进门的时候,还能够清清楚楚地察觉好几个中书舍人朝他投来了羡慕嫉妒恨的目光。
  张居正一落座就直截了当地说:“说吧,你这次是不是故意的?”
  “是。”汪孚林也知道瞒不过张居正,直接就承认了,反正他很清楚,张居正在御前要他写那所谓五万字的陈奏,他都是现成的,“听说我家左邻右舍都是我回京前后突然换人的,我总怕隔墙有耳,再加上之前冯公公和元辅都先后整肃家规,我就想着要不要也效仿一下,演场戏看看是不是有人窥伺我家动静。谁知道这不好的预感竟然这么准,竟然又被人盯上了。还请元辅开恩,容我找个别的衙门呆着,今天我可是把科道言官都给得罪完了。”
  “你也知道得罪完了?今天之后,你说还有哪个衙门敢要你?”
  “外放州县总行吧……”
  听到汪孚林这低声嘀咕,张居正哂然一笑,这才淡淡地说道:“那些有治理州县之才的,全都削尖了脑袋想要当京官,你倒是知道躲清闲。不过你休想称心如意,陈玉泉这个左都御史因为你,少不得要背个失察的名声,而且你既然指斥言官只知道捕风捉影,只知道着眼于阴私小事,那就去自己好好干一干。广东道的监察御史,我会知会陈玉泉,除却巡按在外的,包括钱如意在内的五人,全都会在近期外放,你给我好好把这个掌道御史的职责担起来。”
  “!”
  汪孚林简直觉得自己要疯了。兜来转去,张居正非但不打算把他调离都察院的体系,还打算直接让他带上一群新兵掌管广东道?这让那些科道言官情何以堪,让费尽心机的他自己情何以堪?
  “至于你叔父汪道贯,届时将和其他外放的进士一块。”
  虽没说具体放哪里,但汪孚林终于心定了下来。
第七八一章
一石激起千层浪
  今日宫中这场热闹看完,汪道昆也无心在兵部多呆,他随便找了个理由亲自去向兵部尚书王崇古告了个假,见王崇古显然也无心应付他,他就早早回了家。无论是汪孚林在御前直截了当地说所谓被他杖杀的人根本就没死,还是张四维和王崇古如同翻脸似的唇枪舌剑,和前一段日子那一桩桩一件件的事情结合在一起,哪怕他只猜到了一鳞半爪,却也已经够心惊胆战了。
  更何况,汪孚林不但卷了进去,这次还直接冲在了最前线!
  “这个胆大包天的小子,他知不知道这就如同在玩火?”
  见汪道昆恨恨骂了两句,汪道贯和汪道会对视了一眼,同时选择默不作声,但暗自咂舌却是自然难免。他们也没想到,不过是汪孚林刚回京那会儿,在汪府门前偶尔抓到两个嘴碎的门房,然后又在假反目搬出去的时候把这两人一并拎走,可在游七被冯家收留还没死的时候,汪孚林就利用这么两个无足轻重的人物,抢先演了这样一出大胆的戏码,自己把自己推到了风口浪尖,最终在舆论发酵到最高峰的时候,反手来了一招釜底抽薪!
  汪道昆的评价真没错,在这种显然涉及到高层角力的时候,汪孚林竟不顾已经失去了谭纶这一强援,直接就一脚深深踩了进去,这简直太大胆了!
  见书房中一下子寂静得可怕,汪道会就轻声问道:“这么一闹,他接下来还能去哪个衙门?”
  “天知道!他现在和我这一闹翻,我连问都不好问,今日在文华殿,殷石汀还打算给我们伯侄当和事佬,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对他说!”汪道昆一面说,一面揉着脑袋,心想自己当年做官都没这么累。等瞥见汪道贯正在那嘴角含笑,也不知道在想什么,他就忍不住斥道,“仲淹,你整日和沈懋学他们厮混在一起,就没上心打点一下你自己的事?虽说留京城恐怕不容易,但南京还是可以试一试的。”
  “我这性子,还是和屠长卿一样,设法谋个一县之主就行了,留在两京太扎眼,不但帮不上大哥你的忙,说不定还会是累赘。”汪道贯见汪道昆勃然色变,他一改往日在长兄面前的老实,嬉皮笑脸地说道,“这事情我借醉在孚林面前提过一次,以他的聪明,说不定已经开始着手准备了。大哥你别生气,我真不是说着玩玩,你别看孚林口口声声说是要放外任,可他这样战力非凡,首辅大人绝对会留他在京。如此一来,总不成京官都被咱们汪氏一门给占了吧?”
  “你……你们两个,气死我了!”
