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谋生手册(校对)第38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83/446

  谁能想到,有徐爵遮掩,他不用考虑会被冯保察觉,可偏偏就被张宏发现了,张宏更是釜底抽薪,声称把何心隐给送出了京城!
  如果不是此时来不及出宫,张鲸绞尽脑汁也会想个办法,又或者勾结徐爵,一不做二不休,连张宏也一块给坑进去。然而,他也就只敢在心里想想。张宏之前在第一次得到宫外密报之后做出了最正确果断的选择,通报了冯保,两人连成一线,他就没有办法这么做了。
  而且,他向徐爵交了底,徐爵却没有把柄在他的手上,他也没把握让徐爵出面做那么风险绝大的事情。
  也正因为如此,张鲸最终选择的是走一步看一步,从张宏跟在冯保后头进了乾清宫开始,便寸步不离。
  这些年来,他已经很久没有同从前那样亦步亦趋地伺候张宏了。
  可即便如此,每当张宏开口,他就会觉得一颗心狠狠颤动一下,唯恐张宏在冯保面前揭破自己的目的。几次下来,在这已经渐渐热起来的天气里,他已经是汗湿重衣,甚至感觉到连那贴里都已经浸透了汗水。直到朱翊钧登辇出了乾清宫去往文华殿,冯保紧随其后,他随侍在张宏身侧,这才微微松了口气。可让他意料不到的是,就在路上,张宏竟是突然没头没脑地问道:“为什么?”
  张鲸愣了一愣,随即朝左右看了一眼,这才低下头去,用微不可闻的声音说道:“老祖宗,小的实在是被逼无奈,回头一定详细禀明。”
  “你和张诚就这么深仇大恨?”张宏却没有就此打住,而是再次问了一句,发现张鲸久久没有回答,他回过头瞅了一眼,果然就只见张鲸牙关紧咬,显然是不想在这里回答这个问题。他知道这件事发展到这份上,只能静观其变,当下便不再继续紧抓不放,而是淡淡地说道,“要是今日文华殿上真的出现什么不可收场的局面,你就好自为之吧!”
  张鲸登时脸色苍白,一颗心沉入了谷底。他虽已经说动徐爵,但时间太紧,徐爵不可能这么快在冯保面前替他美言,司礼监太监的位子他还没有拿到,若是张宏真的横下一条心要处置他,他甚至不可能指望有人为自己说情——除了朱翊钧这个天子。可是,万一天子知道他用那种伎俩陷害张诚,还会如从前那样倚赖信任他吗?要知道,上次被打发去更鼓房,也不是朱翊钧开口求情,而是张宏一个两个把他们捞出来的!
  文华殿上,今日参与的人相比往日廷推时济济一堂,又或者汪孚林经历过的两次御前辩论那般泾渭分明,却是格外不同。放眼看去,吏部尚书王国光、户部尚书殷正茂、工部尚书李幼滋、礼部尚书潘晟、左都御史陈炌、吏部左侍郎王篆、兵部左侍郎张学颜、兵部右侍郎曾省吾、吏科都给事中陈三谟、广东道掌道御史汪孚林……云集的高官重臣身上全都打着鲜明的张系烙印。而且很微妙的是,没有一位阁老。
  这其中,尽管大多数人都已经或多或少得知了昨夜发生的事,但究竟是怎么回事却众说纷纭。
  至于汪孚林,在场众人当中,他认识又或者说熟悉的,只有一小半,可这不是适合私下招呼说话的时候,因此他的目光自然而然便落在了陈三谟身上。
  他能够清清楚楚地看到,陈三谟嘴角挑了挑,对他露出了一个讥诮的笑容。对此,他回了一个同样意味深长的微笑。
  知道你做好了万全准备,我就放心了。
第八四三章
殊途同归
  随着朱翊钧上殿升座,众臣行礼,排在最后头的汪孚林在起身之后,便迅速扫了一眼侍立在皇帝身边的冯保,以及保持了一大截距离的张宏。
  冯保并没有注意到他这个距离太远的小人物,但张宏却仿佛察觉到了他的目光,朝他看了过来,让人难以察觉地微微颔首。
