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汉(校对)第6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0/210

  刘彻看到李息不止一次地使用‘虎豹之骑’四字来形容保护公主的骑军,心下对这支骑军越感好奇,而李息为了某些目的也按照自己的了解详细介绍了这支军队。刘彻知道了这支骑军从一千余人进入草原,非但没有被歼灭,反而在草原中几经厮杀,不断发展壮大感到很惊讶。
  就汉国人的理解,草原上的部落都是没有文化的胡虏,十分野蛮和嗜杀,同族相攻乃是常事。欢迎华夏商队进入草原进行贸易,但是就见不得华夏人武装进入草原,不然就会相邀群起而攻之。
  “一支不足一千战力的无主军队进入了草原,对游牧民族进行了数十次大小伐战,从而壮大了自己。四月征战,四个月啊!存活下来之骑士,皆是经历惨烈厮杀之悍卒,朕要是……”
  刘彻突然觉得不对,想起救了公主不是往回走,也没有与汉国进行联系,而是往草原走,觉得这很不正常。一阵深思之余,拿起白绢仔细看,终于看到了那支骑军的主将,也从李息没有任何一句自己推测的叙述下明白了一切。
  身为帝皇必然不能只依自己的喜好来判定对错,刘彻看到李息笔下的林斌是被排挤,从而导致与军队失散,在禁卫请求下,林斌率军突袭救出公主,明白为什么率军往外走之余又看李息形容林斌身材样貌与秉性,敏锐的猜测李息必然是有所图。
  综合许多信息,刘彻诡异的笑了,他怎么能猜不出是公孙门阀和苏氏门阀把李氏门阀逼得太急,李息在寻找突破口,也找到了突破口,突然蹦出一个救公主、护卫公主之功的人物,必然是会善加利用。
  “此人……”刘彻正想自言自语,一阵清晰的脚步声从侧殿传来,他转头看去,却是张赛不告而入,手里似乎拿着什么,脚步走得有些急,出声问:“何事?”
  张赛满脸喜色,在天子案前下拜,‘噌噌噌’地挪动膝盖向前,“善事,乃是河西密信。”
  刘彻也不意外,他若是没有在随军人员中安排暗探,那也就不配做天子,语气平淡至了极点,“晚来一天……。可随带了婧公主随封?”
  张赛从怀里掏出一个红色的盒子,小心翼翼地放在了天子案上,随后又挪动膝盖退后,拜服于地。
  刘彻急急拿起盒子拆开,从里面拿出奏报,异常严肃地看了起来,发现所描述果然与李息描述别无二意,脸上终于出现了笑容。帝皇者,最恨的就是会欺骗自己的臣子。刘彻看完了密探的奏报,抽起一幕白绢,他先是在鼻子上闻了闻,闻到了再熟悉不过的檀香味,确认乃是胞姐所发不假,脸带喜色地看了起来。
  张赛听见一阵声响,悄悄地抬头看去,看见油灯下的天子急切地在翻找什么,似乎拿着两幕白绢在比对,脸上时笑时严肃,知道这名喜怒无常的天子又将做出什么决断了。张赛想悄悄地退出去,不料刚挪动膝盖,天子却出声问了句莫名其妙的话。
  “朕问你,杀不杀?”
  张赛为人稍微有些死板,性格正直,有些憨痴,呆呆问:“杀谁?”
  刘彻晃了晃手中两幕写满字的白绢,“有功亦有过之人,杀是不杀?”
  刘彻早就有了自己的想法,他从不相信事情会因为计划周密而有十足把握,每一件事情都存在变数,他什么都想了,包括久寻而没有找到南宫公主刘婧的下落,万般没有想到的是,一支以寻人为目的的军队,怎么就和游牧民族的联军交战上了。苏信即死,自然无法追究,那么伤亡近一万边军总该是有人需要负责任,这才有那么一句问话。
  张赛不甚理解,“大汉有律:有功当赏,有过当罚;功过相抵,无功亦无罪。”
  刘彻用极低的声线自语,“如此,李息便不必回来了。”他放下了手上的两幕白绢,目光寻索,找到了要找的东西,又拿起来晃了晃,“此人呢?”
