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汉(校对)第14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47/210

  四位统领意识到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都是情不自禁的点头。
  “这一个现状以前是处于战争状态,没有时间和条件去整顿。我刚才说了,一年或者两年之内不会再爆发大的战争,可能你们会理解错误,认为我不想扩展势力范围,想要马放南山了……”
  甲贺怔怔问:“马放南山?”
  吕炎看见林斌皱眉,他最近没少办错事,有点讨好的帮忙解释:“南山乃华山之南,本非牛马生长之地。‘马放南山’所指乃是将骑士的战马放牧于华山之南,使其自生自灭,不再乘用。出自武成典故,原句为:王来自商,至于丰,乃偃武修文,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
  这下换林斌有点发怵,他只不过是想比喻不会停顿不前,会一直征战下去,没想两个统领像是在唱双簧,竟然讲起什么典故?他横一眼还将要继续‘学术论坛’的部下,继续往下说。
  “整顿军队期间将小战不断,这段时间军队的改制也不能停止。当然,汉承秦制,汉军编制与秦军出入不大,最适合我军的军制仍然是汉军的编制序列。在汉军的基础上,你们已经体会到有一点不同,汉军没有统领、副统领这两个军衔。我设立这两个军衔并不是要区分什么,而是让职权变得容易分辨。”
  吕炎和蒙诏同时点头称善,他们的确觉得统领与副统领的称呼既简明又容易理解,至少要是让那些草原人去分辨车郎将和骑郎将哪个官比较大就分辨不出来,草原人也根本不懂得将军和郎将的区别在哪里,这就更不要说让他们了解某一些杂号的将军名称了。
  “军队的改建不单单是军衔以及号令严明,更为重要的是军纪的执行。我在各军安排有军参谋、部参政、曲参事,在改建期间还会增加附属的基层参校,他们的职责是告诉士兵,军纪是哪几条,犯了军纪会遭受什么样的惩罚。同时,各军将组建专门的督军执法队,他们的职责你们以后会知道。”
  这下轮到四位统领面面相觑了,那些个基层参校是做什么的他们不管,但是督军执法队的事情就不能无视了,听上去督军执法队的职权好像很大,而且是专门用来压制主将的权威或者是分权来的,这使得他们有点发懵又有点紧张。
  林斌才不管部下在想什么,他所需要的只是让部下知晓自己想干什么。这就是大权总揽的好处?
  “到了辽东之后,新的部门会被建立,那时候你们可以自由选择是加入还是继续统军作战。”
  吕炎实在忍不住了,他问:“是何等的……部门?”
  林斌现在也只是一个比较粗糙的想法,想借鉴现代的模式建立参谋总部,也就是类似于汉国的‘太尉属’负责战事的统筹,战略部署、粮草征集、兵员调配。当然,他不会把一个现代的名称直接搬过来,要叫什么名字还需要再斟酌斟酌。
  “这个目前你们不用管。”
  想继续问的人立刻闭嘴,他们选择了沉默,而且是非常压抑的沉默,没有将军喜欢被人牵制。
  “我已经为你们安排好征战的目标。在部众到达辽东之前,你们需要完成以下的任务。”
  听到有仗打,四名统领抛开心里的疑惑,直勾勾地看向林斌。
  “甲贺战乌桓;吕炎战鲜卑;陈汐战卫氏朝鲜;蒙诏战三韩。”
  非常笼统的一句话,里面代表的意思太多,整个战略也太过庞大,这只是一句话头,接下去整个部署不是三言两语可以道尽,林斌既然选择东北必定不会没有任何计划,不然他脑袋上的白发都是白长了。
  在卷土重来之前,林斌不会就此安静下去,他已经抽出了战刀,那双眼睛不断在扫视猎物……
第二百一十四章
野心昭然
  正事谈完,这一次难得的平静谈话成了真正意思上的漫谈,后面聊的东西可谓是东南西北无奇不有,谈风土人情;谈人情世故,最后话题不知道怎么绕,绕到了汉国即将爆发的内战。
  “炎以为,刘彻必知刘安将反,此次调兵遣将,南下北撤皆是蓄力而为。刘彻借闽越、南越事端大举屯兵东南;北疆顺势南下;有桂阳重兵。可怜淮南王已成瓮中之鳖而不自知,仍举棋不定不敢妄动。刘安三王皆非成大事者,若炎所料无误,刘彻明年春季必寻得借口对淮南王、衡山王、庐江王动武。”
  林斌手上没有汉国的全境图,他却也是知道淮南王等三王却是被刘彻从三个方向围了起来,历史对刘安的记载似乎也不是很多,最著名的也就是向窦老太太进献《淮南鸿烈(也叫淮南子或是淮南王书)》的桥段,再则刘安治理封地好像很不错,淮南一带本也是初汉时期的鱼米之乡,淮南国十分富庶,淮南的人似乎也十分尊敬刘安?
  陈汐大咧咧:“那个刘安确实奇蠢无比,反意被刘彻所查却不就势而反,如今三面合围,想反恐怕也反不起来?”
