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谋生手册(校对)第7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0/446


第一五六章
歙县名流大会
  如果只是从前的汪孚林这个小字辈发帖子,一二十人当中能够来一巴掌之数,都已经是很难得了。可汪道昆临行之前不止对一个人放话说,松明山汪氏的外务,全都交给了汪孚林这个族侄小秀才打理,旁人不得不好好揣摩那位郧阳巡抚的心思。毕竟,汪道昆正妻只生了一个女儿,两个庶子还小,远远不到独当一面的地步,整个歙县甚至于徽州府,神童也许一抓一大把,但拳打脚踢能够闯出个灾星名号的妖孽,却只有汪孚林一个。
  至于程乃轩,冲着他是程老爷独子,许翰林女婿的名头,又亲自来送帖子,四乡八里几乎跑断了腿,是个人都得给几分薄面,就连一直自诩为歙县乡宦第一家的汪尚宁也要掂量掂量程家的分量。再加上这次提请商议的又是南溪南乡民卖粮砸了休宁米行,涉及到夏税的事,汪尚宁就更加不能呆在家里了。
  于是,这位年纪已经不小,后继乏人,复出希望已经几乎断送,却依旧功利心很重的汪老太爷,在接到帖子的当天,他就坐滑竿赶到了住在府城的弟弟汪尚宣家。竦川汪氏现在因为他而显赫腾达,可从前并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世家,汪尚宁出身匠籍,父祖两代号称耕读,不曾出仕,靠的是继父程嗣勋方才能够有今天,所以当到高官后,给继父也讨来了行人司司副的名头。
  到了汪尚宁这一辈,总共兄弟三个,可二弟好歹还中了举人,做过几任小官,可三弟汪尚宣就只得一个监生,下一辈的所有子侄到现在都没考出一个举人来,这也成了他一桩心病。
  正因为如此,他才这么不遗余力希望复出,又或者能够把外甥拱上去,好好提携一把子侄,这才借用夏税丝绢一事坑汪道昆,谁曾想汪道昆轻轻巧巧起复去当郧阳巡抚,他这里却还要面对焦头烂额的飞派白粮!
  可是,为了飞派白粮一事,寝食难安好些天,消瘦了不少的汪老太爷,此时此刻却不禁恶狠狠地瞪着读书无成,自己却一直护着的幼弟,一字一句地说:“你确定,你从南京打探到的消息是真的?”
  汪尚宣最怵长兄,此刻只能小心翼翼地说:“只是有这么个说法。说是南直隶和浙江富庶之地,拖欠朝廷的赋税却很不少,这次南京户部的老大人们焦头烂额了,所以只能想出飞派白粮这一招,用激将法让各州县把夏税交齐……”
  砰——
  汪尚宁胡子都气得颤抖了,劈手就重重砸在扶手上。如果真是这样,那么上次府衙六县乡宦云集的那一次,他错过了最好的机会!
  “可这种说法也未必准,南京那边,有时候会故布疑阵。”汪尚宣想了想,决定还是把话说得活络些。
  “不管准是不准,这次南溪南的人竟敢砸了休宁人的米行,休宁粮商那边肯定已经气炸了。你去那边使点劲,让他们施加压力,比如说,让他们放出风声,从今往后,不收歙县人卖的粮食!”
  “这……会不会太激烈了?就砸了一家粮行而已,那些粮商未必会同仇敌忾。”
  “就告诉他们,如果不这样,官府说不定还会尽着那些闹事的乡民,要他们做出让步!而现在他们这样一施压,县衙就不敢宽纵了那些犯人。”说到这里,汪尚宁顿了一顿,这才继续说道,“那汪孚林既是凭着汪道昆的面子,站出来振臂一呼当召集人,如果他解决不了此事,出了丑,汪道昆这个给他作保的就会颜面大失,到时候便是趁势提出均平夏税丝绢的机会!”
