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谋生手册(校对)第42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25/446

  “你小子倒是会说话,害我担心半天。”张宁嘀咕了一句,突然看向左右隔壁,脸色一下子又凝重了下来,“你这包厢隔音如何?别让人偷听了去!外头有人看着没有?”
  门外那伙计被里头传来的声音吓了一跳。自己东家的后台他当然是知道的,可眼下影影绰绰意识到里头那些宾客中有那位名声赫赫的强力人物,他一点都不敢抱着侥幸,尤其是听那个司礼监随堂问起自己时,他更是冷不丁打了个寒噤。好在这时候,他听到里头自己的东家很镇定地做出了回答。
  “张公公放心,同一阁素来常有官宦出入,饮宴希望的是私密,所以这二楼包厢全都是特质,并不是纯粹的板壁,不信的话张公公可以敲一敲墙壁看看,都是实心的。至于门外的伙计,那是家兄身边私臣的兄弟,更加不会随口四处去乱说话。”
  “原来如此。”张宁这才如释重负,他可不想回头捅出点纰漏来,自己这个新鲜出炉时间还不长的随堂被那些司礼监大佬追杀。于是,他当即没好气地打手势撵人道,“那你就出去吧,咱们今天老朋友难得聚一聚,有你在说话不方便。”
  “那是自然不敢搅扰,如果不是程给谏问话,在下自然早就告退了。”陈居恭笑吟吟地拱了拱手,竟是直接离开,丝毫没有拖泥带水的意思。
  直到门关上,程乃轩才干咳道:“这家伙年纪轻轻,却进退得法,有点意思……不过双木,要不是你今天特意吩咐大家都别带随从过来,这家伙哪里会这么轻轻巧巧过来敲门?就算不谈国事,这也太大剌剌了。”
  “只说旧情而已,要是门口守着一尊门神,别人还以为我们私底下有什么密议,这不是正好?”汪孚林依旧满脸轻松,笑嘻嘻地说,“咱们这些人里头,虽说一个四品的都没有,可张公公毕竟是宫里人,其他的一个个都是在挺热门的衙门,难保别人没有点什么想法。既然没什么不可以示人,那么索性大方一点。好了,现在没有闲人,该吃吃,该喝喝,同一阁我还是第一次来,也算是沾了各位的光!”
  他这么一说,众人彼此对视了一眼,也就丢开那些乱七八糟的顾虑,吃吃喝喝说说笑笑了起来。就连之前还因为陈居恭揭破底子而犯嘀咕的张宁,也在朱擢别有用心的死灌之下,没多久就有些犯了迷糊,竟是硬揪着老对手划拳。而汪孚林趁机邀了其他人去给李尧卿的婚事撑场面,比方说迎亲接聘礼等等,当这一顿饭吃完,早已经是过了夜禁时分。
  等到用早已预备好的马车把这一个个醉意不轻的人送回去,把张宁丢给陈居恭去安置,今天用喝酒作弊大法,根本没喝多少的汪孚林上了马之后,却兜了个圈子,又趁着黑夜改头换面来到了同一阁中一个不起眼角落的包厢。果不其然,没过多久,他就看到之前见过的那个陈居恭在夜色中出了门。
  看来,他今天特意选在这里,那是对了。这家酒楼虽说并不是欺行霸市,强买强卖,却不啻为宫里某些太监往外伸出的触手,既然有风吹草动,那就该往家里报信了!
第九一七章
急功近利,骤变到来
  尽管已经册立了皇后,但对于万历皇帝朱翊钧来说,去坤宁宫过夜谈不上什么享受,反而纯粹只是敷衍。之前大规模选后的时候,他这个皇帝只是摆设,仁圣陈太后也因为生病,参加过一次选阅就再也没露过面,事事都是慈圣李太后亲自把关,就连冯保的意见,也比他这个真正的皇帝更加重要。所以不但是王皇后,大选挑进来册立的刘昭妃,杨宜妃,他也全都一点兴趣都没有,从来都只是虚应故事呆一夜回来而已。
  大婚对他唯一的作用就是,代表他业已成人,可以亲政。
  只不过,如今这亲政却还要打上无数折扣。若非在辽东之事上,品尝到了小小的甜头,朱翊钧简直觉得自己比笼中的鸟更加憋屈。此时此刻,当田义站在面前,低声提到前天夜里汪孚林在同一阁设宴,满座都是品级不算高,年纪最大的也不超过三十六岁,实权却相当可观的青壮派官员,他终于眼神一亮。田义趁机低声说道:“而且,冯公公新提拔的司礼监随堂张宁,也应邀去了。”
  “汪孚林竟然还会结交太监?”
