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汉(校对)第5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9/210

  想到这里,李息又拿起笔来换了一卷白绢书写,这次他写的很快,把所知的事情一字字的写出来,包括林斌是怎么被排挤,又是在什么条件下救了公主,不带任何一句自己的猜测。李息写完详细看了一遍,平放在案面晾干墨迹,又抽出一条白绢铺平,撰写寻找公主的经过。
  直到天已大亮时,李息整整写了十几张白绢,光是描述与游牧民族联军之间的作战就写了七卷。他伸伸腰,吹熄了油灯,声线沙哑,“来人!”
  帐篷门帘被拉开,一名小校步入,在案前三步距离抱拳:“校尉大人!”
  李息已经将写好的白绢卷起来,分别放进了两个盒子,拉上了暗箧,小心翼翼地用蜜炬在暗箧处烫上了封口,这才放在案桌上,“此为急件,速派鸿翎急使送回长安呈于陛下!”
  小校应“诺”,快步向前拿起盒子放入战袍内,急冲冲地跑了出去。
  等待小校离去,李息轻唤了一声“哑仆”,一个全身罩在黑斗篷里人突然从帐帘后走出来。李息抄起留在案面等待晾干没有放进盒子的白绢,“速速送回去给族长,让宗族多做准备。”
  那个叫哑仆的人可能人如其名,就是个哑巴,默不作声地接过李息递过去的白绢,一把塞进袍内,又是钻进帐帘后去了。
  所谓蜜炬其实就是蜡烛的一种,不过在这时属于非常珍贵的奢侈品,只有南越国才懂生产,一般是作为贡物献给汉国,而汉国国君也会赠送给领军将领,主要作用不是用来照明,而是被用来封住急件的封口,以防窥探。
  书写战报本来不应该由李息来写,而是苏信,现在苏信已死,李息担负起了这个责任。他没有在战报中详写,只是写了‘苏信阵卒’四个字,其它全部择重地描述骑兵作战时的恐怖突破力,不详细写苏信而择重写战争发展正是李息的聪明之处,若当今天子看重李息,那么看到‘苏信阵卒’这四个字后肯定会想起很多,要么就是任由苏氏门阀打击李氏门阀,要么就是先发力用皇权的力量来强力压下矛盾,又或是干脆主动动手打击苏氏门阀。
  鸿翎急使既出,李息所需要的就是在边塞慢慢等,首重等当今天子如何处理公主,其二是从天子的答复中,来猜测天子对李氏门阀和苏氏门阀即将展开斗争所持的态度。
  若是天子看重李息,必然会助李氏门阀打击苏氏门阀,从而既培养又拉拢了一支忠于天子的门阀。别看当今天子无权,就算天子再怎么无权,天子本身所代表终究还是皇权,这是没人可以改变的事实!
  李息正思索着,门外有人禀告“校尉大人,林教校求见!”,李息原本疲惫得想小歇,一听是林斌求见,面无表情喝:“且进来。”
  帐篷门帘被拉开,一道光线照射进来,在地上长长拉了一个影子,林斌甲胄没换,甲片之上的血迹已经干枯,好像成了一种粘在铜片上的干油层,看上去极为恐怖。
  林斌缓步入内,抱拳:“李大人!”
  李息点头当是回应,直白问:“所为何事?”
  林斌摘掉头盔,犹豫问:“我们是要在边塞待上一段时间?”
  李息疲惫的脑袋思考能力变得迟钝,发懵问,“为何突然如此发问?”
  为什么?林斌考虑的很清楚,既然已经下了决心搏上一搏,那么自然是需要安排后路,至少应该替那些不愿意追随自己去冒险的将士找个安身立命的所在。再则,他为了安全也不想带上家人,打算将她们留在边塞,那时也一定需要一块安全的地方,无疑给将士们来保护是最好的选择,至少那些将士看在自己的面子上肯定会多加照顾。
  李息听林斌隐晦表示了来意,心下大喜,自愿总比强迫要来的舒心,而他也的确需要林斌一块回到长安,不但是接受调查,还能转移其它门阀对自己的注意力。
  “如此甚好!本校尉自然会帮忙安排妥当!唔……”李息作势思考,慢声道:“李椒治下如何?汝与李当户本是旧交,如此安排最善!”