  张赛眼力极佳,眼珠里随着晃动的白绢移动,似乎看到了一个多次被提起的人名,趁刘彻手持白绢的手晃动的节奏一顿,扫到了一句‘林斌此人善于骑战,心性憨直犹如孩童,门阀颇为不容,若恩加之必有大用’,他认出了刘婧的字迹。
  人的秉性决定了这个人的处事方式,张赛就是一个有话就问的人,“内臣不知主上所说何人,他可有功?或是有罪?”
  刘彻还真的被问愣了,一阵烦躁的思考,决定还是不改变主意,胞姐必然是不能回到长安;李息外调寻个地方任都尉,至于那……
  “如此人物,且观察之后再做定夺?”
  刘彻不再寻问,而是吩咐张赛下去,他明天大清早就要到长乐宫面见太皇太后窦氏。张赛退后,刘彻独坐于案前,目光一直看着油灯,表情变幻不定:这些个门阀也是该下手理理了!
  “虎豹之骑……虎豹之骑……虎豹之骑……”
  未央宫内,喃喃之声不绝。
第一百零八章
天子诏书
  当今天子虽然年幼,但是在已故孝景皇帝的刻意的培养下却极为善谋。天子费了诸多苦心,自然是不会让南宫公主回到长安,一旦南宫公主回到了长安,不但默许了调军出塞寻找公主的太皇太后窦氏会十分难堪,天子也要面临朝臣的弹压,那时若有人跳出来旧事重提,那么将南宫公主送往匈奴的事情必然会不可避免的再一次发生,毕竟朝臣们就喜欢拿礼仪之邦来掩饰内心不敢得罪匈奴的事实。
  南宫公主不回到长安,太皇太后窦氏会念及天子顾念亲情,当作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而太皇太后窦氏不追究,以窦氏门阀集团为首的朝臣自然也就不敢明言,在这样的氛围下,除非有不怕死的人敢跳将出来同时得罪天子与太皇太后窦氏,不然这件事只会慢慢淡化。
  而能够爬上高位的人,会是一名不懂察言观色的白痴吗?
  表面上看来,天子想保护胞姐南宫公主的目的达到了。一件看似简单的事情,它绝对不是表面上的那样,政治不存在简单这两个字。天子在冒险,有所作为是一个试探,试探太皇太后窦氏对自己的态度,亦是给门阀、大族、豪门发出一个信号,用太皇太后窦氏默许这次行动的事实营造一种氛围,告诉世人,直系皇家内部十分团结,太皇太后窦氏支持天子有所作为。
  华夏民族是一个含蓄的民族,有些事情就是明白为什么,也不能直白讲出答案,因为如果太过直白,或许会得罪人。
  现在,人人都知道当今天子赢得了即位后,第一次政治上的胜利,在这个讲究报效明主的时代,处于观望态度中的人,他们看到了锦绣前程,开始向天子靠拢。
  太皇太后窦氏听到了风声后,不但没有责怪天子的意思,反而是叫来了天子,夸天子长进了,明言天子可以做一些想做的事情。在太皇太后窦氏的允许下,替天子办事的诸生们松了口气,那些布告终于不被阻拦的发了出去,虽然还要再等上一两年恩召才会开始笔试,但这总算是做了一件事情了。
  在天子取得第一个胜利的同时,功勋家族、门阀、豪族等势力睁大了眼睛,他们明显看到了一种山雨欲来的趋势,全部安静了许多。以苏氏门阀为例,在得知门阀子弟苏信战死北疆后,察觉到天子有保护李息的意思,窦氏门阀集团又首次站到了天子那边去,在一种诡异的气氛下,苏氏门阀选择采取了一种默不作声的态度,苏氏门阀集团的族长又在友好世家的多次提醒下,果断地除去了苏信门阀子弟族籍的决议,以此向即将有所作为的天子表示服顺。
  以此同时,公孙门阀知道了一些隐秘事情后,族长亲自战战兢兢地求见了当今天子,替公孙熬的战败请罪。原本边塞战败是非常平常的事情,一郡之都尉战败也不过消官爵罢了,与都尉差了好几个品级的军侯能有什么大罪?公孙门阀是看到天子借窦氏门阀集团势力在打击苏氏门阀,借门阀子弟的小错来试探天子对公孙门阀的态度。
  当今天子年幼,学事极快,他不但获得了一次政治上的胜利,更学会了如何借用别人的实力来打击所要打击的人。一次有所作为,也让察觉窦氏门阀集团有不受控制的太皇太后窦氏觉得是应该放一些权力给天子——当今天子不止是政治上赢了,还让窦氏明白了天子重亲情,从感情上谅解天子的同时,也记起了天子毕竟还是自己的嫡系孙子。
  在极重亲情的年代,有时候一件小小的事情就会打动许多人。
  天子在获得了部份权力后,第一次行使了属于皇帝的权力,在一张诏书上盖下了天子信玺,严令鸿翎急使急送河西,随带的还有一块雕龙铜牌……
  自此,天子将目光从北疆收了回来,着手进行招贤之事!