  田义连忙把得到消息之后,自己令人去查探打听到,汪孚林和张宁在杭州北新关中那段往事详详细细说了一遍,见朱翊钧若有所思地摸着下巴,满脸的盘算,他这才低声说道:“经由辽东一事,汪孚林顺了皇上的心意对文武都有处置,外间大多觉得,皇上确实亲政了。从前汪孚林只是一个人,如今他在外又结交了这些志同道合的青壮官员,迟早会汇成一股能为皇上所用的力量。”
  “朕果然慧眼如炬,没看错人。”
  朱翊钧很理所当然地自吹自擂了一句,随即方才低声问道:“听说辽东总兵李成梁要派长子李如松入京代为述职?你说朕要是留他在京城宿卫如何?”
  田义顿时为之错愕。他当然明白朱翊钧是什么意思,只怕想要借此对李成梁暗示,谁才是朝中真正做主的人。可李如松身为李成梁长子,听说也是文才武略全都颇为了得的名将种子,这样一个人哪怕不放在辽东,而是调到九边之中的其他地方磨砺打仗,那也好过放在京城这种富贵窝里,这不是纯粹浪费人才吗?然而,尽管心里非常不赞同,可想到张居正也好,冯保也好,都断然不会任由小皇帝如此胡来,他本想暂时忍一忍,不说话。
  要知道,无论是在朝中还是在宫里,朱翊钧时时刻刻被人驳回的次数已经足够多了!
  可是,当朱翊钧甚至盘算起了李成梁的其他几个儿子时,田义终于还是没能克制住:“皇上,辽东李家崛起到现在,不过也就是这十几年的事,而把李成梁放在辽东总兵的位子上,而且在其身后鼎力支持,这其实是前首辅高新郑的主张,元辅张先生只不过是继续沿用了此人。嘉靖年间,辽东战局糜烂,十室九空,抛荒的民田不计其数,也就是到了隆庆,文有张学颜,武有李成梁,这才好转了许多。辽人守辽土,这正是先帝那时候就定下来的。”
  尽管看到朱翊钧那张脸一下子就黑了,田义还是不得不苦口婆心地劝道:“皇上若是留一个李如松也就罢了,可李家其他儿子如今都在辽东军中……”
  朱翊钧拳头砰的一下砸在扶手上,怒声说道:“可按照从前的规矩,出外为总兵官的,不都是正妻嫡子留在京城?”
  “皇上,那是开国那会儿,武将功高,名声大,所以防备森严,现在这规矩早就不是从前那光景了……”
  “可朕怎么听说,戚继光在蓟镇却没有带着发妻?”
  那是戚继光和发妻早就闹翻了,所以如今就带着宠妾和儿子在身边……
  田义在心里这么说,可在皇宫里说戚继光宠妾灭妻,日后万一朱翊钧也这么干,露出一点口风,他就不要活了,因此,他只能换了一个方式说道:“皇上,蓟镇和辽东情形不一样,更何况,戚大帅不是蓟镇本地人。而辽东若不是启用李成梁和一大批本地将领,这些人为了自己的家园不被虏寇占领,这才奋勇拼杀,那么地处察罕儿部、朵颜三卫外加女真人三面夹击的辽东,哪里撑得到现在?所以,朝廷对辽东文武这才一贯优容,自然不会拆散人家妻儿……”
  好说歹说,总算是让朱翊钧打消了那念头,田义在告退离开乾清宫时,虽说大冷天却前胸后背都是汗。他自问并不是想要往上爬,这才帮着小皇帝出面去笼络汪孚林,希望将冯保和张居正一分为二把持的大权给夺回来,而是因为从小在内书堂就养成的忠君意识。正因为如此,他才忍不住在心中埋怨张居正和冯保看似对朱翊钧的培养教导不遗余力,可光会读经史子集有什么用?