  尽管汪孚林无法从这个微笑的动作中察觉到张宏究竟做了些什么,今天会有怎样的结果,可是,他本来就没有把希望寄托在张宏身上。排名第二的司礼监秉笔太监这种地位,一直就是很微妙的,就和后世的二把手往往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一样,这年头的二把手就更加悲苦。张居正曾经是怎样又用吕调阳又防吕调阳的,冯保就是怎么对张宏的,绝对不会有什么例外。
  所以,当冯保开口时,第一次参加这种小规模朝议的汪孚林,便眼观鼻鼻观心做恭敬顺服状,只竖起耳朵,仔仔细细地听着冯保的发言。
  “早上司礼监陆续派人前往六部都察院知会各位大人,道是昨天晚上内阁出了点小小的变故,其中应该多为语焉不详,就是因为私下里有交情,略微说过几句的,想来也不包括其中细节。”
  冯保说着微微一顿,仿佛是在查看众人的反应。可在场的人,包括汪孚林这看似二十出头,实则早已满心沧桑的后起之秀,全都是官场上的老油子了,哪里会露出半点破绽,因此他很快就继续往下说道:“元辅张先生回乡葬父只不过一个多月,诸位精诚合作,力求稳定,奈何却有人在外散布致仕闲住的前首辅高拱的文稿,胡言乱语说隆万年间事。若是单单如此,厂卫暗中侦缉,把某些闲言碎语掐灭也就算了,奈何内阁竟然也有人掺和其中。”
  他一下子提高了声音,语气和嗓音都变得有几分尖锐:“竟然有人买通在内阁中执役的小火者,向三辅张阁老送揭帖,邀他拿出家中秘藏的高拱文稿,图谋元辅张先生。三辅张阁老惊怒之下,气得发病昏了过去,这才有中书舍人闻讯奔赴司礼监告警……”
  虽说冯保绘声绘色描述着张四维在发现揭帖之后是如何惊怒交加,如何辨明清白,如何要求司礼监彻查宫闱,那始作俑者的小火者如何撞墙自杀……但在场众人的注意力全都集中在两件事情上。第一件,便是冯保声称张四维因为身体缘故,不能理事,请求告病致仕;第二件,就是冯保要整肃宫闱,穷究幕后黑手;而第三件,便是把矛头对准了高拱!
  对于那段隆万之交权力更迭的公案,哪怕在场不少人那时候都不在京城,而在外任——汪孚林当时更只是还未考中举人的菜鸟小秀才一只——可是,高拱也好张居正也好,当时一个首辅一个次辅,再加上如今权掌司礼监的冯保,这些恩怨情仇流传已久,哪里能禁绝人言,谁能不知道其中那点玄虚奥妙?
  可知道归知道,这时候要做出什么样的反应,那却是一件非常棘手的问题,最最重要的是,今天有一个很大的问题,那便是张居正不在!
  能够和司礼监掌印这一内相抗衡的只有外相,可外相之中的第一人,也就是内阁首辅却不在场,那么,是否该抗争,由谁打头,这便成了一个棘手的难题。
  冯保再次扫了一眼众人,目光在汪孚林身上停留了很久,见这位往日面对这种场合往往会言语如刀异常活跃的掌道御史站在最末尾,赫然嘴巴紧闭不吭声,想到徐爵早上禀告昨夜奉命派人去试探汪孚林,发现人哪怕听到锦衣卫深更半夜在外头走,仍是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样子,他心里便再无犹疑。
  看来此事真的和汪孚林没关系……之前那场科道争端,估计只是汪孚林帮着新官上任威望不足的左都御史陈炌立威而已。
  他正这么想,突然只听得下头传来了一个极其突兀的声音。
  “冯公公如此说,恕下官不能苟同!”
  除了张居正,冯保一向很少亲自和文官打交道,一来是为了避嫌,二来也是因为首榼等同于首揆,他犯不着自降身份。所以,当看到说出那硬邦邦的不能苟同四个字的,赫然是吏科都给事中陈三谟,他登时脸色铁青。
  然而,陈三谟既然已经下定了决心,又已经趁着上午那仅有的一点时间去各部奔走联络过了,这时候他便当仁不让地站了出来:“有道是无风不起浪,冯公公因为此事整肃宫闱,这是内廷的事,下官和诸位大人身为外臣,自然不敢置喙。可三辅张阁老乃是元辅临走时,亲自举荐主持内阁事务的,昨夜理应不过是乍然受到惊吓,这才一时惊怒以至于身体不适,哪里就真的不能理事了?”