  见汪道昆甩手就走,汪道贯很想开口提醒一句,大哥,这是你的书房,我和仲嘉走就行了,可终究还是没敢火上浇油。直到大门砰地一声关上,他才对汪道会挤了挤眼睛,随即轻声说道:“话说,今天文华殿的情景,恐怕大哥受了不小的刺激,毕竟上一次孚林经受这么一场的时候,已故谭部堂在场,事后才转述给他听的,和今天亲眼看到不同。我不大会劝人,你回头劝劝大哥,这伯侄反目既然开了头,就要坚持到结尾。”
  汪道会登时心中一动:“你的意思是,孚林闹了这么一出,日后只怕会引人瞩目,锦衣卫东厂也会盯着……”
  “对,所以日后我不在京师,你就不要再去找他了。”
  “听你说话的口气,好像他给你谋这个县令是十拿九稳似的。”汪道会口中这么打趣,但神情却严肃了下来,“你放心,我知道了。”
  之前张四维和王崇古一为内阁三辅,一为兵部尚书,情势之好,胜过歙党何止一筹,可一招算错,张四维这一次就不得不用一场反目来表明心迹,而歙党如今这才几个人,若是张居正的父亲真是随时可能出现问题,而汪道昆又执着于所谓的礼法,那么殷正茂加上一个只是未来潜力无穷的许国,能撑过张四维吗?直到现在,兄弟两人还是想不通,为何汪孚林没有死命劝汪道昆不要螳臂当车,顺应大潮,而是宁可选择演一场假反目,也要自己去当马前卒。
  而回房和吴夫人说了几句话,又考问了汪无竞一番功课的汪道昆,此时此刻也还在心烦意乱中。一会儿想到张四维和王崇古,一会儿想到汪孚林,一会儿又想到精明强干不容置疑的张居正,到最后竟是拿着一本书发起呆来。汪无竞不敢提醒父亲,只好用眼睛去看母亲,却没想到门外传来了一个妈妈小心翼翼的声音:“老爷,夫人,孙少爷从许家过来,说是奉许老爷之命,给老爷送书的。”
  所谓孙少爷,整个汪家目下来说只有一个,那便是金宝,而他的辈分也是最低的。汪道昆立刻恍然回神,咳嗽了一声道:“请进来吧。”
  等到金宝进屋,见他一身半新不旧的蓝色绸布直裰,整个人收拾得整齐清爽,并没有寄住在别人家的局促,他心下稍安。眼看金宝行礼拜见,又奉上了书,他正想问问这个松明山汪氏第三代的希望在许国身边如何,却没想到金宝竟是低声说道:“伯祖父,我有要紧话对您说。”
  吴夫人知道轻重,立时拉了汪无竞避出了东屋。可到了外头明间,她却依旧没有放松,而是吩咐汪无竞到门外守着,以免有人靠近窗户又或者墙角,却又差遣了自己身边一个心腹妈妈到屋子后墙去。毕竟,她可是被汪孚林当初在那边被人听壁角的先例给吓怕了。可是,在堂屋只坐了片刻,她就只听得里头传来了一声惊呼:“什么,这怎么可能!”
  她吓了一跳,可里头很快就声音低沉了下去,没过多久,她就看到金宝从东屋出来,到她面前时深深行了个礼,这才一言不发离开。见此情景,她本想叫汪无竞去送,略一思忖后,还是先进了东屋,却只见汪道昆正坐在那发呆,脸上表情说不清楚是喜是怒。
  “老爷,老爷?”
  汪道昆回过神来,见是妻子满脸担心地站在面前,他就苦笑道:“这次的事情,孚林得罪了不知道多少科道官员,可首辅大人却没有把他调离都察院,反而干脆把广东道从掌道御史钱如意往下所有御史都一块拿掉。如此一来,他就是广东道年资最久的御史,也就够格当这个掌道御史了。”
  饶是吴夫人不大懂朝廷那些事,此时也不禁骇然色变:“掌道御史?老爷,这是孚林让金宝来告诉你的?”
  “不,是许维桢。当然,不是内阁直房藏不住秘密,是首辅大人有意宣扬。”汪道昆叹了一口气,不无苦涩地说道,“孚林从前对我和仲淹仲嘉说过走狗论,他这一次恐怕绝对会被人当成是张府门下走狗……唉,仲淹出京去吧,还是当个县令实在,我也不用担惊受怕。”
  这个年纪的掌道御史……只怕汪孚林是有史以来头一份吧?
  在汪孚林这桩杖杀家奴的案子发生大反转之后,原本蓄势待发的弹劾冯保张居正杖杀游七的那场风波,还没有开始,就最终结束了。写好了奏疏的科道言官们悄悄烧掉了自己精心炮制的文章,准备好口诛笔伐的舆论偃旗息鼓,以至于冯保最终回到私宅,见到长跪于地请罪的侄儿冯邦宁时,只淡淡地说道:“这次知道教训了吧?我之前让人打你的四十杖,你现在可还觉得委屈?”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48/44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