  人的野心会因为地位不同而不同,朱翊钧身为天子,只要左右有近侍一挑拨,就会自然而然地想要拿回权力,可与此同时,手段跟不上想法怎么办?
  当回到司礼监之后,田义便拐去了内书堂。
  洪武年间朱元璋严禁内臣认字干政,但整个大明朝有且只有朱元璋一个勤政的皇帝,到了永乐年间,朱棣就设了文渊阁,挑选翰林入阁票拟办事,自己只管根据票拟酌情朱批。等到了仁宗宣宗,这两位进一步把阁臣的权力扩大不说,就连朱批也懒得干了,宣德皇帝直接把批红大权下放了一大半到司礼监不算,还设了内书堂,一次性挑选了两三百个小太监入内读书。
  至此之后,大明朝在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之外,又多了一条不成文的规矩,那就是非内书堂不入文书房,非文书房不入司礼监。
  只不过,相比如张璁桂萼这样从未进过翰林院的人,还能够因为嘉靖皇帝的特旨出任翰林院掌院学士,然后再升入内阁,那些没进过内书堂的太监自然不可能再回内书堂,和一帮小宦官一块读书回炉再造,所以像刘瑾魏忠贤这样的固然一时不可一世,可真正说起来,真正从内书堂出来,有文化有志向的太监个个都瞧不起他们,就和张璁桂萼在翰林院镀过金,别人也瞧不起他们一样。
  眼下在内书堂这里读书的,全都是些刚刚净身入宫,年龄不超过十岁的孩子。每年一选,无一例外都是精心挑选聪明俊秀,适合读书的,可以说是百里挑一也不为过。相比外头那些进士从小启蒙读书,一步一步科举上来,这些小宦官的师资力量更加强大,因为在此教习的全都是翰林院中的资深翰林!
  这会儿田义和内书堂掌司陈矩在窗外看着里头这些小太监们读书,田义就忍不住叹道:“历来这些教习,有的为了异日登阁拜相,从教习的时候就开始铺垫,进出司礼监时更是处处与人交好,比如严嵩;有的为了让宦官们太监们懂得忠孝节义,将来能够匡扶朝纲,操碎了心,比如当年的陆深陆子渊;也有的那是根本就不屑于教导宦官,觉得只不过刑余之人,比如说正丁忧的沈仲化学士。”
  “要不是少时入宫,要不是进了内书堂,咱们这辈子也就是目不识丁之人而已,哪里知道忠孝节义?只不过,几百号人进来,要立足又岂是那么容易的?稍有不慎就要被前辈欺负,被同学凌辱,而上头发的书本根本就只是虚应故事,要不是我拜在老祖宗高公公门下,他私底下赠书,哪有今天?”
  陈矩亦是如此感慨了一番,等到了他这个内书堂掌司办事的地方,屏退了下人,他这才低声问了田义之前进乾清宫的始末。原来,昨日正在私宅的他,听到弟弟陈居恭禀告了汪孚林在同一阁设宴的事情之后,就立刻告知了田义,这才有田义往朱翊钧面前递话。此时此刻,听田义挑明了朱翊钧的想法,他一样眉头皱成了大疙瘩。
  “幸好你劝谏了皇上,否则万一皇上真的向外头流露了这样的口风,元辅张先生一定会为之大怒,到时候冯公公再到慈宁宫一告状……”
  想到李太后届时又会勒令朱翊钧长跪谢罪,陈矩看到田义面如土色,他也忍不住后背发凉。也正因为如此,尽管田义曾经问过,是否要对朱翊钧挑明他也是援手,他却坚持只肯缩在后头提供消息。不是他不够忠君,实在是觉得里外三座大山压着,朱翊钧稍有不慎,自己就可能与乾清宫被清洗的那一批批太监一样。
  而田义见陈矩正在沉吟,当即不无谨慎地问道:“麟冈,汪孚林如今在外这样广结羽翼,元辅张先生会不会生出反感?毕竟,他是靠着元辅鼎力支持方有今日,皇上也是为此才着意笼络他,要是他因为这太过张扬的举动触怒了元辅张先生,我白费力不说,皇上只怕会大失所望。”
  “渭川兄,你当局者迷了。汪孚林此次设宴请的这几个都是什么人?”陈矩请田义在对面坐下,这才凑近几分,低声说道,“程乃轩人人都是知道的,他的同乡、好友、同年,又是姻亲,历来帮他做过很多事,这个给事中是因为王崇古看中安阳那一亩三分地,把儿子安插过去做县令,这才酬答他的。而李尧卿因为前头殷阁老之力,入为吏部文选司员外郎,而他更是元辅张先生的门生!除却这两人之外,其他三个人人都是因为汪孚林方才有此等境遇!”