  陈三谟断定冯保恐怕也没有什么确切证据,所以不敢明目张胆地往张四维头上扣屎盆子,否则只消像当初处置高拱一样,一道旨意直接让张四维致仕闲住就完了,何至于要放到朝议上来说?冯保不过是希望大多数人能够支持此事,维持一下自己这几年来还算不错的好名声而已。
  所以,先是抛出了第一个理由,他就继续说道:“而高新郑公之事,细究之下同样不无存疑。三辅张阁老从前和高新郑公有私交,这是人人皆知的,家中若有高新郑公文稿,那也并不奇怪,必定是有兴风作浪之人知道两者之间还有来往,故而这才故作揭帖,令人送入内阁张阁老处,想要浑水摸鱼,却不防为的冯公公及时发现。因为此事整肃宫闱,乃是应有之义,可若再穷究高新郑,安知天下人怎么议论?”
  “正因为元辅不在,朝局方才应该以稳定为上,与其在这时候穷究高新郑,不如令新郑县以及开封府严加管束,这才是正理。”
  陈三谟一口气说到这里,见冯保脸色铁青,知道自己此番算是得罪了这位权阉。然而,身为文官,他又不是张居正这样的首辅,能够犯颜直谏司礼监掌印,却也是科道言官的一大成就,所以他在心里使劲安慰了自己一下,便把目光投向了自己去游说过的其他几人。然而,发现工部尚书李幼滋和礼部尚书潘晟竟然在自己的目光注视下不自然地退缩了,他登时心里咯噔一下,暗叫不好。
  都已经是官当到尚书的人了,竟然还会怕冯保吗?之前都说得好好的,此时怎么就退缩了?
  就在陈三谟近乎用祈求的目光去看吏部尚书王国光时,王国光岿然不动,心惊肉跳的他却听到了一个有些熟悉的声音。
  “陈都谏这话,有一定的道理。”
  话虽说得模棱两可,但开口的竟然是汪孚林,这便吸引了众多的目光。毕竟,张四维和汪家伯侄俩的仇,那根本就不是秘密,而且汪孚林当初还因为汪道昆在廷推兵部尚书的时候和稀泥,因此愤而大吵一架,伯侄俩至此反目,到张居正夺情时更是干脆完全翻脸,这其中不无王崇古张四维舅甥的关系。可是,干巴巴来了这么一句之后,汪孚林却似笑非笑地看着陈三谟道,“不过,陈都谏说出的话,一向都是这么有道理。”
  陈三谟原本已经有了几分退缩的意思,可被这似是而非的话一挤兑,他只觉得心头迸发出一股说不出的怒火,竟是大喝了一声。
  “汪孚林,事关朝廷大局,你指桑骂槐什么意思?你若还是执著于那点私怨,如何对得起元辅倾力栽培?我刚刚所言字字句句出自肺腑,并没有半点私心……”
  “是啊,没有半点私心。可我怎么听说,当时廷议都察院试御史留用之事的详细记录,三辅张阁老在和你谈过之后,好像已经快马加鞭给元辅送去了。”
  “你……你只求一时快意,翻覆元辅之本意,还怕人告状吗?”
  “自然不怕,我只是提醒陈都谏,您这标榜没有半点私心,有点言过其实而已。”
  眼见得汪孚林和陈三谟竟是就这么彼此瞪眼睛,针锋相对了起来,众多官职远在他们之上的高官们登时面面相觑,大多数人都意识到了一个问题。
  这好像……歪楼了吧?