  根据南京那边的消息,他虽说还不能确定这飞派白粮乃是噱头,仍然决定狠狠搏一把。反正就算到了最糟糕的地步,这白粮重役总不至于摊派到自己头上,那是以休宁人为主的其他五县的米行拒收歙人卖粮,也不会查到自己头上来!
  “大哥的意思是,汪道昆家里固然豪富,可银子都压在两淮盐业上,不可能任凭那个小秀才动用?”
  “汪道昆兄弟当初替汪道蕴赔补了七千两银子,他们的父亲汪良彬早就有些嘀咕了。如今儿子都不在,家里是他这个老太爷做主,别的事情他也许还能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用钱的事怎可能尽着人胡闹?”
  既然汪尚宁都这么说了,汪尚宣想想这确实是趁着汪道昆等人不在,一举夺回歙县领军地位的最好机会,当即找了妥当人去撺掇挑唆。就在当天下午,府城县城之中,除却歙县两家米行之外的其他米行就全都高挂免战牌,再不收歙县人卖粮。
  此时此刻恰是夏税完税的最后冲刺环节,最后一拨拨卖粮的乡民面对这样风云突变的景象,顿时慌了神。一时间,府城县城也不知道集聚起多少因为卖粮而不得不滞留城里的人,从官府到民间,恰是一片黑云压城的局面。在这个时候,汪孚林拉了程乃轩作为召集人,歙县头面人物的大聚会,也终于拉开了帷幕。
  召开大会的那一天,汪尚宁起了个大早,却磨磨蹭蹭一直等到晌午方才出发。
  大人物是有迟到特权的,更何况论资历,论年岁,歙县还有谁能够比得过他?让人等一等他,这才能显示出他在歙县的地位和权威。虽说汪道昆已经起复回朝,可说不准和如今风头正劲的殷正茂还有一番龙争虎斗,他反而可以在歙县坐山观虎斗,然后让外甥渔翁得利!
  姗姗来迟的汪老太爷在当初承办了英雄宴的状元楼前停下,见门前亲自迎客的,正是东家洪仁武,却不见今日下帖的主人汪孚林和程乃轩,他登时面色不太好看。他作为曾经出仕过的尊长,当然不能在这种地方立刻发难,可随行的汪尚宣之孙,也就是他的侄孙汪幼旻却眉头紧皱问道:“怎么,老太爷大老远地过来,汪程二位小相公却一个都不见,这难道就是待客的道理?”
  徽州一府六县,其中绩溪占地只有歙县的六分之一,最小且最穷,但也有几个顶尖富商。可洪仁武虽说生意做得红火,如果在徽州府按家资多少排个顺序,他还轮不上号,更不要说在汪尚宁这样当过布政使和巡抚的昔日高官面前硬气了。所以,此时此刻他赔了十万分小心,讨好地低声说道:“汪老太爷恕罪,汪小官人和程公子之前一直都是在这儿迎候贵宾的,只是因为段府尊就在汪老太爷您前头一会儿刚到,所以他们还没来得及下来。”
  段朝宗怎么会来的?
  汪尚宁登时心里咯噔一下。段朝宗毕竟是徽州知府,往日只要是和这位知府一块出席的场合,他都会很知情识趣地早到一步,表示一下乡宦对朝廷官员的恭敬,可今天他完全没料到段朝宗竟然会来。这下子,他的姗姗来迟就变成了倚老卖老摆架子了!可错都已经错了,他又不能和愣头小子似的立刻赶上去弥补,只是漫不经心地微微颔首表示知道了,心底却不再像之前那样有把握。
  尽管和之前英雄宴来了总共将近三百名六县生员不同,今天的状元楼不过二十多名客人,但洪仁武在汪孚林亲自过来接洽之后,就慨然腾出了整座状元楼供歙县名流聚会。因为他知道,汪孚林大可在松明山,抑或是去西溪南借一处富商园林,把地方定在府城,不过是表示一种公允的态度而已。一再承办这种大场面的宴会,对状元楼的名气很有好处。此时此刻,他斜着身子在前头引路,眼角余光一直在观察汪尚宁的表情。
  他从汪尚宁脸上什么都没看出来,却发现搀扶着汪尚宁的汪幼旻脸色难看,嘴唇紧抿,分明还在因为汪孚林和程乃轩没来迎接的事情生气。
  三楼之上,对于不请自来的段朝宗,程乃轩是货真价实的吃惊,其他宾客也同样是意外诧异。而汪孚林自打把这位府尊迎上来之后,就是一直在表示惶恐不安,这也让人觉得,作为主人的汪小秀才也没料到段府尊亲临。所以,当汪尚宁在洪仁武的陪同下上楼之后,上头包括今日与会的乡宦们,以及和儿子程乃轩打了个照面却没说话的程老爷,全都有一种微妙的感受。
  倚老卖老的汪老太爷今天晚到,实在有些不明智啊!