  田义被陈矩这么一说,想想自己火速让人打听到的,黄龙和朱擢的政绩和履历,他不得不承认,陈矩没有言过其实。但对于剩下的那个鹤立鸡群的人,他的脸色就有些古怪了:“都说张宁此次是抢了麟冈你的位子,怎么,你觉得他也是因为和汪孚林的关系,这才能擢升司礼监随堂的?可他并不曾宣扬此节。若不是这次我特意让人打听,发现他和黄龙朱擢都来自杭州,说不定就错过了。”
  “你以为冯公公为何会不动声色,运作了他去跟着汪孚林一同去迎接张家那位太夫人?冯公公掌着东厂,如果要打探消息还不容易?”
  田义痴长五岁,但对陈矩的判断却素来信服,此时不得不承认对方的判断很可能是对的。与他们这些一直都呆在宫里没出去过的人相比,张宁的资历算不上非常好看,在内书堂据说还挨过罚,成绩靠后,这样一个人由冯保举荐上去任随堂,确实和汪孚林脱不开干系。
  见田义显然已经赞同了自己的话,陈矩这才笑道:“而汪孚林能说服元辅,在辽东之事上改主意,你还不明白这意味着什么?”
  这一次,田义方才真真正正恍然大悟。张居正如今在内阁中引进了申时行这个素来关系不错的翰林院晚辈,在尚书这一层则有王国光李幼滋潘晟等人,在侍郎这一级有曾省吾王篆,而在科道,虽说有左都御史陈炌,虽说有当初那么多人联名上书请留张居正,但却比不上一个汪孚林在张居正心中的地位,就连吏科都给事中陈三谟也得靠边站,这意思还不明显吗?只要汪孚林小心谨慎,不犯大错,在张居正下头形成自己的小圈子,张居正不会反感。
  “看来我真的是被皇上吓破了胆子。”田义擦了擦额头,有些自嘲地苦笑道,“老了,只知道杯弓蛇影,一惊一乍,若非麟冈你点醒,我只怕几天都睡不好。”
  “伴君如伴虎。”陈矩显然很体谅田义的心情,可紧跟着,当外间守着的自己一个小徒弟敲门进来,压低嗓音说出一句话时,他的脸色就一下子变了。
  “元辅张先生在内阁直房晕过去了。”
  别说陈矩,田义也险些从椅子上跳了起来。两人全都是四十出头,司礼监中的绝对青壮派,在掌司这种职位上停留两年,就能升随堂乃至于司礼监秉笔。尽管上层有变动,那就意味着他们可能会有机会,但他们全都不是急功近利野心勃勃的性子,此时最大的反应便是糟糕要出事!
  陈矩在打发了那小宦官出去之后,第一时间对田义说道:“元辅这一病,内阁那边便是次辅张阁老居首。渭川兄,如果我是你,这时候就是没病也要先病一场!”
  这话听上去拗口,但田义一下子就恍然大悟。张四维被张居正压制得几乎谈不上什么权力,被冯保时时刻刻盯死,这个次辅当得比吕调阳还难受,偏偏还不能请辞。在这种时候张居正突然一病,却意味着张四维抓住了一个最好的机会,但可能也是最后的机会。
  而在这种时候卷入如此漩涡,对于他们这些人来说,机会很大,风险却更大!更何况,他替皇帝在外奔走,未必就真的一点行迹都没露出去。
  于是,田义几乎想都不想地说道:“麟冈,你放心,我知道分寸。兹事体大,我不多留了,告辞!”