  众人之中,相对比较熟悉汪孚林的王篆和张学颜,更是面上露出了几分异色。王篆隐隐感觉汪孚林是故意胡搅蛮缠,岔开话题;而张学颜却认为,汪孚林是在故意激怒陈三谟,让其露出更多的破绽,给自己制造进攻的机会。可是,他们俩毕竟是侍郎,陈三谟和汪孚林一个是给事中,一个是御史,合起来便是科道,所以身为低品官却能够抢在众多大佬面前开口,他们却不好如此赤裸裸地抢着发言。
  而御座上的朱翊钧,却饶有兴致地支着下巴,觉得今天这本来很没意思的朝议有了点意思。他对张四维这位三辅并不算太熟悉——当然这只是相对于张居正而言,因为张四维固然偶尔出席日讲,经常出席经筵,但单独和他相处的机会是相对少的——可这并不意味着根据冯保的指证,他就能满不在乎地把这么一位阁老赶出朝廷。高拱这个人他都已经不大记得了,冯保说其如何跋扈等等他都没有实感,相对来说,他对于整肃宫闱这四个字反而非常敏感。
  因为一年前,乾清宫才刚被整肃过一次,他身边熟悉的面孔几乎被一扫而空,就连张鲸和张诚也几乎不能幸免!
  就在他微微走神之际,却只听到两三个回合下来,再次占据上风的汪孚林开口说道:“皇上,臣刚刚就说了,陈都谏所言几条,臣认为有一定的道理。但是,高新郑公已经是致仕闲住多年的人,如今再揪出来,旁人只会觉得奇怪,本着新鲜感和探究的心思,他从前的文稿也好,现在的文稿也好,反而会引人注意。可是,令新郑县令又或者开封知府严密管束高新郑公,请问陈都谏,你让知府和县令这两位用什么理由来管束一位致仕闲住的前首辅?”
  不等陈三谟回答,汪孚林就抢着说道:“一切以朝局稳定为上,这自然是一点都没错。可既然如此,严密管束这四个字就毫无意义,更会适得其反。但是……”
  汪孚林突然来了个转折,顿了一顿方才继续说道:“三辅张阁老告病请求致仕之事,确实值得商榷,毕竟,次辅吕阁老如今已经屡次告病,奏疏也累计都快上了七八次,怕是留不住了,如若张阁老也如此,外间传言只怕更会喧嚣尘上。臣和张阁老确实有龃龉,就是陈都谏刚才说的,那是私怨,臣当然不会因此废了公义。然则,留他,是皇上明察秋毫,认为张阁老恐怕遭人算计,就此放归实在不公。不留他,是皇上体恤张阁老身体有恙,不适合再操劳。”
  朱翊钧一下子坐直了身体,咀嚼着这最后半截话,终于隐隐体会到,身为一国之君的特权。那就是他的一句话会被赋予多种诠释!
  “至于整肃宫闱,这是皇上一言可决之的事,臣和陈都谏一样,不敢置喙。”
  然而,陈三谟之前说那是内廷的事,汪孚林却说是天子一言可决之的事,这明显的差别,便注定朱翊钧听在耳中的感觉截然不同。可更多的人在意的,只是陈三谟和汪孚林在一番犹如少年赌气吵架的争论之后,却殊途同归似的表示了对冯保提议的反对。
  听出这一点的冯保自然面色阴沉,可科道两边的态度也终于撬开了其他人的嘴,他就只见工部尚书李幼滋也站了出来,义正词严说了一大通话,言下之意不外乎是高拱已经过气,再追究不妥。这位当初就曾经在王大臣案上支持快刀斩乱麻,不要牵连高拱,但所谓的态度,也只是私底下对张居正谏言,并非在明面上站出来反对高拱,今次也算破天荒了。
  李幼滋之后,便是潘晟,潘晟之后,竟是王国光!
  面对这样的情景,冯保深深吸了一口气,心中无限恼怒,可等到殷正茂、陈炌、王篆、张学颜、曾省吾,或委婉,或直接地表明了态度之后,他方才意识到,张居正不在,外朝这些文官全都和自己不是一条心!
  同样觉察到这一点的万历皇帝朱翊钧,心里却有些莫名的高兴。虽则直到这场莫名的朝议以一种莫名的结果结束时,他这个皇帝都没有说上一句话,可并不妨碍他在起驾回乾清宫时,心中生出了一丝小小的雀跃。
  而径直回司礼监的冯保,在公厅门口见到自己的掌家内官张大受时,脸色就不那么好看了。等到他落座之后,跟进来的张大受侍立在他身边,却是深深躬下了身子,贴着他耳边说道:“公公,吏科都给事中陈三谟,早上在得知朝议的事情之后,就先后去拜见了李幼滋、潘晟、王国光。”
  砰——
  冯保重重拍了一记扶手,继而就冷冷说道:“朝议结果他们占优又如何?传话徐爵,让他给我盯紧今天参加朝议的所有人!”