  汪尚宁歉意地和段朝宗打过招呼,面对汪孚林赔礼表示没来得及去迎接,他的表现也很大度,可心里却大为后悔。这种后悔别人也许就只能看出一星半点,汪孚林却知道得清清楚楚。
  自从帅嘉谟事件之后,赵五爷终于彻彻底底上了松明山汪氏这条船,于是汪尚宁暂住地汪尚宣那边的动静,他全都通过赵五爷麾下那些民壮,打探得一清二楚,甚至早在一大早就知道汪尚宁大约准备几时出发。趁这个机会,他就通过刑房吴司吏以及户房刘会,在府衙那边使了一点劲。
  那天汪孚林当众宣布下帖邀请歙县名流的事,须臾就传到了段朝宗耳中。对于夏税这个主题,段朝宗如今简直是条件反射一般的敏感。眼看六县夏税都要七七八八了,突然横出来这么一档子事,他如何能够稳坐泰山?丢去歙县县衙处置的案子他可以不管,可五县尤其是休宁米行不收歙人的粮食,如今赫然又集聚起了巨大的风暴,他却没法置之不理。
  所以,从今天一大早开始,随着汪小官人主导的,各式各样的消息纷至沓来传到他耳朵里,说是今次大会已经有谁谁谁到场了,总人数到得比之前府衙六县合议那次还多,早一步抵达的某些人都在议论些什么,他最终还是移步过来,决定亲自一探究竟。
  接了这位段府尊,汪孚林便名正言顺地拉着程乃轩迎接,寒暄,又陪同其一块接见各位乡绅代表,这才有汪尚宁姗姗来迟却吃了个哑巴亏的场面。
  此时此刻,人都到齐,汪孚林知道程乃轩这几天跑断了腿,再加上程老爷也来了,他当然不会再让这损友冲杀在前。
  尽管代表的是松明山汪氏,但今天和上次府衙六县乡宦群英会不同,他并没有以汪道昆代表自居,所以这会儿既然还没摆上席面,没有上菜,他就不设主位,而是直接站在了众人面前。
第一百五十七章
乏味的战斗
  汪孚林只是站着,而不是大喇喇占据主位。这样一来,哪怕是上次在府衙,对他位次很不满的乡宦们,眼下也都感觉舒服多了。
  “能够请得段府尊和诸位老先生以及叔伯长辈前来,学生实在是又惶恐又高兴。想来诸位也不想听那些寒暄累赘,我就直入正题吧。歙县南溪南几个乡民因为卖粮遭遇压价,结果砸了府城一家休宁吴氏米行,想来这消息早已传遍歙县四乡八里了。”以这样一种单刀直入的方式切入正题,汪孚林见那边南溪南吴氏的代表人物,吴中明一个做过县令的族伯眉头紧皱,他便冲着对方歉意地点了点头。
  “之所以要这么紧急邀请各位过来,便是因为学生唯恐之前歙县和五县的那点纷争重演。眼看夏税的最后起运期限没剩几天了,倘若再有万一,后果不堪设想。歙县两溪南,抵不上休宁一商山,这话是非暂且不论,但府城县城所有米行加在一块,约摸有十余家,这其中歙县的不过两家,其余都是其他五县的底子,如今夏税又是直接收折色银子,农人辛辛苦苦一年,最终收上来的粮食却要贱卖换银子完税,试问谁心头没有火气?”