第九一八章
阁老和太监的师生情缘
  李尧卿从前没见识过张居正上一次病倒的情形,而这一次,刚刚接了父母到新居,正在筹办婚事的他,他终于体会到了,什么叫做一病牵动万人心。之前听说他办喜事那会儿,还纷纷凑上来要帮忙,要吃喜酒,要迎亲的那些同僚下属们,全都压根不谈此事不说,甚至还有人隐隐在他面前流露出口风,说什么元辅病中,不宜操办婚事,身为元辅门生,应当先去探望老师为上。
  而新官上任没多久的李选郎直接没好气地丢了一句过去:“申阁老家也是同一天娶儿媳妇,你们怎么不让申阁老家推迟娶妇?”
  尽管李尧卿的这句话让吏部那些同僚们顿时闭上了嘴,可还是有不少人不以为然。毕竟,这位新任文选郎听说背景很硬,二十六岁才头婚,娶的还是前阁老殷士儋的女儿,据说又和张居正门下炙手可热的心腹汪孚林有交情,吏部侍郎王篆对其评价颇高,文选司郎中臧惟一一贯眼高于顶,也与其相处不错,眼看一年之后就可能荣升文选司郎中,谁不嫉妒?因此,李尧卿这好端端的一句话,便被有心人曲解之后散布了出去。
  李选郎说首辅大人病得好不是时候,耽误他娶媳妇!
  当谣言兜了一圈,最后被臧惟一听到再次告诉李尧卿的时候,昔日恃才傲物,如今稍稍收敛锋芒的李尧卿顿时怒形于色。可转瞬间,他就收起了满脸怒容,非常沉稳地对臧惟一拱了拱手:“多谢臧兄好意告知。有道是众口铄金,这种事我去澄清也没用,还不如放着不管。至于去元辅那儿探望,那就更滑稽了,我和元辅虽有师生之分,但之前我从未私谒过,眼下突然做出一副关心备至的样子,不嫌太假吗?”
  臧惟一自己就很反感那些趋炎附势的家伙,李尧卿这话无疑说到了他的心坎上。他赞同地连连点头,随即似笑非笑地打趣道:“你办喜事,请柬也不发给我一张,这是不是太见外了?”
  “我新官上任,这婚事都没怎么顾得上,全都是汪程二位本着朋友之义替我奔走,请柬也都是他们替我发的,他们大概是觉得臧兄崖岸高峻,所以没送请柬。臧兄既然肯赏光,回头我亲自来送。”
  “那还差不多。”臧惟一满脸欣然地点了点头,“从前我看汪孚林此人剑走偏锋,总觉得他不走正道,听你说起和他旧日交情,方才觉得倒是真心有所担当,倒是可以交一交的人。不过,他此人最让人嘉许的一点不是别的,而是他和六科廊兵科给事中程乃轩交情莫逆,互为犄角,却没有随随便便就把人引荐去给元辅,你也是一样。交情归交情,做事归做事,这种瓜田李下的纠葛,少一点来得好。”
  李尧卿听汪孚林说过,臧惟一是张居正亲信王篆亲自推荐,张居正点头认可,这才能当上这个文选司郎中的。但臧惟一却是一不去谢王篆,二不去私谒张居正,平素铨选也是极其强硬。李尧卿从来不觉得自己是君子,但平时为人处置的宗旨是,君子可欺以其方,难罔以非其道,更何况他也不能全部算是欺骗对方。所以,对于臧惟一的好意提醒,想到这位竟然是尽量避免和张居正扯上太深的关系,他不禁在心中暗叹一声。
  而汪孚林得知臧惟一竟然亲自向李尧卿要婚礼的请柬,不禁对这位老相识竖起了大拇指。至于外头某些人有心放纵的流言,他却完全没放在心上,这一日在都察院中,山东道掌道御史曹仁故意在他面前提起李尧卿这桩婚事不是时候,他就立时发作了。
  “元辅只是病休几天,又不是什么了不得的大病,用得着小题大做,拿人婚事说三道四吗?且不提申阁老也是这天娶儿媳妇,满京城不少定下婚期的官民百姓,难不成这段日子都要停嫁娶?传这话的人全都是不安好心,不但成心诅咒元辅,更是不把皇上放在眼里!”