  林斌心情复杂地点头,“不知道我们会在边塞停留多久?”
  “君可放心,必将安排妥当才动身。”李息又习惯性地拖了一个尾音,像是在打包票一般,“本校尉以为,君日后必然还会归来,那时便不是现在这般了……”
  是的,李息非常肯定,如果当今天子知道林斌是一个善于骑战的人才,必然是拉拢而不是杀掉,而那时天子会做什么安排,还用猜吗?
第五卷

第一百零七章
虎豹之骑
  一个纷乱的时代,外有匈奴等游牧民族威胁;内有诸侯王窥视帝位,比起已有的任何一个朝代来讲,汉高祖皇帝刘邦所建立起来的制度就注定了内部的不稳定,试问,一个拥有众多国中之国的大帝国,它的内部能够稳定吗?
  吴楚之乱为这个大帝国敲响了第一记警钟,虽然吴楚之乱很快就被平定了,但这也正说明了一件事情,这个大帝国,她的内部糟糕到了极点!
  汉高祖刘邦把全国二分之一的土地分给了刘家的九位子弟,每块土地上建立一个诸侯国,刘家的九位子弟是诸侯国中的最高统治者——王,王是一个仅次于皇帝的等级。所实施的分封制,还是恢复周朝的老一套,让中央政权成了一个诸侯的霸主,经济上更是无善可陈。
  中央政权对诸侯王国的控制可谓是没有,中央政府只是派遣了一部分官员到国中之国担任国相等不甚重要的职位,用意是监视,但真的能起到作用?每一个国中之国都有自己的庞大的军队,可以自行制造钱币,就算是税收也轮到中央政权来收取。既是这么一个制度,那么国内的不稳定自然也就无可避免,在许多人看来,诸侯分封制是祸乱的根源,但不是身处其中,谁又能武断的断定这个制度是错的呢?
  是非成败,功过对与错,自然会有一个说法,年轻的天子放下手中的书简,直勾勾地看着屋顶,那阴冷无光的角落,像极了他此时的思想,感到前程无光。
  早在被立为太子之前,刘彻便学习到了什么叫制衡,制衡不但是控制朝野势力的平衡,还是国与国之间的相处,这里所谓的国与国绝不是匈奴等等胡蛮外邦,而是中央政权下的诸侯国。
  这位年轻的天子所学太多,所想也多,他刚刚又学到了一个道理,那便是事不可为之际只有隐忍,而不是死硬的顶上去。
  刘彻将目光移回到了案上,眼神锐利地看着那两个还没有拆开的盒子,他不急于打开。这位天子总是喜欢猜测别人会做什么,现在他就在猜测盒子里面所写的内容,那双眼瞳会随着思考而时聚时散。
  “鸿翎急使?李息做的什么事,需要鸿翎急使回报?”
  喜欢兵事的天子对鸿翎急使这四个字非常敏感,每次一旦有鸿翎急使出动,那也便说明何方又有了战事。在如今而言,皇家不喜欢看见北方来的鸿翎急使,因为帝国的军事实力相对于北方的游牧民族很弱小,每次北方来的鸿翎急使总是上报哪个一郡、哪一个县又被戎蛮烧杀劫掠,就没有上报过一次好事。
  “出塞两万?呵,李息倒是大手笔,弄出如此大的动静是怕朝野不知,还是怎地?”
  也就是在李息率军出塞之后,窦老太太又像以往那般将天子请到了长乐宫。窦老太太眼睛瞎了,但是她的心不瞎,窦氏门阀集团的存在成了她用来看世界的眼睛,无论是朝野还是周边诸国所发生的事她都清楚。
  窦老太太闲悠悠地问刘彻:“你派北军到北疆寻找婧公主去了?”
  刘彻自然是知道窦老太太已经知晓一切事情,谨慎答:“是的,奶奶。”
  窦老太太可不会因为皇帝的恭敬而改变什么,仍是闲悠悠地逗玩蝈蝈,一副漫不经心模样,“有虎符吗?”
  刘彻平淡如常,“天子委派一千军士不需虎符。”
  窦老太太逗蝈蝈的手顿了一下,“噢?”,微笑说,“是这理儿,文帝是有过这样的事儿。”
  华夏民族讲求传统,也就是说,如果前人有做过一些什么而又没有遭受质疑,当代又有人做了,总会拿前人的标准来衡量当代人的作为视为准则,判定对错。
  窦老太太突然不逗那视之如命的蝈蝈,端正坐好,“彘儿,你错了,还是对了呢?”