  “可现在,南溪南村的乡民一时冲动铸成大错,砸了休宁吴氏米行,于是府城县城之中,除却两家歙县米行之外,其余五县的米行联手抵制,再不收我歙人卖粮。如今是夏税完税的最后关头,各位应该都知道,这代表着什么!”
  段朝宗之前对汪小秀才可谓印象深刻,此时听到他果然没有只言片语涉及夏税丝绢,顿时心头稍安,可他瞥了一眼四座歙县乡绅,见老态龙钟的汪尚宁老神在在,其余人则是交头接耳,他不禁又担心了起来。他是徽州知府,一直在尽力平衡下头六个县,而这种艰难的平衡,在年初帅嘉谟把夏税丝绢那层窗户纸捅破之后,就再也维持不下去了。他眼下的唯一希望就是,能够平安熬到离任!
  “这代表什么,大家自然很清楚!夏税丝绢独派我歙县,其他五县这多年来坐享太平,现在见我歙人察觉到这一点,便干脆釜底抽薪,实在狠毒!”
  此时,突然有人冷笑打断了汪孚林的话,段朝宗登时心中一紧。可还没等他打算站出来弹压局面,须臾又是三四个声音重提旧事。想到之前叶钧耀对自己提到南京户部飞派白粮的消息时,他还有些将信将疑,最终果然公文传来,平息了那一场乱子,如今却陡然再次翻旧账,他终于意识到,有人不惮在最后完税的节骨眼上闹开这事,怕是已经笃定南京户部那边只是虚张声势!
  想到现如今汪道昆已经不在,他又看到汪孚林面色微妙,仿佛对此预计不足,分明弹压不住局面,他顿时暗叹了一口气。
  就在他已经对汪孚林不抱希望的时候,却只听这小秀才突然提高声音说道:“各位,眼下说的是乡民卖粮遇阻,无法把粮食换成银子,于是就无法完税,这时候说什么夏税丝绢,是不是舍本逐末,离题万里?各位如果真的一心为我歙人着想,那么刚刚义愤填膺的这几位老先生,不妨就将这夏税丝绢之事亲自联名上书给巡按御史,又甚至南京都察院,南京户部,请他们出面详查定夺,岂不是最好?”
  此话一出,下头顿时稍稍安静了几分。乡宦们做事,多数是以势压人,又或者让别人冲杀在前,自己营造舆论攻势在后,嚷嚷归嚷嚷,一开始就用联名施压,在前头冲锋陷阵的方式发难,那绝对不是他们的作风。趁着暂时压下这一拨攻势之际,汪孚林就再次开了口。
  “我今天请各位尊长前辈到这里来,只为了提出一个建议。我徽州府地少人多,每逢春季,买粮的价格贵,可每逢秋收,卖粮的价格贱,所以一到完税,农人卖粮换钱,常常焦头烂额。既然如此,能不能大家体恤一下乡里疾苦,各凑一份子,我们另开一家粮店?”
  一听这话,汪尚宁终于开了腔:“后生可畏啊!只不过,你这想法听着似乎可行,实则也太无稽了一些,乡民卖不出粮食,我等就要另开粮店;若是回头其他东西紧缺,莫非也要我等一一凑份子来解决?”