  他执掌东厂已经有十余年了,这十余年来,收集的官员劣迹还少吗?平日里只不过是给彼此都留个脸面,相见好做人,可现在一个一个趁着张居正不在,就不把他放在眼里……老虎不发威,当他是病猫!
第八四四章
盟友
  冰冷的青砖地上,张鲸已经跪了整整有两刻钟,膝头犹如针刺的触感,不断提醒他,自己眼下哪怕已经是御用监太监,却还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
  所以,自知能否顺利先过去这一关,就看现在,他哪里敢露出半点怨怼之色,脑袋低垂,眼睛只看着地面三步远处,甚至都看不到张宏的脚尖。
  这是从前刚进宫时,他和十几个归在张宏名下的小火者一起学规矩的时候,上头教导的师傅千叮咛万嘱咐的。如今,那些小火者的名字,他都已经记不全了,有些悄无声息地死在了这深宫之中,有些则是年纪一大把了,仍在做些洒扫甚至倒马桶的贱役,也有些勉强有了体面,能让外人称呼一声公公。
  但没有人及得上他的成就,因为他在需要的时候,能够小意善媚,也能慷慨激昂,能够公正明允,也能够翻脸不认人。但最重要的是,他识时务。
  如今形势比人强,别说在张宏这边跪上这点时间,就是跪个三天三夜,捱过去之后又是一条好汉!
  “事到如今,你还想说,就因为你嫉妒张诚已经是内官监掌印太监,所以就故意扮成他的样子去见何心隐,以此陷害?你打听到张四维派人去见高拱,结果在路上被人劫了东西,这还可以说是偶然,可你把事情压了下来,却还知道去松江找徐家人,从徐家老二嘴里把何心隐给撬了出来,又以人家的子侄门生为要挟,让人带着你要的东西进了京,你还说这只是一时起意?张鲸,你不是跟我第一天了,该知道我虽不如冯双林,眼睛里也不揉沙子!”
  一进门行过礼后便日日晾着罚跪,许久之后方才是这样凌厉的质问,张鲸却反而松了一口气。张宏开口问话,这至少比一言不发来得好。因此,他稍稍把视线挪出去一些,至少可以看到张宏的膝盖和脚尖,这才低声说道:“老祖宗,我知道错了。发现那桩事情的时候就不该隐瞒,就应该先来禀告您。是我吃了猪油蒙了心,想着此事可堪利用,便一步一步顺藤摸瓜,而见何心隐的时候,我最初不是为了张诚,只纯粹为了混淆视线,以防被人发现。”
  说到这里,他故意停了下来,发现张宏没有打断,也没有追问,他一面暗自琢磨张宏真正的态度,一面继续说道:“至于设计张四维,天地良心,我绝不是胆敢陷害内阁三辅,纯粹只是因为我想诈一诈他,然后拿到他手中那些高拱的文稿!老祖宗您年纪比冯公公大,资历比他深,这也就罢了,可冯保自己是司礼监掌印,您这个排名第二的司礼监秉笔竟然连提督东厂的名分都没有,这实在是欺人太甚!我只是想着,捏了高拱的文稿在手,日后有用……”
  “呵。”
  张宏笑了一声,终于打断了张鲸那听上去非常动人的陈词:“你难道不知道,我早就收到外间密报,听说了有人拿着高拱文稿要生是非,于是去找了冯双林?在这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节骨眼上,你居然还能够指使内阁里头做事的小火者,往张四维的直房里塞那样的揭帖,随后就让人撞墙自杀,你这是吃了熊心豹子胆?为了我……呵,你要是落在冯保手里,你扛得住东厂又或者锦衣卫的十八般花样?”
  此话一出,张鲸不但不惊,反而心中大喜,一下子膝行几步上前,猛地抱住了张宏的大腿。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83/44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