  刘彻心里暗道“来了!”,虽然窦老太太眼睛瞎了看不见,但他仍是也忙端正跪坐,“为国,孙儿不知道;为亲情,孙儿觉得自己做对了。”
  以孝顺亲情衡量道德标准的年代,帝皇之家无私事,帝皇之家的每一件事情都会关乎到国运,所以刘彻表达得很明白,他没错。窦老太太就是不喜也不能指责,因为她身为长辈可不能要求自己的孙儿去断望亲情。
  刘彻看到窦老太太的眼皮子一直在抖动,知道那是在思考。他放慢了呼吸的节奏,心情颇为忐忑地等待窦老太太的下文,他一直认为窦老太太不喜欢自己,因为自己抢了她心爱儿子的帝位,这也是众所周知的事情,窦老太太一直想把帝位给已故梁王刘武,而不是他刘彻。
  “罢了……”窦老太太真的不能去责怪一个重亲情的皇帝,所以语气温和了许多,“寻得了婧公主,彘儿要做些什么呢?”
  刘彻心里舒了口气,开始思量窦老太太为什么这么问,几经谨慎思考,这才答:“若寻得了二姐,孙儿想,还是由奶奶来做主意好。”
  窦老太太听出了天子语气里的犹豫,做了一个微笑的表情,又开始逗玩蝈蝈,漫不经心道:“彘儿拿主意吧?”
  刘彻“唔”了一声,觉得不妥,低姿态复求:“孙儿愿听奶奶安排。”
  这一句话说出去,刘彻的心酸了一下,当皇帝当到这份上真是有说不出来的憋屈,事事都说能拿主意,但是一旦拿主意总有无数人跳出来阻扰,没有窦老太太的许可,他这个皇帝什么事都不能做。
  刘彻见窦老太太的笑容自然起来,知道她肯定要的就是这样的答案,弄得一副‘是皇帝求我,不是我强加干涉’的样子给外人看。刘彻憋屈得放在案下的拳头握得‘嘎吱嘎吱’响,眉心处也是跳起了青筋,当皇帝当到这份上也够窝囊了。
  窦老太太一旦高兴总是会和蝈蝈说话,现在她就是把刘彻丢在一边,一个劲儿地向蝈蝈夸自己孙儿孝顺,越来越懂事了等等,足足有一刻钟才停止自言自语,她伸出了手,“来,奶奶好些个日子没摸摸彘儿的脸了”,刘彻乖顺地斜身把脸靠上去。
  窦老太太满是皱纹的手缓缓摸着刘彻的脸,“彘儿长大了,都有须绒了”,她眼不能见,用心看世界,现在摸刘彻的脸却是深有用意,“彘儿自个儿心里有想法,是吗?”
  人在心情恶劣时总会紧绷着脸,那么脸部肌肉就会聚成一块,脸皮再怎么想放松都还是会绷得很紧。
  刘彻心下郁闷,自觉又从窦老太太那里学到了一招观察人的方法,口上应:“孙儿自然是有想法,但是听从奶奶的安排为好。”
  窦老太太也不介意,向往常那般开始念叨着要刘彻不要急,讲着已故孝景皇帝在世时的国策,国家需要稳定而不是激进等等的话题,到最后才说出了重点,“彘儿还小,祖宗们建立基业不容易,彘儿应多学、多看、多想,凡事儿别太急,什么人都能急冲冲地办事儿,唯独彘儿不能呀。”
  一番话可谓说的苦口婆心,别人只看见窦氏在揽权,知道窦氏门阀集团在窦老太太的庇护下权大势大,但又有谁知道这位老太太本意是为了国家好,但是事与愿违,这老太太幽居深宫,需要眼睛,窦氏门阀集团就是她的眼睛,总不能要让马儿跑得快又叫马儿不吃草,所以在处事上必然会有所偏袒,演变成了如今这番局面,弄得皇帝憋屈想反抗,其它门阀又战战栗栗联合自保,局势越来越不受控制。
  一个人会有一个思想,总不能奢望所有的人和自己一样,这就有了矛盾,谁都控制不了。
  ※※※
  走廊外的一阵脚步声让当今天子回过神来,那是宫中禁卫进行例常巡逻。他的目光依然锐利,盯视良久,这才伸手拿起了盒子,拆开之后似乎惊讶里面白绢的数量。
  刘彻花了很长一段时间才看完一部分,他看完描述寻找的过程,直至看到李息介绍与保护公主的军队对峙时,这才停了下来。他用手撑住腮帮子,脸上没有半点喜怒的表情。
  过了一会,像是消化完信息,刘彻举起另一张白绢继续看,刚看几段,感觉有点莫名其妙……
  “与保护公主的军队发生交战?”刘彻睁大了眼睛,感到十分的不可思议,“保护公主的军队?交战?阵亡千余士卒???”