  蒙诏却是不同意陈汐对刘安的评价,蒙诏在汉国安插了许多细作,诸侯王那边有势力的王爷也当然会安插人。他对刘安倒是颇为欣赏,当下稍微有些不悦:“刘安此人学富五车、颇具文采,平素好读书鼓琴、广置宾客,乃贤王也!”
  甲贺低头不语,他以前是蒙诏的部下,现在虽然平起平坐了,但是对蒙诏总还是保持应有的尊敬。
  蒙诏又道:“在朝政之中刘安亦有个人见解,治理淮南有道,不重赋税,体恤百姓;治下不缺衣、不少粮,民众皆称得此国主乃幸事。”他口风一转:“可惜淮南王对其父被孝文皇帝流放致死一事耿耿于怀,心恨刘恒一系子孙,自认乃为刘邦嫡系一脉,发下宏愿此生必将刘恒一脉拉下帝位,以解心头之恨。”
  林斌乐呵呵笑说:“说到底啊!刘安就是一个老谋深算、野心勃勃的家伙,他只不过是绞尽脑汁要把刘彻拉下皇帝的宝座,自己取而代之而已。只不过呢,刘安是显得优柔寡断一些,别人都举起刀要剁下去了,他倒好,犹犹豫豫、举棋不定,光顾着继续招兵买马,不懂把周围的险要地段控制在手里。现在刘安处在了绝对的被动地位,充其量就是一个石子丢进水潭,蹦一个水花就没影了。”
  吕炎笑容有些诡异:“此事难说。不知大人可曾发现了?汉国为何计算我军之后示弱,不惜任我军自由进出汉国边境,百般忍耐?”
  这根本没什么好说的,刘彻已经错误的刺激了一次林斌,而且那一次算计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没能把林斌死死拖在河朔。现在匈奴人战败了,林斌从河朔退兵,这就等于是把大包袱丢给了汉国,可能还要加上一句“汉国自己对付匈奴人去,惹怒了我,我就挥兵南下”,刘彻不管是为了巩固边陲还是对淮南王施压都不得不退兵。
  为什么巩固边陲?刘彻不单单是在防御匈奴人,汉国更多的是担心林斌和刘安纠结在一起,如果林斌和刘安来一个强强联合、举兵叛乱,内守外攻之下就变成了汉国被内外夹击,经过一场旷日持久的两面作战,那时就算汉国平定了淮南王内部的叛乱,国力必然受损,北疆数郡也肯定会被林斌攻下。刘彻失去了北疆数郡就等于丢掉了汉国的半壁江山,林斌南下的道路变得畅通无阻,进而把在内战中消耗得差不多的汉国整个吞下去也不是不可能。
  “刘彻必需示弱啊!没见到刘婧近日来显得紧张无比,多次在进行试探?他们就是在怕我被刘安说服了,真的联合起来内外夹攻汉国。”
  吕炎的眼睛霎时变得比灯笼还亮,他舔舐嘴唇,模样像极是一头饿狼,转悠着绿色的眼睛,语调低沉无比:“以末将和氐族的交情,若亲身赶往南部必能说服氐族王与大人联合,立时大人联合刘安三王,再有氐族相助,灭掉汉国,进主中原指日可待!”
  蒙诏、陈汐、甲贺三人稍微一愣,他们细想一下,得出了结论,如果真的这么做的话,还真有七成把握能够入主中原,情不自禁的看向自家大人。
  “你们都是这么想的?”
  吕炎重重点头,跟着陈汐也是猛点头,只有蒙诏和甲贺没有任何表示。
  林斌微微点下头,他就是不说话。
  说实话,林斌攻占汉国没什么兴趣,这里的没兴趣不是不想看见同族操戈还是什么,只要付出的代价太大太大了。不过要是真的能那么容易攻下汉国,林斌也会假装很不情愿的被部下‘胁迫’,然后就这么‘十分无奈’的挥兵南下。但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汉国真是那么好灭的?
  吕炎的脸兴奋得几乎涨成了紫色,他见林斌不出言驳斥那就是并非完全反对,肯定心里也是有想法才会沉默不语。
  “汉国立国不过六十余载。大人可知各地平民如何自称?他们仍然自称燕人、楚人、赵人,无一自称汉人?为何如此!?此乃并未归心尔!”
  林斌斜视瞧一眼兴奋姿态的吕炎,“哼哼”两声算是回答了。
  蒙诏暗自心惊,他觉得再这么下去有点不妙,当即就想阻止吕炎继续胡闹下去,而吕炎根本不理蒙诏,吕炎还是在那里极力怂恿。
  “若大人还有疑虑,炎可出一法证实!”
  林斌终于正眼看向吕炎,十分好奇吕炎所谓的证实是想证实什么。
  “大人可派骑士两千,穿戴秦军战甲,持大秦黑龙旌旗,前往秦地征兵!响应者必然甚众!”