  ※※※
  风呼啸地吹,卷起的不再是枯黄草叶遍地黄沙,而是那犹如氄毛一般的白雪,苍天之下,看不到尽头的平地之间雪茫茫一片,那曾经畅吟歌马的草地如今只剩下了呼啸的风。
  “呼……”
  一道怀抱女孩的高大身影脚踩白雪,一步一个脚印地踏上了高坡,用斗篷裹起来的身躯依然伟岸,两人身后是一群哈着白气,穿得严实的武士。他们在高坡上停了下来。
  “看,这就是天与地,秋与冬的时节变换。”
  风的呼啸也无法让声音变得模糊,明显沙哑的声线仿佛是历尽了沧桑一般,厚重且带着温和。
  “爹,这儿真的很好看吗?”娇嫩的女孩儿,完全缩在了斗篷之内,她的耳膜是满是‘呼呼呼——’的风声,她小手儿拉开斗篷的一点小空隙,好奇地看向外面,“白白的,什么都看不见……”
  “呵呵,用眼睛是什么都看不见。用耳朵听,用心去看,看看我们曾经待过的地方,把它记住了。”
  “不懂……。”女孩儿将脑袋伸出斗篷,呼:“公孙叔叔,爹在说什么?”,话声未落,一只大手轻轻地按在了她的小脑袋上,她乖巧地再一次缩进斗篷。
  公孙宏也是全身裹在斗篷之中,他能理解林斌的心情,一个对命运感到彷徨的人,总是会想看一看自己曾经走过的路,而华夏人总是渴望自己的子孙能记住长辈们曾经都做了些什么,来证明自己曾经存在。华夏的传承是一件血脉与血脉的延续,十分重视子孙的未来,总是渴望子孙能够完成一些自己未能完成的事情,从而构成了社会的基本‘家’,长辈渴望子孙能够从自己身上明白一些什么,得到长进。
  林斌侧身看向远处的苍茫,自从退回河西郡后,他就一直在进行漫长的等待,等待期间像是要弥补一些什么似得,一有时间总会带着陵子冒雪到处走走,像极是要记住自己曾经走过的每一寸土地,告诉陵子在这片土地上曾经发生过哪一些事情。
  “那一片土地上,倒下了许多热血男儿,他们将自己的梦想写在了苍天草原间,在滔滔的蹄声中留下了属于自己的足迹。曾经走过的绵绵山脉,残兵硝烟述说他们英勇的战绩!一缕缕翩翩起舞的火焰倒影下,是我和他们共同挥舞着利刃收割欠下永远还不清血债胡虏的头颅……”
  林斌像是在念一首祷文,声音雄厚,似乎能在风中被传播得很远,让听闻之人记住有些人曾经都做过了一些什么。他抬头,斗篷倾斜着颠在了厚实的背膀,看八方云动,灰色苍茫,缓缓落下来的雪片飘落发簪。林斌回头看向身后的袍泽,他们听得入神,独露在外的眼眸炙热如火,像是又回到了畅吟歌马的岁月,看那右部凸起的斗篷,是他们伸手抓向了兵刃,像极随时又会暴起而杀人。
  甲贺目光从来就没有离开过自家大人,他一旦服谁便会追随到底。这些日子里,甲贺发现了一件事实,原来自家大人也是一名多愁善感的人,而且多愁善感得让人很不习惯。一名骁勇异常的武将突然感性起来,让人看去就犹如吃了苍蝇那般的难受,觉得不可接受之余开始迷惑,武将离开了杀斗场就真的会变得这般怪异吗?