  汪孚林没有理会汪尚宁的冷嘲热讽,继续说道:“这并不是我首创,原本各地常有社仓,义仓,甚至连当年太祖爷爷定下为制度的预备仓,全都是这样的宗旨,丰年收粮,以防谷贱伤农,以备灾年平粜,但如今徒留其名,已经做不到平抑粮价,又或者防止谷贱伤农了。我所说的粮店,指的是,在每年夏税秋粮完税的时候,开出比寻常米行粮店稍稍浮涨一些的价格,收购农人相当于完税银两的粮食,甚至可以参阅各乡里的赋役册子,如此就可一举两得。至于收回本钱,等到开春又或者粮价上涨时,比市价低一些卖出即可。以粮店之名,行义仓之实,所以,我打算将其取名为义店。”
  听清楚他这番话含义的一瞬间,整个三楼一片安静。段朝宗心里哂然一笑,迂腐两个字却没有出口。这些富绅只不过打着为乡里谋福的幌子,指望他们真的出面做这种事,那简直是与虎谋皮!
  也不知道过了多久,方才终于有人发出了一声干笑:“纸上谈兵!孚林,南明若是在,也一定会如此说你!”
  汪孚林看向说话的方向,他就知道,汪尚宁一定会跳出来反对。果然,因为他提出的这一重意思大大出乎人意料,这会儿汪尚宁只能亲自出马了。
  “你刚刚说别人那是舍本逐末,可你这难道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歙县负担之重,最大的就在于这每年数千两夏税丝绢!”
  眼看汪老太爷霍然起身,竟是终于当众发难,指责汪孚林的同时又重提旧事,程乃轩不禁太阳穴突突跳了两下。他正要发难,可陡然对上了父亲程老爷那阻止的目光。虽说他自从离家出走后,这还是第一次和父亲面对面,可之前一句话都没说过,这会儿他倒没了往日的老鼠见了猫,想想还是决定按照汪孚林的吩咐,不要轻举妄动。
  果然,就在这时候,他只听汪孚林寸步不让地顶了回去:“汪老太爷错了,歙县负担之重,就在于没人肯挺身而出,用最实在的法子稍稍减轻农人负担!与其在那种年头久远得没边,要去在故纸堆里拼命翻找条例的事情上一再相争,造什么声势,为什么就不肯先把这事情放一放,设身处地为父老乡亲做点事?均平夏税丝绢归根结底,要朝廷点头,但义店却是立刻见效,何乐而不为?”
  汪尚宁被汪孚林顶得火冒三丈。若是换成了他在云南巡抚又或者南赣巡抚任上,遇到这样狂妄的生员,定然会怒喝一声把人打出去。然而,他捏紧扶手的一刹那,却想到自己早已不是还是封疆大吏的时候了。可即便如此,回乡后在歙县声望一时无二的汪老太爷还是吞不下这口气,他斜睨了侍立身旁的汪幼旻一眼,后者立刻心领神会,往前跨出去一步。
  “汪小相公莫非是说,从前歙人抛头颅,洒热血,只为求夏税公平,只不过是无用功?”
  “前人抛头颅,洒热血,当然不是无用功,但如今是什么时候?是夏税最后起运期限在即,是农人收割之后等着卖粮换钱的要紧关头!”
  汪孚林此刻想到的,赫然是汪道昆当初对他说的,苛捐杂税如牛毛,但归根结底,什么夏税丝绢,根本比不上临时摊派的军费,以及那些越来越名目众多的岁办,可但凡他还有一丁点理智,就不可能把这话摊到台面上来说。那等于当众宣称,歙人头上最沉重的负担,是皇帝老子和打仗,这和当众题反诗压根没差别。
  所以,接下来他只能义正词严地和汪幼旻狡辩。在场的众人都只听说过他当初在大宗师面前驳倒汪秋,在歙县公堂拉下赵思成,与叶县尊合力骂惨了舒推官等等光辉事迹,可真正现场见识过的人却寥寥无几,就连程乃轩,也只是见过功名保卫战那唯一一次。所以,接下来汪孚林和汪幼旻这歙县两支汪氏年轻一代的唇枪舌剑,大多数人犹如看热闹似的听着,渐渐都生出了名不副实的感觉。
  只有徽州知府段朝宗若有所思地出神。想当初舒推官给汪孚林不务正业四个字的评价,结果这个汪小秀才转瞬间就回击了一招镇院大杀器,现如今那风声雨声的对联,还高高挂在歙县学宫紫阳书院的门外。由此及彼,他渐渐想到了歙县令叶钧耀这场莫名其妙的病。就因为这场病,方县丞署理之后借口要好好彻查打砸事件,案子拖到现在都没开审,这才会以至于那些米行粮店放出风声,不给个公道就不收歙人的粮食。
  汪孚林此刻和人嘴上相争,莫非还有后招?