  所谓秦地就是原秦国的本土,林斌的军队离秦地也不是很远,正确的来说是离秦地很近,只要调转方向南下,行军三十里,攻克汉军把守的秦时长城段,不用二十里就到了原秦国的国都咸阳。
  “我给你两千人。”
  吕炎张大嘴巴;蒙诏、甲贺一脸难以置信;陈汐却是有点发懵……
  “你可以去征召士兵,如果平民想追随也可以跟出来。”
  吕炎脑袋有点混乱了,他准备一大堆说词,这才说多少,没想林斌竟是同意了?
  “给你十天的时间,十天之后必需退出汉境,准备对乌桓的战争。”
  吕炎喜的不知道该怎么表达了,他手舞足蹈:“大人可是愿意攻伐汉国了?”
  林斌还是没有正面的回答,他这个举动的动机很单纯,就是想尽可能的获得人口充实部族,同时也是利用这个举动试探汉国的忍让能做到哪一步,至于是不是真的进攻汉国,他没想。
  现下的情况有点复杂,林斌必需让汉国相对平稳一些,所以做出姿态向淮南王刘安那边靠拢是很有必要的,这样一来刘彻不会那么轻易对刘安动手,林斌也有足够的时间发展。可能有那么点小人,但林斌并不在意别人怎么去评价,他所要做的就是牵制住汉国,以第三方的身份从刘彻或者刘安那里获得足够的好处。
  蒙诏刚要开口却是被一阵大大的“报——”打断。
  五人转头向声音来源看去,一名鸿翎急使徒步奔跑,正向坡上赶来。
  “我方斥候于西北方向三十里外发现一股未明人马。霜副统领、燕戈副统领、韩安副统领已率本部兵马迎上,其余各部已放弃围猎全数赶回军营!”
  接到突如其来的军情,林斌顾不得漫谈,率先跑下坡地,一个翻身上马,向营地驰骋。
  蒙诏和吕炎却是留在原地,两人一阵无语对视……
  “你不该如此怂恿大人对汉国用兵!”
  “呵!若大人无意对汉国用兵,便是炎如何怂恿,大人还是不会对汉国用兵。大人即已同意,汝多说何用!”
  蒙诏凝视吕炎良久,“大人心思岂是我等可以猜透?”,说完转身而走。
  吕炎愣在原地……
  林斌回到营地后陆陆续续得到前线的汇报,他听得是既感到发懵又欣喜万分,原来是那个善于驯养的野兽的部落穿越了北新平野正往这个方向前进。
  “驯养猛兽的部落……?金雕?鹰鹫?天上的斥候!”林斌呐呐自语:“自己送上门来,没理由不要啊?”
第二百一十五章
天空斥候
  整备兵马,战胜匈奴后的最强军容,一万听见有战事的将士再一次精神抖擞地被集结起来,他们在军官的带领下驰骋向西。
  在此之前,林斌早已经率领两千亲卫火急赶往犊和,一路上林斌都在笑,笑得是心情畅快。若论这个时代有谁最了解刺探军情的重要性,林斌可能排不上前三,毕竟这也是一个能人辈出的年代,但是林斌绝对能排上前十。
  天上斥候,这原本就是游牧民族最先开创的壮举,比如五胡乱华时的慕容鲜卑,再比如唐末时期的铁勒人,这些迅速崛起的种族无一不是拥有天上斥候的帮助,他们的军队多了一双别人无法堤防的眼睛,使得作战起来对敌军动态了如指掌,得胜也有了基本的保障。
  林斌听到那个不知名的驯养猛兽部落时,他不止一次的生起了贪婪,无数次憧憬要是有这么一支部落归顺,对部族的发展肯定有极大的帮助。现在那支部落自己撞上来了,他怎么不激动,怎么能坐看机会流失?
  事实上,从前线传回来的军情已经说明拥有天上斥候的便利,霜、燕戈、韩安,这三个副统领迎上去时已经失去了那支部落的踪迹,很明显是那支部落知道有人迎上来选择了退避。
  “他们能从满是匈奴骑兵的北新平野穿越过来,这就足以说明他们拥有别人不知道的侦查手段。广派斥候,找遍方圆百里也必须要找到那支驯养猛兽的部落!”
  林斌更加期待了,那支部落能事先预警,这不正是在说‘天上斥候’的事情是真实的吗?他对能不能找到那支部落很有信心,原因是他们可以选择退避,但是绝对无法抹去留在地上的痕迹,神策军的斥候皆属精锐,跟着痕迹总能找到那支部落的踪迹。
  得到军令,霜、韩安、燕戈分布成了横长的扇形行军队列,他们虽然不理解自家大人为什么那么慎重地想要找到那支驯兽部落,不理解归不理解,他们还是派出了所有斥候。
  从本部出发的部队很快就与林斌回合,总数约三万的军队分布很广,不断地向前推进,期间林斌陆续接到军报,斥候找到了一些痕迹,但是跟上去却是与先前己方部队走过的路线相重叠,很难判断那支部落是不是在某一个范围内绕圈子。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47/21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