  刘彻绝对有发懵的理由,他所知道的是,经历匈奴大单于亲领十万铁骑践踏后,匈奴多个部落又趁汉国国之大丧出兵进犯汉境,边军经历多次血战,伤亡惨重,边塞各郡兵力不足,又有多个郡县被攻破,这才有公主出嫁的和亲被劫的事情发生在了汉境。
  刘彻把公主在汉境被劫视为又一桩奇耻大辱,正狂怒呢,却又收到了急报,公主是被匈奴人劫走不假,但是劫抢公主的那支匈奴军队不知道被什么人击败了,留守所的匈奴人被杀得一个不剩。他心里高兴啊,好一个把匈奴人杀得一个不剩,没有比听到这个消息更加让他感到兴奋了,就好像是出了一口恶气一般的痛快,但是又开始迷惑了,是谁击败了匈奴人,把公主或救或掳走?
  边郡缺少兵力是不争的事实,刘彻没有往汉军救走自己胞姐的方向想,倒是以为是游离于边塞的豪杰或是马帮所为,起先原以为会马上有消息,不料一整个月过去了,不但匈奴那边对和亲队伍失踪的事情不加追究,也没有人与汉国官员联络,这就排除了豪杰或马帮的可能。
  想不出一个所以然,刘彻索性不想,继续往下看,期望从李息传回来的信息得到确切的答案,可是李息没有写那支保护公主的军队的来历,反倒是主要书写了两军交战的过程。
  刘彻看到两千边军步卒被一千骑军杀的毫无还手之力时,他整个眉头皱成一团,既迷惑保护公主的军队为什么要与边军作战,又对边军的战斗力产生了怀疑,“莫非是边军乃是设防不及,所以不敌?”,会有这样想法很正常,他的印象中汉军虽然极少和游牧民族进行野战,但也不该被打得毫无还手之力。
  非常突然的,刘彻愣了一下,“保护胞姐的军队是骑军?”接着往下看,明白是利用骑军踏起尘雾,风把尘雾吹往边军步阵的方向,导致边军士卒眼不能看、口鼻不能呼吸,这才千骑突击之后,他一拍大腿,“原来如此!以天时阵战,此法大善!”,赞叹之后眉头又皱了起来,“哪儿来的骑军?”
  刘彻又再一次停止观看,思索两军为什么交战,而似乎他马上得出来了结论,敏锐地猜测必然是为了争功,“李息和苏信该死!”,他比任何人都知道李氏门阀和苏氏门阀,这两个门阀一直存在不小的矛盾,这也才派李息为主将后,又把苏信派过去当副将,毕竟把一支军队交到一个人的手中太过危险了,必须安排一个人牵制主将,这才能两相制衡。
  现在,刘彻觉得自己似乎安排错了,官场需要制衡,这是为了不让一方坐大,而军队一旦出现两个声音……,结果刘彻已经知道,军队里需要的完全的指挥权力,而不是主将、副将互掐,不然就会让敌军有机可乘,也会降低军队本身的战斗力。
  “如此善战骑军,乃是边郡溃败残卒与被掳奴隶组成?”
  刘彻看完了李息所写的两军交战经过,也看到了李息介绍保护公主的骑军的来历,觉得非常不可思议极了,同时也恼怒两军竟然同袍相戈,“苏信之罪,罪当处死!”,他眼眸里闪动着凶光,门阀相争对皇家是好事,但是一旦相争到不顾场合,这样的门阀不要也罢。
  “虎豹之骑?”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9/21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