  曹仁没想到一句扎人的讽刺竟然给自己惹来了一身骚,诅咒元辅这种罪名就已经很要命了,藐视皇帝这从何而起?然而,他才气得嚷嚷了一句你这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汪孚林就直接把他顶了回来。
  “你还不服气?那好,我就把话说得简单易懂一点。元辅是李尧卿的座师,李尧卿是元辅的门生,元辅正好病了,而他的婚期已定,要是按照一般人的想法,不是认为有这么一桩喜事,正好可以冲走点晦气?太医署都只说元辅的病不过操劳过度,养一养就会好,你堂堂掌道御史却和外头三姑六婆似的,传什么元辅病中门生不宜办喜事这种鬼话,难道不是诅咒元辅这病重得随时可能撒手?”
  “至于我说你没把皇上放在眼里,很简单,若是皇上在病中,为人臣属者缓办喜事,那还勉强说得过去,现在病的是元辅不是皇上!”
  这是一大早众多人进都察院的时候,赵鹏程正好在自家掌道御史身后不远处,因此这番唇枪舌剑,他是从头看到尾,听到最后一句话的时候,他简直瞠目结舌,只觉得汪孚林的说法实在是太大胆,太劲爆,可怎么就听了觉得这么解气呢?
  赵鹏程这么个小人物尚且觉得惊心动魄,曹仁眼见得四面八方已经聚拢了不少人看热闹,那后悔劲就更加别提了。早知道汪孚林是这样得理不饶人的性子,他干嘛还非得去和这家伙较劲?尤其是当汪孚林竟然不管不顾,随口叫了几个御史过来评理,将他刚刚提到的流言给说了一遍,忿忿不平求公道的时候,曹仁发现不少人看自己的目光除了同情,还有的甚至直接露出了鄙薄,他不由得从心底生出了一丝深深的寒意。
  果然,他虽说强打精神辩白几句,然后就奋力突破人群回到了直房,可不多时就被左都御史陈炌给叫了过去,直接训了个狗血淋头。用陈炌的话说,身为掌道御史,却如同街头巷尾的妇人那般人云亦云,传扬出去岂不是笑话?
  汪孚林可不会去理会曹仁如今是怎样后悔不迭,他之所以会选择突然又挑起这样的口舌之争,完全是为了把自己这仿佛是气急败坏的闲话传出去。至于张居正那边如若知道了,会是怎样的反应,他仿佛并不在意,接下来虽说也去过大纱帽胡同两次,但都是停留很短,一连几天都在帮忙操办李尧卿的婚事。他这个当丈夫的都如此,小北这个为人妻子的自然更加善始善终,和许瑶奔前走后,忙得不可开交。
  这一日晌午,当她受了李尧卿母亲之托,陪同宣城一位年长官员的妻子到殷正茂的那座老宅中,给准新娘插簪的时候,她正抽空和殷二太太谢氏说着婚礼最后的一点事务,突然就敏锐地听到外间仿佛有人在说话争执,声音不大,似乎有点远,但耳力很好的她却没错过。
  知道殷家跟来办喜事的仆人不多,而这座宅子还是汪孚林和程乃轩借给殷家人嫁女的,所以作为半个主人,她就对没办法立时脱身的谢氏打了个招呼,自己悄然带着芳容和芳树从屋子里出来。一直到二门,她才看到一个妈妈正急得什么似的与一个小厮理论,她就开口叫道:“怎么回事?是打算把里头各位太太奶奶们全都惊动了才肯罢休?”
  “少夫人。”那妈妈却不是殷家人,而是小北安插过来的。殷家那点人手如今全都忙着招待今日前来观礼的各家亲朋故旧还来不及,哪顾得上这头。她撇下那小厮快步上前到小北面前屈膝行了个礼,这才压低了声音说道,“这小厮来通报说,外间有人替宫中御马监监督太监姜淮姜公公来送礼。问他人和殷家有什么关系,他又推说不知道,殷二老爷那边根本脱不开身,就来求见殷二太太,我拦了一拦,他却说那姜公公的人很诚恳,死活磨着我为他通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25/44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