  汪幼旻越战越勇,只觉得从前关于汪孚林的那些传闻言过其实,而一旁伯祖父汪尚宁那赞赏的眼神更是让他飘飘然。因此,他突然掷地有声地说道:“要平息那些米行粮店不肯收歙人卖粮一事,其实根本就不用那么麻烦,只需歙县衙门雷厉风行,把那桩案子按照律法公正审判完之后就行了!汪小相公舍弃这个最简单的办法,却要另外号召大家仿照什么义仓社仓开义店,这才是真正的舍本逐末!据我所知,松明山汪氏可是豪富,难道连这点钱都拿不出?”
  听到侄孙这最后一句话,汪尚宁险些直接拊掌叫好。汪道昆既然让你代表松明山汪氏,可你真有调动那巨大银钱的能耐吗?
  就在这时候,刚刚引了宾主上楼,自己悄然退到了下头的状元楼东家洪仁武却匆匆上了楼。他来不及站稳便脸色惶急地说:“府尊,各位老先生,大事不好了!状元楼前被一大帮乡民给堵住了,看样子足有上百!”
第一百五十八章
早就转移的战场!
  当一二十个往日自重身份的乡宦士绅来到状元楼三楼倚栏凭窗的座位前,看到底下聚拢的人群时,不禁齐齐为之色变。尤其是徽州知府段朝宗那张脸,更是几乎挂满了寒霜。就在这时候,自觉刚刚占尽上风的汪幼旻突然扭过头来,满脸讥诮地瞪着汪孚林。
  “汪小相公,今天召集各位乡中耆老士绅的人,是你和程公子,眼下却有这么多刁民闹事,是不是也应该你出面去弹压平息?要知道,这里旁边就是歙县的最大荣耀,唐状元的状元坊,而此地距离徽州府衙也只有一箭之地,真的出了问题,你承担得起吗?”
  汪孚林斜睨了汪幼旻一眼,随即便满不在乎地说道:“只看到人员聚集就认为必定是刁民闹事,汪公子,你的眼界实在是浅薄。乃轩,既然我们两个是今天的主人,我先下去,其他客人你帮忙款待。洪东家为了今天这场宴会,准备了不少拿手菜色,却又和当初的英雄宴不同。这其中,便有上好的清水蟹,还请各位在这临窗的好位子上细细品尝,我去去就回。”
  见汪孚林说完这话,一拱手后就施施然离去了,汪幼旻只觉得蓄力一拳打在空气上,要多难受有多难受。他觉得汪孚林是在说大话,其他不了解这个小秀才的也多数认为那只是色厉内荏,可程老爷见程乃轩笑容可掬地和洪仁武一块招呼众人,心里那担忧就淡去了很多。几个往日和他往来甚密的友人低声询问时,他就笑着说道:“孩子们长大了,也该学着独当一面,我信得过他们。”
  程老爷这信得过三个字,不远处的段朝宗听到了,于是,即便桌子上黄澄澄的大螃蟹喷香扑鼻,他却也没心思吃,索性站在窗边俯瞰楼下,可那吵吵嚷嚷的声音却让他根本无法听分明众人都在说些什么。直到汪孚林人终于出现在楼下,仿佛举手示意肃静,又叫了两句什么,不多大一会儿功夫,那上百号人就安静了下来。他正诧异于小秀才的威望,却看到汪孚林回头往楼上看了一眼。
  “多谢汪小相公程小相公救咱们于水火!”
  “祝二位小相公将来科场大捷,公侯万代!”
  “那义店实在是雪中送炭,否则咱们还不知道要睡多少天破庙大街!”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0/44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