  因为有迷惑,所以才会思考,这段时间林斌就是一直在思考,李息没有限制自己的人身自由,允许自己带兵出外游历,这说明李息被什么事情缠住了,没有时间来管自己或者坚定认为自己不会走。
  那么李息为什么肯定自己不会走?这一直林斌所困惑的地方。
  林斌从几件事情上得出了一个结论,那便是边郡官员并没有用看待罪犯的眼神蔑视自己,反而是多次想要进行巴结,那说明目前自己是安全的。再来便是河西郡都尉亲自宴请了李息,连带自己也在宴请名单之列,那么也就是说,这些权柄人物是从长安得到了一些什么消息,这才进行铺垫,像极是要拉拢,但是又显得略有些犹豫。
  没有人来告诉林斌发生了什么事,一切只靠林斌自己去猜测、去思索。
  一阵踏唧声从坡地后面传来,惹得众人转头探顾,十余名骑士在风雪之中跳下战马,奔跑而来。
  不用指示,公孙宏向林斌一个抱拳,然后奔跑迎上。
  风雪之中,只见公孙宏靠过去不知道在和他们说什么,时不时会转头探顾,依稀可见公孙宏露出狂喜之色。
  林斌再看一眼远方的雪白,轻声唤:“回去吧。”
  武士应“诺!”成了一个圈子将林斌保护在中间。
  一行人转身向坡下走,早有看护战马的将士牵来了坐骑,马啸之声中,十数骑大喝“驾!”,战马踏蹄而起……
  回到了驻地,林斌直接走向了李息的住所,他从传令兵那里得知长安来了诏书,自己的命运就书写在那张代表皇权的诏书之上!
  一路走过,林斌仔细观察营内士卒的眼光,发现并无肃杀之气,一切与往常无异,心下稍安的同时也加快了脚步。来到帐前,林斌解下佩刃,又像往常那般把横刀交给了帐前武士,这才撩开帐帘,走进去。
  主将帐内,各部军侯各自安坐于左右。林斌适应了光线向主将位看去,非常令人讶异地,刘婧竟是穿戴雍容地坐在了主将位,她正微笑看着自己。林斌左右看了看,对各部军侯打招呼,竟是没有看见李息的身影。
  林斌见刘婧脸带笑颜,不像是坏事,下意识的也是对刘婧笑了笑。他想寻找座位,环顾了几圈,只有主将座下左右两边无人安坐,心下迷惑地看向刘婧,却见刘婧用眼神示意,让自己坐到右边第一座的那个空位去。
  就是再怎么不懂古时礼仪的人也该知道首座是不能随便坐的,林斌又看了各部军侯几眼,发现他们眼中没有不悦,这才缓步向前,在诸人的注视下坐了下去。
  这一坐下去,林斌突感大家看待自己的眼瞳很明显地缩了一下,似乎对林斌没有对南宫公主刘婧行参见之礼感到讶异,见刘婧没有怒喝,也乐于忽视这个小细节。
  林斌心里又习惯性地辗转起来,这些个军侯是边塞各郡临时调集起来的,本该在回到汉境后就该率军回到自己的辖区,但不知道为了什么却留到了现在,现在被召集起来必然是和长安来的诏书有关。
  “刘婧不是一直不想抛头露面吗?李息又到哪里去了?”
  一声呼唤让林斌转头看向左侧,见是严立在呼唤,笑问:“怎么了?”
  严立就是那名差点与林斌阵上相戈的军侯,他是代郡人,在这个讲求何方出身的年代,出自一个地方的人总会比较亲热一些,这并不奇怪,他们仗没打起来,又合击痛宰了游牧民族一阵,在回汉境后渐渐与林斌有了接触,严立心下佩服林斌之余也起了结交之心,就这么两人就熟络了起来。
  严立做一个抱拳状,眨巴眨巴嘴,似乎是怪林斌问的太大声,不好在大家将注意力转向这边的时候说话,“嘿嘿”两声当是招呼了。
  林斌索性也不理,摆出一副敛膝危坐的姿势,目不斜视地看向前方,那里的座位空空。
  帐篷外传来了脚步声,随即帐帘被拉开,李息身穿戎装大步而进。
  ‘呼啦’所有军侯,包括林斌见到来人是李息马上站起来,齐声喝:“见过校尉大人!”
  军营之礼不可废,这是凝结军队战斗力的一部份。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0/21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